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德州市禹城市综合高中2023-2024学年高三10月月考考生物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3-11-25 · 24页 · 673.3 K

2021级生物月考试题10月)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2分,共3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目要求。1.细胞中的核糖体由大、小2个亚基组成。在真核细胞的核仁中,由核rDNA转录形成的rRNA与相关蛋白组装成核糖体亚基。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原核细胞无核仁,不能合成rRNA B.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C.r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 D.细胞在有丝分裂各时期都进行核DNA的转录【答案】B【解析】【分析】有丝分裂不同时期的特点:(1)间期:进行DNA的复制和有关蛋白质的合成;(2)前期:核膜、核仁逐渐解体消失,出现纺锤体和染色体;(3)中期:染色体形态固定、数目清晰;(4)后期:着丝粒(点)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成为染色体,并均匀地移向两极;(5)末期:核膜、核仁重建、纺锤体和染色体消失。【详解】A、原核细胞无核仁,有核糖体,核糖体由rRNA和蛋白质组成,因此原核细胞能合成rRNA,A错误;B、核糖体是蛋白质合成的场所,真核细胞的核糖体蛋白在核糖体上合成,B正确;C、mRNA上3个相邻的碱基构成一个密码子,C错误;D、细胞在有丝分裂分裂期染色质变成染色体,核DNA无法解旋,无法转录,D错误。故选B。2.溶酶体膜上的H+载体蛋白和Cl-/H+转运蛋白都能运输H+,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严重时可导致溶酶体破裂。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H+进入溶酶体的方式属于主动运输B.H+载体蛋白失活可引起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C.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D.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活性增强【答案】D【解析】【分析】1.被动运输:简单来说就是小分子物质从高浓度运输到低浓度,是最简单的跨膜运输方式,不需能量。被动运输又分为两种方式:自由扩散:不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氧气,二氧化碳,脂肪,协助扩散:需要载体蛋白协助,如:氨基酸,核苷酸,特例...2.主动运输:小分子物质从低浓度运输到高浓度,如:矿物质离子,葡萄糖进出除红细胞外的其他细胞需要能量和载体蛋白。3.胞吞胞吐:大分子物质的跨膜运输,需能量。【详解】A、Cl-/H+转运蛋白在H+浓度梯度驱动下,运出H+的同时把Cl-逆浓度梯度运入溶酶体,说明H+浓度为溶酶体内较高,因此H+进入溶酶体为逆浓度运输,方式属于主动运输,A正确;B、溶酶体内H+浓度由H+载体蛋白维持,若载体蛋白失活,溶酶体内pH改变导致溶酶体酶活性降低,进而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B正确;C、Cl-/H+转运蛋白缺失突变体的细胞中,因Cl-转运受阻导致溶酶体内的吞噬物积累,该突变体的细胞中损伤和衰老的细胞器无法得到及时清除,C正确;D、细胞质基质中的pH与溶酶体内不同,溶酶体破裂后,释放到细胞质基质中的水解酶可能失活,D错误。故选D。3.研究发现,病原体侵入细胞后,细胞内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下列说法错误的是()A.蝌蚪尾的消失不是通过细胞焦亡实现的B.敲除编码蛋白酶L的基因不影响细胞焦亡C.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由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消化D.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刺激该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答案】B【解析】【分析】细胞凋亡是由基因决定细胞编程序死亡的过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的生命历程,对生物体是有利的,而且细胞凋亡贯穿于整个生命历程。细胞凋亡是生物体正常发育的基础,能维持组织细胞数目的相对稳定,是机体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在成熟的生物体内,细胞的自然更新、被病原体感染的细胞的清除,是通过细胞凋亡完成的。【详解】A、蝌蚪尾的消失是通过细胞凋亡实现的,A正确;B、根据题干信息“细胞内蛋白酶L在无酶活性时作为支架蛋白参与形成特定的复合体,经过一系列过程,最终导致该细胞炎症性坏死,病原体被释放,该过程属于细胞焦亡”,说明了蛋白酶L基因影响细胞焦亡,所以如果敲除编码蛋白酶L的基因会影响细胞焦亡,B错误;C、细胞焦亡后,病原体被释放,可以被体内的巨噬细胞吞噬消化,C正确;D、细胞焦亡释放的病原体可作为抗原刺激该机体B淋巴细胞的增殖与分化,D正确。故选B。4.水淹时,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无氧呼吸产生的乳酸也使细胞质基质pH降低。pH降低至一定程度会引起细胞酸中毒。细胞可通过将无氧呼吸过程中的丙酮酸产乳酸途径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延缓细胞酸中毒。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高于细胞质基质B.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释放的ATP增多以缓解能量供应不足D.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增多以缓解酸中毒【答案】B【解析】【分析】无氧呼吸全过程:(1)第一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一分子葡萄糖形成两分子丙酮酸、少量的[H]和少量能量,这一阶段不需要氧的参与。(2)第二阶段:在细胞质基质中,丙酮酸分解为二氧化碳和酒精或乳酸。【详解】A、玉米根细胞由于较长时间进行无氧呼吸导致能量供应不足,使液泡膜上的H+转运减缓,引起细胞质基质内H+积累,说明细胞质基质内H+转运至液泡需要消耗能量,为主动运输,逆浓度梯度,液泡中H+浓度高,正常玉米根细胞液泡内pH低于细胞质基质,A错误;B、玉米根部短时间水淹,根部氧气含量少,部分根细胞可以进行有氧呼吸产生CO2,检测到水淹的玉米根有CO2的产生不能判断是否有酒精生成,B正确;C、转换为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无ATP的产生,C错误;D、丙酮酸产酒精途径时消耗的[H]与丙酮酸产乳酸途径时消耗的[H]含量相同,D错误。故选B。5.细胞骨架是由蛋白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维持着细胞的形态,锚定并支撑着许多细胞器,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化、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以下关于细胞骨架的叙述错误的是()A.白细胞的迁移、神经细胞树突的伸展、细胞壁的保护和支持作用等都与细胞骨架有关B.细胞骨架能构成某些细菌的纤毛和鞭毛,为细胞机械运动提供动力C.部分细胞骨架可以周期性的重建和消失,如细胞有丝分裂中的纺锤体D.分泌蛋白由内质网向高尔基体移动需要借助细胞骨架【答案】A【解析】【分析】细胞质中的细胞器并非是漂浮于细胞质中的,细胞质中有着支持它们的结构——细胞骨架。【详解】A、植物细胞壁主要由纤维素和果胶构成,对细胞起支持与保护作用,其功能与细胞骨架无关,A错误;B、细胞骨架能构成某些细菌细胞的纤毛和鞭毛,并影响其运动能力,为细胞机械运动提供动力,在超微结构的水平上,调节着细胞的运动,B正确;C、纺锤体在细胞分裂前期形成,末期消失,呈现周期性重建和消失,这与细胞骨架有关,C正确;D、由内质网产生的囊泡向高尔基体的运输,通常由细胞骨架提供运输轨道,D正确。故选A。6.端粒是染色体两端的DNA一面向质复合体,在正常细胞内端粒DNA序列随分裂次数的增加而不断缩短,当缩短到临界值,细胞失去分裂能力。端粒酶(由RNA和蛋白质组成)可以利用自身的RNA合成端粒DNA。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端粒酶合成动粒DNA时,既提供模板也起到催化作用B.细胞分裂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都具有1个或2个端粒C.端粒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端粒酶属于逆转录酶D.癌细胞端粒酶的活性可能高于正常细胞【答案】B【解析】【分析】端粒是真核生物染色体末端的一种特殊结构,实质上是一重复序列,作用是保持染色体的完整性。细胞分裂一次,由于DNA复制时的方向必须从5'方向到3'方向,DNA每次复制端粒就缩短一点,所以端粒其长度反映细胞复制史及复制潜能。【详解】A、端粒酶合成端粒DNA时既提供模板也起到催化作用,A正确;B、细胞分裂时,细胞内每条染色体含有1或2个DNA,则具有4个或2个端粒,B错误;C、端粒酶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端粒酶可以利用自身的RNA合成端粒DNA,因此,端粒酶属于逆转录酶,C正确;D、癌细胞能够不断进行分裂,则其端粒酶的活性可能高于正常细胞,D正确。故选B。7.下列叙述中,能支持将线粒体用于生物进化研究的是()A.线粒体基因遗传时遵循孟德尔定律B.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C.线粒体存在于各地质年代生物细胞中D.线粒体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进行增殖【答案】B【解析】【分析】线粒体属于真核细胞的细胞器,有外膜和内膜,内膜向内折叠形成嵴。线粒体中含有DNA和RNA,能合成部分蛋白质,属于半自主细胞器。【详解】A、孟德尔遗传定律适用于真核生物核基因的遗传,线粒体基因属于质基因,A错误;B、线粒体DNA复制时可能发生突变,为生物进化提供原材料,B正确;C、地球上最早的生物是细菌,属于原核生物,没有线粒体,C错误;D、有丝分裂是真核细胞的分裂方式,线粒体不能通过有丝分裂的方式增殖,D错误。故选B。8.生物学实验常通过观察颜色及其变化进行相关检测或鉴定。下列说法正确的是()A.通过水浴加热条件下与双缩脲试剂呈现紫色检测生物组织中的蛋白质含量B.通过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颜色变化判断质壁分离程度C.通过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变成黄色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D.通过观察滤纸条上色素带的宽窄判断色素在层析液中的溶解度【答案】B【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或苏丹Ⅳ染液)鉴定,呈橘黄色(或红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不需要水浴加热,A错误;B、通过观察紫色洋葱鳞片叶外表皮细胞液颜色变化可判断质壁分离程度,细胞液颜色越深,质壁分离程度越大,B正确;C、通过重铬酸钾浓硫酸溶液由橙黄色变成灰绿色,来判断酵母菌是否进行无氧呼吸,C错误;D、滤纸条上的色素带宽表明色素含量多,滤纸条上的色素带窄表明色素含量少;滤纸条上色素带排序与层析液中的溶解度有关,D错误。故选B。9.将叶面积相等的甲、乙两种植物分别置于两个相同的、温度恒定且适宜的密闭透明玻璃小室内,给予充足光照,定时测定CO2含量。一段时间后,甲、乙植物的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乙植物的装置内CO2含量较低。下列有关说法正确的是()A.实验过程中,甲、乙两植物呼吸速率相同且一直保持不变B.达到平衡时,甲、乙两植物的光合作用强度均与呼吸作用强度相等C.达到平衡时,甲、乙两植物积累的有机物相等D.若两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乙植物可能先死亡【答案】B【解析】【分析】植物光合作用吸收二氧化碳,呼吸作用释放二氧化碳,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含量的变化是由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强度共同决定的。光合作用强度大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降低,光合作用强度小于呼吸作用强度,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升高,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时,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详解】A、由题干信息无法判断甲、乙植物的呼吸速率大小,且因为氧气含量的变化,呼吸作用的速率也是变化的,A错误;B、达到平衡时,密闭小室中二氧化碳浓度相对稳定,表示为既不吸收二氧化碳,也不消耗二氧化碳,即光合作用强度等于呼吸作用强度,B正确;C、甲、乙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乙装置内CO2含量较低,乙植物固定二氧化碳的能力比甲高,故乙植物制造的有机物量大于甲植物,C错误;D、甲、乙装置内CO2含量均达到平衡且乙装置内CO2含量较低,说明乙植物二氧化碳的补偿点低,因此若两植物放在上述同一密闭装置中,甲植物可能先死亡,D错误。故选B。10.图1中的阴影部分表示茎尖在细胞周期中不同核DNA含量的细胞占细胞总数的相对值。图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