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模拟(仿全国乙卷)-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原卷版)

2023-11-24 · 13页 · 808.7 K

2024年高考语文一轮复习模拟卷(仿2023年全国乙卷)第二模拟(考试时间:150分钟试卷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等填写在答题卡和试卷指定位置上。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现代文阅读(共36分)(本题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景观社会理论的提出人居伊·德波认为,在景观社会中,人类生存和生活的本质被“异化”为符号和表征。尤其是人类社会步入后现代社会之后,伴随不确定性与多样性的加深,相对原有社会生活来说,也需要与后现代性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由于急剧的社会变迁以及与之相伴的社会结构改变,新的表征体系建构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的崩溃以及主体性消解的基础之上。符号的“异化”不仅受到社会结构的约束,形成与之“共变”的过程关系,而且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承载了当下的社会心态秩序。网络造词同样是一种社会“异化”的表征,这一过程作用于社会个体和群体的心理状态,其直接的结果就是影响和改变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社会心态,在一定程度上依存于一个作为载体的“心理群体”之上,表现出特定的集体氛围和共同情绪。这一概念与精神分析学家弗洛姆提出的社会性格的概念含义接近,主要被用来描述一个社会或群体基于生活方式、内在期待、社会适应而形成的共同性格结构。国内关于社会心态的研究不在少数,研究者普遍认为该概念指的是具有普遍性的社会心理状态,是广泛存在于社会群体中的、具有共性的社会心理反应和心理态势。在哲学和文化研究领域,社会心态被细化为心理取向、精神支柱和社会理智。社会心态作为社会实践与主体精神交互作用的产物,具有社会意识与社会心理的状态结构。研究者认为这一状态是以整体性形态在社会成员之间流行、弥漫的,并内化成为社会主体的一种心智状态和精神结构。这些观点尽管表述了不同的方面,但都指向了特定群体共同的“性格结构”“心理状态结构”“精神结构”,将社会心态作为一种意识与存在之间的枢纽,置于结构性的社会状态中考虑。语言和词汇则更多地被认为是一种社会文化的载体和群体心态的投射,渗透于不同时代的社会心态结构之中。鉴于此,从社会整体而非特定群体的视角重新审视网络造词景观尤为必要,其必要性主要在于:首先,网络造词景观呈现了主体与社会之间的关联性,这种关联性需要置于所处社会整体的环境中加以考察。经验层面的造词活动,是网民主体受到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心理等环境的影响,在与社会现实的交互作用下所产生的自发行为,对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对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的考察,尽管能够呈现出对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认同,但对身份建构过程与机制的解释力却是不足的。其次,网络造词景观具有历时性、变动性的特征,是与社会环境“共变”的结果。一方面,网络造词活动生产了一个时期在社会上流行的语言形式,具有阶段性的特征;另一方面,社会心态本身就具有变动性的特征。因此,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将其置于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之中,才能窥见其过程,深挖其机制。再次,网络造词景观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社会心态秩序的普遍危机。网络造词的意义之一在于引发群体共鸣,因此网络造词也是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纵观互联网时代以来的造词景观,不难发现其情绪转向,尤其是近年来“打工人”“躺平”等同义反复话语中渗透着的群体焦虑,折射出我国当下社会结构的困境。网络造词景观背后的社会心态秩序危机,在本质上是社会结构“共变”与“异化”共同作用的结果,亦需要基本逻辑的厘清来建立良好的心态秩序。(摘编自吴小坤《网络造词景观的动力要素与社会心态》)1.(3分)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网络造词是一种新表征体系的建构,在其作用下,原有的社会心态秩序将会崩溃。B.社会心态的不同诠释都将社会心态作为结构性社会状态中意识与存在的联结枢纽。C.考察个别网络造词及其流行词汇,我们能解释清楚部分特定群体的身份建构过程。D.只有透过网络造词这一社会心态秩序的晴雨表,才能发现社会或群体的情绪转向。2.(3分)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文章通过分析景观社会、社会心态相关理论,提出从社会整体视角对网络造词景观重新审视尤为必要这一论断。B.文章第三段将社会心态和弗洛姆的社会性格这两个概念进行比较分析,让读者把握社会心态的特征及社会功用。C.文章末段以“打工人”“躺平”等网络造词为例,论证了网络造词景观能一定程度上折射社会心态秩序的危机。D.文章的后半部分论述脉络非常清晰,从三个角度展开,分别对观点进行了论证,各角度之间是一种并列关系。3.(3分)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   )A.根据景观社会理论,后现代社会有相适应的符号和表征体系,所以网络造词是后现代社会“异化”的表征体系。B.新的表征体系是在原有符号表征体系崩溃等的基础之上而出现的符号“异化”现象,须依存于特定的“心理群体”。C.经验层面的造词活动反映了群体心态,对网民主体身份具有社会建构意义,是网民和社会现实互动下的自发行为。D.从网络造词景观中观察社会心态,需要以一个更长的时间阶段为考察周期,这是由网络造词景观的特征决定的。(本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材料一:我国数字经济发展速度之快、辐射范围之广、影响程度之深前所未有,推动着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深刻变革。在中国广袤的国土上,超过190万座的5G基站,星罗棋布。在国家工业互联网大数据中心,我国工业互联网平台汇集着数百万家数字化工厂,联网设备总数超过7000万台套。数字经济催生的产业新生态对经济运行效率带来很大的变化,从2018年到2021年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增速6.8%,快于国内生产总值6.6%的年均增速,数字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实实在在的效率变革。这十年,数字化浪潮还重塑了社会分工。十年间,我国对1999年颁布的国家职业分类大典进行了两次修订。在最新公示的职业分类中,首次出现了数字职业标识,数量高达90多个,机器人工程技术人员、增材制造工程技术人员、商务数据分析师、农业数字化技术员……从这些新职业名称可以看出,如今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覆盖了一、二、三产业。十年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从11万亿元增长到45.5万亿元,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由21.6%提升至39.8%,如今,从城市到农村,从社会到个人,从线上到线下,中国掀起的数字化浪潮,正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的动力。(摘编自《解码十年·中国掀起数字化浪潮》)材料二:信息平台为数字乡村建设提供了载体,这也提升了农业农村综合信息服务水平。打造信息平台,一方面有利于加强业务协同、畅通政策传递和信息反馈通道,另一方面有助于推进涉农服务事项在线办理,为推动基本公共服务下沉提供便利。乡村数字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催生出大量连续性原始数据,涉及乡村空间地貌、农民生活方式、农业生产关系等。将这些数据资源进行整合提纯、分析应用,不仅能为解决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提供重要支撑,也能为推动农业全面升级、农村全面进步、农民全面发展提供重要支撑。比如,有的地方推进数字技术在农业农村领域的应用,推动“最多跑一次”改革向农村延伸,在农业生产、服务、监管上实现新突破;有的地方运用“移动议事厅”等平台,引导广大村民积极参与乡村发展讨论,提高了村务决策的民主化、科学化水平。(摘编自陈川、刘渊《为乡村振兴赋能,数字乡村建设展现广阔前景》)材料三:数字乡村治理是信息技术在乡村空间中不断应用、嵌入与融合的过程。虽然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并在经济、生态、文化、民生等重点领域有着应用空间,但这一行进过程还面临诸多的挑战、误区及潜在风险,精准定位这些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持续推进。“数字基础设施”和“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治理的重要内容,两者分别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和“软件基础”。目前来看,在硬件上,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不少研究明确提出,当前我国数字多效治理面临的最突出挑战是农村地区信息基础设施的薄弱,而面向农业生产的物联网、农机智能装备、4G和5G网络、北斗导航、遥感卫星等基础设施的研发和应用都远落后于现实需求。在软件上,面临系统平台互斥与数据孤岛的挑战。实践中,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条块平台分割、系统独自运行的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难以形成有效耦合。因此,数字乡村治理要想真正实现,一定要以“数据包容”为理念,注重共性平台的打造,通过县域数字一体化平台的推进,纵向上形成“中央——省——市——县——乡”各层级基础数据资源的互联贯通,横向上注重各部门条口的数字协同与涉农数据资源的开放共享,应避免数字平台条块分割而造成资源的浪费和平台的重复建设,从而消除数据资源的横向排除与信息孤岛。(摘编自中国农村研究网《数字乡村治理何以可能》)4.(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梳理,不正确的一项是(   )A.  B.  C.  D.  5.(3分)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A.十年间,国家职业分类大典修订了两次。我国数字职业从业者已分布在社会生产、流通、分配和消费的各个环节。B.因为数字技术与乡村治理存在多重耦合基础,所以精准定位阻力因素,有助于数字乡村治理的推进。C.“数据资源开发”是数字乡村的“硬件底座”。目前来看,存在乡村数字基础设施薄弱的挑战。D.数字乡村建设尚未形成一体化的数字治理体系,始终存在一些矛盾,数字技术与乡村现实情境无法融合。6.(6分)请根据材料,谈谈新形势下“数字技术”如何更好赋能“乡村振兴”。(本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各题。文本一:写于悲痛中茅盾十九日下午三时接到我妻由上海拍给我的急电,报告鲁迅先生逝世,促我速回上海,真如晴天霹雳!我不能相信!十月十日下午,我到上海大戏院去看苏联名片《杜勃洛斯基》,恰好遇着鲁迅先生和他夫人、孩子,我们坐在一处,谈了好多话。十日离十九日不过九天,我怎么能够相信会出了这样大的乱子!然而电文上明明写着“周已故”,这“周”不是“大先生”还有哪个?不是他还有哪一个“周”能使我妻发急电来促我速归?然而我却因为痔疮发作,卧在床上动不得。我恨极了这一次忙里偷闲的旅行!我发了个回电。仍旧希望第二天早上能够勉强动身,夜里我躺在床上,回忆着十日和鲁迅先生在上海大戏院里的谈话,又回忆着十月二日(或三日)我和G君到鲁迅先生家里给他拍照那一个下午的谈话,又痛苦地猜想这“晴天霹雳”的来由。凭那两次最后的晤面,我不能相信鲁迅先生会突然于十九日逝世。虽然和G君去访他那一次回来时,G君在车中对我说:“今天看见鲁迅的面色和精神比我意想中好些,可是他若不赶紧转地疗养,总是危险。”我又记起史沫特莱①女士在八月初离上海去避暑时,也对我说:“他此时虽然好得多了,可是靠不住,一定要转地疗养!他自己总说不要紧,可是患肺病的人自己常常是乐观的啊!”八月中旬,鲁迅先生拣定了转地疗养的地点是日本镰仓,或许因为各种原因没有成行。夏天已过去了,九月中旬我去见他,他说大暑已过,或者到香港去换换空气。谁知道十月中旬忽然这晴天霹雳!现在回想起来,我们若能把转地疗养这问题很早布置妥当,则鲁迅先生不至因有事实上的一些困难而迁延了这三个月的工夫,我们太不负责,我们这罪不能宽饶!我们太不中用了!十九日一夜,在这样悲痛回忆中过去。二十日清晨,我跳起来决定乘早班船再转火车,可是疼痛至刚走得一步便蹲下了!我太不中用!我没有法子瞻仰先生最后的遗容了!“中国只有一个鲁迅,世界文化界也只有几个鲁迅,鲁迅是太宝贵了!”——这是G君在十月二日和我去访鲁迅先生后回来时的话。但是,但是我们太不宝贵鲁迅了,我们没有用尽方法去和鲁迅的病魔斗争,我们只让他独自和病魔挣扎,我们甚至还添了他病中精神上的不快!作为中国人的我们,愧对那几位珍爱鲁迅先生的外国朋友!(有删改)注释:①史沫特莱:全名艾格尼丝。史沫特莱,是美国著名作家、新闻记者;也是杰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