秘密★启用前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心中所想难以付诸文字,离开梗就不会说话,除了“yyds”找不到其他赞美的词,万物皆可“绝绝子”①……“文字失语症”成为一个越来越需要重视的社会问题。说文字失语,好像挺不可思议的,哪里像失语呢?他们中的很多人,似乎都是话痨,在群里、朋友圈里、论坛上常常很活跃,抛梗、接梗如行云流水,表情包比谁都多,段子一个接一个,张口就是流行语,没失语啊。其实,这正是失语的病症之一:离开这些社交平台装置和网络流行语,便不会说话了。借助表情包、梗、流行语、省略语的表达,不是你在说话,而是“话”在说你,未经你的思考和语言生成,梗借助你的指尖和嘴把自己说了出来,你不过是那些梗的通道。久而久之,你的文字表达能力便被梗塞住了,成为“语梗”惠者,也就是文字失语症,失去自如地用文字表达想法的能力。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好像特别能“说”,处于表达的活跃状态,但那种表达并非自我的语言创造与生成,而是网络和流行的语言生成。社会学家伯格曼有一个著名的理论,叫“装置范式理论”:在电子媒介时代,我们的表达和交流越来越依赖那种电子媒介装置,这些装置已经深深嵌入人们的日常表达,设计得越来越人性化和友好性,便捷易上手。应用界面、短视频、表情包、流行语、梗、段子,很多人看上去所谓的“能说”,不过是依赖这些“装置”而已,就像一个脱口秀选手依赖着提词器,离开电子媒介装置自动生成的一套语言,进入需要自我生成语言的现实生活或创作场景,便严重失语了。这是“重视频、轻文字”的电子媒介装置依赖带来的严重问题:停思,无思,文字断片。必须有意识地跳出那种装置依赖,训练自身在思维中主动去生成语言和文字的能力,才能治好文字失语症。表达是具有创造性的,从“所想”到“说出”是极为艰难的工作。也就是说,言语和文字表达并不是现成的,它是一个生产和创造的过程。依赖梗、表情包、流行语的人之所以“失语”,是因为在“被梗说”“被表情包说”“被流行语说”中,失去了思考过程和文字的自我生成能力。(摘编自曹林《拿什么拯救被“梗”住的“文字失语者”》)材料二:电子媒介在不断丰富阅读方式的同时,也使阅读逐渐趋向碎片化、浅层化。人们的注意力被应接不暇的网络推送分散,追求效率的快餐式阅读催生了大量日新月异的网络流行语。如今,它们充斥着网络舆论场的公共讨论空间,在为语言注入新的活力的同时,却也无形中让很多网民患上了“文字失语症”,侵蚀着人们进行深度思第1页共8页考与严肃表达的能力。必须承认,在现代生活节奏日益加速的背景下,人们越来越倾向于通过更为便捷的电子媒介汲取知识,而网络新词的特点正迎合了网络语境的需求,使语言在新的表达空间中焕发新活力。首先,网络新词表达效率高、认同广,有助于大批知识水平、生活习惯、文化背景各不相同的网民在网络这一迭代极快的语境中,依靠网络用语这种约定俗成的符号体系迅速找到归属感、认同感,打开交流的契机。同时,网络新词有大量缩写、谐音,表意生动,词汇简短,语言的通俗化在力求打破知识文化垄断的当今,有利于快而广的传播。我们也欣喜地看到“内卷”“躺平”这样深刻反映时代、表意生动形象的网络词语渐渐被严肃语境吸收、接纳,也有“囧”这样符合汉语象形文字特征的词以其生动独特的新意项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然而久食其赐,在大量网络新词的洗脑下,人们也逐渐失去了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患上“万物皆可绝绝子”的文字失语症。究其根本,网络新词高效的表达背后,是对感受粗暴的归类和标签化:一切正向赞赏的情感都可归为“绝绝子”,愤懑不解恼恨皆可归作“乌鱼子”②……在享受高效表达的同时,语言品质却也随着自身惰性的拉扯而下坠、失重;在习惯于粗浅、娱乐化的表达之后,人们无法再进行细腻、谨严的思考,浅尝辄止的阅读无形中降低了人们对于语言丰厚内涵细腻的感受能力,只能在模糊的失焦镜头中对事物进行粗暴分类。于是,人们通过碎片化阅读习得的将不再是表意含蓄、内蕴丰厚的严肃表达,而是那些冲击力强、吸引眼球但实际内涵空洞的网络词语。当人们脑海中的词库规模越来越小、内容越来越浅薄,他们的表达便无法再精准传达自身感受,从而患上文字失语症。值得警惕的是,“文字失语症”的泛滥将对社会造成严重危害。首先,“文字失语症”无助于个人提升自身修养和境界,更有损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阻碍了我国文化软实力的发展。如今,提笔忘字、表达退化的现象已呈泛化之势。不仅如此,人们语言审美和鉴赏能力的钝化更将使中国广博精深、独具魅力的传统语言文化成为无人问津、被束之高阁的“阳春白雪”,不仅其已有的价值内涵将逐渐被人们淡忘,而且得不到传承与发展的语言也难以避免因丧失活力而变得僵化陈旧。其次,“文字失语症”使得高度模式化的“梗”、追求感官刺激的网络流行语以同质化的形式大量传播,污染了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当严肃理性的严谨表达逐渐让位于浅薄而娱乐化的调侃戏谑,愈发带有攻击性的语言使人们逐渐放弃在对话之前仔细思考,转而陷入无脑的非理性狂热中彼此攻讦,本就因多元意见而割裂的网络舆论场将因此更难以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以寻求促进社会发展的共识。(摘编自李嘉宇《在碎片化阅读盛行的时代,警惕文字失语症的泛滥》)【注】①绝绝子:网络流行语,意为“太绝了”,既可表示极好的赞美,也可表示极差的嘲讽。②乌鱼子:网络谐音梗,即“无语子”,意为“无语了”,常表达无奈、不解、愤懑等情绪。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装置范式”在文中是指人们按电子媒介装置设计好的语言方式去表达和交流。这种范式可能导致“失语”。B.“被表情包说”,意思是在网络社交中依赖聊天软件生成的表情符号来表达交流,缺乏言语的自我生成。C.电子媒介、网络推送、快餐式阅读等,这些都是网络流行语产生的背景,而流行语的产生则有利有弊。D.网络流行语的大量传播使人们逐渐失去深度思考和严肃表达的能力,也损害了整个民族的文化素质形象。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那些在微信群、论坛里侃侃而谈、表达活跃的人,实际上在现实生活中都是些“语梗”患者。B.电子媒介装置可以自动生成相关语言范式,在现实生活场景的表达中同样发挥着积极的作用。C.网络新词虽通俗化、表达效率高、认同广,但同时也空洞浅薄同质化,因而不被严肃语境认同。D.文字失语症会污染网络舆论场的语言环境,使得网络舆论场很难通过理性平和的对话达成共识。第2页共8页3.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网络空间和社交空间中,有些人之所以特别能说,是因为他们创造与生成了一套自我语言系统。B.重视频轻文字带来的“停思、无思、文字断片”问题,实质上是阅读和表达能力的灾难性退化。C.中国传统语言文化在电子媒介时代无人问津,是因其丧失了活力、得不到发展而变得僵化陈旧。D.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认为,网络流行语是导致人们患上文字失语症的罪魁祸首,应警惕它的泛滥。4.根据材料内容,给“文字失语症”下一个定义。(4分)5.同样是关于“文字失语症”的论述,材料一和材料二在写作意图上的侧重点有何不同?请根据上述材料为治疗文字失语症开两条合理的“处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文本一怀鲁迅郁达夫真是晴天的霹雳,在南台的宴会席上,忽而听到了鲁迅的死!发出了几通电报,会萃了一夜行李,第二天我就匆匆跳上了开往上海的轮船。22日上午10时船靠了岸,到家洗一个澡,吞了两口饭,跑到胶州路万国殡仪馆去,遇见的只是真诚的脸,热烈的脸,悲愤的脸,和千千万万将要破裂似的青年男女的心肺与紧捏的拳头。这不是寻常的丧葬,这也不是沉郁的悲哀,这正像是大地震要来,或黎明将到时充塞在天地之间的一瞬间的寂静。生死,肉体,灵魂,眼泪,悲叹,这些问题与感觉,在此地似乎太渺小了,在鲁迅的死的彼岸,还照耀着一道更伟大,更猛烈的寂光。没有伟大的人物出现的民族,是世界上最可怜的生物之群;有了伟大的人物,而不知拥护,爱戴,崇仰的国家,是没有希望的奴隶之邦。因鲁迅的一死,使人们自觉出了民族的尚可以有为,也因鲁迅的一死,使人家看出了中国还是奴隶性很浓厚的半绝望的国家。鲁迅的灵柩,在夜阴里被埋入浅土中去了;西天角却出现了一片微红的新月。1936年10月24日在上海文本二秋夜(节选)①巴金窗外“荷荷”地下着雨,天空黑得像一盘墨汁,风从窗缝吹进来,写字桌上的台灯像闪眼睛一样忽明忽暗地闪了几下。我刚翻到《野草》的最后一页。我抬起头,就好像看见先生站在面前。仍旧是矮小的身材,黑色的长袍,浓浓的眉毛,厚厚的上唇须,深透的眼光和慈祥的微笑,右手两根手指夹着一支香烟。他深深地吸一口烟,向空中喷着烟雾。这一切都是那么自然,那么平易近人。而且每一个动作里仿佛都有先生的特殊的东西。你一眼就可以认出他来。第3页共8页风在震摇窗户,雨在狂流,屋子里灯光黯淡。可是从先生坐的地方发出来炫目的光。我不转眼地朝那里看。透过黑色长袍我看见一颗燃得通红的心。先生的心一直在燃烧,成了一个鲜红的、透明的、光芒四射的东西。我望着这颗心,我浑身的血都烧起来,我觉得我需要把我身上的热发散出去,我感到一种献身的欲望。这不是第一回了。过去跟先生本人接近,或者翻阅先生著作的时候,我接触到这颗燃烧的心,我常常有这样一种感觉;其实不仅是我,当时许多年轻人都曾从这颗心得到温暖,受到鼓舞,找到勇气,得到启发。他站起来,走到窗前,发光的心仍然在他的胸膛里燃烧,跟着他到了窗前。我记起了,多少年来这颗心就一直在燃烧,一直在给人们指路。他走到哪里,他的心就在哪里发光,生热。我知道多少年轻人带着创伤向他要求帮助,他细心地治好他们的伤,让他们恢复了精力和勇气,继续走向光明的前途。雨住了,风也消逝了。天空不知在什么时候露出一点点灰色。夜很静。连他那颗心“必必剥剥”地燃烧的声音也听得见。他拿一只手慢慢地压在胸前,我觉得他的身子似乎微微地在颤动,我听见他激动地、带感情地说:“忘记我、管自己生活。可是我永远忘不了你们。”“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什么不可以拿出来的?”“难道为了你们,我还有过什么顾虑?”“难道我曾经在真理面前退却?在暴力面前低头?”“为了追求真理我不是敢说,敢做,敢骂,敢恨,敢爱?”“我所预言的‘将来的光明’不是已经出现在你们的眼前?”“那么仍然要记住:为了真理,要敢爱,敢恨,敢说,敢做,敢追求!”“勇敢地继续向着更大的光明前进!”静寂的夜让他的声音冲破了。仿佛整个空间都骚动起来。从四面八方送过来响应的声音。声音渐渐地凝结在一起,愈凝愈厚,好像成了一大块实在的东西。不知道从哪里送来了火,它一下子就燃烧起来,愈燃愈亮,于是整个房间,整个夜都亮起来了,就像在白天一样。那一块东西继续在燃烧,愈烧愈小,终于成了一块像人心一样的东西。它愈燃愈往上升,渐渐地升到了空中,就挂在天空,像一轮初升的红日。我再看窗前鲁迅先生的身形,它不知道在什么时候不见了。我连忙跑到窗前。我看出来:像初日那样挂在天空里的就是先生的燃烧的心。我第一眼只看到一颗心。可是我仰起头仔细再看,先生的慈祥的脸庞不是就在那儿?他笑得多么快乐!真是我从未见过的表示衷心愉快的笑脸!我回到写字桌前,把《野草》阖上,我吃惊地发现那一颗透明的红心也在书上燃烧……原来我俯在摊开的先生的《野草》上做了一个秋夜的梦。窗外还有雨声,秋夜的雨滴在芭蕉叶上的声音,滴在檐前石阶上的声音。可是在先生的书上,我的确看到了他那颗发光的燃烧着的心。【注】①选自《世界美文观止》。选文作于1956年9月。1936年10月19日,鲁迅在上海去世,22日出殡,巴全等作家扶柩上了灵车,缓缓前往万国公墓。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
重庆巴蜀中学2023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十)语文
2023-11-23
·
8页
·
461.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