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分析

2023-11-21 · 19页 · 1.1 M

十年百时百年树人2023年沈阳市高三一模语文试卷分析试卷分析一考点与分值分布2023年沈阳高三一模知识点分布题号知识点难度分值1文意整合、理解与分析★★★32文意整合与推论★★★33观点与论据的对应★★★34文章要点筛选与概括★★45知识迁移与应用★★★66文意整合、理解与推论★★★37艺术手法分析★★★38形象分析★★★69写作意图分析★★★610断句★★311词意理解、文化常识★★312文意理解★★★313翻译★★★814文意理解、信息提炼与概括★★★315诗歌理解与赏析★★★★316手法分析★★★★617提示性默写★★★618成语运用★★★3十年百时百年树人19病句辨析及修改★★★320修辞赏析★★★421标点符号用法及赏析★★★★★422词语表达效果★★★423写作★★★60二命题趋势今年的沈阳市一模试卷,整体难度比较小,题型构成、出题方向等贴合2022年的高考试卷。绝大多数题型设置偏重语文学科的基础知识,能够明确显示出今年一模试卷重视基础题型的命题思路。一、现代文阅读(一)现代文阅读Ⅰ现代文阅读Ⅰ采用“非连续性文本”的材料形式,围绕“孔子与儒学的地位”问题展开论说。在当下传统文化受到盲目追捧的时期,材料既贴近生活,又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三则材料观点明确、论述结构清晰,绝大多数考生完全能够理解得清楚、分析得明白。题目设置上,五个题都是常规的基础题,重点考察考生对基础题的掌握、对文本细节内容的分析与理解、对文本重点观点和文意的整合、观点的迁移与应用等。第5题既需结合“传承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又需结合“当代青年”的视角,具有非常强的现实意义,充分体现了“新课改”中“将语文融入生活”的理念。(二)现代文阅读Ⅱ文本选自有“中国福楼拜”之称的李劼人于1925年发表的《市民的自卫》。文章通过团总制造虚假舆论,哄骗社会,搜刮钱财,给人民带来了痛苦,控诉了军阀掠夺人民的罪恶。因为阅读文章时需要考生通过“老爷”“长江南北混战”“滥兵滋扰”“官厅”等细节来补充必需的社会背景,因而在主题分析上颇有难度。题目设置上,两个选择题难易适中,不止局限于文本内容,更偏重于对内容的加工、手法的提炼上,比较符合高考的命题习惯。主观题中的形象分析很常规,第9题稍有难度,首先考生需要理解和判断出“作者的态度”究竟需要答什么、怎么答,之后再根据内容、形象、主题等来对应出答案。因为考生对选文的主题理解上可能存在很大问题,所以“对贫苦劳动人民的同情”“对虚假消息与舆论的厌弃”等方向的答案比较容易推断出来,但是“对军阀压榨掠夺百姓”等主题方向的答案是不太容易答出的。二、古代诗文阅读(一)文言文阅读选文的样式比较有新意,围绕“做人做事的道理”选取了四则非连续性的材料。虽然文本样式新颖,十年百时百年树人但文本不设生僻字词、复杂文言语法等,所以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理解起来没有难度。第11题,除了考察常规的文化常识之外,新加入了一个对文中重点字词词意的理解的选项,并需要将该词意与课文中的对应意思进行比较之后才能做出判断,很有新意,是本套试卷的第一个亮点。这一亮点不但能体现出教材的重要性,更能契合“新课改”对考生“知识迁移能力”的考察要求。(二)诗歌鉴赏诗歌再次选用了“和诗”的形式,为柳宗元的《得卢衡州书因以诗寄》。整体上来看,“和诗”在平时的练习中不算生僻,注解中也给到了“被贬谪到柳州”之类的提示,所以比较容易把握诗歌的情感。在用情感反推去理解诗歌意思即可。唯一一个小难点在于考生需要根据“且莫叹”来确定出对友人的安慰,进而分析第二三两联中,“一好一坏”两种景色分别对应的是作者还是友人。只有分析准确,诗歌的细节情感就也很容易把握了。第15和16两个题的考点全部集中在了诗歌常见的表现手法上,着重体现了对学生基础知识的考察,难度比较小。(三)名篇名句默写默写题比较常规,依旧采用“2限定+1开放”的命题模式,且都是常考篇目中的名句。第1小题既需要考虑“运用典故”,又要结合“响遏行云”的意思,才能确定出正确答案,考察得比较细致。三、语言文字应用语言文字运用部分题型设置上非常贴合2022年的高考卷,难度一般,但不乏亮点与创新。18题考场考生对常用成语的运用能力。前后文语境限定不死板,每个空都有好多个方向可供考生选择。19题考察“宾语残缺”和“并列结构”两类错误,20题考察比喻和排比的表达效果,22题考察叠词的表达效果,都是日常练习中很常见的知识。第21题是本套试卷中的创新题,考察标点符号的用法。想要准确解答该题,考生需要知道逗号和句号的区别——在语法上的区别、在语义表达上的区别,难度比较大。四、写作试卷中的作文比较常规,无论是任务要求上还是材料分析上,都没有设置大的障碍,比较适合绝大部分考生的临场写作。但是,因为没有太多的障碍,所以本次的作文对于平时写作功底比较好的同学来说,可能不会和别人拉开明显的差距。审题时,除了要准确分析出“共性与个性”这一论题外,还需要注意到结合“学习和生活经验”,以新时代青年人的视角来写作。还要注意“升旗仪式的发言稿”,准确写作发言稿的格式、明确发言稿中各部分的内容要求。十年百时百年树人试题分析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从春秋末期到战国时代,孔子仅仅是一个夫子。夫子是什么呢?一个老师。当时他的影响不是很大。到了汉代,“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地位提高了;从汉到唐略有提高,唐代给孔子封了个“文宣王”;到了宋代,在文宣王前面加了“至圣”二字;到了元朝,地位有所下降;到了明朝,叫至圣先师;到了清朝,把历代称赞孔子的最好称呼全集中起来了:“大成至圣文宣先师孔子”。可是好景不长,五四运动打倒孔家店,又到谷底了。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孔子的学说在今天受到很多人的尊重和推崇。今天为什么这么多人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其实主要原因是目前处于社会转型时期,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所以人们自然而然地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一种能够持久地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孔子可以说是中国人的行为举止、价值体系的总设计师。今天的祭孔和过去的祭孔不同,往昔祭孔是希望孔子的光环能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而今天的祭孔是要弘扬儒学中理想的道德观、秩序化的社会和谐观,以及礼与仁相为表里的教育观。今天我们不会将孔子重新罩上神的外衣,对孔子最准确的评价是:他是一位伟大的往哲。现在国学虽然比较热,但是公众对它的接受程度还是比较低,它是一个小众化的东西。我们要把国学更好地继承下去,让它变成一个大众化的东西,而不仅仅是局限于文化人之间的讨论。中国过去的封建社会,科举考试是动员了全国所有的知识分子专注地研究这一门学问,从幼儿就开始,到最后功成名就。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所以我们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过去那种方式,我认为是愚不可及的。除去功利心,反而可以真正返本归元地继承我们祖先的文化精髓。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我们面临的是一个大的转型时代,这个转型不仅包括社会制度,也包含科技的研究。在这种情况下,我们也不妨用声光影像的办法,将我们的言说思想推向社会。(选自范曾《国学开讲》,有删改)材料二:在这样的一片颂扬声中,孔子从平凡而有学问、随和而有道德的文化人升格为神圣英明的大“圣人”。从深处讲,这场由孔门弟子发起的造圣运动,透露了多层的文化信息:孔子与其弟子相交,是仁义之十年百时百年树人交,是道德之交,属于真正融洽的师生感情。“道之所存,师之所存”,因此义存而交不绝,不会出现“人走茶凉”的窘境。其弟子的歌颂赞誉,乃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而不受任何外界的强力驱使或控制。这或许就是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但也应清醒地看到,孔门弟子对先师进行美化歌颂,其实多少也包合着现实功利国素。为了生计,只能把儒家学问这块蛋糕尽量做大做好,而其前提,则是首先要使自己的老师神圣英明化。因为只有当老师的伟人资格被确认时,老师的学问才能被证明是正确的,而自己继续老师的事业,弘扬老师的学说也就势所必然、理有固宜了!儒家师生处于一个共同的生态图中,利益与损害对大家来说是休戚与共的事情,“一荣俱荣,一损俱损”。平心而论,孔子本人还是具备接受歌颂的资格的。他“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的文化贡献,他“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治学品格,他“见贤思齐,见不贤而内自省”的道德修养,又岂是寻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既然有这么多的优秀品质,那么孔子受到弟子的赞誉推崇也就不算是出格的事情,只是把他称颂为太阳、月亮,以及高不可及的苍天,稍稍显得有些夸张过火而已!(选自黄朴民《大写的历史:被遗忘的历史事件》,有删改)材料三:即使今天,当我们讲到道德时,《论语》仍然是一部最好的道德教科书。对于这一点,相信凡是读过《论语》的人都能理解。只是当我将《论语》和算盘相提并论时,很多人认为这完全是两不般配、毫不相干的东西。但我始终坚持自己的观点:“算盘,因为有了《论语》,才能打得更好;《论语》决定算盘,财富才有意义。两者看似相去甚远,实则相距甚近。”我在从事经营活动时,总是想着自己所做的事是为了国家,并且关注自己的经营活动是不是合理。即使规模不大、利润也不多,但是想到自己合理经营的是国家所需要的企业,就会以良好的心态去工作,这也是为什么我一直把《论语》当做经商的“圣经”的原因。我尽心尽力去恪守孔子之道,不敢偏离一步。(选自【日】涩泽荣一《论语与算盘》,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从春秋末期到今天,孔子从平凡而有学问、随和而有道德的文化人,升格为神圣英明的大“圣人”,其地位呈直线上升的状态。B.今天对儒学的教育方法,如果采取科考时知识分子总动员和独尊儒学的方式,是不可取的,因为我们尚处在社会转型期。C.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是孔子与其弟子有着真正融洽的师生感情,弟子的歌颂赞誉是发自内心的真情流露。D.孔子的文化贡献、治学品格、道德修养均不是寻常人所能轻易达到的,孔子受到弟子的赞誉推崇,十年百时百年树人也就不算是出格的事情了。答案:D解析:A.“从春秋末期到今天,……其地位呈直线上升的状态”错,原文“而今天,是个直线上升的状态”。B.“我们尚处在社会转型期”错,原文是因为“这样的时代和条件已不复存在了”。C.原文“这或许就是儒家学说生生不息、代有传承的内在原因”,选项缺少了“或许”。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今天我们学国学、学孔子、学《论语》,不是为了其他,而是为了开启宏门正学,重塑价值体系,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B.时代在前进,文化在发展。随着科技的进步,人们会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去寻求能够持久指导我们心灵和行为规范的东西。C.孔门弟子对先师进行美化,是因为只要老师的伟人资格被确认,老师的学问就能被证明,自己继续老师的事业也就理有固宜了。D.涩泽荣一对《论语》的思想有自己的领悟,他以孔子之道作为自己商业行为的指引,置国家利益于个人之上,守德与营利兼顾。答案:D解析:A.“造就一个礼乐并举的盛世”是往昔祭孔希望的。“重塑”一词不准确。B.原文“人们会转向我们古老的智慧”,是因为“主流价值观不是很明显,甚至变化幅度非常之大”。C.原文“只有……才……”是必要条件,选项“只要……就……”是充分条件。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论语别裁》对《论语》义旨及所涉人文掌故生动阐发,受到读者追捧。B.黑格尔认为《论语》没有多大价值,孔子及其学说“毫无出色之点”。C.通过让小孩穿汉服、背“四书五经”的方式来实现对传统文化的现代传承。D.颜回是最能理解孔子之道的学生,是孔子的知音,孔子对他评价很高。十年百时百年树人答案:A解析:人们关注和《论语》相关的作品,与其阐述方式有关,也是社会性的需求。符合作者扩大传播面,让更多人接受国学的观点。B.文本没有涉及此类评价。C.这种形式化的做法并不提倡。D.材料一没有具体提到孔子作为老师与学生之间的内容。4.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今天我们应该如何理性看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