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江苏省南通市如皋市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

2023-11-23 · 15页 · 64.1 K

如皋市2023年高考适应性考试(二)语文试题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经典与名篇之间有什么样的关系?人们一般不会做深入思考,常常会把经典与名篇连用或混用。“经典”一词,本是专就著作而言,人们把一些重要而又有指导性质的书称为经典。中国古代的《四书》《五经》是经典,但是属于儒家、儒术的经典。此外,道家、佛教也都有各自的经典,如老子的《道德经》便被视为道家的经典,《六祖坛经》便是中国佛教的经典。随着经典一词在运用上的扩大和延伸,也发展到文学领域来了,我们会把有些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如《三国演义》《水浒传》《西游记》《红楼梦》,乃至《李太白集》《杜工部集》,也叫作文学经典。外国文学名著,如雨果的《悲惨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狄更斯的《双城记》等小说,也便称为了外国文学经典。再到后来,“经典”一词在文学领域又有了进一步的延伸和发挥。有些人把有些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也称为经典。如一提到李白的《将进酒》或《静夜思》,或是杜甫的《登高》、王维的《渭城曲》,或是苏轼、陆游的某些词,老师便会说:“这可是经典名篇,要记住,最好要背出来。”于是,在《唐诗三百首》《古文观止》之后,又便有了《唐诗经典选读》《宋词经典选读》等。其实,这都是一些诗、词、作品的选编,并不是原来的著作本身。有些甚至还称“金典”,有意识地标新立异,吸引人的眼球。在西方也有人说,那经常挂于嘴上的就是经典。其实,能称得上经典的文学作品,应该具有文学史意义,并在艺术上具有相当的代表性和影响力。而有些文学作品尽管很有名,至今流传,足称名篇,但未必具有文学史意义,仅仅只是名篇而已。这是经典与名篇的最大区别。中国古代的文学经典与名篇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有些既是经典,又是代代相传的名篇。如王维的《红豆》等五绝,王昌龄的《出塞》等七绝,苏轼的《赤壁怀古》诸豪放词,柳永、秦观、李清照等一些杰出的婉约词,司马迁的《项羽本纪》、韩愈的《师说》、柳宗元的《永州八记》等散文,马致远的《天净沙》等散曲,均属此类。二、有些是经典,却未必是脸炙人口的名篇。如《诗经》中的经典诗篇很多,但人们除了能记住《关雎》等数篇以外,其他就很难记住了。此外,像阮籍的《咏怀》诗、左思的《咏史》诗、潘岳的《悼亡》诗,谢灵运的《登池上楼》等山水诗,也都是公认的诗中经典,却都不是流传甚广的名篇。三、有些仅是流传的名篇,却难称经典。除了上面提过的杜牧的《江南春绝句》以外,苏轼、杨万里也是宋代乃至中国历史上的绝句高手,写过很多脍炙人口的七绝,但像苏轼的《惠崇春江晚景》二首之一,杨万里的《过宝应具新开湖》等篇,虽流传至今,但有唐人和王安石的绝句在前,文学史的意义已不大。为何唐宋诗词经典多脸炙人口,成为名篇,而之前的经典难成名篇?这里的原因是夕万面的。第一,口语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进入了一个口语化的时代。像李白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等句,与现代的诗毫无二致,简直就像现代人写的。但在唐以前的大量诗篇,包括《诗经》《楚辞》以及曹植、阮籍等大家诗作,都未口语化,只有《古诗十九首》中一些诗句接近口语,但只是个别现象,远不如唐诗那样大量涌现。诗能口语化,便明白如话,一听就懂,也就易记易背,容易流传。第二,格律化。中国的诗歌发展到唐代,又进入了一个格律化的时代。尽管在唐以前,沈约曾创“四声八病”之说,有些符合平仄要求的五言绝句也已出现,但格律诗的全面出现,是在唐代全面兴盛的,以致成为唐代诗歌的主要潮流。这种诗歌的格律化和格律在诗歌中的普遍使用,有一个很大的好处,就是增强了诗歌的节奏感和音乐性,使诗读起来更加朗朗上口,易记易背。(摘编自《光明日报》孙琴安《经典与名篇》)材料二:每个民族都有自己的文学经典。这些经典历经岁月沧桑依然散发着永恒魅力,它融化在民族精神的血脉之中,成长为集体无意识。正因为如此,各民族的人民才会像珍爱宝藏一样珍爱自己的经典,反复地阅读它,持久地阐释它。历史悠久的中华民族尤其不乏经典,没有经典,就难有民族精神的表达。捍卫经典就是捍卫民族的历史和文化。如刘勰所言:“时运交移,质文代变。”文学的历史长河流淌到我们这个时代,一定会被打上我们这个时代的烙印,而我们这个时代的文学一定会有属于自己的经典。有学者指出现代时期的“鲁郭茅巴老曹”,就是现代文学中的经典作家。他们的作品因为葆有各自的思想价值与艺术特性,已成为现代时期不可替代的文学标记,正是经由他们,古典文学才得以成功地过渡到当代,开启了中国文学发展历史的新纪元。我们现在所需要的,是把文学经典的标尺应用于当下,以创意的形式负载精神的内涵,以典型的形象反映时代的情绪,并葆有鲜明的艺术风格与民族气派上看,当代文学前30年中的赵树理、孙犁、柳青、周立波、马烽等,因为分别创作了具有时代标记的重要作品,并营造了自己独有的艺术天地。而当代文学后30年中,写出了《白鹿原》的陈忠实,写出了《红高粱》的莫言,写出了《秦腔》的贾平凹,写出了《尘埃落定》的阿来,写出了《长恨歌》的王安忆,也都可视为经典性的作家。21世纪的现实,与革命战争年代的社会生活相去甚远,但是,“红色经典”仍然是今天读者丰富精神世界的重要资源。《红旗谱》《红岩》《红日》等作品先后被改编为电视连续剧,根据左联作家叶紫的小说改编的《星火》创下了当年央视收视率的新高。那些为了民族的新生而浴血奋战、舍生取义的英雄,无论在哪个时期、什么样的社会语境下,都是需要的,都是必须肯定的。我们不必讳言“红色经典”有其自身和时代的局限,但是,在文化和文艺日益多元化的今天,它对于物质至上、欲望横流的警示,它对于正义、平等的吁求,它对于底层的苦难和受压迫民众的同情和尊重,都是当下的许多文艺作品所忽略乃至根本无视的。一个民族的文学经典,是这个民族的精神史诗,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标识着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认同。而今,身处信息时代,各种新鲜资讯和时尚诱惑无处不在,经典陷入了尴尬:被时尚所惑,远离经典;以历史重估的名义,颠覆经典;在娱乐化浪潮的蛊惑下,消费经典……没有自己文学经典的民族是可悲的,有了经典却不知道输错更加可悲。(摘编自《人民日报》“文学观象”:《捍卫文学经典》)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儒、道、佛三家重要而又有指导性的专著被称为经典,此后人们把有影响力的文学名著都称为经典。B.有人把历代传诵、反复入选的著名诗歌或单篇散文称为经典,这是混淆了经典与名篇的概念及内涵。C.经典必须具有文学史意义,而西方人认为的“经常挂于嘴上的”就可以成为经典,这一观点值得商榷。D.经典记录了民族的心灵和情感,维系共同的审美追寻和价值观念,和民族精神血脉相连,不可分割。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与材料二中都提到了“文学经典”,不过对于二者论述的目的和意义不尽相同。B.从文学发展的历史来看,经典如果要成为名篇,“易记易背”的优势起到了很大作用。C.材料引用刘勰的话证明经典具有时代性,经由作家可开启中国文学发展史的新纪元。D.文学经典的标尺既可以评判古典文学,也可以用来评判现当代文学甚至新时代文学。3.下列选项中既是经典,又是名篇的一项是(3分)A.刘向《战国策》B.刘义庆《世说新语》C.岳飞《满江红》D.鲁迅《故事新编》4.请简要概括材料一的行文思路。(4分)5.新时代的青年人如何“捍卫文学经典”?请结合材料二谈谈你的看法。(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装台(节选)陈彦刁大顺接到朱老师电话,就朝朱老师家里赶,赶到时,朱老师已经咳嗽得上气不接下气了。朱老师是哮喘病,据说是出生时受冻造成的,那时西京城正在经历抗战,飞机不停地来轰炸,朱老师就是在防空洞里出生的。他自己戏称为“月子病”,几乎年年都在冬病夏治,可治了多年,也没能治断根。朱老师对自己的病,有很深的了解,对自己的生命,似乎也有很准确的把握,在顺子来以前,其实他已经把一切都准备好了,甚至连老衣都买了,就放在床头柜上。顺子把他往出背的时候,他让把老衣包带上,顺子说:“老师,这是去医院,你又没啥大病,看看就好了。”朱老师说:“这回班不了了,我知道,阎王这回……是非叫我走不可了,已经饶了我……好几回了。我已经是满……满三的人了,孔子也才……也才活了这个数,我还有哈德能……比孔子活得更长呢。够了……我活够本了……”朱老师到医院,果然只住了十几天,就一口气咽不上来,憋着一口痰走了。住进去头两天,顺子一直伺候着,到第三天时,有些好转。可到第七天的时候,朱老师的病情突然又加重了,嘴里不停地喊着“顺子,顺子……”这天晚上,朱老师拉着顺子的手说:“有一件事,非常对不起你……顺子。”“看老师,说啥话来着,只有学生对不起你的事,哪有你对不起我的事。”朱老师就慢慢道清了原委。朱老师说,他死后,家里就再没亲人了,他那点房产,师娘在的时候,他们就一直在商量,看将来给谁。他们有过两种意见,一是给他们任教的小学,他们两人都在那个学校当了几十年老师。还有一种意见,就是给顺子。师娘去世后,他也一直在想,到底给谁?如果顺子的日子确实过得不行,他就会毫不犹豫地给顺子算了。可顺子每次到家里来,都说钱有的挣,干装台,还领着几十号人着呢,也算是一个老板了。朱老师就又不想做这种锦上添花的事了,他甚至觉得,把房产赠给一个老板,是一种很可耻的行为。一个人要那么多钱干什么,够吃够花就行了,钱多了,顺子还能继续他那以诚实劳动安身立命的正道人生吗?直到生命弥留之际,朱老师其实还没拿定主意,到底给谁合适。其实那点房产,还不到三十平方米,估来估去,也就四五十万块钱的市值。要是给学校,他和老伴过去都想过,希望把这点钱,用于贴补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子女的学费,也还想盖一个小图书馆,可一打听,说四五十万块钱,连图书馆的地基都打不起来,国家也不可能给两个普通小学教师的捐赠,再配套一些资金,搞不好,这笔钱在他们死后,就会踪影全无的。前一段时间,听说学校管钱的校长都让抓了,就是因为贪污公款。他这点捐赠,能保证不让别的校长装进自己腰包吗?要是那样,岂不是不如给顺子,更叫人心安理得?想来想去,他觉得这事,是到了非决断不可的时候了,他就把自己和老伴过去的想法,以及现在的担忧,一股脑儿都给顺子说出来了。顺子不是不想要,四五十万块钱的家当,对他来讲,也不是一笔小数目,要是老师端直决定给自己了,他大概也不会推辞,老师毕竟是没有后人的人了,自己跟钱财也没仇怨,为啥不要呢?可老师既然把话说到这份上了,自己又不是靠双手挣不来钱的人,咋能就这样精白落人家一套房子呢,那可真就是老师说的,成一件很可耻的事情了。他回答得很干脆,说他不要。老师说:“感谢你这么些年,招呼我和你师娘,照说嘛,这房给你,也是理所应当的。”他急忙说:招呼老师、师娘,也是一个学生应尽的本分,如果最后把老师的房产落了,那我成啥人了?落一地的闲话,不值乎。”他越是这样说,朱老师还越是想给他,可他到底还是谢绝了。并且,他亲自到学校,找到校长,把朱老师的意思说了,学校也立即找了律师,到医院办理了相关手续。朱老师在手续上还要求加了一句话:习大顺有权过问这笔钱的详细开支。在办完手续后的当天晚上,朱老师就去世了。老师这份捐赠,在学校自然引起了不小的注意,甚至连区教育局都来了人。在朱老师火化这天,他就来得特别早,他知道,老师今天的葬礼,可能比较隆重,由他经管遗体,绝对不能出岔子。可当他把朱老师的遗体,准时十分庄重地推进告别厅时,他心里还是凉了半截。大厅里,一共只站了十几个人,有学校领导,还是个副的,学生也只来了四五个人。在朱老师去世的时候,他还给好几个同学发了信息,他以为,今天会来不少人呢,没想到犬厅里会是这么一副凄凉景象。他把朱老师的骨灰安顿好后,磕了三个头,又把面值一亿元的冥币烧了好几百张,他在心里默想,老师和师娘在那边,就是办一座大学也够了。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一开始就交代朱老师的哮喘病由来已久,且冬病夏治,难以断根,为后面的不幸离世埋下伏笔。B.小说运用插叙手法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