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滁州市2022-2023学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语文试题

2023-11-21 · 11页 · 48.3 K

滁州市2023年高三第一次教学质量监测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答题卡交回。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源于人民、为了人民、属于人民,是社会主义文艺的根本立场,也是社会主义文艺繁荣发展的动力所在。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把人民放在心中最高位置,把人民满意不满意作为检验艺术的最高标准,创作更多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的优秀作品。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时代的创造者。在人民的壮阔奋斗中,随处跃动着创造历史的火热篇章,汇聚起来就是一部人民的史诗。人民是文艺之母,文学艺术的成长离不开人民的滋养,人民中有着一切文学艺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丰沛源泉。文艺要对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给予最热情的赞颂,对一切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奋斗的拼搏者、一切为人民牺牲奉献的英雄们给予最深情的褒扬。茅盾说过:“一个做小说的人不但须有广博的生活经验,亦必须有一个训练过的头脑能够分析那复杂的社会现象。”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人民是真实的、现实的、朴实的,不能用虚构的形象虚构人民,不能用调侃的态度调侃人民,更不能用丑化的笔触丑化人民。广大文艺工作者只有深入人民群众、了解人民的辛勤劳动、感知人民的喜怒哀乐,才能洞悉生活本质,才能把握时代脉动,才能领悟人民心声,才能使文艺创作具有深沉的力量和隽永的魅力。文学艺术以形象取胜,经典文艺形象会成为一个时代文艺的重要标识。一切有追求、有本领的文艺工作者要提高阅读生活的能力,不断发掘更多代表时代精神的新现象新人物,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艺术创造,以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的美学风格,塑造更多吸引人、感染人、打动人的艺术形象,为时代留下令人难忘的艺术经典。“立文之道,惟字与义。”文艺只有向上向善才能成为时代的号角。止于至善,方能臻于至美。广大文艺工作者要发扬中国文艺追求向上向善的优良传统,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动活泼地体现在文艺创作之中,把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的东西表现出来,倡导健康文化风尚,摒弃畸形审美倾向,用思想深刻、清新质朴、刚健有力的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使人民在精神生活上更加充盈起来。(摘编自习近平《展示中国文艺新气象,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材料二:恩格斯曾说:“古代人的性格描绘在今天是不再够用了”。面对今天日新月异的新农村,我们过去擅长的表现方式,显然也会捉襟见肘。因此也要有所改变,采取更有成效的方式。书写新时代山乡巨变的一个重要关键,是塑造生动感人的新型农民形象。当今的农村早已不再静谧封闭,而是一个开放流动的小社会。除了种地的村民外,还有往来客商、各地游客、扶贫干部、返乡青年等。作家们要广泛深入地与他们接触,了解他们的不同需求,以及他们之间的各种关系,从而全面呈现出新时代农村的“众生相”。当然也不能平均用力,我们的重点还是在农民和农村基层干部,包括驻村干部。事实上,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过程中,实际生活里已经涌现出了许多优秀代表,如脱贫带头人毛相林、驻村第一书记黄文秀、教育扶贫代表张桂梅等等。对这样的优秀人物,我们作家要努力去现实生活中发掘和予以特别关注,并在我们的创作中加以浓墨重彩地表现。人物形象的塑造离不开典型化。受西方现代派、后现代派的影响,一些作家曾将塑造典型人物视为过时、落伍的观念和做法。其实作为“人学”的文学,其长久生命力和永恒魅力,就是塑造出具有典型性的鲜活的人物形象。就农村题材而言,二黑哥、李双双等,都久久地活在读者的心中,这就是典型形象的感染力。书写新时代的山乡巨变,一定要写出新时代乡村的典型人物。当然,这不是说要把某种方式、某种风格定于一尊。在文艺创作上,我们依然要坚持鼓励各种风格、各种流派争奇斗艳。当初,赵树理的“山药蛋”,周立波的“山茶花”,各领风骚;柳青的渭河平原、路遥的黄土高坡等,都体现了神州大地山乡的不同风姿。进入到我们作家笔下,也应该多姿多彩、异彩纷呈。雄伟、浓烈、刚健、奔放,与柔美、清新、隽永、含蓄,可以并存共荣,并相得益彰。严肃的正剧如《麦香》,轻松的喜剧如《暖暖的村庄》,只要真实反映了新农村的生动气象,同样可以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青睐和喜爱。作家历来是以语言文字为媒介进行写作的,但在元宇宙、大数据、云计算、多媒体的时代,作家也应该有效运用现代科技手段,并与各种媒体联结融合,使自己创作的表现力得到不断丰富,使其感染力和影响力不断获得提升。(摘编自朱辉军《面对山乡巨变,作家宜先变》)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人民是历史的创造者和时代的创造者,为一切文学艺术提供丰沛源泉。B.文艺要热情赞颂人民创造历史的伟大进程,要深情褒扬拼搏者和英雄。C.文艺创作要以优秀作品滋养人民的审美观、价值观,充盈其精神生活。D.新农村日新月异,过去那些文艺创作擅长的表现方式已完全不能适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都谈到了人民和文艺的关系,不过二者论述的重心并不完全相同。B.衡量文艺作品的最高标准是人民的满意程度,对此广大文艺工作者要有清醒认识。C.作家认为塑造典型人物已经过时了,这都是受到了西方现代派和后现代派的影响。D.就农村题材而言,先贤作家如赵树理、路遥等已塑造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人物形象。3.下列选项,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2021“年度导演”孔笙、孙墨龙扎根戈壁滩,以饱满扎实的创作,拍摄了对口扶贫题材电视剧《山海情》。B.导演娄烨在拍摄电影时,地理空间逐渐向南移,他喜爱拍雨,因为雨能够传递出一种茫然、挣扎的情绪。C.柳青的《创业史》塑造了追求共同富裕的新农民形象梁生宝,这一形象在今天依然有着打动人心的力量。D.作家贾平凹因收到在乡镇工作的女干部的邀请短信,就前往山村体验生活,后创作了长篇小说《带灯》。4.“立文之道,惟字与义”出自《文心雕龙·指瑕》,请结合材料一分析它的含义和作用。(4分)5.如何更好地表现中国当下的山乡新风貌?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一个平淡的早晨①巴金杜大心走出弄堂门,太阳已经升起来,天空罩着一层薄雾,不过街中的景物还模糊可辨。他信步走到十字街头,忽然停了脚步。他这时才明白他并没有一定的目的地,究竟走哪一条路呢?自己一时也不能决定;不过他有一个思想,就是不到昨天看见汽车碾死人②的那条街去。他站在十字街头向四面茫然望了望,选取了右边的一条路。街上少有行人。阳光透过薄雾射在西边的屋脊上,光芒已经比夏天时微弱了。但太阳还想尽力驱散那遮蔽它的薄雾,把它的光明完全照在地上,带回夏天的暖热来。不过它的努力还是没有用,人们依旧感到冷。那伸直的道路经过了半夜的安息之后,现在又开始向人们诉说它的被人践踏的命运。人的脚步一压下去,便听见路的受不住的叫声,这叫声和大清早的市声打成一片。在堆满着人和菜摊子、菜拍子的一个广场前,他知道自己是走到菜市场了。他不关心地看着那一群忙忙碌碌的人,脚步下得很慢。离他不远,一个卖菜的大脚妇人,正在捆几根萝卜。一个八九岁的黑脸小孩,偷偷地,却又迅速地伸手在她背后的箩筐里抓起一根萝卜就飞跑了。因为动作得很快,他一个不留心,竟把放在地下的扁担踏了一下,惊动了妇人。她转过身,连忙放开大步追上去。她很快地追到他身边,一把抓着他的右臂,只一拖,几乎把他拖得跳起来。接着她又用她粗大的右手沉重地在他黑瘦的脸颊上打了几下,含在他嘴里的萝卜,便落在地上了。这根萝卜已经被咬去了一小段,而且在剩下的一段上还留着几个很深的齿印。那妇人打他的脸,打他的身子,他被打得哀声求饶。周围渐渐地聚集了一群观客。一个健壮的中年妇人和一个瘦弱的黑小孩相打,这是多么滑稽的景象!大家的脸上现出了满意的微笑,好象在看一场滑稽戏似的。“你这小鬼现在要刁赖了。我把你拉到巡捕房里,叫你见见世面去!”虽然依旧是怒骂,但话里却含着得意的语调。黑小孩仍然在绝望中挣扎,他想作最后的脱逃。但结果只得到比刀还锋利的咒骂,和铁石一般沉重的拳头,最后那妇人决定了结束这场戏,把菜担子托人看守,自己拖了小孩找巡捕去了。这一次,孩子一点也不抵抗,很柔顺地任她拖走。临行时他掉过他的小脸四面一望,想找寻什么东西似的,忽然扁起嘴,从红肿润湿的一对小眼里,泪珠滚滚地流下来。从他口里发出了惨不忍闻的声音:“妈妈!”这声音里含着什么意思,别人自然不能了解,而杜大心也是不能了解的,不过他明白在他的一生中听见用这样的声音叫“妈妈”的,这是第一次。去了,妇人拖着小孩去了。人们也就散开了,一路上三五成群,议论纷纷。杜大心本来打算一直向前走,但这时候他便急急跨了几下大步,向左转了弯,又到另一条街上去了。走完这条街,再一直走去,猛然间他向周围一看,吃了一惊,他明白自己是在什么地方了。这正是他打算避开的地方,然而他又不自觉地走到了。街道还是一样,但景象却不同了。一切都是幽静而安闲,阳光驱散薄雾,慢慢地从屋脊上爬下来。右边一排店铺的屋檐上染着黄金色。旁边屋脊上坐着一只黑猫,在晒太阳,拿它的前脚在头上搔痒。在一家檐角下挂着一个鸟笼,里面装着一对白燕,在歌唱着欢迎新来的阳光。一切都是幽静而安闲。店铺里柜台旁边摆着老板或店伙们悠悠的找不出一点表情的黄脸,有的眼望着街中闲散地缓步的行人,有的口衔纸烟在和同伴谈天。昨天的惨剧是不留一点痕迹了。然而不幸的是杜大心昨天亲眼在这里看见过一件不寻常的事情。现在他又站在昨天的那个地方了。他分明记得这是尸首倒卧处,但血痕已经看不见了。什么都没有了。一切只能在他的记忆中去找寻。他暂时立在那里,迷惘地看着过往的行人。一阵车轮声渐渐逼近。一辆粪车慢慢地滚过来。在前面拉着绳子的是一个十多岁的女孩,穿一件薄薄的破棉袄,一团团灰黑色的棉絮已经绽出来,悬挂在破布的裂缝处。她蓬着发,赤着脚。她的脸冻得通红,嘴里喷着热气,她拖起车来很吃力。后面推车的老汉,从年纪上看来应当是她的祖父。一顶非常破烂的毡帽盖着他半秃的头,眼睛只有一只,一脸的皱纹,枯瘦的唇边点缀了几根灰白的胡须,一身破烂衣服和他孙女的差不多。他也是赤脚。他推着这一辆粪车很吃力,恰象一匹老马驼着重载被鞭打着不得不向前走一般。缓缓地走着,虽然是缓缓地,却也终于走过去了。杜大心目送着他的背影直到看不见为止,然后又回过头把眼光射在昨天流血的地点上。霎时间他看见从地底下爬出来昨天的那个尸体,而且站了起来,相貌恰和刚才看见的推粪车的人一样。呀!不只一个,是两个,四个,八个,十个,千个,万个!街上过往的人都是!同样的衣服,同样的面貌。他感到一种压迫,先是怀疑后来就是恐怖了。“呸!这是不可能的事!我不信!”他努力睁大眼睛,果然什么都没有了。一切依旧是幽静而安闲。他有点莫名其妙。忽然在他的耳边,有人在大声说:“我们在贫穷里生,我们在贫穷里受苦,我们在贫穷里死。这都是为着你们。”这不是一个人的声音,这是一万人的声音,百万人的声音,乃至全个阶级的声音。他想到这所谓“我们”和“你们”,不觉猛烈地战抖起来。这一天也和其他的日子一样,平淡地过去了。当夜之母亲以她大得无穷的手臂把地上的一切紧抱在怀里的时候,有一个人这一晚却不能够闭眼安睡了。这是一个生病的女人,因为她的爱儿早晨在家里饿得难受,跑了出去,到晚上还不见回来。(有删改)【注】①选文出自巴金1928年创作的小说《灭亡》第五章。②前一天晚上,戒严司令部秘书长在法租界开车将一个乞丐碾死,而后让巡捕找人将“这东西”搬开,自己扬长而去。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由杜大心信步街头的所见所闻而生发展开,将几个普通民众的日常生活片段串联起来,构思巧妙。B.棉袄裂缝处“灰黑色的棉絮绽出来”与“赤着脚”等细节描写,生动形象地写出了祖孙俩的苦难与挣扎。C.“阳光驱散薄雾”点出时间的推移,暗示了杜大心思想的转变,他从迷茫中清醒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