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试题卷

2023-11-23 · 7页 · 81.9 K

2024届高三语文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气”引申为“气势”。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神气象。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张力。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能。(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材料二: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人”的直接呈现,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人”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心”是“散”的,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人”“心”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体”,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性,“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分)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C.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4.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分)5.“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谈谈你对此的理解。(4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8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莫格德哇行记阿来在黄河源盘桓了一周多时间。该离开了。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格德哇。并叫陪同我的当地乡土志专家华尔丹继续当导游。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一开始出发,汽车摇晃着碾过一个个雨后映着天光的明亮水洼。天在快速转晴,灰度不同的雨云在天际线上迅疾奔走,并被东升的太阳镶上耀眼的金边。鹰敛翅停在傍路的电线杆顶,在后视镜里越来越远,夏牧场稀疏的帐篷顶上飘着淡蓝的炊烟,牦牛抬头张望。路蜿蜒向前,一边是浑圆的山丘,一边是低洼的沼泽。视野里山峦起伏,映着天光的溪流在宽谷中随意蜿蜒。远远看见了一片黄色花,亮丽照眼,在低处的沼泽中央。在松软多水的沼泽中行走一阵,想着就是这些水潴积汇流,最终形成从西向东奔腾着贯穿中国的大河,心中不禁生出些激荡的情绪。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其报告称“水沮如散涣,方可七八十里”“且泥淖溺,不胜人迹”。现在的我们,手提相机行走在这河源区的沼泽之中,脚踩过这么柔软的草与泥与水,真的是地阔天低,思接万里。太阳突破了云层的遮蔽,瞬息之间,所有水洼都在闪烁,映射耀眼的阳光。不只是水,所有的青草也都在闪闪发光。光吸引人去草原的更深处。抬起脚,刚踩倒的蒿草韧劲十足,迅速挺起了腰身。踏陷的地面也立即回弹,迅速抹平了我刚踩出的脚迹。云雀起起落落,对着闯入者聒噪不已。走出这片沼泽时,我回身向鸟微笑,向花微笑。继续上路,山谷变深,山脉耸起,在高处裸露出赭红色的岩石,纹理或竖或斜,却层次分明。在一个山口停车瞭望时,我伸手触摸这些岩石。这些岩石是已经成为碎屑的岩石重新压实而成,曾经的岩层破碎,沉在多少千万年前的水底,重新凝结,所以里面有螺、蚌和其他水生物的化石。这些岩石来自远古的水底,伴随喜马拉雅造山运动渐渐隆起,在海拔四千到五千米的地方,裸露在了蓝色的天空下面。车下到另一道宽谷中,华尔丹指着前方一座三角形的、高出谷地两百多米的孤山,对我说:莫格德哇。离开公路,在草滩上,摇摇晃晃的,车行到那座山前用了十多分钟。孤山背后,隔着河谷,错落着岩石裸露的赭红山脉。现在,一道蜿蜒的水流在我们的右边,左边是这一带最大片的平地。不像是自然形成,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足有几平方公里的地面。围绕着这块平地,有很长的残墙痕迹隐约凸起。这道长墙围出了什么?一座曾经的城池?长墙范围内却不见任何建筑的痕迹。里面什么都没有,只有比其他自然草滩上更茂盛、更碧绿的青草。有些残墙根上,一丛丛叶片巨大的大黄挺着一人高半人高的粗壮花茎,高擎着有数千朵蓼科植物特有的密集小花的塔状花序。此时已经是七月中旬了,被风摇动时,细小的籽实就密集地向着地面坠落。走到孤山脚前,面前立着一块高大的碑。碑前的浅草地上,委陵菜开着五个花瓣的黄花,间或还有一两株有着头盔状花瓣的开蓝色花的露蕊乌头。碑上面用藏汉两种文字写着这地方的名字:莫格德哇。至少在一千多年前,比唐代还早的以前,在这偏远荒寒之地,应该有过一座城,这座城是个中心,但是由哪个族群所建,史籍无载。那时,在当地,不同族群来来去去,兴起又湮灭,湮灭又兴起,因此,民间传说中也没有关于此地的遥远记忆。乌云又迅疾地布满了天空,天阴欲雨。这是高原上最正常的气候现象。我不在意这倏忽而至的雨,我在意的是,莫格德哇,这个曾经的某个族群在一千多年前的中心,就留下这么片平地,和一道残墙。说是不止,还有墓葬群,就在面前这座孤山上。我当即就要上山。华尔丹说,不从这里上山,从后面。车又启行,摇摇晃晃在无路的草滩上绕行到山的背面。从山背后看上去,山形一变,不是正面看去的正三角的金字塔形了,而是一道分成若干台阶的斜升的山脊。两个大台阶,若干小台阶,一路升上山顶。上到了第一个台阶。没有看到古墓,只看到密集分布的一个又一个深坑,深坑里外,一块块红色砂岩石堆积裸露,坑壁坑底,也是累累乱石。这些深坑就是曾经的古墓,但早已被人盗掘一空了。山上,风很强劲,凌空有声。面前的墓葬却空空如也。一个深坑紧挨着一个深坑。除了偶尔见到一点破碎的陶片,连墓葬里曾经有过的木制棺椁的碎片都未留下一星半点。在高海拔地带,不超过五千米高度,我向来不觉得呼吸困难,现在,海拔四千多米,我却感到喘不上气,有窒息之感。找一块平整点的岩石坐下,我伸手抚摸面前出自墓葬的石头。这些石头风化得很厉害,手指滑过时,能感觉到有棱角尖利的沙砾沾在了指尖。下意识用力,是想让尖利的沙砾扎破手指引起一点真切的痛感吗?但沙砾在我的指尖粉碎了。世界无声,山峙水环。6.下列对本文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对刚出发探访莫格德哇时的夏牧场的景色进行了描绘,呈现出和谐静谧的氛围特点,富有清新自然的气息。B.文章第三段描写了别样的河源区景色,作者行走在河源区的沼泽之中,产生了地阔天低、思接万里的激荡情绪。C.作者触摸山上赭红色的岩石时产生了无限感慨,主要是因为这些岩石色彩鲜明、纹路多样而清晰,富有生命力。D.作者根据似乎是人工平整过的平地及其周围的残墙痕迹、山上被盗空的墓葬群等,推测莫格德哇曾是某个族群中心。7.下列对文本艺术特点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以作者的心理变化为线索行文,叙述了探访莫格德哇的经过,描绘了一路上所看到的景色,并抒发了自己的感受。B.文章引用“元朝皇帝曾派专人勘察河源”的史料,既丰富了文章内容,增添了历史厚重感,又彰显了作者的文化底蕴。C.文章对莫格德哇碑周围的景物进行了描绘,盛开的花朵与莫格德哇遗址形成了巨大的反差,尽显历史沧桑之感。D.文章结尾的“世界无声

1/7
2024 届高三语文新高考一轮复习刷题卷(三)
一、现代文阅读35 分)
(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 5 小题,17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5 题。
材料一:
中国从先秦开始,就有一个“文的传统,也存在着一种独一无二的、往往被学界忽视的散
文“原型”——文化的“天人合一”。散文的这种精神话语,主要体现在几个层面:其一,自由
无待,随物赋形。庄子是这方面的代表人物,他把用于表现“散木“散人之“散,即表现
“无用的语言形式称为“卮言”。而他的散漫无拘束的文章形式和超拔的想象,表现的正是他
自由自在、无拘无束的散文精神。其二,崇尚自然,物我合一。庄子反对以人为中心的功利主义
态度,主张“丧我“弃知“物化”。因此,他认为文章应“以寓言为广。独与天地精神往来
而不敖倪于万物(《庄子·杂篇·天下》)。其三,诗性智慧。这也是构成中国散文精神内涵
的一个重要方面。诗性智慧,它的前提是“诗性,是创造性、想象性和审美性的融合;而智慧
是对于知识的反思和超越,也是一种滋润僵硬知识和理论的调和剂。其四,是造气”“造势
之内功。曹丕在《典论·论文》里说:文以气为主,以后的文论家又将引申为
势”。所谓“气势,指文学作品尤其是散文所表现出的一种充盈流转的精神活力,是以作者的
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撑的风骨底气,呈现在散文中则是作者的精
神气象。上述四方面的“原型精神,就是中国散文传统精神元气的标识,也是散文文体内在的
张力。
强调文人“言志的情趣,弘扬散文的“休闲功能,也是中国传统“言志散文理论的一
大特色,这一特色实质上是强调散文“寓教于乐中“乐的维度,即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
审美感受中获得陶冶、教化和愉悦。言志散文的寓教于乐,自然在某种程度上包含着
“载道的功能,但与“载道散文比较起来,更侧重于发挥“休闲的功能。于此,不论是古
代在仕与不在仕的士大夫,还是现代的散文家和文论家,可谓是灵犀相通,都注重以诗文自乐,
以诗文交流而互娱。他们一方面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另一方面又喜欢寄情于山水民间,讲
究闲情逸致,注重文章的情趣。正所谓“山林之人,无拘无缚,得自在度日,故虽不求趣,而趣
近之(袁宏道《叙陈正甫会心集》)。正是这种“求趣而轻“载道、无拘无缚、自在自得
的散文观和人生态度,使得晚明小品明心见性,可近可亲,独具一格。因此,我们建构本土化的
文学理论话语体系,不能一味强调散文“载道的教化功能而忽视其劳作之后可以借此休闲的功
能。
(节选自吴周文、陈剑晖《构建中国自主性散文理论话语》,有删改)
材料二:
精神与境界形成散文的“人格,文体与语体形成散文的“文格,“格”在辞典释义中有
“表现出来的品质的含义,散文的“人格就是其所表现出来的“人的精神品质,品质高者,
散文自有“人格魅力。一篇好的散文取决于其展现的作者人格的高度,它往往有丰富新颖的知
识与经验、美好的情感与趣味、健全的思想和高尚的精神境界。“文格是通过文体与语体体现
出来的“文的品质,是与人格相统一的文章的符号层面,包括文体、结构、笔调、修辞、文字
等。文格是人格的自然延伸,与人格息息相关,高的“人格需要高的“文格来显现。“人格
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
散文是人与文的合一,人与文一体两面,文如其人,人如其文,以一体两面的“人
核心,散文的一些文体特征如一般所谓散文的个性、自由、真实、诗意等就能得到合理阐释。人
与文的一体两面,换言之即“文与“人之间没有中介,“文是作者——“人的直接呈现,
因而,“人的个性也就在“文中直接呈现出来。“自由不是指散文没有内容与形式的要求,
2/7
而是说作为散文直接源头的是自由的,人心是包罗万象的宇宙,这颗的,
也就是自由的。正是与“人”——作者直接相通,散文的真实才是题中应有之义,不过这个真实
不必是事实的真实,更非虚构的真实,而是”“本有的真实。诗意实际上是”“
达到的最高境界及在文中的显现。
人与文的合一某种程度上显现了中华文化天人合一、理气一体和体用不二的传统智慧。中华
文化不强分主客、本末和体用,而是强调圆融统一,形成了以人为中心的理解模式和文化传统。
中国文论如《典论·论文》《文赋》《文心雕龙》《诗品》都是将人品与文品合一,强调作品风
格与作家才性气质的关系。风格作为一种,文章风格与作家才性是表里必符的关系。
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
(节选自汪卫东《文章传统与中国现代散文理论的重构》,有删改)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卮言是自由自在之言,是应对象之变化而随之变化的言说方式,体现了中国散文“自
由无待,随物赋形”的精神。
B.作者的精神气象,也就是以作者的气质、才性、习染、志趣、德操等主体精神因素为支
撑的风骨底气,影响着散文的“人格”。
C.与“载道”散文相比,“言志”散文更侧重“寓教于乐”,强调让读者在审美体验和审
美感受中获得陶冶和愉悦,其教化效果更好。
D.散文以一体两面的“人文”为核心,是人与文的合一,“文”可直接呈现“人”的个
性,“人”的个性亦可从“文”中直接感知。
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 分)
A.古代士大夫都很重视自我进德修为的养气,注重从养气入手来提升文章的情趣
孟子就曾说过“我善养吾浩然之气”。
B.“人格与“文格的融合形成散文整体的“风格,其中“人格是决定性因素,“人
格”的高低决定着“文格”的优劣。
C.散文的“真实”不是事实的真实,而是“人”“心”本有的真实,也就是说,文章表现
的是作者真实的人格、真实的情感。
D.中国文论历来强调知人论世,不像西方文论那样注重纯文本的分析,而“知人论世”的
文论传统与“人文一体”的精神是相通的。
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3 分)
A.曹丕《典论·论文》:“孔融体气高妙,有过人者;然不能持论,理不胜辞。”
B.王充《论衡·超奇篇》:“实诚在胸臆,文墨著竹帛,外内表里,自相副称。”
C.刘大櫆《论文偶记》:“神气不可见,于音节见之;音节无可准,以字句准之。”
D.刘勰《文心雕龙·祝盟篇》:“凡群言发华,而降神务实,修辞立诚,在于无愧。”
4.朱自清曾说,现代“小品散文的体制,旧来的散文学里也尽有”。重构中国现代散文理论,
可从“旧来的散文学里”吸纳哪些思想?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看法。(4 分)
5.“崇尚自然,物我合一”的散文精神,在苏轼的散文中也有体现,请以《赤壁赋》为例,谈
谈你对此的理解。(4 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 4 小题,18 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6—9 题。
莫格德哇行记
阿来
在黄河源盘桓了一周多时间。该离开了。送行的人强烈建议再花半天时间去看一个地方:莫
格德哇。并叫陪同我的当地乡土志专家华尔丹继续当导游。华尔丹兴奋地说那地方确实值得一去。

剩余4页未读,继续阅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