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山西省九师联盟高三下学期3月质量检测语文试题

2023-11-22 · 9页 · 56.8 K

高三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在历史观中,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对社会历史的正确认识是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的前提、合理的价值取向必须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基础。根据历史唯物主义,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着整个社会生活、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的过程。价值取向虽然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从其形成看,价值取向直接或间接地源于人们的需要和利益,基于他们的社会地位以及现实生活状况,即将人生存发展的需要和利益转化、提升为不同层次的价值诉求和价值命题,直至提升为价值元命题即基本的价值取向。从其实现看,人们要在社会实践和社会生活中实现自己的价值取向,就必须使其与客观条件相符合、相适应,正确反映社会历史现象、本质和规律,离开正确的认识,价值取向和价值目标只能陷入空想或幻想。价值维度以认识维度为基础,人们要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确立为社会进步和人类幸福奋斗的崇高理想和坚定信念,既有赖于对人民的热爱与责任,有赖于对理想社会由衷地憧憬和向往,又有赖于对社会发展以及对所从事事业的科学认识,包括对社会历史发展客观规律和必然趋势的把握,对人与社会、人与人关系的正确认识。只有在科学认识社会历史以及人与他人和社会关系的基础上,才能形成坚实的理想信念,积极投身于推动社会进步的事业,所谓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说的就是这个道理。例如要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同样有赖于正确认识所处的环境、条件和面临的现实问题,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的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的规律。反之,缺乏对社会发展客观规律性和必然趋势的正确认识,则会怀疑人类进步的趋势和人类最终进入理想社会的历史必然性,对社会进步失去信心,陷入历史虚无主义;或者会超越阶段、陷入空想、盲目行动,做出错误的行为选择,导致欲速不达或适得其反的结果。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之所以要以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为前提,是因为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因此,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往往会呈现出纷繁复杂、扑朔迷离的景象,甚至真相与假象并存,这就决定了人们对社会现象或历史事件及其本质和规律作出正确的认识不是轻而易举的,进而决定了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对于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从而进行合理的价值评价和价值定位尤为重要。纵观人类历史,所有价值取向的形成都不仅有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也有一定的认识根源,对某一社会现象及其本质和规律不同的认识,往往会导致对它们作出不同的价值判断,因而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总之,价值取向的合理性以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的价值评价和对社会发展的期望,一定要建立在对社会历史科学认识的基础上。历史事实表明,离开正确的认识来评判人、事物或事件的合理性,往往会形成局部的正确结论而导致全局的、历史观层面的误判,以至于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脱离现实而陷入抽象、片面的理解。(摘编自陈新夏《历史观的价值维度及其与认识维度的关系》)材料二: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是历史观中比较热议的两个观点,前者是以黑格尔为代表的唯心主义者所持的观点,后者是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为代表的唯物主义者所持的观点。英雄史观吹捧夸大少数杰出人物在历史进程中的作用,认为是他们决定了历史的具体内容以及具体进程。英雄史观将英雄与群众完全对立起来,并在价值取向上为统治阶级的地位和利益做辩护。英雄被看作是积极因素,群众被看作是消极因素。群众史观主张群众才是历史真正的创造者。无论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社会历史的基本规律是不会改变的,它不由绝对精神所支配。马克思并不否认英雄的存在,无论是英雄甲还是英雄乙的出现,总会有一个人跳出来成为英雄,更为重要的是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看到他们所处的时代背景、国家当时的生产力以及生产关系的具体情况。历史活动能否取得成功,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代表了人民群众的利益。回顾历史发现,由农民发动的太平天国运动、封建地主和小资产阶级发起的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运动到最后都失败了,是因为他们根本没有把群众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可能初衷是为了群众,并以此来调动群众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但最后随着自身狭隘的私欲不断扩大,并且也由于没有找到正确的领导阶级,最终都以失败收场,而群众是这些运动中最大的受害者。(摘编自安冬雪《浅析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价值取向具有主观性,但其形成和实现却有赖于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这一主观条件。B.人们的社会地位和现实状况决定其发展的需要和利益的提升,是其价值取向的源头。C.“砍头不要紧,只要主义真”这一坚实的理想信念,来源于诗人对社会历史的科学认识。D.马克思持有的是群众史观,同时也认同英雄的存在,但强调要考察英雄背后的物质动因。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准确把握并适应社会发展趋势,自觉遵循社会发展规律,才能实现人民幸福和民族复兴。B.纵观人类历史,价值取向虽有所不同,但都形成于一定的社会历史根源和一定的认识根源。C.离开正确的社会历史认识.在应对社会生活和社会发展问题时就会陷入抽象和片面的理解。D.没有始终把群众利益放在首位,是太平天国运动、洋务运动和戊戌变法最终失败的重要原因。3.下列选项,最能全面而准确地概括材料一核心观点的一项是(3分)A.认识维度是价值维度的基础,价值取向的形成和实现有赖于一定的客观条件。B.社会是多种因素构成的有机体,其发展是多种力量共同作用、交互影响的结果。C.对社会发展动力在认识上的差异,是英雄史观和群众史观分野的一个重要原因。D.确立合理的价值取向及对历史事件和人物价值的正确评价必须对社会历史有科学认识。4.请简要分析材料一的论证思路。(4分)答:5.材料一中说不同的社会历史观在价值取向方面的区别往往是起因于认识方面的差异,请以材料二中的英雄史观与群众史观为例,结合材料内容谈谈你对这句话的理解。(6分)答:(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美髯高沧海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婆婆子说我那年才两岁的时候,我刚刚过完四十二岁生日,盛宴的快乐似乎还没宣告结束,像两抹胭脂红红地挂在腮上。听婆婆子这样一讲,我不由笑了起来,婆婆子认真地看着我,她说我笑起来的样子,像极了两岁的时候,嘴角上还是当年深深的小旋涡。那么,为了四十年前的一个小故事,更或者是为了怀念一些亲人,就让我穿一双当年母亲亲手为我做的红丝绒的小布鞋,轻轻巧巧地回到两岁的时候吧。而当时的亲人,现在大多都已故去或者衰老得只剩下往事可以追忆。我爷爷有一副引以为傲的长胡子,穿堂风穿过中堂,爷爷半躺在藤编椅上,他的胡须随风而摆,像杨柳依。须发皆白,如玉“如琼脂”。爷爷的留声机里轻声播放着老唱片儿,《柳毅传书》里鼓乐阵阵,唱词温婉动人:霎时间千万红灯满湖照,紫气缭绕起波涛……我摇摇摆摆地来中堂。对于我的那双小小的红丝绒的小布鞋来说,从东厢房里迈出来,走过鸡栅栏,走过两畦菜地,穿过两棵石榴树,这是一段很长的路。栅栏上有蝴蝶,蝴蝶的翅膀像五彩的叶子,一丛紫花地丁,在有豁口的瓦盆里冒出来,母亲掐了一把马齿苋,我一概不理会。我趴在藤椅上,捋爷爷的胡子,爷爷的胡子滑溜溜。那努力装睡的人,仰面朝天,这时刻开始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象水里的鱼吐出一串串泡泡,像麦袭热的黑天天结出一挂挂甜果,似乎告诉我不要担心他会醒来,他睡得很熟。谁也记不好这个画面起于哪天。暖暖的南风,还有燕子呢喃地歌唱,我趴在藤椅上睡着了,手里握着爷爷的白胡子。我爷爷悄悄睁开一只眼睛,他又睁开另一只眼睛,他轻轻地笑了,他下巴上的白胡子,在我的手里,像一群小天鹅般在舞蹈。那个春天,我两岁,我爷爷七十九岁。我熟睡的样子安稳极了,梦里的笑意盛满了我嘴角上的小旋漏。我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吹快,水流汩汩。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我爷爷不止一次,骄傲地站在老柳树下,他说,老兄弟,来,咱比一比谁的胡子好看,谁的胡子长。我再一次趴在藤椅上握着爷爷的白胡子睡着了。日光摇曳,石榴树和柳树的暗影扑进中堂,爬上爷爷的脸,我醒来了,爷爷却没有像往常那样跟我一同张开眼睛。我爷爷去世了。我却不知道发生了什么,我只有两岁。死亡和别离是天上的云,它会长了翅膀飞走,亦有可能变作一场小雨落下来,打湿我的红丝线的小布鞋。屋子还在,鸡鸭还在,吹跑蝴蝶的那阵风,正在菜畦里,摇晃着一朵油菜花的细梗,雨点,让油菜花湿漉漉的。这场雨过后,我轻车熟路来到中堂。中堂里,只有空空的藤椅。父亲那时的下巴光秃的。他忽发奇想,他借了隔壁婆婆子平日里作法用的长长的黄麻,一缕缕剪短串起来。父亲穿起跟爷同样的白褂儿,下巴上挂着编成帘子般的黄麻,飘飘地进了中堂。留声机里的老唱片又唱起来:多谢人间传书客,清光阁里宾主欢……父亲半躺在那张藤编椅上。那个白衫儿的长胡子老头,又像往常一样出现了。我爬上藤椅,捋他的长胡子,然后开心地,脱掉我的小布鞋。父亲为我蓄起了胡须,刚开始还像钢针儿,需要黄麻的假胡子继续来遮掩,慢慢长至颌下,慢慢变得柔软,到转年的春天,父亲就可以拿掉黄麻,他已真正拥有一绺引以为傲、风吹飘飘的大胡子。只是他的胡须是黑色的。可即便他的胡须是蓝色的,是绿色的,是五彩的,又何妨?婆婆子说,那时的我,若一笑,我就会像第一只出现在春水里的鱼儿,让河水欢快,水流泪泪。鸡栅栏生动起来,菜地和石榴树生动起来。院落里的老柳树都抬起了头,神清气爽。婆婆子是村庄里会作法的婆婆子。可是,她说,无论她施什么法术,那时的我都不愿笑,我重病缠身,虽求医问药,寻仙拜道,却整日啼哭。而世上,偏有一副美髯,可安神,可慰伤。6.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的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分)()A.爷爷的须发,如玉,如琼脂,胡须像依依杨柳,随风摇摆。通过细节描写,突出了爷爷为取悦我而留美髯的用意。B.爷爷躺在穿堂的藤椅上,陶醉在留声机播放的《柳毅传书》的温婉的唱词中,说明爷爷对戏曲有独到的鉴赏力。C.“我”趴在藤椅上握爷爷的长胡子,他悄悄睁开一只眼睛,又睁开另一只眼睛,轻轻地笑了,说明他沉浸在含馅弄孙的快乐里。D.父亲为了表达对爷爷的怀念,穿上跟爷爷同样的白褂儿,嘴上戴上黄麻做的大胡子,半躺在穿堂的藤椅上,听留声机里的老唱片。7.下列对小说相关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用倒叙的手法,将故事拉回到四十年前,以“我”两岁时的视角讲述,看似不合情理,却恰恰强化了文章的艺术效果。B.文中面波浪线的句子,通过装睡小心翼翼地打响鼾声的细节描写和后面形象的比喻,刻画了一位慈爱、和善的老人形象。C.那双红丝绒的小布鞋在文中多次被提起,它告诉读者我是一位调皮可爱的小女孩,同时在结构上又起到线索的作用。D.作者以孩童的视角写“我”对爷爷死亡的懵懂感知,死亡与离别虽然如飞走的浮云、飘荡的小雨,仍然打湿了“我”幼小的心灵。8.赏析文中画横线的句子。(4分)答:9.最后两段在文中有哪些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答:_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杜淹荐刑部员外郎邸怀道,上问其行能时曰炀帝将幸江都召百官问行留之计怀道为吏部部主事独言不可臣亲见之上曰:“卿称怀道为是,何为自不正谏?”对曰:“臣尔时不居重任,又知谏不从,徒死无益。”上曰:“卿知炀帝不可谏,何为立其朝?即立其朝,何得不谏?卿仕隋,容可云位卑,后仕王世充,尊显矣,何得亦不谏?对曰:臣于世充非不谏,但不从耳。”上曰:“世充若贤而纳谏,不应亡国;若暴而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