高三地理05气候变化与地理环境(解析版)

2023-11-08 · 9页 · 1.3 M

05气候变化地理环境难度:★★★★☆建议用时:40分钟正确率:/19冰川是一种极地或高山地区多年降雪累积、经过复杂成冰作用形成的天然冰体,能够在压力和重力作用下,沿着一定的地形向下滑动。冰川对气候变化反应极为敏感,山岳冰川尤为如此。下图示意喀喇昆仑山克勒青河流域不同坡向冰川分布面积与1978~2015年面积减少百分比。读图,完成下面小题。1.下列关于冰川面积变化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是(   )A.各坡向面积均衡减少 B.正南坡面积最大C.东北坡面积减少最大 D.东北坡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大2.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较小,其原因是北坡(   )①降水量多②太阳辐射弱③蒸发量大④冰川规模大A.①② B.②③ C.③④ D.①④3.下列遏制冰川面积变化的措施,可行的是(   )A.禁止化石燃料使用 B.淘汰燃油车 C.开发利用新能源 D.禁止开发热带雨林【答案】1.C    2.D    3.C【解析】1.读图可知各坡向中,北坡冰川面积最大;各坡向冰川面积减少不均衡,A错误;读图可知东北坡冰川绝对减少面积最大,B错误,C正确;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最大的是东南坡,D错误。故选C。2..读右图可知,北坡面积减少比重最小,一是该地受来自北冰洋和大西洋的水汽影响,北坡为迎风坡,降水多,利于冰川积累,①正确;同时北坡冰川面积大,受气候变暖影响较小,④正确,太阳辐射弱不是喀喇昆仑山北坡冰川面积减少百分比较小的主要原因②不选,蒸发量小,③错误,故D正确,A、B、C错误。故选D。3.冰川面积减少的原因是二氧化碳浓度增大导致全球气候变暖。禁止化石燃料使用、淘汰燃油车不符合实际情况.只能是减少使用,A、B错误;开发利用新能源可以减少化石能源使用,减少二氧化碳的排放,减轻气候变暖,C正确;热带雨林可以适度开发利用,D错误。故选C。【点睛】全球气候变暖是由于人们焚烧化石燃料,如石油,煤炭等,或砍伐森林并将其焚烧时会产生大量的二氧化碳,即温室气体,这些温室气体对来自太阳辐射的可见光具有高度透过性,而对地球发射出来的长波辐射具有高度吸收性,能强烈吸收地面辐射中的红外线,导致地球温度上升,即温室效应。而当温室效应不断积累,导致地气系统吸收与发射的能量不平衡,能量不断在地气系统累积,从而导致温度上升,造成全球气候变暖这一现象。全球变暖会使全球降水量重新分配、冰川和冻土消融、海平面上升等,不仅危害自然生态系统的平衡,还威胁人类的生存。中蒙俄经济走廊区的贝加尔湖是世界第一深湖、欧亚大陆最大淡水湖,也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重要的水源地、生物栖息地和气候变化敏感区。贝加尔湖四周被多条山脉环绕,共有336条大小河流汇入,其入湖流量的一半以上来自色楞格河(发育于蒙古国境内,是该国重要的灌溉水源),安加拉河则是贝加尔湖唯一的流出河流。下图示意贝加尔湖地理位置及其1980~2019年东西两气象站气温和降水的变化。据此完成问题。4.贝加尔湖是俄罗斯西伯利亚地区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是因为该湖(   )A.被多条山脉环绕 B.湖盆跨度大 C.有众多河流汇入 D.位于湿润区5.乌斯季一巴尔古津气温变化幅度较伊尔库茨克小,主要是因为乌斯季一巴尔古津(   )A.濒临湖泊,气温受湖水调节显著 B.地势较高,气温年际变化幅度小C.地处西风带,盛行西风性质暖湿 D.地处背风坡,受冬季风影响较小6.近年来贝加尔湖水面可能发生的变化是(   )A.先上升后下降 B.呈下降趋势 C.先下降后上升 D.呈上升趋势【答案】4.B    5.A    6.B【解析】4.由图中降水量和纬度可知,该地位于高纬度半湿润半干旱地区,D错误;湖盆南北跨度大,受降水量和气温变化影响大,造成湖面,水量、植被、土壤的变化,所以是重要的气候变化敏感区,B正确;被多条山脉环绕和有众多河流汇入都不是造成气候变化敏感的原因,AC错误。故选B。5.由图可知,伊尔库茨克距离贝加尔湖较远,而乌斯季一巴尔古津濒临贝加尔湖,且贝加尔湖湖面面积大,对气温的调节作用显著;虽然乌斯季一巴尔古津纬度较高,但其气温年际变化较伊尔库茨克小,A选项正确;与伊尔库茨克相比,乌斯季一巴尔古津频临贝加尔湖,地势较低,B错;两地位于亚欧大陆东部,受盛行西风影响较小,C错;乌斯季一巴尔古津纬度高,距冬季风源地更近,受冬季风影响较大,D错。故本题选A。6.由图可知,贝加尔湖所在地区气温呈上升趋势,蒸发作用增强,且注入该湖的色楞格河流域灌溉农业用水量增大,导致入湖水量减少,所以贝加尔湖湖面呈下降趋势,B正确,D错误;贝加尔湖的水源补给大多数来自于河流注入,这些河流的汛期主要是夏季,冬季封冻,故贝加尔湖湖面夏季上升,冬季下降,AC错。故本题选B。【点睛】贝加尔湖是亚欧大陆最大的淡水湖,长640千米,平均宽50千米,是世界上第七大湖泊和世界上最深的湖泊,它容纳了地球全部淡水(应该指河湖的淡水)的五分之一,相当于北美洲五大湖的总水量。湖上风景秀美、景观奇特,湖内物种丰富,是一座集丰富自然资源于一身的宝库。植被覆盖指数(NDVI)主要应用于监测植被生长状态,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下图示意1999—2018年黄河流域不同季节NDVI年际变化趋势,据此完成下面小题。7.图中②曲线代表的季节是(   )A.春季 B.夏季 C.秋季 D.冬季8.与①②③曲线相比,④曲线变化趋势不太明显。产生这种差异的主要因素最可能是(   )A.气候变化 B.土壤 C.植被类型 D.光照9.图示时期,黄河流域NDVI整体呈增加趋势,主要原因是(   )A.城市化快速推进 B.实施生态恢复 C.限制畜牧业发展 D.人口大量外迁【答案】7.C    8.C    9.B【解析】7.由材料可知,植被覆盖指数(NDVI)数值越大表示植被覆盖状况越好,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夏季高温多雨,植被生长最好,NDVI数值最大,故①表示夏季;冬季寒冷干燥,生长条件最差,大部分植被落叶,NDVI数值最小,故④表示冬季;黄河流域纬度相对较高,离冬季风源地近,春季受冬季风影响,温度较秋季低,降水少,植被生长较慢,NDVI数值较秋季小,故②表示秋季,③表示春季,C正确,ABD错误;故选C。8.由上题分析可知,④曲线代表冬季。黄河流域大部分地区为温带季风气候,以落叶植被为主,冬季植被大部分凋落,故NDVI变化趋势不太明显,C正确;气候变化影响下,④曲线变化趋势应与①②③曲线一致,A错误;冬季大部分落叶植被生长速度较慢或停止生长,故土壤、光照对其影响不大,B、D错误。故选C。9.城市化过程中,占用的耕地林地草地面积在整个流域中占比较小,A错误;为减少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改善整个黄河流域的生态环境,我国在黄河流域多个区域进行了持续的退耕还林、人工造林等生态恢复工程,使得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增加,NDVI呈增长趋势,B正确;黄河流域部分地区为保护生态环境限制畜牧业发展(合理放牧)的目的是为了实施生态恢复,且同时还有退耕还林还草等措施,C错误;由所学知识可知,黄河流域人口没有大量外迁,D错误。故选B。【点睛】落叶阔叶树种在春季发芽,夏季生长,秋冬季节落叶,存在明显的叶相季节变化。鄱阳湖湖口水龄(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受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影响而发生变化。2003年三峡工程蓄水,对其下游河床的冲淤产生影响,下表为2003年前后鄱阳湖湖口多年各月水龄平均值(单位:天)。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月份123456789101112平均1956-200212.912.111.611.312.915.722.736.539.239.525.513.921.212003-201610.311.29.68.910.513.522.631.527.125.814.110.616.3610.鄱阳湖湖口水龄夏季较大,主要是因为此时(   )A.鄱阳湖流域降水多 B.长江干流水位高C.鄱阳湖面蒸发旺盛 D.长江干流流速快11.2003年后鄱阳湖湖口各月水龄均变小,反映了三峡工程(   )A.拦沙作用明显 B.防洪效果明显C.抗旱效果明显 D.改善水质明显12.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及原因是(   )A.春季三峡放水 B.夏季三峡泄洪C.秋季三峡蓄水 D.冬季三峡发电【答案】10.B    11.A    12.C【解析】10.根据材料可知水龄指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夏季长江流域降水较多,导致长江干流水位高,鄱阳湖水不容易流出湖口,导致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长,水龄较大,B正确;鄱阳湖流域降水多、长江干流流速快以及鄱阳湖面蒸发旺盛都不是导致鄱阳湖夏季水龄较大的主要原因,A、C、D错误。故选B。11.水龄变小,说明湖水从入湖流到出湖的时间的变短,三峡工程拦蓄河流中的泥沙,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道的泥沙含量减小,水位降低,鄱阳湖水更容易汇入长江干流,水龄变短,故A正确;水龄变短并不能反映三峡工程的防洪效果、抗旱效果和改善水质的效果,故B、C、D错误。故选A。12.对表格中2003年之前和2003年之后的水龄数据可知,三峡水库蓄水后,秋季(9—11月)水龄的变化最明显,水龄明显变短。故三峡工程对鄱阳湖湖口水龄影响最大的季节是秋季,其主要原因是三峡秋季蓄水,导致三峡工程下游河流水位明显降低,鄱阳湖水体可以快速注入河流,导致水龄降低,故C正确;三峡工程蓄水后(2003年以后),鄱阳湖春、夏、冬三季节水龄的变化幅度均不如秋季明显,故A、B、D错误。故选C。【点睛】河、湖水体之间存在着相互补给的关系,补给方向取决于河流水和湖泊水的相对水位高低。河流水位高于湖泊水则河水补给湖泊水,河流水位低于湖泊水则湖泊水补给河水。渭河盆地地处暖温带半干旱一半湿润气候区,末次间冰期和末次冰期之间以来地下形成了巨厚的沉积物。一般情况下,沉积物和沉积环境变化取决于气候变化。下表为末次间冰期以来渭河盆地中部某地区沉积物的平均颗粒变化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深度(米)123456789101112沉积环境陆相沉积湖相沉积距今年代(万年)0.31.52.53.54.55.26.57.5891011沉积物平均粒径(微米)2120192019222119221291013.距今8万年以来,塑造渭河盆地的主要外力作用是(   )A.风化作用 B.冰川作用 C.风力作用 D.流水作用14.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沉积颗粒物粒径平均较小的原因是(   )A.冰川搬运能力强 B.水流速度较慢 C.风力搬运能力弱 D.距离湖岸线近【答案】13.C    14.B【解析】13.由统计表可知,从距今8万年以来,渭河盆地属于陆相沉积环境,气候相对干燥,塑造的主要外力作用为风力作用,C正确。风化作用、流水作用不是主要作用,AD错误。该地受冰川作用影响相对较小,B错误。故选C。14.由材料可知,距今8万~11万年期间,渭河盆地为湖相沉积环境,沉积物平均粒径小,水流速度较慢,搬运能力较弱,携带的沉积物颗粒小,B正确。冰川搬运能力强,沉积物颗粒较大,A错误。湖相沉积环境,气候较为湿润,风力作用不明显,与风力作用无关,C错误。距离湖岸线近,颗粒应较大,距离湖岸线远,沉积物颗粒较小,D错误。故选B。【点睛】随着水动力作用由强变弱,沉积物颗粒逐渐变细且平行于湖岸线,呈环带状分布,即从湖岸至湖心大致出现砾-砂-粉砂粘土的沉积规律。帕隆藏布位于西藏东南部,自东向西汇入雅鲁藏布江。该流域波密一索通段山高谷深,海洋性冰川广布在气候变化的影响下,当地高山区泥石流更趋频发。下图为“帕隆藏布流域波密一索通段泥石流扇分布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5.该区域大型泥石流扇物质的主要来源是(   )A.风化物 B.崩塌物 C.冰碛物 D.风积物16.小流域甲较乙出口处泥石流扇面积更大,可能因甲A.流域面积更广 B.降水强度更大 C.地势落差更大 D.堆积区更开阔17.甲流域出口处的大型泥石流扇对帕隆藏布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