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一)语文试题(解析版)

2023-11-24 · 18页 · 65.4 K

2024届贵州省六校联盟高考实用性联考卷(一)语文试题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先秦诸子百家中,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是主张积极有为的。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为之不厌,诲人不倦”,“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重为轻根,静为躁君。”动静两方面,静是根本的。他的生活原则是“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庄子主张“心斋”“坐忘”,即忘掉人己物我的一切区别,停止身心的一切活动,以达到“形如槁木,心如死灰”的境地。庄子的后学更以为“夫虚静恬淡,寂漠无为者,天地之平而道德之至”。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这在生活的失意者那里,可使人得到一种精神的解脱;而在推动历史前进的人那里,可使人去掉种种的左顾右盼,增添勇往直前的锐气。一些宋儒之所以主张静为动之本,就有这方面的考虑。如“二程”说:“前日思虑纷扰,又非义理,又非事故,如是则只是狂妄人耳!惩此以为病,故要得虚静;其极欲得如槁木死灰,又却不是。盖人活物也,又安得为槁木死灰?既活则须有动作,须有思虑。”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专制,反对分等级;先秦道家还对阶级社会里文明的虚伪性加以无情的揭露。反对干涉的思想在西汉初期的实践中起过积极的作用,反对专制、反对等级划分的思想则在不同时期里引发过反抗意识。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如老子说:“涤除玄鉴,能无疵乎?”早在先秦,这方面的合理因素就被主张“有为”的思想家吸收。如《管子》一书中有所谓的“静因之道”,荀子有“虚一而静”。注重主体修养,是应该肯定的。但总的来看,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背道而驰,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摘编自张岱年《中国文化精神》)材料二: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这自得的、自由的各个生命在静默里吐露光辉。苏东坡诗云:静故了群动,空故纳万境。王羲之云:在山阴道上行,如在镜中游。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所以周济说:“初学词求空,空则灵气往来。”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所以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舞台的帘幕,图画的框廊,雕像的石座,建筑的台阶、栏杆,诗的节奏、韵脚,窗户外的山水、黑夜笼罩下的灯火街市、明月下的幽淡小景,都是在距离化、间隔化条件下诞生的美景。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欧阳修说得最好:“萧条淡泊,此难画之意,画家得之,览者未必识也。故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这心襟,这气象能令人“事外有远致”,艺术上的神韵油然而生。陶渊明所爱的“素心人”,指的是这境界。他的一首《饮酒》诗更能表出诗人这方面的精神状态: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爱酒,晋人王蕴说:“酒正使人人自远。”“自远”是心灵内部的距离化。然而“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晋人王荟说得好:“酒正引人著胜地”,这使人人自远的酒正能引人著胜地。这胜地是什么?不正是人生的广大、深邃和充实?(摘编自宗白华《美学散步·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有删改)1.根据材料一的相关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A.先秦的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都主张积极有为,于是形成了和道家“柔静无为”相对立的刚健自强理论。B.材料一第一段举了老子和庄子的主张,并引用相关内容,是为了论证道家认为“静”是动静两者中的根本的观点。C.在某些方面,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可以对“刚健有为”的思想起到一定的补充作用。D.《管子》中的“静因之道”和荀子的“虚一而静”等思想虽然有消极的成分,但注重主体修养是其合理的成分。2.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A.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是美学“静照”的起点,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B.“柔静”思想虽然能够教人脱除名利、减低欲望、反对干涉、重视修养,但是它与生活前进的潮流相悖,所以起消极作用。C.美感诞生于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之时,此时空明的觉心可以容纳万境,万境中也浸入了人的生命与性灵,此即灵气往来时。D.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而精神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3.下列选项,不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二观点的一项是()A.李方叔词《虞美人》过拍云:“好风如扇雨如帘,时见岸花汀草涨痕添。”B.李商隐词:“画檐簪柳碧如城,一帘风雨里,过清明。”C.韩持国的词句:“燕子渐归春悄,帘幕垂清晓。”D.李白诗:“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4.材料一和材料二都谈到了“静”,两者的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5.材料二画线句提及“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请结合文本赏析陶渊明《饮酒(其五)》中的“空”与“实”。【答案】1.A2.C3.D4.材料一是从动静之辩的角度来谈各家的主张,强调道家的柔静无为主张以及部分宋儒柔静学说对“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作用。材料二是从美学角度谈到了静照产生的条件是内心的空明,精神淡泊及静照对艺术美感诞生的重要作用。5.①空:是指此刻陶渊明的心是暂时脱离了世务,没有挂碍,他即便结庐人世,也能够因精神淡泊而守住内心的空明。②实:是指精神淡泊的陶渊明以空明心在归隐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广大与充实:体会到“日夕”“山气”“飞鸟相与”等万境之美,悟到生命本真在于恬淡。【解析】【1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A.“儒家、墨家、法家、阴阳家等……于是形成了……刚健自强理论”错误,原文为“孔子被当时的隐士们讥为‘知其不可为而为之’,他的生活态度是……这一传统为其门徒所继承,并在《周易大传》中形成刚健自强的理论”,形成刚健自强理论的是儒家,并不是墨家、法家、阴阳家主张刚健自强的理论。选项张冠李戴,故选A。【2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A.“只要抵达这一起点,人们就能静观万物而有所得”错误,条件缺失。原文为“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这时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静观万物而有所得,除了要抵达“静照”这一起点外,还需要“一点觉心”。B.“所以起消极作用”夸大其辞。原文是对中国文化的发展和历史的进步所起的作用“基本上”是消极的。D.“萧条淡泊、闲和严静的心襟比刚健自强的追求更能带来美感”错误,无中生有。“萧条淡泊、闲和严静”是艺术人格的心襟气象,而“刚健自强”是儒家生活态度的理论总结,两者无比较。故选C【3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分析论点、论据和论证方法的能力。材料二的观点是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美景在距离化、间隔化的条件下诞生。AB两项皆有“一帘风雨”而产生距离美;C.“帘幕”产生距离美;D.没有物象让景致产生间隔美。故选D。【4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的能力。材料一,“动静之辩始于先秦”“在这个时代,主张柔静无为的只有道家。老子认为:……他还主张‘无欲以静,天下将自定’的治国方针。庄子及其后学更甚……”“道家‘柔静无为’的思想和部分宋儒的柔静学说并非一无是处。在一些方面,它对‘刚健有为’的思想有补充作用。其一,这种学说教人不以得失、祸福、毁誉、穷达扰心,即教人脱除名利的思想……其二,这种学说教人减低欲望,勿过分地伤毁自然;保养自己的精力,勿胡乱消耗,也都有深意,可以救弊。其三,先秦道家的政治思想,极力反对统治者对人民生活的干涉,反对……其四,这种学说的一个方面是教人重视认识过程中的主体修养”,从动静之辩的角度来谈各家的主张,强调道家的柔静无为主张以及部分宋儒柔静学说对“刚健有为”思想的补充作用。材料二,“艺术心灵的诞生,在人生忘我的一刹那,即美学上所谓‘静照’”“空明的觉心,容纳着万境,万境浸入人的生命,染上了人的性灵。灵气往来是物象呈现着灵魂生命的时候,是美感诞生的时候”“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精神的淡泊,是艺术空灵化的基本条件”,从美学角度谈到了静照产生的条件是内心的空明,精神淡泊及静照对艺术美感诞生的重要作用。【5题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对文中信息进行分析、运用的能力。结合原文“静照的起点在于空诸一切,心无挂碍,和世务暂时绝缘”“美感的养成在于能空,对物象造成距离,使自己不沾不滞,物象得以孤立绝缘,自成境界”,结合“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分析可知,诗中的空体现在,他此刻的心是暂时脱离了世务,没有挂碍,他即便结庐人世,也能够不受世务影响,因精神淡泊而守住内心的空明。结合原文“一点觉心,静观万物,万象如在镜中,光明莹洁,而各得其所,呈现着它们各自充实的、内在的、自由的生命,所谓万物静观皆自得”“‘心远地自偏’的陶渊明才能悠然见南山,并且体会到‘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可见,艺术境界中的空并不是真正的空,乃是由此获得‘充实’,由‘心远’接近到‘真意’”分析可知,诗中的实是指精神淡泊的陶渊明以空明心在归隐生活中体验到人生的广大与充实,体会到“日夕”“山气”“飞鸟相与”等万境之美,悟到生命本真在于恬淡。(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凤凰,远去的故乡张诗群车到凤凰,天已将暮。一团青霭在窗外流动,公路两旁树影滞重,这是有雨的迹象。从怀化上车的两个年轻人一直在礼貌而克制地交谈,他们像千万个将凤凰古城作为教科书的高校生一样,凤凰的许多侧面将成为他们笔下条分缕析的论文。远在1932年秋,刚满三十岁的沈从文在自传里写下这句话:“美丽总是愁人的。”这一年他在青岛,还远没到总结一生的年纪,但故乡在他身上留下的烙印毫无悬念地将照亮他此后漫长的旅程。这年秋天,他在阳光明媚的青岛回忆凤凰小城,惆怅像海风拂过沙滩——“现在还有许多人生活在那个城市里,我却常常生活在那个小城过去给我的印象里。”所以,去凤凰,我不是单纯慕名而来的旅人,而是一个迟到的朝圣者。在许多不眠之夜,我曾在沈从文密致绵长的描述中,一次次与凤凰在纸上相逢。我想用心贴近她深藏于时光深处的面目,而绝非满足于对苗疆风情的猎艳。这片土地流淌过的传奇,是被岁月风干的九死还魂草,一经缅怀的潮沙浸润,就舒展开所有干瘪的皱裙。我在风桥附近的一家客栈卸下了行李。客栈是典型的吊脚楼格局,一半靠山,一半临水。但这是被改造后的木楼结构,原本细脚伶仃立在水中的木柱,已被平整的条石路面所替代。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