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答案

2023-11-22 · 4页 · 283.3 K

23届邯郸市高三一模考试历史·参考答案解析1.D【解析】本题考查旧石器时代的特征,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根据材料可判断出金牛山遗址为旧石器时代的古人类文化遗存,旧石器时代的人群普遍过着群居生活,故选D项;制作和使用陶器、饲养家畜都是新石器时代的特征,故排除A、B两项;旧石器时代不存在财产私有制,没有贫富分化,故排除C项。2.B【解析】本题考查东晋时期的政治心理,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西晋为统一王朝,人们的文化心理相对自信和开放;东晋时期,中原地区被“胡人”占领,民族矛盾有所激化,人们讳言与“胡”有关的事物,甚至官方也对西域传入的物种进行更名,这折射出政局对文化心理的影响,故选B项,排除D项;材料中所涉及的物种,早在汉代已引入内地种植,不能用来说明陆上丝绸之路的中断,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物种多为瓜果类,并非典型的经济作物,材料也无法体现其种植广度,故排除C项。3.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书法,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材料表述所对应的字体应为草书,A项中的字体与草书风格最为接近,故选A项;B、C、D三项分别为楷书、隶书和行书,与草书的风格有明显差别,故排除B、C、D三项。4.C【解析】本题考查南宋初年的政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宋高宗将岳飞的备战言论束之高阁,并极力打压中央政府的主战派官僚,这反映了当时皇权偏安江南的企图,故选C项;当时宋金尚未达成绍兴和议,南宋疆域尚未稳定,武将地位较高,朝廷并未着力构建中央集权体制,故排除A、B两项;宋高宗对官吏的任免有很强的针对性,故排除D项。5.A【解析】本题考查清朝专制统治,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清朝前中期,一些腐败分子不断滋长并破坏政治秩序和官场风气,从本质上看,这一现象源于具有强烈主观性的专制皇权的庇护,故选A项;商品经济发展并不一定导致政治腐败,故排除B项;材料只反映了统治集团内部的矛盾斗争,无法反映阶级矛盾,故排除C项;康乾时期,中国仍维持了传统盛世局面,故排除D项。6.C【解析】本题考查清末新政,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辛丑条约》签订后,官派留日学生人数出现爆炸式增长,即使在日俄战争后,留学人数虽有所下降但仍处于高位,这反映了清廷利用有限的财力尽可能培育适应清末新政需要的国际化人才的强烈欲念,故选C项;A、B两项不符合史实,故排除A、B两项;材料并未涉及民间出资或自费的留日活动,故排除D项。7.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民族经济,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由材料可知,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江浙地区,士绅子弟从商的情形增多,但和现代制造业有关的职业并不受基层劳动者青睐,其根本原因在于现代制造业的发展并没有彻底瓦解当地的传统经济结构,故选D项;西方价值观念的输入和城乡发展差距的扩大都不是造成该现象的主要原因,故排除A、C两项;“消亡”一词说法绝对化,故排除B项。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8.B【解析】本题考查全民族抗日战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南京的青年学生带着相应的教学用具步行入川,并且在征途上坚持行课,这体现了危难时期中华民族顽强不屈的意志,故选B项;材料只是一位知识女性的记录,将其扩大到妇女同胞,以偏概全,故排除A项;日本侵略对中国教育事业造成巨大破坏,“大内迁”保留了中国教育的火种,并不能实现“均衡分布”,故排除C项;“大内迁”有利于长期抗战,但并不能击退侵略者,坚定全国人民的必胜信念与材料主旨不符,故排除D项。9.D【解析】本题考查20世纪60年代的中国外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20世纪60年代初,非洲迎来独立运动的高潮,美苏军备竞赛愈演愈烈,西方大国希望摆脱美国控制的愿望愈发强烈,中国与非洲国家讨论的议题深刻地反映了当时国际局势的变化及中国为应对变化所作出的努力,故选D项;当时的外交受到“以阶级斗争为纲”的思想影响,并不注重外交对国内经济建设的作用,故排除A、C两项;B项不足以解释这一时期中法建交的实现,故排除B项。10.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改革开放,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材料中的举措继承和发展了20世纪80年代的改革成果,为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提供了重要条件,故选A项;1990年,依法治国方略和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都还没有提出,故排除B、C两项;材料反映了中国集中力量做好自己的事情,并未对当时正在发生的东欧剧变做出特别的反应,故排除D项。11.C【解析】本题考查亚历山大的统治政策,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亚历山大不但在西亚沿用君主制国家的君臣之礼,甚至希望将其引进深受公民政治影响的马其顿(希腊)地区,其旨在加强君主的权威,故选C项;延续君臣之礼并不能起到拉拢波斯帝国遗臣的作用,故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希腊文化外传的信息,故排除B项;传承东方政治体制只是表现,不是目的,故排除D项。12.B【解析】本题考查英法百年战争的影响,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英法百年战争使英国彻底成为“岛国”,对英国人的民族性格和岛国气质的形成具有重要影响,贞德等人的英雄事迹也激发了法国人的民族意识,故选B项;百年战争结束后的英法仍处于封建社会,故排除A项;英国摆脱罗马教会的控制是在16世纪中叶宗教改革后,故排除C项;17世纪的威斯特伐利亚体系的建立开了以谈判解决争端的先例,故排除D项。13.A【解析】本题考查近现代拉美文化特点,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从材料中对拉美文化来源的描述可得出拉美文化具有多元性,从拉美文化“在世界其他地区是见不到的”可得出拉美文化具有独特性,故选A项;“丢失”说法绝对化,故排除B项;C项只强调了材料的一个侧面,偏离材料的整体,故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拉美文化的影响,故排除D项。14.D【解析】本题考查近代英国对印度的殖民,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1813年,英国正在进行工业革命,由东印度公司所垄断销售的印度的传统纺织品,在英国市场上仍有一定的价格优势,这折射出印度传统手工业对英国侵略的抵制作用,故选D项;材料反映了英国人对“贸易独占”弊端的质疑,但不足以说明自由贸易思想在欧洲得到广泛传播,故排除A项;结合所学知识,当时蒸汽机已在英国纺织业中推广,故排除B项;材料强调了印度产品在英国销售的价格优势,并没有与这些商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文化内涵相关的信息,故排除C项。15.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挪威的经济民族主义,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挪威对进出口的限制,有利于发展民族工业,降低欧洲强国对本国市场的占领,体现了政府通过宏观调控着力振兴民族产业,故选B项;材料无法体现政府的高福利政策,故排除A项;材料中的政策带有贸易保护主义倾向,不利于挪威和欧洲联系的密切,故排除C项;20世纪60年代的挪威尚未出现滞胀危机,故排除D项。16.C【解析】本题考查文化遗产保护,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进入20世纪以后,气候变化对人类文化遗产的不利影响愈发受到关注,在相关组织重点关注的遗产名录中,甚至包括近代的遗迹,这说明气候变化给文化遗产保护带来了新的挑战,故选C项;专门机构在互联网上进行文化遗产保护的警示宣传,并不能代表网民关注文化遗产保护,故排除A项;材料无法体现文化遗产保护的经济效益,故排除B项;厚古薄今与材料信息明显不符,故排除D项。17.(1)变化:从主要依靠宗族和乡绅力量,到试图将中央政府权力延伸到基层。(4分)本质问题:中国社会的半封建化(封建制度的解体,传统宗族、乡绅势力的衰落)。(2分)(2)示例一措施:在农村革命根据地开展土地革命(土地改革)。(2分)理由:彻底废除农村封建、半封建的剥削制度,使农民在经济上彻底“翻身”;使传统宗族势力彻底瓦解;促进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深入人心。(4分,答出两点即可)示例二措施:在抗日根据地组织参议院和基层政府,按照“三三制”原则开展普选。(2分)理由:传播并弘扬了现代民主思想、民主原则;使基层群众得到参与民主政治生活的锻炼;吸纳乡绅中的进步分子参与基层治理。(4分,答出两点即可)(“示例”仅供参考,其他措施言之有理亦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清代及近代基层治理,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关于“变化”,提炼材料信息(含材料出处)不难发现,和清中期相比,近代中国基层治理的主要依靠力量和努力方向发生了变化。关于“本质问题”,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近代社会性质的变化(农村社会的半封建化)是对材料所述现象的本质的概括。第(2)问,关于“措施”和“理由”,本小问开放性较强,任举一项近代中国共产党在农村反封建的举措,并从乡村基层秩序“破而后立”的角度解释其原因即可。18.示例启示:学校教育与典籍传承相得益彰。(2分)说明:自古以来,学校具有文化传承、科学研究、人才培养方面的作用。唐朝后期,儒学复兴运动兴起,诸多学者依托私学开坛讲课,建立学派,传播儒学思想,其中的理学(道学)学派影响逐渐增强。在理学传播的过程中,以二程、朱熹为代表的学者,对先秦儒学文献进行整理并重新加以注释,产生了《四书章句集注》等著作。作为书院学生教材和儒学基础读物,这些著作通过印刷等的手段广泛传播,降低了典籍亡佚的风险。总之,学校教育通过人才培养,促进了学术思想的传承和创新;而与宋代书院教育相伴而生的印刷书,大大便利了典籍的传承。(10分)(“示例”仅供参考,不作为评分的唯一标准,学生若从官学与私学的关系、书院与科举制度、书院办学规范化与教育普及等角度得出启示,说明合理亦可酌情给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解析】本题考查宋代文化传承,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究历史问题、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本题为开放性试题。首先,明确时空范围,本题虽以宋代为引,但可以在中国史的范围内作答,包括中国近现代文化传承的启示。其次,审清答案要件,答案须包括启示、说明两个部分。再次,明确答题要求,启示是明确的观点且来自材料,说明须有具体的史实支撑。最后,理清逻辑思路,注意书写规范,语言简练。19.(1)意义:基本结束了近代以来的货币混乱局面,维护了国家经济的独立与统一;促进了城乡经济交流;提高了人民政府的政治威望;助推了国民经济的恢复;为中国建立和完善现代货币制度奠定了基础。(4分,答出两点即可)(2)不同:“埃居”是货币计算单位,用于国际结算,不进入流通领域,也未取代各国的本位币;“欧元”是欧盟成员国的通用货币,在国内和国际市场广泛流通,直接取代了欧盟成员国(除英国等少数国家外)的本位货币。(4分,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背景:欧洲经济实力的增强;欧洲一体化的推进;经济全球化的加快;冷战结束,市场经济体制在欧洲推广;国际货币体系的调整。(4分,答出两点皆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3)经验:构建相对稳定的政治环境;科学规划,统筹推进;中央机构统一领导;充分利用既有财政、金融工具。(4分,答出两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有理亦可)【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中欧货币改革,考查学生获取材料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现象的能力。第(1)问,关于“意义”,对材料一中措施的直接影响进行分析,可得出统一货币、促进城乡交流、提高新政权威望等要点,结合所学知识,可从1949年至1952年国民经济的恢复以及为后来第二套至第五套人民币的成功兑换、升级奠定了基础等角度作答。第(2)问,关于“不同”,提取表格信息,可从运用领域(范围)、对传统货币的替代性等角度进行比较。关于“背景”,参照表格中的时间信息,结合所学世界现代史的知识,可从欧洲自身变化(经济实力增强、欧洲一体化的发展)和国际形势的变化(冷战结束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