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联考 历史

2023-11-23 · 4页 · 784.5 K

合肥六校联盟2023-2024学年第一学期期中联高三年级历史试卷(考试时间:75分钟满分:100分)命题学校:合肥市第十中学命题教师:叶洋审题教师:潘庆梅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每小题只有一个正确答案,请把正确答案涂在答题卡上)1.安徽凌家滩遗址是一处距今5800-5300年的聚落遗址。其中有人工建造的祭坛、大型氏族墓地以及祭祀坑、红烧土和积石圈等重要遗迹,出土了大量精美玉礼器、石器、陶器等文物。据此可知,凌家滩遗址()A.是新石器早期的聚落遗址B.体现了中华文明多元一体的特征C.体现母系氏族社会的特征D.为研究中华文明的起源提供依据2.与殷人不同的是,周人已不再狂热与盲目地崇天敬神,他们逐步将关注的重点由天上转向人间,把“德”作为评判礼制施行的重要标准。由此可知,这一转变()A.反映周人宗教意识的淡化B.受到儒家仁德观念的影响C.凸显世俗政权的人文关怀D.为代商而立提供理论基础3.春秋晚期,儒家孔子主张“克己复礼”,恢复西周礼乐制度,道家老子主张顺其自然,无为而治,甚至退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二者的上述主张旨在()A.创立学术派别B.恢复天子权威C.重建社会秩序D.反映民众心声4.表1为汉高祖到武帝初期地方高级官僚出自军功集团所占比例表(单位:%)。由此可知,在此期间()表1高祖时期吕后、惠帝时期文帝时期景帝时期武帝初期王国相10086291817郡太守88604006A.地方叛乱日益减少B.社会阶层流动性降低C.崇文抑武成为国策D.中央集权得到了加强5.史学家苏秉琦先生认为,西晋末年内迁的少数民族虽然造成了战乱,但也以游牧民族的“充满活力的气质与气魄”,“为中华民族注入新的活力与生命”。他意在强调当时()A.少数民族相比汉族更具活力B.中华民族在冲突、交融中进步C.游牧文明较农耕文明占优势D.少数民族内迁加速了西晋灭亡6.图1为唐朝岭南道怀集百姓在缴纳庸调时,由地方官折纳成银饼上交朝廷。图1可以用来说明当时()A.征税的主要标准为财产B.边远地区赋税负担较轻C.赋税制度亟待改革D.赋税征收管理严格图17.宋代儒学发展出“士君子之生斯世,达则仁天下之民,未达则仁其乡里”的新境界,促使一部分士绅尝试构建基层社会,乡约应运而生。这说明()A.理学在向基层社会渗透B.乡约旨在弘扬儒家仁爱思想C.政府在基层管理中缺位D.士绅是基层管理的主导力量8.自雍正时起,清政府在西南地区大规模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随之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这些做法()A.消除了西南地区割据的隐患B.反映了君主专制的强化C.促进了边疆与内地均衡发展D.巩固了统一多民族国家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页共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149.鸦片战争后,魏源的《海国图志》介绍了世界各国的历史、地理、社会现状等。徐继畬的《瀛寰志略》则重点介绍了欧美各国的国情。这表明当时先进国人()A.对鸦片战争失败的反思有分歧B.尝试以全新视野审视时局C.就是否学习西方问题达成共识D.意识到宗藩体制难以维系10.20世纪初,梁启超在《新民说·论尚武》中提到“立国者苟无尚武之国民、铁血之主义,则虽有文明,虽有智识,虽有众民,虽有广土,必无以自立于竞争剧烈之舞台”。这一主张()A.否定了传统儒学教育的价值B.体现了救亡图存的现实需要C.表达了变革制度的迫切愿望D.支持了资产阶级的武装革命11.1927年9月底,毛泽东率部抵达江西省三湾村,着手改编军队,确立了“支部建在连上”、“官兵平等”等一整套崭新的治军方略。由此推知,这次改编()A.强化了党对军队的领导B.激发了北伐军队的战斗热情C.稳固了农村革命根据地D.标志着党开始创建人民军队12.1943年,陕甘宁边区政府召开劳动英雄、模范生产者代表大会,并在报刊上积极宣传这些代表的先进事迹。此举旨在()A.巩固革命统一战线B.落实“三三制”原则C.发展社会主义经济D.稳定边区民主政权13.20世纪六七十年代,国家作出“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部署,涉及钢铁、石油、农林等300多个重大项目,建成了卫星发射基地、铁路等重大项目以及数十个新兴工业城市。据此可知,三线建设()A.落实了八字方针对工业的调整B.完善了国民经济结构C.推动了国防、经济现代化进程D.打破了西方经济封锁14.图2为1978年和1987年全国社会商品零售总额中各经济成分所占比重图。图示占比变化可以反映出()A.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稳步发展B.经济体制改革取得阶段性成果C.公有制经济成分占比在下降D.按劳分配成为主要的分配原则图215.自蔡英文上台后,巴拿马、多米尼加等8个国家或地区先后宣布与台湾“断交”。因蔡英文拒不承认“九二共识”,世界卫生组织自2017年起连续六年拒绝台湾参加世卫大会。这些事实反映了()A.国际社会广泛认同“一个中国”原则B.“台独”势力已失去国际支持C.世界卫生组织对“九二共识”的关注D.“一国两制”方针具有包容性二、非选择题(本大题55分,其中第16题18分,第17题12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3分)16.中国长城具有丰富的历史作用和特殊的象征意义。阅读下列材料,回答有关问题。(18分)材料一图3战国形势图图4秦朝形势图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页共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24(1)指出图3、图4长城空间分布发生的主要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其原因。(4分)材料二长城原是古代中国农牧业的分界线,康熙中后期,随着内地土地紧张,塞外遂成为北方各省百姓的重要去处。热河以北,清初并无汉人,到乾隆49年,汉民增加到55万人,到道光五年,增到88万,长城沿边已经形成蒙汉杂处的半农半牧区,甚至出现了“开垦地亩较多,牧场较少”的新格局。为了加强对蒙古地区汉族移民的管理,清廷在汉民聚居地建立厅县等行政机构。和以往游牧风气影响中原不同,清代,农耕文化处于积极进取地位,随着“内地民人渐集,汉文风气一开”,是时,蒙人“起用汉名”“学习汉字文艺”已蔚然成风,“蒙古游牧为生,初多肉食,近以汉民北耕,亦甘食五谷”。蒙古与内地逐渐出现了意义深远的一体化趋势。——摘编自刘凤云等《论清代中国北部的农耕文化及游牧文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清前中期长城沿边地区农牧业生产格局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8分)材料三20世纪20年代末国内著名报刊《良友》写道:“在现代物质竞争中,西方每占优势。……虽然中国建造长城时,美洲还没被发现,可惜今日长城老而无用了。”30年代初长城抗战爆发后,在各大新闻媒体的报道下长城被赋予了新的“身体”,出现了人的长城,铁血的长城等观念。1935年田汉在《义勇军进行曲》中写道:“把我们的血肉,筑成我们新的长城”,意在重新唤起民众对于长城抗战的记忆。长城由此升华为一座更具精神意味的、新的长城。——摘编自吴雪杉《长城:一部抗战时期的视觉文化史》(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国人对长城态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一鸦片战争后,晚清国家已岌岌可危,文祥等人认为影响国家安危的原因在于中国“在内无深知洋务之大臣,在外无究心抚驭之疆吏”,主张“驭外之端”为保证国家安全的第一要务。比文祥视界更清晰的,则是梁启超、郑观应等人。在梁启超看来,国家安全与否,并非富国强兵而获得物质财富和先进技术,而在于“新民”,“新民为今日中国第一急务”。甲午战争之败与庚子事变,虽然逼出了清末新政,但清朝主要政体并无改变。皇权无法彻底放弃专制而建立近现代国家安全体系,传统的“国家安全”已摇摇欲坠。1912年初,清帝国“安全体系”彻底崩溃。——摘编自张永攀《从先秦“王畿”到近代民族国家》材料二新中国成立后,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在分析安全威胁的基础上作出了一系列的深刻思考和重大决策,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以军事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从20世纪70年代末至冷战结束,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领导集体,从我国国家安全利益出发,提出了具有鲜明的以综合安全为特征的国家安全思想。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领导集体根据冷战后国际安全形势的新特点和全球化发展的新要求,敏锐把握时代发展的脉搏,顺应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和国家安全观念的变化,提出了以普遍安全为核心的国家安全思想。——摘编自曹峻《试论中共三代领导集体的国家安全思想》(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鸦片战争前后中国国家安全观的变化。(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国家安全思想的特点及意义。(8分)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页共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3418.(12分)2021年,《中共中央关于党的百年奋斗重大成就和历史经验的决议》指出,一百年来,党领导人民进行伟大奋斗,积累了宝贵的历史经验。现摘录三个方面的要义,如下所示。【历史经验之一:坚持党的领导】中国人民和中华民族之所以能够扭转近代以来的历史命运、取得今天的伟大成就,最根本的是有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历史经验之八:坚持敢于斗争】无论敌人如何强大、道路如何艰险、挑战如何严峻,党总是绝不畏惧、绝不退缩,不怕牺牲、百折不挠。【历史经验之九:坚持统一战线】中国共产党始终坚持大团结大联合,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调动一切可以调动的积极因素,最大限度凝聚起共同奋斗的力量。从上述三个方面的经验中任选其一,立足中国近现代史,进行论述。(要求:观点正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一自明中期以后,黄河、淮河流域水患频发。为此,明廷开始设立“总理河道”一职,全权负责黄淮事宜,各地文武官员均受其节制。明代河防所需费用主要是政府负担,也自地方民间摊派筹措,河工民夫多出自徭役,按地亩征发民夫。明代总河由朝廷直接委任,视其治河成效决定升迁去留。总河离任前,可以推荐一批熟悉河务、勤勉能干的官员,使之受到封赏或优先补缺升迁。最迟在明末就有了具体的河防失职官员处罚条例,崇祯年间的总河周鼎被流放,依据的就是“故决河条例”。——摘编自《明清时期黄淮河防管理体系研究》等材料二1950年10月,《政务院关于治理淮河的决定》明确了治理淮河的方针:“蓄泄兼筹,以达根治之目的”。为了统一治淮工程的领导,中央人民政府筹组治淮委员会,负责规划和领导淮河流域的水利工作。同年11月,第一期治淮工程正式开始。润河集分水闸是控制整个淮河干流洪水的关键,其所需要的钢铁闸门及机件,由上海140余家工厂制造并在一个半月内赶制完成。治淮工程遍及河南、皖北、苏北的48个县,来自全国各地参加建设的工程技术人员在1万人以上。这些工程在当年的抗洪排水中就发挥了一定作用。1951年11月,治淮第二期工程开工后,河南、安徽、江苏三地政府调集大量民工投入到淮河各处工地。治淮民工普遍开展了劳动竞赛运动,并在竞赛中改进施工方法和提高劳动效率。1952年7月,治淮工程基本完成。这些工程拦蓄的洪水灌溉了大量农田,使淮河流域连续获得丰收,淮河干支流的航运事业的发展也加强了物资交流。——摘编自王瑞芳《从点到面: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淮河治理》(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为构建黄淮河防管理体系而采取的举措。(5分)(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成功治理淮河的有利因素与意义。(8分)高三年级历史试卷第页共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44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