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省武威市凉州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Word版含解析

2023-11-25 · 11页 · 2.1 M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一、单选题1.黄土高原北部的石峁古城属新石器时代晚期遗址,石峁居民利用谷物发芽和酒曲等方法,酿造出以黍、小麦、水稻、百合、芡实、野豌豆等为原料的多种酒类,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这一现象反映出()A.原始农业的多地起源 B.生产领域的专业分工C.区域文化的传播交流 D.酿酒技术的发展成熟【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新石器时代(中国)。据材料“其酿造方法和原料与新石器时代早、中期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可知,石峁遗址中酒的原料和发酵方式与黄河中游地区基本一致,而前者时代略晚于后者,表明这一酿洒技术曾北传至黄土高原北部,体现了区域文化之间的交流交往,C项正确;材料与农业起源、生产分工无关,排除AB项;新石器时代酿酒技术并未发展成熟,排除D项。故选C项。2.春秋时期,中原各诸侯国将周边的楚、越等国视为“戎狄”或“蛮夷”,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这说明春秋战国时期()A.民族矛盾不断加深 B.统一多民族国家已经形成C.兼并战争十分频繁 D.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经过长期的交往,到了战国以后,这些原本的‘蛮夷’也被视为华夏的一部分”可知,战国时期,在民族间不断交往的过程中,“蛮夷”逐渐融入华夏族,这说明华夏认同感逐步增强,D项正确;材料强调的是民族交融加强,并不是民族矛盾加深,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国家处于分裂状态,并没有形成统一的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正形成是在秦朝,排除B项;材料强调的是华夏认同观念的逐步发展,不是强调兼并战争十分频繁,排除C项。故选D项。3.景龙二年(708年),节愍太子初立,韦皇后因其非己所生,便让唐中宗下诏收回给太子的赏赐,让其与藩王一样每年定量领取物品。门下省给事中卢则认为太子身为储君,按传统制度其用度与君主一致,一应物品所需,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无须同于藩王,并以此封驳了诏令。该事件反映出当时()A.门下省处于决策中枢的地位 B.政治决策的民主色彩浓厚C.国家治理严格遵循传统制度 D.专制皇权受到一定的限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唐中宗虽然下诏收回给节愍太子的赏赐,但卢则粲以太子为储君,其用度应与君主一致,可从库藏中广为支取等理由封驳了该诏书,这反映出当时皇权受到一定的制度制约,D项正确。三省六部制规定,门下省掌审议职权,而非决策,排除A项;此时处于封建专制时代,尚未建立民主制度,与史实相悖,排除B项;材料反映的是在制度约束下皇帝被迫遵循传统,且唐朝违制现象较为普遍,与史实相悖,排除C项。故选D项。4.据《史记》记载:“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是故江、淮以南,无冻饿之人,亦无千金之家。”而记述南朝刘宋一代的《宋书》对江南对的描述则是:“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丝绵布帛之饶,覆衣天下。”这种变化反映出()A.南方地区得到开发 B.经济重心南移完成C.北方经济落后南方 D.政治中心转至江南【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题干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根据题干关键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魏晋时期的中国。材料“楚越之地,地广人希(稀),饭稻羹鱼,或火耕而水耨”“江南……地广野丰,民勤本业,一岁或稔,则数郡忘饥”体现的是江南地区得到开发,这主要是因为北方社会环境动乱,北民南迁,A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是在南宋,排除B项;魏晋时期的经济重心仍然在北方,排除C项;当时国家处于分裂状态,政治重心并未转至江南,排除D项。故选A项。5.辽朝立国初期,契丹贵族迁徙掳掠来的汉人、渤海人在西北草原上建城,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这一举措()A.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 B.体现了因俗而治的治国理念C.推动了先进生产方式传播 D.消除了地方分裂割据的隐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辽宋时期(中国)。根据材料“在西北草原……发展农业、手工业和冶矿业生产”可知,此举有助于先进的农耕文明和技术在西北地区的传播,C项正确;辽朝未能统一中国,只是一个民族政权的存在,排除A项;材料不能体现“因俗而治”,排除B项;“消除”的说法过于夸大化,排除D项。故选C项。6.元朝鉴于宋、金钱币短缺的不足,将纸币作为主要货币,“诸路通行,税赋并听收受”“以购商物,以取其售物之售价”“各人皆乐用此币”。由此可见,元朝纸币的发行()A.缩小了南北经济差异 B.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C.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 D.导致了严重的通货膨胀【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根据材料可知,元朝发行纸币后,人们接受纸币,用于交换和缴纳赋税,纸币促进了各地经贸往来,C项正确;元朝纸币的发行促进了统一市场的形成,材料未涉及南北经济差异,排除A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统一市场的形成,排除B项;材料反映了元朝纸币的发行推动了经济贸易发展,未体现严重的通货膨胀,排除D项。故选C项。7.2010年,在湖北省钟祥市梁庄王墓中出土了郑和船队“海外代购”的金锭(现藏于湖北省博物馆),金锭正面錾刻有“永乐十七年四月日西洋等处买到八成色金壹锭伍拾两重”的铭文。这枚金锭()A.是东西方跨大洋贸易的证据 B.推动明代海禁政策走向终结C.反映了海上丝绸之路的崛起 D.是明代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根据材料,该金锭使用了郑和从西洋带回的黄金铸成,是明代与西洋诸国交往的实物证据,是区域文明互动的产物,D项正确;郑和的远航,属于朝贡贸易,并非东西方跨大洋贸易,排除A项;明代海禁政策主要针对民间海上贸易活动,与朝贡贸易无关,排除B项;材料与海上丝绸之路无关,排除C项。故选D项。8.如图为世界物种交流过程中,明清时期某种农作物传入中国并不断传播的路线示意图。下列对该作物的传入与传播,解释合理的是()A.带动了中外贸易的迅速发展 B.导致了人口向江浙地区集中C.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利用 D.引发了国家赋役制度的改革【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正向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清时期(中国)。据图中物种传入的路径,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玉米的传播路线大概有三条,第一条是阿拉伯地区的商人从西亚经陆上丝路的通道,将农作物传入到中国的西北地区,然后,又经陕西、甘肃传入中国的其他地方;第二条路线是从欧洲,经西亚,再至南亚,从今天的印度与缅甸传入中国的云南地区,然后再传入内地;最后一条路线是西亚商人们经印度洋,至东南亚,经菲律宾传入中国的东南沿海地区后,然后再传入内地。从传播路径上来看的话,西南地区也是甘薯进入中国的主要通道,到了明万历年间,甘薯从今天的印度经缅甸传入中国的滇西地区。甘薯在中国的传播速度非常快,明代甘薯主要在闽粤地区种植,17世纪以后开始传至长江中下游地区,18世纪推至黄河沿线。所以材料物种应是明清时期传入中国的玉米或甘薯,这些高产作物,由于其适宜性强,推动了山区、沙地的开发,从而促进了土地资源的开发和利用,C项正确。该物种是中外贸易影响的结果,但由于并非是对外贸易商品,不能带动中外贸易的发展,排除A项;玉米和甘薯促进了山区的开发,从而导致了人口向山区的流动,而不是向种植稻米、人口众多的江浙地区集中,排除B项;明清时期的赋役制度改革与高产作物的传入无关,排除D项。故选C项。9.阳明心学盛行,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空疏已达极点,针对学风空疏,明末清初学者起而提倡“实学”。这反映了当时()A.市民文学兴起 B.思辨哲学没落 C.儒学地位动摇 D.经世思潮产生【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时期。依据材料信息“士林学风“束书不观,游谈无根”,打机锋、弄隐语,几近狂禅”可知当时士林学风出现读书少,谈话没有根据,空疏的现象,在此背景下,兴起“实学”,产生了经世思潮,即强调内圣外王、追求经邦治国,重视躬行实践,D项正确;市民文学兴起在宋朝,排除A项;实学仍在儒学思想范畴内,没有动摇儒学地位,也不属于思辨哲学的内容,排除BC项。故选D项。10.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广东虎门之战后,省城各官家眷,先行逃避,人心惶惶。御史骆秉章奏曰:“城乡内外民铺户十迁八九,内地匪徒肆行劫掠,难民有被抢去财货者,有掳去妇女勒赎者,伤心惨目,不可言状。各处会匪乘机扰害,或千人,或数百人,白昼抢劫村庄。”这能够说明()A.政府职责缺位加剧了战乱 B.英法联军引发社会危机C.政府腐败造成了内忧外患 D.阶级矛盾导致民族危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清朝(中国)。由材料信息可知,鸦片战争爆发后,英国侵略者进攻广州虎门,广东地方政府官员纷纷逃离,引发的匪患,给民众带来更大的危害,这能够说明政府职责缺位加剧了战乱,A项正确;材料中虎门之战是英国发动的第一次鸦片战争,而非第二次鸦片战争,排除B项;材料没有涉及政府的腐败与内忧外患之间的关系,排除C项;据所学知识可知,导致民族危机的是列强对中国的侵略,并非阶级矛盾,排除D项。故选A项。11.马戛尔尼使团总管约翰•巴罗在《中国旅行记》(1804年)中写到:在中国,90%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给一个中国农民足够的土地(足够到他和他的家人用锄头能够耕种得过来),他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但是,……我们的农民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而他(中国农民)几乎会无法养家糊口。下列各项与材料所述相符合的是()A.不认可中国传统的精耕细作农业技术 B.西方的商品倾销造成了中国农民的贫困C.个体家庭仍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 D.圈地运动完成了英国经济近代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804年(中国)。由材料“90%的农民可以认为是个体农民”体现了个体家庭是中国农业的主要生产单位,C项正确;根据材料可知,中国农民“会比任何欧洲的农民更好地利用那块土地”,说明中国农民耕地的效率更高,这源于中国传统精耕细作农业技术,说明马嘎尔尼使团对中国传统农业技术认可,排除A项;1804年,中国仍处于闭关锁国时期,西方列强尚未强行打开中国大门,没有发生西方进行商品倾销的情况,排除B项;英国农民虽然生产效率不如中国,但“可以创造的价值是租金的三倍”,说明英国土地进行了市场化经营,联系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受圈地运动影响,但是完成英国经济近代化的是工业革命而非圈地运动,排除D项。故选C项。12.某中学历史兴趣小组开展中国近代历史图片展。下列一组图片适合的主题应是()A.近代中国生活方式的变迁 B.近代中国教育制度的演变C.近代中国思想观念的变革 D.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近代中国。结合所学可知,男耕女织是古代中国主要生产模式,江南制造总局是洋务派创办的军事工业,汉阳铁厂是洋务派创办的民用企业,继昌隆缫丝厂是1873年在广东南海创办的一家机器丝工厂,由华侨商人陈启沅创办,属于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上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