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2.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3.散骑常侍,古之官名。秦、汉皆有散骑,为皇帝侍从,无常职。唐太宗把散骑常侍改为职事官,掌“待奉规讽”。之后唐高宗又增置二员,左散骑常侍隶属门下省,右散骑常侍隶属中书省,“凡发令举事,有不便于时,不合于道者,小则上封,大则廷诤”。散骑常侍的设置反映了()A.中枢权力机构职权的扩大 B.政府决策机制逐步专业化C.官员间党同伐异现象严重典 D.唐政府重视决策的科学性4.唐朝时期,中国社会家庭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前期主要是以小户型为主,后期则出现了大量的联合型家庭,家庭人口数呈现出明显的增长趋势。导致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统治秩序的稳定 B.商品经济的发展C.赋税制度的变革 D.家庭观念的变化5.北宋“分天下为十余路,各置转运使……使朝廷之令必行于转运使,转运使之令必行于州,州之令必行于县,县之令必行于吏民,然后上下之叙正,而纪纲立矣”。这一行政管理模式()A.呈现权力相互牵制的特色 B.抬高了文官与士人的地位C.有利于维护中央集权稳定 D.形成更有效的地方治理模式6.据明万历《嘉兴府志》记载,当地四时土俗:小满时节,家家关门闭户,叫做“蚕关门”。直到采茧时,才开禁,亲戚之间才可以互相走动,叫做“蚕开门”。七月十五日中元节,有盂兰会、水陆道场、翻经会,乡人以为此类活动“利于蚕花”,趋之若鹜。据此可知当地()A.农耕技术呈现衰退趋势 B.传统经济结构发生变化C.小农经济已经开始瓦解 D.风俗民情迷信色彩浓厚7.王守仁弟子、泰州学派开创者王艮曾提出,“圣人之道,无异于百姓日用”,他认为道就在日常生活里,哪怕是一个书童奴婢的视听言行,也体现了“道”。这一学说()A.促成封建等级制度瓦解 B.启迪了市民文化的产生C.呼应了明清社会的发展 D.冲击了儒家的正统地位8.为镇压太平军,清政府允许地方官员以“厘金”方式“就地筹饷”。据统计,至19世纪末,江西、安徽两地军饷,出于地丁者半,出于厘税者半;湖北、湖南两地军饷银,赖于旧有赋税者不过十之三四,而借助厘金等税者,竟居十之六七。该现象()A.导致清政府赋税收入锐减 B.有利于近代经济结构的转型C.反映了晚清政治的近代化 D.推动了政治权力结构的变动9.在洋务运动时期,曾国藩提出“以商敌商”的对策。张之洞主张“商人破除旧习,具有世界之眼光,发挥商战能力,俾能挽回利权,地方益臻繁盛”。这反映出洋务派官员()A.商战思想承载民族主义 B.极力维护中国商民权益C.主张抵制外国经济侵略 D.商业营销蕴含民族情怀10.如图漫画《力主迁都》反映的是民国元年的时事政治。漫画中左下方穿西装的“孙氏”正用一根绳子,拴住右上方以天安门为表征的“北京”,拼命往南拽。对该漫画主题解读最合理的是A.孙中山着力防范旧官僚势力 B.南京临时政府与清王朝对峙C.辛亥革命缺乏广泛群众基础 D.革命党人重在逼迫清帝退位11.1922年,胡适就中西哲学问题提出要使中国哲学从儒学的道德伦理和理性的枷锁中解放出来,这种解放不能只依靠大批西方哲学的输入来实现,而是应该让儒学回到其本来的面目。这表明胡适( )A.主张重构中国传统文化 B.反对引入西方式哲学C.彻底否定传统儒家思想 D.高举民主科学的大旗12.在北洋军阀集团黑暗统治下,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屡遭挫折,但仍继续奋斗,随着知识分子和工人阶级的队伍不断扩大,激进的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工人阶级农民阶级发动了一场联合的斗争。这“一场联合的斗争”()A.高举民主与科学的旗帜,反对封建礼教,有着解放思想的重大意义B.使革命势力从珠江发展到长江流域,基本推翻了北洋军阀的反动统治C.建立起中国历史上从来不曾有过的共和政体,传播了民主共和的理念D.虽然失败了,但它沉重打击了当局的统治,引起政治和权力结构的变化13.从1937年11月到1938年7月,武汉地区先后创刊、复刊的报刊达140余种。主要分两种类型报刊外地迁入《战时教育》《中国农村》《申报》汉口版、《战斗周报》《大公报》汉口版等各党派、群众团体创办中国共产党创办的《新华日报》、救国会创办的《全民抗战》、中华民族解放委员会创办《前进日报》等这一现象A.推动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 B.表明国民党放松战时舆论控制C.与抗日战争进入相持阶段有关 D.适应了民族战争形势发展需要14.1956年,陈云提出:在城市经济中,国家和集体等公有形式是城市经济的主体,但可以保留一定的个体经济作为补充。国家市场作为市场的主体,但可以以国家领导下的自由市场作为补充。上述主张()A.总结了“一五”计划时期的工作经验 B.对新时期经济体制改革有借鉴作用C.指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改造方向 D.有助于我国成功克服经济困难局面15.上海市于1986年选出8家国有大中型企业,最后正式批准了1家企业为股份制试点企业,并于1987年1月向社会公开发行了股票。形成了国家股占74.5%、单位股(指“公司”以外企事业法人单位认购的股份)占1%和先后三次发行的个人股共占24.5%的多元股权结构。这一做法()A.扩大了国有企业的经营自主权 B.得益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C.深化了我国城市经济体制改革 D.标志着现代企业制度在我国正式建立16.中国与哈萨克斯坦等中亚国家贸易往来密切。自2000年以来,中国对中亚进、出口总额分别由10.5亿美元和7.7亿美元增长到2013年的270.3亿美元和232.3亿美元。这一贸易状况()A.说明亚洲地区是我国经济发展重心B.有利于中国与中亚国家经济的活跃C.反映出我国积极促进全球治理体系改革与完善D.体现了我国同中亚国家“真、实、亲、诚”的外交理念二、非选择题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明代,远离故土经商的人越来越多,需要把同乡人团结起来互相帮助,出现了以血缘和乡谊为纽带的商帮、会馆。有的富商大贾通过这些商人组织的号召力与官僚分庭抗礼,一个商帮往往是一方经济势力的代表,他们的活动会影响一个地区的方方面面。——摘编自《试论我国封建社会商业行会的不同特点》材料二中国第一个现代意义的商会是在直接受到在华洋商商会的示范影响下成立的。1900年,清商务大臣盛宣怀提出:要“效法西欧,振起商战……尤以创设商会为入手要端。”1904年,商部上奏清廷:“纵览东西诸国,交通互市,殆莫不以商战至富强。而揆厥(揣摩)由来,实皆得力于商会。”成立商会能够“通商情、保商利。”根据商部的意见,清廷颁布了《奏定商会简明章程》等文件,成为商会成立的法律依据。到1906年,我国各地已建立商会、商务总会110个,逐渐成为各地区商人的组织。——摘自《商会的历史演变》材料三到1988年,全国工商联作为民间商会,成为国营、集体、私营、“三资”等各类工商企业携手发展的社团组织。各地工商联参加政府的经济和社会发展规划研究,积极进言建议。同时,并积极反映并参与解决与非公有制经济有关的用地、乱收费、乱募捐、财产安全、法律保障等问题。90年代中期,工商联已同海外50个国家和地区的近300个工商社团建立了合作关系,还发起成立了中国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商会合作联盟,71个国家的80多个商会都加入联盟中来。——摘编自《改革开放后中国商会的崛起与发展》(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到近代商会的变化,并阐述变化的历史背景。(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全国工商联的作用。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10~13世纪,中原汉族政权与周边少数民族政权均自我认同为“中国”,“中国”这一美称极具魅力和吸引力,不仅成为汉族及其政权引以为豪的自称,也成为少数民族及其政权所向往的对象。正是这一魅力,才使各个民族和政权逐步凝聚到“中国”这一旗帜之下,形成了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国”。——摘编自赵永春、王观《10—13世纪民族政权对峙时期的“中国”认同》材料二由边疆民族创造的、到清代成熟的多元宗教和双重治理体制,有效地解决了农耕民族和游牧民族的并存共生问题,并最终将农耕民族视野之外的广袤边疆,从草原、戈壁滩到高原森林,统统列入中国的版图。——摘编自许纪霖《家国天下——现代中国的个人、国家与世界认同》(1)指出材料一中认为古代统一多民族的“中国”形成的主要原因,并谈谈你的看法。(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清代双重治理体制的表现,并分析其特点。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新中国成立初期,在计划经济体制的影响下,我国劳动教育事业以政府为主导,政府是劳动教育政策的主要供给者,政府的行动决定了劳动教育的发展和变革。政府逐步放权以不断提高学校和市场等在劳动教育政策变迁中的话语权,不断满足学校和市场自身的发展需求,但是政府依旧保持主导地位。下列为新中国成立后关于劳动教育政策的重要内容:①1954年,《关于高小和初中毕业生从事劳动生产的宣传提纲》指出,体力劳动是一切劳动的基础,鼓励和支持中小学毕业生去从事生产劳动、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劳动观,以不断缓解生产领域缺乏劳动力等问题。②1977年,邓小平发表了《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讲话,提出不论脑力劳动,体力劳动,都是劳动”的论断。③1987年,《“七五”期间全国教育科学规划要点》首次将劳动教育与德智体美教育并列提出。④2015年,《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中,劳动教育内容变为能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家政、园艺和非物质文化遗产等课程,并且把劳动教育与各种社团、俱乐部和兴趣小组相结合。——摘编自张鹏飞《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政策的变迁与展望》(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劳动教育政策的变化趋势。(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前后我国劳动教育政策变化的原因。2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美国学者西里尔·E·布莱克在比较研究日本和俄国的工业化现代化经验后指出:在迅速实现现代化建设的种种必要条件中,一个重要条件就是在中央、中层和地方各级要有强有力的政府。——摘编自韦定广《中国现代化的特殊性及其道路选择》根据材料,结合19世纪以来的中国历史,展开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表述清晰。)历史月考试题一、选择题1.“钺”原为砍伐工具,后发展成象征军事指挥权的礼器。《尚书》在记载牧野之战时曾描述周武王“王左杖黄钺”。考古发现良渚文化遗址中有7套钺杖礼器,它的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据此可知,良渚文化()A.国家形态趋于成熟 B.专制王权逐渐加强C.冶铁技术得到发展 D.阶级分化已经出现【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根据材料,良渚文化遗址中的钺杖礼器“柄端都握在墓主人的左手中”,可以看出此时的钺已成为象征军事指挥权的利器,说明该时期已经出现阶级分化,D项正确;同时,可以看出良渚文化已经出现早期国家形态但并未成熟,排除A项;专制王权在秦朝建立,从材料中无法得出,且时间不符,排除B项;冶铁技术在战国时期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排除C项。故选D项。2.秦王赢政每征服一国,就把诸侯后代、原国内的贵族和豪门大户迁往他处,或迁往秦统治中心,或迁往边远地区。赢政统一全国后,又“徙天下豪富于咸阳十二万户”。由此可见,赢政的大规模移民政策( )A.旨在促进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B.有利于贵族等级制的重构C.为推行郡县制创造了条件 D.消除了地方割据势力的基础【答案】C【解析】【详解】
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0月月考试题+历史+Word版含解析
2023-11-16
·
17页
·
56.1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