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湖北省新高考联考协作体高三9月起点考试 历史答案详解版

2023-11-24 · 7页 · 352.1 K

高三起点考试历史参考答案详解123456789101112131415ADCDCDCDDDDBDCA1.A【解析】根据材料“公元前720年”可知时间为春秋时前,“周平王死,因为随葬品不足,新继位的周恒王只得派人去鲁国祈求……过去诸侯必须朝会天子的礼仪也名存实亡。”春秋时期,周王室衰微,地方诸侯实力增强,传统分封制、宗法制下的社会秩序遭到破坏,礼崩乐坏,A正确。西周时期并未形成专制王权,B错误。分封制破坏只能部分反映材料,C错误。材料未体现宗法体系,D错误。2.D【解析】秦朝厉行法治,儒学受到重创,阶级矛盾激化,因此二世而亡。汉初统治者吸取秦亡教训,推行休养生息政策,社会经济逐渐得到恢复与发展,为儒法合流提供了有利条件。汉武帝时期,董仲舒因时而变,以儒学为基础,吸收法家、道家等思想,使儒学形成了新体系,迎合了汉武帝加强专制集权和维护国家大一统的需求,儒学也因此被确立为正统思想。以董仲舒为代表的汉儒通过鼓吹三纲五常、君权神授、天人感应等理念,强调君权、政令与“仁政,相联,刑罚与治世”,相结合,从而实现了儒法在政治主张上的合流。新儒学将德刑与阴阳四时相比拟,用来说明德、刑的不可偏废,凸显了其外儒内法的特征。儒家纲常伦理渗透到法律规则之中,其结果是,以礼入法使得儒家的纲常伦理具有了法律上的效力和强制力。同时,法律用来维护儒学的存在和权威,两者相互结合,共同维护和强化着传统宗法礼制的社会秩序,D正确。A、C、B均与材料无关。3.C【解析】武德年间,唐朝初建,主要任务为稳定政权;贞观年间,国家完成统一,社会进入稳定时期,获得一定程度的发展。行政区划细分,有利于加强中央政府对地方的控制。从地方的角度看,区划面积过大不易于管理,细分区划也有利于地方政府的管理。总体体现了中国古代中央集权强化的趋势,C项正确。4.D【解析】材料内容反映了商人勤俭刻苦的经商经历,结合时间元代,理学居统治地位,由此可以选D。5.C【解析】根据题干“明朝藏区政教势力赴京入贡。中央往往赏赐茶叶以还礼,入贡者将茶叶带回藏区高价出售,史称“贡回市茶”、“诸番恋贡市之利……终明世无番寇之患”。藏区赴内地的贡道也逐渐与茶马商道合流,变成内地物资输往藏区的通道”可知贡回市茶有较高的利润推动了边疆地区的稳定,此外内地物资通过贡道大量输往藏区,边疆地区的稳定和内地物资的输入都推动了边疆社会的经济发展,C项正确;据所学可知,“贡回市茶”以前,西藏已经是政教合一的政权,而且据材料也无法推断“贡回市茶”实现藏族地区政教合一,排除A项;B项不符史实,据所学可知,明朝在“贡回市茶”以前就实现中央对藏区的直接管理,排除B项;D项错在“消除”说法过于绝对化,“贡回市茶”内地和藏区之间加强了经济联系,有助于中央稳固对西藏的管理,但是无法消除,排除D项。故选C项。6.D【解析】因为材料对象给的是驻外公使知识结构,注意表格对象,BC与材料对象无关,选D。7.C【解析】材料时间1919年处于民族资本主义的短暂春天时期,经济的发展推动了农民从农村向城市流动,C项正确。8.D【解析】根据材料“中共三大”“多数党员没有职业,党同在职的工人、职员、教师等几乎没有联系”,在这种情况下,“要鼓励同志们到国民党中去,并把用这个办法支持国民革命看做是中国共产党人的主要任务。”,D正确。9.D【解析】根据材料时间“1945年10月24日”可知此时抗日战争已经结束,民族战争取得胜利,A错误;材料并没有说明接收对象为何种性质,无法判断是民资本主义企业,B错误;“接收人员花天酒地,以及贪污受贿等种种不法情形……各地军政官员,穷奢极侈,试卷第1页,共7页狂嫖滥赌,并借党团军政机关名义,占住人民高楼大厦,设立办事处,招摇勒索,无所不为”可知,在抗日战争胜利结束后,国民党官员贪污腐败,造成恶劣影响,渐失民心,统治危机加深,D正确,C错误。10.D【解析】改革进一步深化,促使中国社会出现了大量职工下岗,但中国政府积极制定就业措施,保证就业,有利于社会稳定,体现了中国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D项正确。11.D【解析】西方人对古代希腊文明怀着无法释怀的感念,奉它们为西方文明之源,西方社会和希腊社会有连续的特征,雅典的民主政治在国家政治原则、国家权力的组织形成、国家决策方式和公职选举、任期等方面对近代西方民主政治产生了深刻的积极影响。12.B【解析】材料说明的是英国封建王权由软弱到加强,这有利于促进国家的统一,为西欧民族国家的发展奠定基础,B项正确。封建王权加强,封建领主势力削弱只是材料信息,不是反映的本质,A、D错误。材料没有反映城市发展,C错误。13.D【解析】18世纪,启蒙运动达到高潮,但法国是森严的封建制度国家。材料中伏尔泰“称颂中国皇帝是:“以善良仁慈、行高德远而驰名遐迩的君主。”总之“有一个开明的君主,佐以通过考试或由于德行而选拔出来的官吏,奉行完善的法律,并以纯洁的道德来团结人民”,赞扬了中国科举制选贤取才,认为中国皇帝是开明君主,其主要目的是借助中国古代制度中开明部分来抨击法国封建王权,宣扬“自由、平等、民主”的启蒙思想。D项正确。14.C【解析】根据材料苏联第二个五年计划实行于1933-1937年间,“苏联的工业产量比战前的1913年几乎增长5倍,工业产值在工农业总产值中的比重“”,由1913年的42%上升到77%”,“用于住房的总投资却在1929年之后有所下降”,“工人的实际收入也下降了43%”,“1933-1940年间粮食平均年产量还赶不上1913年的水平”可知在二五计划期间,苏联的工业快速发展,而农业、工人生活水平等发展出现下降,主要原因是因为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将国家投资主要用于工业尤其是种工业,忽视对农业、轻工业等民生事业的投资,在加上实行农业集体化运动,使得住房、粮食等供应不足,C项正确,A、D项错误。经济危机主要对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冲击较大,B项错误。15.A【解析】二战结束后,美苏两极格局形成,法国戴高乐拒绝美国和苏联的计划、条约,反映法国外交独立自主的意识,对两极格局形成冲击,A项正确;资本主义阵营逐渐分化,而非瓦解,B项错误;法国行为是为了摆脱美苏的影响,维护本国利益,与民族利己主义无关,C项错误;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社会主义阵营和资本主义阵营关系紧张,而且材料中并未提到苏联和西方的关系,D项错误。16.答案:(1)特点:连续性;多元一体;包容性;凝聚性(或完整性)。(一点2分,任答两点给4分)(2)原因:以高度发达的农耕文明为基础;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兼收并蓄的对外文化交流丰富文化内涵;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内聚性的地理环境;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一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3)观点:梁启超认为应在吸收西方文化的基础上复兴传统文化以求救国。(1分)评述:梁启超在材料中提到对传统文化的四个意见,这是梁启超在一战后目睹欧洲人对自己的文化自信破灭后,产生了对西方文明的怀疑,进而在复兴传统文化方面寻求出路的一种表试卷第2页,共7页现。我认为这一观点在当时并不符合时代要求,但对今天的中国有着借鉴意义。尽管西方文化已经被一战证明其弊端,但当时中国的出路,并不在于复兴传统,而在于找到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革命拯救国家。一味复兴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其次,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梁启超的观点对我们有重大借鉴作用。(5分,应包含背景,内容、评价三个部分的相关表述)【详解】(1)本题是特点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古代史(中国)。推断:据材料“中华文明的起源不能算是最早的,但是唯一的从未中断过的文明”,可知连续性;据材料“不同地域的文明以及不同民族的文明,在交往过程中整合为一体的过程”,可知多元一体;据材料“不断有新的文明元素加入进来,但没有任何一种文明的分支分裂出去”,可知包容性和凝聚性。(2)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主要时空是中国古代。关于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的原因,由材料“天下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表章六经”的文化政策,结束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的局面,确立了儒家在百家之学中的主导地位,为中华文化的传承奠定了坚实的政治基础。”可知,儒家主导地位的确立和自我发展;中央集权体制和统一的文化政策(“车同轨,书同文,行同伦”“罢黜百家”),推动地域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交融;由材料“。在两宋时期,伴随着皇权强化与选官制度的完善,以及教育上书院制的成熟,中华文化更加深化。”并结合所学可知,书院等古代教育与史学传统保证了文化传承的连续性;选官制度特别是科举制的实行和完善;据所学可知,文化的发展与传承需要物质基础,而中国古代农耕经济发达;据所学可知,中华文化能够生生不息与内聚性的地理环境密切相关;同时中华文化史上出现很多先进人士,如孔子、董仲舒、王阳明等,这些先进人士对中华文化的改造和弘扬促进了中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3)本题是论述题之历史事物阐释题。时空是近代中国。首先,通过材料二可知,梁启超在看到西方文化自信破灭后,开始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其优越性,非但不比西方近代文明落后,甚至可以拯救世界。然后,说明自己对梁启超观点的评价:这一观点的错误在于,尽管西方文化已经被一战证明其弊端,但当时中国的出路,并不在于复兴传统,而在于找到一条新路,而这条新路就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结合中国实际情况,通过革命拯救国家。一味复兴传统文化救不了中国。其次,在中国革命胜利之后,在中国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今天,梁启超的观点对我们有重大借鉴作用。17.答案:(1)全面抗战时期,适应民族解放战争的需要,注重军事现代化;50年代,为改变试卷第3页,共7页生产力落后的状况,实行以工业化为重点的国家发展战略;60年代前期,国民经济调整,以农业为基础,以工业为主导;六七十年代,世界科学技术突飞猛进,认识到科技对于社会主义建设的重要性。(一点2分,任答三点给6分。要求:分阶段作答,每一个阶段包含时间和内容。)(2)中国共产党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和改革开放新时期,不断探索符合中国国情的道路,一步步推进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社会主义建设时期:(观点,史实,总结;照抄原文,酌情扣分)1956年,中共八大召开。大会宣布:我国无产阶级同资产阶级之间的矛盾已经基本上解决,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党和全国人民当前的主要任务,就是要集中力量来解决这个矛盾,把我国尽快地从落后的农业国变为先进的工业国。这是我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一次成功探索。或:1957年春,毛泽东提出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重要思想,把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作为国家政治生活的主题。并指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具有现代工业、现代农业和现代科学文化的社会主义国家。这个论述为认识中国基本国情奠定了理论基础。改革开放新时期:1978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党和国家的工作转移到经济建设和现代化建设上来,提出改革开放。对内改革改变了旧有体制的束缚,乡镇企业蓬勃发展;扩大国有企业经营自主权、实行政企分开原则,进行城市经济体制综合试点;兴办经济特区,吸引外资、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和经营管理方法。或: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我国按照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总体思路推经国有企业改革。2001年,中国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是中国更深层次地参与经济全球化进程,参与国际规则的制定。综上所述,自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开放以来,国民经济突飞猛进的发展,中国综合国力不断提升。中国式现代化的道路,从理论到实践成功的推进和拓展了中国式现代化。【详解】(1)本题是背景类材料分析题。时空是近现代中国。结合所学,1938年的中国处于全面抗战时期,首要任务是赢得民族解放战争的胜利,故注重军事现代化。50年代已处于新中国时期,当时的中国仍是落后的以小农经济为主的国家,为改变生产力落后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