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2023学年普通高中高二(下期末教学质量检测历史试题本试卷共6页,27题。全卷满分100分。考试时间90分钟。★祝考试顺利★注意事项:1.答题前,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准考证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3.非选择题的作答:用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4.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上交。第I卷选择题本卷共24小题,每小题2分,共48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下图是良渚文化官井头遗址中出现的成组石构遗迹,水井、水池、排水沟地势依次降低。由此可以确证这一时期A.出现了原始村落的雏形B.进入了原始农业的阶段C.迈入了文明时代的门槛D.产生了水利灌溉的技术2.中国古代医术,亦称“仁术”。医学家在行医过程中也常以“仁”的道德标准作为行医准则,如中医典籍《黄帝内经》明确指出:“天覆地载,万物悉备,莫贵于人。”这反映了古代中国医术A.以儒家思想为理论基础B.受封建道德的约束C,浸润了儒家人本的思想D,重在处理医患关系3.从目前已发现的两汉冶铁遗址来看,绝大多数遗址都在矿山附近,缺乏水力牵引。元朝王祯在其著作《农书》中对东汉杜诗创制的水排考证道,“去古已远,失其制度,经过他“多方搜访”,才弄清楚。这说明A.汉代水排用于农业灌溉B.古代水排未被广泛使用C.东汉水排制造工艺高超D.古代水排技术尚未成熟4.下图是发现于新疆若羌县米兰古城遗址中佛塔上的壁画(局部),画于2-4世纪,带有鲜明的希腊式犍陀罗艺术风格。该画的形成主要得益于有翼天使A.亚欧游牧民族迁徙B.中西方之间的直接贸易C.佛教本土化的推动D.丝绸之路推动文化交流5.有学者认为,明末以来,美洲的豆类、番茄、玉米、甘薯、辣椒、花生等作物向中国、东南亚的广大亚洲地区传播,以其丰厚的产出和充足的营养支撑着众多的人口,打破了传统的粮食结构。他把这些现象称为“餐桌革命”。“餐桌革命”出现的主要原因是A.世界市场最终形成B.工业革命的开展C.“商业革命”的影响D.亚洲人口的膨胀-公众号:全元高考6.20世纪前半叶,中国有这样一种现象:乡村小学毕业生不再回到村落,县城中学毕业生不再回到乡镇,省会专科以上学生不再回到县城,大学生不再回到原籍的省份,学成归国的学生更是群聚在四五个大都市。这与科举时代的中国社会大不相同。这种现象反映了A.列强文化侵略的历史必然B.近代化中的乡村教育落后C.近代教育变革的弊端凸显D.近代城市与乡村社会断裂7.下图是1949-1956年我国县级以上公共图书馆数量变化曲线示意图。据此可知,图书馆数量的变化A.促进了国家文化事业的发展B.满足全面建设社会主义需要C.反映出右倾错误得到了纠正D.使社会主义工业化得以实现,8,2020年6月,按照1:1比例复制的云冈石窟“音乐窟在浙江大学正式落成,这是首例可移动3D打印复制洞窟。它再现了“音乐窟的石窟形制、精美造像,甚至连石窟历经千年风化的痕迹都清晰可见。这表明A.文物保护与现代教育相融合成为趋势B.现代信息技术助推文化的传承与保护C.云冈石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D.文化遗产的保护有利于增强文化自信9.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监管部门应加强监管,将目常抽检与重点整治有机结合,企业应正当竞争、全面落实食品安全主体责任,文明诚信经营,确保产品质量,推动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行业生态图:消费者应学习掌握食品安全知识,提高辨假识假能力,理性消费.健康生活,这说明,解决食品安全问题的主要思路是A.严格市场准入B.实现社会共治C.完善法律法规D.提高行业自律10.右图是古希腊雅典伊瑞克提翁神庙南侧女像柱。建筑立柱被人物立柱雕像代替,所有雕像都是希腊少女形象,她们一条腿微曲,另一条腿支撑身体的重心,姿态和谐优雅、宁静秀美,衣褶和人体都统在垂直的视线中。这种建筑风格A.表明雅典女性社会地位高B.深受当地农耕文明的影响C.蕴含浓厚的人文主义思想D.体现了专制主义政治传统11.埃及出土了许多覆盖在木乃伊脸部的人物肖像。这些肖像形态不一,极具个性,与埃及画像千篇一律的固定模式有很大的不同;人物的外形和服饰多为希腊罗马式,装饰图案既有埃及的神灵,也有希腊罗马人喜爱的橄榄花冠玫瑰花等。这些肖像说明A.文化交融促进了埃及文明的发展B.武力扩张推动了文明的迅速传播C.希腊罗马的先进文明征服了埃及D.文化侵略泯灭了埃及文化的特色12.10世纪,拜占庭君士坦丁堡市政法规定,猪肉经营者购买屠宰和出售猪肉必须在指定地点进行,使用的衡器必须经市政官检验合格,并“盖有市政官印章”;面包师也要“按照市政官所规定的制作面包的小麦的价格来决定所制作面包的重量”,他们的赢利受到严格的比例限制。这反映了城市管理者A.积极维护封建专制统治B.农本思想根深蒂固C.强化规范稳定社会秩序D.严格控制市民行为13.中世纪的西欧音乐多以宗教目的为主,其内容主要为诵经祈祷和礼拜歌唱。但创作于13世纪的戏剧(罗宾与玛丽昂》则以旋律自然的对话形式,歌颂了民间爱情的忠贞,嘲弄了封建骑士的卑劣。据此可知,该剧的创作A.摆脱了基督教文化的束缚B.反映了早期资产阶级的价值取向C.受到文艺复兴运动的影响D.体现了市民阶层的思想文化追求14.下图中的信息,最适合探究的主题应是A.多元一体文化格局逐渐形成B.地理环境对世界文化的影响C.整体世界的形成和持续发展D.世界各区域文明的多元面貌15.葡萄牙人以他们曾最早横渡印度洋为理由,提出对印度洋主权的要求。1609年,荷兰法学家格劳秀斯根据各国间贸易发展的长期实践以及罗马法原理,驳斥了葡萄牙人的要求,论证了海洋自由的原则。该原则提出的主要目的是A.打破葡萄牙的海上霸权B.推动本国海外贸易的发展C.缓和西欧各国殖民冲突D.增强民族国家的主权观念16.欧洲人最初认为烟草具有某些有益的药效。16世纪,抽烟和咀嚼烟草渐渐成为欧洲的风尚。17世纪,英国上层社会的一些人士认识到吸烟“有害眼睛、鼻子、大脑和肺部健康,但烟草的人气依然节节攀升。这表明,烟草的传播A.扩大了国内消费市场B.激化了社会阶级矛盾C.形成了新的社会问题D.推动了世界物种传播17.英国学者西顿认为:“近代工厂制....包含了资本的使用、工人的集中、劳动的分工以及监管的运用......工厂的经济优势主要体现为使用了能加快工作速度的机器,使用了能带动机器高速运转的动力。”对此理解正确的是A.技术变革带来了生产组织形式的变化B.动力革命加快了英国的城市化进程C.工厂制度促进了产业结构的重大调整D.工业革命为英国成为世界工厂奠基18.17世纪末,英国的皇家图书馆是为国王提供寻求启迪的古典著作、教会文件以及神学政治等资料的大杂烩。18世纪,英格兰学术界的面貌发生变化,科学思想开始在大学校园占据主导地位,由于大学需要稳定的图书供应,英国国家图书馆成立。英国国家图书馆的成立A.源于资产阶级革命的需要B.推动启蒙运动走向高潮C.促进英国学术面貌的变化D.受自然科学发展的影响19.1823~1824年,巴西独立后不久,其东北部伯南布哥等6省就爆发了共和派领导的起义,起义者一度成立“赤道联邦”。1824年,巴西颁布宪法,成为君主立宪制帝国,但几乎原封不动地保留了葡萄牙贵族特权以及种植园奴隶制。由此可知,独立后的巴西A.资本主义发展迅速B.社会转型艰难曲折C.启蒙思想深入人心D.深受门罗主义影响20.19世纪末20世纪初,尽管所有国家在语言、文化和社会实践等方面还保持着差异,但是经济和社会治理的现代性标志,如现代科学、现代战争武器、机械工业、快速交通、工业组织、有效的税收和执法,以及公共健康、卫生和医学等,无论在何处都非常相似。这反映出当时A.相对平衡的文明格局被打破B.欧洲中心地位的初步确立C.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D.经济全球化进程空前加快21.美国疾病控制与预防中心(CDC)成立于1946年,其前身是二战期间设立的临时战争地区疟疾控制办公室。“9·11事件后,美国为应对可能出现的生化恐怖袭击,卫生部、联邦应急局、国防部也相继制定了生化快速响应计划,他们都能在出现突发疫情后的四小时内作出反应。据此可以得出的结论是A.疫病挑战推动美国疫情防控机制完善B.生化恐怖袭击持续威胁着美国C.美国疫情防控机制主要服务战争需要D.美国疫情防控制度领先于世界22.右图是瑞士雕塑家贾克梅蒂1953年创作的《手指向某处的男子》。该作品表面嶙峋,像是被烧焦的尸体,体现出人凄惶的灵魂,感觉与人隔着不可逾越的距离。作者意在A.反思世界大战带来的伤痛B.揭露两极格局下人性扭曲C.表达对欧洲社会失去信心D.揭露经济萧条带来的危害23.2022年,美国OpenAI公司发布的程序ChatGPT,不仅能像人类样聊天交流,甚至能完成撰写邮件、代码、写论文等任务,升级版GPT-4专业测试部分已达人类水平。2023年3月底,众多科技界人士呼吁暂停研发比GPT-4更强大的人工智能系统。材料反映A.人工智能改变劳动力就业结构B.科技进步能够促进生产力发展C.科技创新环境有待进一步改善D.技术应用和社会伦理寻求平衡24.2023年3月,法国宣布被火灾烧毁的巴黎圣母院预计2024年12月向游客重新开放。巴黎圣母院始建于1163年,是巴黎最负盛名的古迹之一,也是著名的世界文化遗产,更是世界上第一座真正的哥特式教堂,见证了法国历史上多次重大事件。材料说明世界遗产保护A.是一个民族历史文化的长期积淀B.有利于研究人类文明的演进C.是推动人类文明进步的根本动力D.有利于民族文化的集中展示第II卷非选择题本卷共3道大题,共52分。第25题25分,第26题12分,第27题15分。25.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5分)材料一20世纪五六十年代是中国工业化的起步阶段,国家建设的重点集中在东北地区。农村劳动力转移虽在全国各地都或多或少存在,但以河南、安徽、山东、河北等省较多,这些地方的外流农民受历史习惯和职业惯例影响,到东北找活干,挣点“外快”以弥补收入不足。在大规模经济建设的带动下,国家提出了诸多解决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办法:有计划地发展有销路的副业、手工业和农副产品的初步加工,植树造林,养鱼捕鱼,疏浚河道,修筑道路以及建设大型水利工程;开展农田水利建设,改良水土,改良耕作技术,提倡精耕细作;大力发展工业和城市以吸收农村剩余劳动力。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国民经济产生了重要影响。——摘编自赵人坤《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中国农村劳动力转移述论》材料二随着二战后英国农业科学的发展和农业效率的提升,农村出现了大量的剩余劳动力。英国政府调整政策,从消极应付农村人口向城市的转移发展到积极创造农村剩余劳动力,并把他们转移到第三产业。由国家保证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社会安全,这促进了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转移。二战后初期的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较好地适应了生产力的发展。——摘编自李世安(英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问题的历史考察》(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五六十年代我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特点及原因。(14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相比,战后英国农村劳动力转移的不同之处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积极作用。(11分)2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克拉克瓷”:瓷器光泽中的战争、商贸与文化解读材料,提炼出一个观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加以评述。(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2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北上与齐、晋争霸,开凿了沟通长江与淮河的邗沟运河。后来,在平定了江南的陈朝后,隋炀帝重新疏浚邗沟,作为大运河的一部分,使政府得以有效地控制江南。隋、唐政权还大力兴修关中黄河(渭河)支流通向长安的运河,如广通渠等;北宋政权围绕首都开封呈放射状修凿运河;元朝通过开凿山东会通河段和北京通惠河段,将大运河东西走向的河段裁弯取直。材料二1842年6月,英国军舰进攻吴淞口炮台,
河南省信阳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3-11-23
·
6页
·
965.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