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市2023届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试卷语文参考答案1.(3分)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把握文章主旨、提取并整合分析文本信息的能力。A项是对材料一“天然”的美学特征的概括整合,符合材料论述;B项出自材料一第四段,对如何守护对象世界的“自由”的美学特征进行提取,符合材料论述;C项是错误项,“避免一切“人为”,保持住事物的“自然'状态”是材料二中庄子关于“自然”的主张,并非中国艺术理论的“天趣”之说的主张;同时,材料二最后一段也指出“人为的技巧是不能废除的”,可见材料观点反对的是过多的经验与技巧的束缚,而不是“一切'人为'”;D项要求学生在理解材料二观点的基础上,正确把握最后一段“画工”与“化工”的区别,原因分析正确。故选C。2.(3分)C【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解作者的观点,把握作者阐述观点的方法和逻辑的能力。根据材料一第二段相关论述,A项美学意义上的“生动性”指的是作品如大化自然一般具有生机勃发与生动活泼,并非刻意描绘事物的“动作”,此处曲解文意;B项“高超的技艺并不能使作品达到“天然”的艺术境界”有误,伤害作品的本然真性的应是过多的人为技巧,并非“高超的技艺”,此处对“雕饰”“雕琢”“工巧”等概念的理解有误;D项““天然”与“天趣”是美学的最高追求”有误,“天然”与“天趣”是中国美学“天然”说与“天趣”说的最高追求,而非“美学”的最高追求,此处扩大概念,不合逻辑:同时,“有一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并非达到最高境界的充分条件,此处推断逻辑不成立。故选C。3.A(3分)【解析】题目考查考生综合利用信息进行实证、推理的能力和思维方法。A项“莲鹤方壶”由莲、鹤、龙、虎等形象拼接而成,作品整体风格体现了“错彩镂金”的繁复之美,最不能体现“天趣”之美;B项铜奔马造型矫健精美,作昂首嘶鸣,疾足奔驰状,没有繁复的技巧,却活灵活现,具有“天趣”;C项作品造型似如绽放的莲花,俯看如十曲花瓣,贴近自然,清新脱俗,具有“天趣”之美:D项齐白石画虾可说是画坛一绝,灵动活泼,栩栩如生,神韵充盈,充分了体现了“天然”与“天趣”。故选A。4.(4分)①材料一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指出“天然”意味着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②材料三侧重论述“天趣”的形成与获得,主张保持自然,率意抒写,反对过于雕琢。【解析】本题考查考生理清文章思路,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比较两个文本内容侧重点的能力。材料一采用总分总的论证结构,首先总述中国传统美学“天然”说以天然为美的主张,然后从“生动性”“有机统一性”“自由性”三个角度对“天然”的美学意蕴展开分析,最后总结“美在天然”“以天然为美”的奥秘,可见材料侧重论述“天然”的美学意蕴。材料二先指出古代美学理念中对“天趣”的追求,然后论述过于雕琢对天趣的损害,追溯天趣形成的哲学根源,最后指出“天趣”的获得不排斥人工,但推崇自然。可见材料二的论述侧重“天趣”的形成与获得的方法。5.(4分)①将稻香村修建在大观园中,失去了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②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解析】本题通过情境化的试题设置,要求考生利用知识储备和文本信息,富有逻辑、例证恰当地表述自己的观点,用材料中的观点阐释具体问题。宝玉来到稻香村中,惊讶“此处置一田庄,分明见得人力穿凿扭捏而成”“怎似先处有自然之理,得自然之趣”。首先,稻香村周围环绕着大观园的其它园林景观,“远不邻村,近不负郭”,破坏了村落景观的有机统一性,不合“自然之理”;同时,稻香村人力加工过甚,“墙上皆用稻茎掩护”“几百枝杏花”“桑、榆、槿、柘”“分畦列亩,佳蔬菜花”等,拼凑穿凿痕迹过重,人力加工过甚,破坏了乡村的本然真性,失了“自然之趣”。6.(3分)D【解析】D项“借助女孩子的视角”错,女孩们种花、摘花、染甲等场景,都是从作家的全知视角叙述,而非“借助女孩子的视角”。所以D项不正确,是本题正选项。7.(3分)A【解析】A项“大奶奶嫌弃孙女们做事毛手毛脚”错,文中提到,“老人或许要试一试,她的孙女们长心了没有,她种指甲草的事会不会被孙女们发现”,“她们都有些兴奋,围绕在大奶奶身边捋胳膊,绾袖子,跃跃欲试,像是要搭把手。大奶奶说:你们都不用动手,前人栽树,后人乘凉”。所以A项不正确,是本题正选项。8.(6分)①主体部分以“指甲草”称之,符合人物身份,使作品具有淳朴的生活气息;②“凤仙花”的名称高贵、典雅,象征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③本文以“凤仙花”为题,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解析】本题考查考生对文学作品进行综合分析的能力。注意题干中的情境设置指向,“小说在主体部分均以“指甲草”称之,却以“凤仙花'为题”,可见回答时应先指出“指甲草”的信息指向。文中大奶奶和几个孙女儿,都是小地方上的普通人,种花摘花染指甲也都是日常生活小事,但言行举止充满了淳朴的生活气息。而以“凤仙花”为题,则应探究作家的用意所在。开头特意提及,“凤为鸟中王,自古就有百鸟朝凤之说。花有花仙子之喻,花一带了仙字,似乎就有了仙气,让人高看不已”,点出了以“凤”“仙”命名凤仙花的寓意:文中的人物都有着美好的言行品格与精神境界。同时,以“凤仙花”为题,也蕴含作者对人情、人性之美的赞颂。9.(6分)①选日子、取清水、装白盘、洁净手等,形式庄重认真,体现对美的尊崇。②轻轻砸、摁手印、敷花泥、赏指甲等,内心虔诚期待,体现对美的向往。③老爱幼、大带小、不忘给奶奶看,行为中蕴含礼仪传统文化观念。【解析】本题重点考查语文核心素养中的“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两方面。试题答案相对开放,需要考生调动文学文化积累,给出自己合理的回答。王安忆评论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对应的是“文化传承与理解”:“被赋予了美学的意义”,对应的是“审美鉴赏与创造”。日常礼仪的细节中含有虔诚之心,让生活慢下来,庄重起来,让色彩丰富一些,让人变得美好而自知,坚定平和有力量。在时间的坐标系中保持生活的礼仪,让其发挥承载文化符号的功能,也涵养我们的文化自信。领悟生活礼仪中的美学,让平凡的日子散发出光芒,散发爱与美,是每个生命的最好遇见。这是这道试题设题考查的意义所在。考生只要在文中找到三处日常生活中的“某种程度和形态的礼仪”,说出其蕴含的美学价值、审美意义,即可得满分。10.(3分)D【解析】本题重点考查文言文断句的能力。本题设误点集中于两处,一为“视之”前后,为“图上”前后。第一处:“按视”意为察看、视察,根据语境,是天子派遣王古视察救灾的情况,第一处当在“按视之”后断开,据此排除B、C;第二处:“有诏”的主语为皇上,“褒美”的对象为滕公,应在“有诏”前断开。故D项为正选项。11.(3分)D【解析】本题考查了解并掌握常见的文化常识和理解文言词语含义的能力。D项中,“井灶器用皆具”是说水井、炉灶、日用器皿都准备齐全,“具”意为“准备”,而《苏武传》中“得夜见汉使,具自陈道”的“具”意为“详尽、完全”,两个“具”的含义不同。故D项为正选项。12.(3分)B【解析】本题考查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决定留下不走”错,文中是萧林牙看到杨兴公与滕公洒泪挥别才对杨兴公说:“你和滕公这么好,难道要留在这儿不走了吗?”并非杨兴公真的留下不走了。故B项为正选项。13.(8分)(1)唐淑问、孙觉说滕公的过失,皇上不相信,把他们的奏章全都拿给滕公看,宽慰滕公的情意十分深厚。(2)逃荒的灾民将要来了,如果没有用来安置他们的地方,就会有瘟疫发生,也会殃及你们。【解析】本题考查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翻译时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注意重点实词、虚词、词类活用、通假、特殊句式等的翻译。第(1)小题的得分点有“短”“悉”两处,“短”意为“过失”,“悉”意为“全、都”,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第(2)小题的得分点有“且”“无以”两处,“且”意为“将要”,“无以”意为“没有用来·..··”,每译对一处给1分,句意2分。14.(3分)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解析】本题考查筛选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解题时可以先回溯原文,找出对应的答题区间,“滕公抗灾减灾的举措”对应的文本区间为:“自扬徙郓······民至如归。”再概括滕公的具体举措:储备粮食、抓捕大盗、了结百姓争夺公田的案件、动员富民、预防瘟疫发生、安置灾民、维持秩序。最后分类归纳概括这些举措对今天的启发意义:①统筹抗灾资源;②维护社会安定;③预防次生灾害。15.(3分)A【解析】这两首诗的作者分别为王安石、杨万里,《插秧歌》选自高中语文统编教材必修上第二单元,为课内篇目。《木末》选自《王安石诗集》,为课外篇目。两诗内容均涉及农事与劳动,通过群文阅读,充分体现了立德树人与教考衔接的考查理念。《木末》一诗,描写了田野风光。首两句状写山与水,“木末”即树梢,“冉冉”迷离的样子,“泠泠”写水声清越、水流清凉,山姿水态被作者描绘得有声有色,动静相宜,整个意境清丽幽远而不乏生机,故A项关于意境“冷寂”特点的说法是错误的,为本题的正选项。《木末》描写了农事的繁忙和农作物的生长,其中以“白雪”喻蚕丝,以“黄云”喻成熟的稻麦,十分形象贴切,再加上“绿”“青”,色彩尤显鲜明,更见工致凝练,显示出作者深厚的语言功力,故B项的表述是正确的。《插秧歌》选取日常劳动场景,描绘了一家四口趁着农时冒雨插秧的紧张生活,他们齐心协力,分工合作,干得热火朝天而秩序井然,富有生活情趣,故C项的表述是正确的。两诗虽然都写农事,但在语言风格上明显不同。《木末》虽为绝句,却二二句两两对仗,同时运用“冉冉”“泠泠”叠词,使全诗音韵和谐,朗朗上口,富有音乐感。《插秧歌》则采用民歌的手法,通篇运用口语,浅白质朴流畅,富有自然、新鲜的意趣,故D项的表述也是正确的。16.(6分)①同:两诗都表达了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②异:王诗重在表达对既有收成的喜悦与对未来丰收的憧憬,杨诗重在表达对农人辛苦劳作的悯恤与对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解析】两诗都写农事与劳动的场景,王安石把蚕丝比作“白雪”,把成熟的稻麦比作“黄云”,凸显出农家劳动成果之美,杨万里则连用“抛”“接”“拔”“插”等动词以及“兜鍪”“甲”等喻体,字里行间都洋溢着封建士大夫们对农事的关切与对劳动的赞美。这是两诗思想感情的共同之处。值得注意的是,《木末》三、四句在场景描写时运用了虚实结合的手法,“繰成白雪”“割尽黄云”为诗人看到眼前“桑重绿”“稻正青”一派田野风光、满目葱茏后的想象之景。彼时家家户户正为缫丝、收割而忙里忙外,表达了诗人对既有收成的喜悦,而此时鲜绿的桑叶重新挂满枝头,稻苗正在田野里茁壮成长,诗人对未来丰收的憧憬之情跃然纸上。至于《插秧歌》对农家的感情则更为复杂,既表达了对他们吃苦耐劳、勤奋乐观精神的赞美,又饱含着对他们辛苦劳作的怜悯与体恤,这从全诗均可看出。17.(6分)(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能顺木之天以致其性焉尔。(3)示例一:匪女之为美美人之贻示例二:战士军前半死生美人帐下犹歌舞示例三: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示例四:渺渺兮予怀望美人兮天一方【解析】本题考查默写常见的名篇名句的能力。审题题眼:(1)“用典”“尽孝之后尽忠”;(2)“不能使树木活得长久而且长得茂盛”“只是”;(3)“美人”。注意易混易错字的正确写法,如“陨”“致”等。18.(4分)①强调自己融入果农之中;②突出对这项劳动及其意义的认同和自豪。【解析】本题意在考查考生借助已有的语言知识和语感,体悟具体语境中指称语的表达效果的能力。材料第二段说“这是果农的语言,他们就叫“著色'”但是喷波尔多液是果农的劳动,却不用“他们”指称果农,而是用“我们”,这值得品味。这里的“我们”指作者和果农,他想告诉读者,自己就是一名果农,而且自己和果农们喷波尔多液的这项劳动是很光荣、很有意义的,因为“葡萄是吃的”,喷波尔多液是保护它。19.(3分)C【解析】本题考查标点符号在不同语境中的不同用法,需要考生理解句子间的关系。文中的破折号表解释:A项表停顿,说话断断续续;B项表转折;C项表解释:D项表补充说明。所以C项用法和原文的相同,为正选项。20.(3
2023届福建省莆田市高中毕业班第二次教学质量检测语文答案
2023-11-22
·
10页
·
45.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