单元检测十四 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Word版含解析

2023-11-23 · 24页 · 103.5 K

单元检测十四国家制度社会治理一、选择题1.明崇祯年间,曾在内直房工作的宦官刘若愚对批红情形描述如下:“凡每日奏文书,自御笔亲批数本外,皆众太监分批。遵照阁中票来字样,用朱笔楷书批之。间有偏旁偶讹者,亦不妨略为改正。”据此分析可知,明朝( )A.内阁票拟权得到一定维护B.内阁制是宦官专权的根源C.皇帝决策时重视宦官智慧D.批红权与票拟权相互制衡2.16世纪中叶,某次改革提出:除非另有许可,僧侣必须立刻返回修道院,所有随意游荡的僧侣都将遭逮捕;修道院不得再向不在职的官员提供献金,教会所有部门必须减少开支;任命圣职时,如涉及买卖嫌疑,一律禁止。下列对此现象解释正确的是( )A.罗马教廷的权威被打破,世俗权力强化B.英国国王对罗马教会不满,限制教会活动C.法国国王不愿受教会控制,禁止宗教发展D.神圣罗马帝国皇帝要强化教会,清除异端3.1939—1941年,国民政府实施地方“新县制”改革,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明确县级地方财政的自收自支原则。由此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的主要目的是( )A.消除地方分裂割据,实现全中国统一B.对敌后抗日根据地实施全面经济封锁C.积极动员全国人力物力资源以支持持久抗战D.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4.《魏书·官氏志》记载:“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而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由此可知孝文帝改革( )A.参照了魏晋的门阀士族制度B.消释了汉族与鲜卑族的隔阂C.打击了鲜卑族贵族政治特权D.缓解阶级矛盾便于稳定统治5.察举制、九品中正制大体可归荐举之列。从理论上说,荐举制是一种合理的官僚选拔制度,但是,察举制与九品中正制不约而同地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其中的原因是它们( )A.都将选官范围定为世家子弟B.都对荐举者缺乏有效的约束C.都把才德具体化,难以操作D.都把选官标准定为考试成绩6.资产阶级政党政治虽然在维系资本主义各项政治制度正常运转方面起着重要作用,但它在19世纪中期以后,曾使资本主义政治产生了一些倒退、腐败现象,特别是“政党分肥”引起的政治大动荡使政府行政人员经常大换班,形成了“一朝天子一朝臣”的局面。由此可知文官制度的建立( )A.是资产阶级民主的自我完善B.完全消除了政党政治的弊端C.有利于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D.是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倒退7.清末,面对形势需要,清廷内部立宪呼声日益高涨。主张改革科举的荣禄、刘坤一等人受到赏识和提拔。1905年,清廷同意袁世凯等人“立停科举”“推广学校”的奏请。这说明( )A.新政急需新式人才B.君主立宪是时代趋势C.教育改革成为时代共识D.西方教育思想影响深远8.宋朝,乡约成为儒学士人用以教化乡里的重要工具。明清时期,地方广泛推行乡约制度,皇帝的“圣谕”成为乡约宣讲的重要内容。这反映出明清时期( )A.皇权借助儒学进一步扩张B.国家权力全面深入了基层社会C.理学逐渐成为了官方哲学D.儒学丧失了社会道德教化功能9.(2022·定远月考)《法国民法典》借鉴了罗马法中的契约自由原则,规定只要契约的内容不违反法律或“公序良俗”,就可以包括任何内容。《德国民法典》也借鉴罗马法中保护私有财产权的原则,规定“物之所有人,在不违反法律或第三人权利的范围内,可自由处置该物”。这反映了( )A.法院根据法律独立行使司法权B.罗马私法原则对后世立法的影响C.近代西方法律制度的根本动力D.大陆法系以遵循先例为基本原则10.八二宪法由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于1982年12月4日正式通过并颁布,其主要内容包括:将国家性质由“无产阶级专政”恢复为“人民民主专政”;将知识分子与工人、农民并列为三支基本的社会力量等,这反映出在此时的中国( )A.知识分子成为新社会阶级B.国家性质恢复为社会主义C.法制建设迎来发展新时机D.“左”倾错误得以彻底纠正11.羁縻政策起源于战国时期秦灭巴之后,“秦惠王并巴中,以巴氏为蛮夷君长,世尚秦女,其民爵比不更”。唐高祖时正式确立“怀柔远人,义在羁縻”的民族政策,宋朝进一步笼络少数民族首领,对“其有力者,还更赐以疆土”。羁縻政策的实施( )A.有利于扩大中华民族的统治区域B.形成了中央对地方的直接有效管辖C.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团结和稳定D.激化了边远少数民族与中央的矛盾12.高建主编的《西方政治思想史》一书指出,在国际法之父哥劳秀斯看来,国际法是处理国与国之间交往的准则,这些准则不过是国与国之间的契约,而契约的遵守则来自自然法的效力。这意味着( )A.国际法准则其实是一种契约B.国际法诞生的基础是自然法C.所有国家都必须遵守国际法D.国际法能减少国家间的冲突13.1967年,中国政府与坦桑尼亚、赞比亚政府签订协定,向两国提供无息的、不附带任何条件的贷款援建坦赞铁路;2003年,中国与安哥拉签署协议,以该国未来开采的石油为偿付,由中国进出口银行提供贷款帮助安哥拉进行基础设施建设。这反映出中国援非的特点是( )A.政府主导注重实效B.侧重于基础设施建设C.推进新型区域合作D.援助与投资有机结合14.《资治通鉴》载:唐初赋敛之法曰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安史之乱),所在赋敛,迫趣(促)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作两税法。上述材料表明两税法的设立( )A.为简化税收名目,保证国家财政收入B.为缓解吏治腐败,减轻农民负担C.为建立较为稳定的户籍和土地管理机制D.保障农时,提高农业生产水平15.下图为唐宋时期政府钱币与实物收入数量统计图。其变化趋势说明( )A.政府收入因动乱明显减少B.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逐渐完成C.该时期商品经济快速发展D.自然经济趋于解体边缘16.当代英国经济学家尼古拉斯·巴尔指出,福利国家有其自身的价值,同时也是反对市场价值的一种手段,因为它能阻止过分不平等造成的社会风险与政治风险。而早在1943年,丘吉尔就宣布“对于任何一个社群来说,没有比让婴儿喝上牛奶更好的投资了”。据此可知( )A.完善的福利制度是英国赢得二战的重要举措B.市场经济在二战后遭到西方国家的抛弃C.福利制度推动英国政府加大经济上的投资D.福利国家制度兼具人本价值和政治意义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董仲舒在孔子“宽猛相济”和荀子“隆礼重法”思想的基础上提出“大德小刑”“德主刑辅”。各朝不准民间私授律学和私家收徒讲授法律,禁止百姓抄写或刻印法典。因此,民间法律教育是一片空白,百姓不知法律条文,更谈不上知法用法。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北魏律规定,祖父母或父母年迈,家中又无成年子孙或期亲近属进行赡养,该罪犯可以依法暂不执行所判徒、流、死刑,责成其回家尽孝,待为老人养老送终后,再执行原来的刑罚。——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史》等材料二 美国的法律教化重视学校教育,采取情境模拟、案例教学、社区参与等方法,注重普及法律知识,树立法治意识。同时将法律教化与公共文化设施相融合,许多城市能看到宪法广场、宪法公园、警察博物馆、犯罪博物馆等专题法律教化设施。民众随时可以接触和感受法治,将法律与个人的自由、权利紧密结合,增强法律在公众心中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摘编自范沁芳《美国的法律教化》(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两汉到魏晋南北朝时期的社会法律意识,并说明其原因。(6分)(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在法律与教化方面二者的不同之处。(6分)18.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科举是中国文明的最好方面,它的突出特征令人钦佩,这一制度在成千年中缓慢演进;但它需要(就如它将要的那样)移植一些西方的理念以使之适应变化了的现代生存环境。当今在英国、法国和美国正在取得进展的文官考试制度,是从中国的经验中借鉴而来的。——美国传教士丁韪良1896著《中国环行记》材料二 毫无疑问,中国的科举考试制远早于英国。但是,除英国本身之外,在欧洲,德国也早于英国一个多世纪即实行考试制度。从地域和文化交往来说,德国对英国的影响理应强于中国,而且学术界一致认为德国是欧洲实行考试制度的始作俑者。因此,仅单线考虑中国,恐怕是片面的。——王敬松《也谈官吏制度与文官制度》材料三 英国实行文官考试制度初期军校学员考试科目及分值表科目分值科目分值科目分值初试希腊文、法文、德文、意大利文(任选一门)300英文写作(包括写摘要)400拉丁文300复试纯粹数学和混合数学600古代历史400现代历史100地理200宪法基本理论200国际法200政治经济学600地理200土木工程200测量200任意两门语言各300——整理自马桦《英国文官考试制度研究》关于英国文官制度起源与中国科举制的关系问题,不同学者有不同观点。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提出你对这一问题的见解,并说明理由。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 汉武帝时期,司法部门在审理案件时,甚至会拋开国家法律而引用董仲舒所撰的《春秋决狱》进行审判。例如汉代一妇女改嫁,有官员认为“夫死未葬,法无许嫁”,如果改嫁,非但有罪,最严重可判死刑;董仲舒则依据《春秋》之义,指出“夫死无男,有更嫁之道”,这位妇女的行为符合儒家经典的义理,因而应判为无罪。材料二 “西汉元帝……柔仁好儒,见先帝(汉宣帝,汉武帝曾孙)所用多文法吏,以刑名绳下。……从容曰:‘陛下持刑太深,宜用儒生。’宣帝面有怒色曰:‘汉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杂之,奈何纯任德教,用周政乎?’”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中国古代治理国家时儒与法的运用确定一个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论证。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新中国法治建设进程简表(部分)时间事件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法制建设先后制定了婚姻法、工会法、土地改革法等一批法律1954年第一届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1982年五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97年中共十五大正式提出“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1999年九届全国人大二次会议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以宪法形式规定下来2012年中共十八大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2014年中共十八届四中全会对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作出战略部署——摘编自封丽霞《新中国法治70年;历程、轨迹与展望》从材料中提取信息(整体或部分),拟定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简要阐述。(要求:明确写出所拟论题,持论有据,表述清晰。)答案及解析1.A [由“众太监……遵照阁中票来字样……楷书批之”可知,宦官在批红时按照内阁制定的标准来操作,不得随意更改,故选A项;B项说法错误,排除;材料只说明了宦官批红时的操作规范事项,没有体现皇帝决策过程,排除C项;明代票拟权归内阁大臣,批红权是皇帝特有的,两者之间不是相互制衡关系,排除D项。]2.A3.D [根据材料“赋予县及县以下单位更大的自主权,实行在民意和民选基础上的地方自治”“地方实行行政、教育、军事合一的一体化组织建构”可知,国民政府“新县制”改革主要是为了加强对地方的管理与争取地方民意支持,为“抗战建国”打造地方性基础和持久动员力,故选D项。]4.A [根据题干内容中“有三世官在给事已上及州刺史,镇大将及品登王公者,为姓”“有三世为中散、监已上,外为副将、子都,品登子男者,为族”可知在北魏孝文帝改革中,对于人“姓”与“族”有严格标准,以家族的历史地位作为一定的参考依据,据此可知,这一定程度上受到魏晋时期门阀制度的影响,故选A项。]5.B [无论是察举制还是九品中正制,选拔权都掌握在地方长官或世家大族手中,因为对荐举者没有合理有效的约束导致了这两种制度走向了其初衷的反面,B项正确。察举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