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1】海南省天一大联考阶段一历史试题

2023-11-25 · 12页 · 3 M

绝密★启用前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考生注意:1.答题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生号填写在试卷和答题卡上,并将考生号条形码粘贴在答题卡上的指定位置。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分为单项选择题I和单项选择题Ⅱ两部分。单项选择题I:1~13题,每题3分,共39分。每题只有一个正确选项。1.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把相邻部族视为戎狄蛮夷。孔子却说:“夷而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子夏说只要“恭行仁义”“四海(指九夷、八狄、七戎、六蛮)之内皆兄弟也”。这些主张反映了A.华夏认同的观念B.诸侯纷争的剧烈C.农耕经济的发展D.华夷交往的加强2.东汉史学家班彪作《史记后传》百余篇,肯定司马迁有“良史之才”,但批评司马迁不能依五经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这一史实最适合用来说明A.《史记》开创了纪传体通史体裁B.班彪仿《史记》撰写《汉书》C.汉代史书的撰写受到政府鼓励D.儒家正统思想影响史学写作3.在语言、衣冠汉化的同时,北魏孝文帝以继华夏正统自居,下诏根据鲜卑各宗族祖宗的官位,分别列入姓或族,并为汉族豪强定姓族,以划等级、按门第高低来品举人才。其旨在A.加速北方地区的统一B.顺应中原士族制发展需要C.巩固北魏王朝的统治D.加强对鲜卑各宗族的管理4.表1表1为不同文献关于唐朝后期的历史叙述。对此解读准确的是,唐后期A.藩镇割据削弱中央集权B.政府重视减轻农民经济负担C.政治斗争加剧农民起义D.土地兼并盛行威胁租庸调制5.图1是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金庸创作的《天龙八部》写道:“(皇帝)笑道:‘……封萧峰为楚王,官居南院大王……’……转头向左军将军耶律莫哥道:‘我任你为南院枢密使,佐辅萧大王,勾当军国重事。’”这一描述A.肯定辽“蕃汉分治”B.阐释了少数民族政权的基层治理C.真实地再现辽朝史D.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6.表2表2是唐宋时代服饰的对比。由此可知,宋代A.士族制度衰落,家族观念流行B.民族交融发展,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C.契约关系盛行,世袭奴婢减少D.商品经济发展,政府对社会控制的松弛7.图2是伊朗史学家拉希德丁(1247—1318年)《史集》中一幅描绘成吉思汗追逐敌人的波斯图画和伊尔汗国的基督教徒将畏兀儿人拉班·扫马出使西亚、欧洲经过编纂为叙利亚文的《拉班·扫马和马克西行记》(译本)。这些资料可以佐证,蒙古西征A.引发了较大规模的民族迁徙B.推动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C.破坏了被征服地区社会经济D.改变了亚欧大陆政治格局8.表3表3是晚清官员林则徐、邓廷桢与朋友往来的诗词。这可用来探究A.晚清官场腐败B.开眼看世界C.虎门销烟事件D.太平天国运动9.表4表4是不同文献有关洋务运动的历史叙述。这说明,晚清A.自救运动导致中央权力下移B.发展军事力量以抵御外来的侵略C.鼓励民间投资官督商办企业D.借助经济手段拓宽洋务资金来源10.康有为向光绪帝进呈的《日本变政考》中指出,甲午败后,对西方列强之强“在政体之善也”。“心思者主谋议,立法者也;手足者主持行,行法者也;耳目者主视听,司法者也。三者立以奉元首,而后人事举”。据此可知,康有为A.对三权分立的西方政体有一定认知B.主张“将全国制度全行变革”C.倡导顺应世界大趋势建立法治国家D.宣传维新主张照搬日本政制11.在美国留学期间,19岁的的宋庆龄(1893—1981年)发表《二十世纪最伟大的事件》,盛赞它“已给中国带来了自由和平等,通向博爱之路的任务可能就落在中国这个最古老的国家身上”。这一“伟大的事件”A.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B.传播了民主共和理念C.推动了国民革命兴起D.证明了立宪道路不通12.民国七年发表的《中国今后之文字问题》指出:“不到半页,必有发昏做梦的话。青年子弟读了这种旧文章,觉其句调铿锵,娓娓可诵,不知不觉,便为文中之荒谬道理所征服。”这主要体现了A.梁启超的维新改良思想B.孙中山新三民主义的思想C.新文化运动抨击旧文学D.文艺为工农兵服务的要求13.将下列内容按历史发展逻辑排序,正确的一组是①琼崖党委合并屯昌县的大同、屯城、黄岭等乡镇,成立新民县。②琼崖党委在屯昌县的西昌、屯城等乡镇宣传1947年全国土地会议的精神。③新民县解放区掀起土地改革群众运动。④1950年人民解放军追歼海南岛国民党残余守军,解放新民县全境A.②①③④B.②③①④C.①③②④D.①③④②单项选择题Ⅱ:14~15题,每题3分,共6分。四个选项中有一个选项为3分,有两个选项各为1分,错误项为0分。选出最佳项,多选不得分。14.《通典》记载:“甲无子,拾道旁弃儿乙,养之以为子。及乙长,有罪杀人,以状语甲,甲藏匿乙,甲当何论?仲舒断曰:甲无子,振活养乙,虽非所生,谁与易之……《春秋》之义,父为子隐,甲宜匿乙,诏不当坐。”这体现了汉代A.董仲舒以礼制教化民众B.儒家思想融入法律法规C.司法实践广泛援引秦律D.儒家学者促进法律发展15.图3、图4最大程度地体现了列强对华A.借助商品输出方式攫取财富B.控制了清朝财政收入C.通过资本输出参与国际分工D.加快了经济侵略步伐二、非选择题:共55分。第16题14分,第17题16分,第18题13分,第19题12分。16.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4分)材料中国在公元前221年的统一,是历史上重要的里程碑,被史学家称为周秦之变的重要标志。秦武力扫平作为宗法政制之承担者的周朝诸侯之后,建立了郡、县、乡、里的垂直型行政系统,“事无大小皆决于上”。原六国的贵族被废为平民,秦始皇按军功等能力任用官吏,士兵按征兵的程序入伍。春秋战国的儒家主张以仁义治天下的王道,法家则基于治野人的办法,站在国家的立场上倡行“集权”“法治”。秦选择立足国家之维而攻击儒学为“六虱”的法家,“举事实,去无用,不道仁义”,把君主的意志作为法律,以秦篆的形式“颁行天下”,不分吟域地强制实施。夏商周形成的“华夏”“诸夏”的“文化共同体”的意识,在秦朝统一六国后变成了政制统一、文字统一、度量衡统一、车轨统一的政治意义上的紧密共同体。——摘编自陈明《从殷周之变到周秦之变》等(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周秦之变”在政治方面的体现。(8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上述变化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意义。(6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6分)材料一从16世纪中叶到18世纪末,中国出现大量农业家庭将自有之相当比例的农产品售出,并依靠市场交易取得日常消费品。跨区域的大额贸易也开始包括了主食作物,与其他单位价格较低的项目,如棉花、谷物、豆类、植物油、林业产品、动物产品与肥料。曾经是帝国稻米主要生产区域的长江下游三角洲,现在忽然因为栽种棉花导致粮食作物短缺,因而开启了其他区域出口导向之商业化稻作的大门。大量来自新世界墨西哥,经由菲律宾藉朝贡贸易输入中国的白银,使晚明时期帝国逐渐转变为银本位制,且“一条鞭法”等税赋改革所形成的财务政策在康熙朝达到高峰,其主要特征是以白银来估算并征收田赋。——摘编自卜正民、罗威廉《哈佛中国史·大清》材料二史料1史料2(1)根据材料一、二及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清时期商业贸易的发展。(8分)(2)根据材料二两则史料,自拟一个研究课题,并说明两则史料对该课题的研究价值。(8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3分)材料中国传统家训文化的发展大体分为先秦的萌芽期、汉唐的发展成熟期、宋元明清时的鼎盛至近代的转型,形成了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1)根据材料,概括中华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主要内容。(5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的特点。(8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从表6的I栏中选出三项信息与Ⅱ栏中的历史事件进行正确配对。(参照示例如:B—⑤,示例不得作为答案)(3分)(2)从已配对的三组信息中提炼一个主题,结合所学知识予以阐述。(要求:主题明确,观点正确,史论结合,符合逻辑,表达清晰)(9分)海南省2023—2024学年高三学业水平诊断(一)历史·答案1~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1.答案A命题透析本题以春秋时期的“华夏”“戎狄蛮夷”的称谓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春秋时期中原各国自称华夏,可是孔子却认为相邻部族“进至中国则中国之”、子夏则称这些部族“恭行仁义”“皆兄弟也”。孔子和子夏把这些部族(的部分势力)也视同中原“华夏”的主张,反映了当时华夏认同的观念,A项正确。材料只是孔子对社会现象的说明,排除D项;材料对诸侯纷争和农耕经济发展情况没有说明,排除B、C两项。2.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班彪的《史记后传》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解读历史现象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东汉史学家班彪仿《史记》,续写纪传体《史记后传》百余篇,这体现了《史记》的纪传体通史影响之深远;材料中“批评司马迁不能依五经之法言,不能同圣人之是非”体现出班彪强调用儒家正统思想撰写史书,D项正确。材料中没有强调《史记》的地位和影响,排除A、B两项;材料没有体现政府对撰写史书的态度,排除C项。3.答案C命题透析本题以北魏孝文帝改革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分析历史事件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中“语言、衣冠汉化”、将鲜卑和汉族豪强定姓族,体现了孝文帝“以继华夏正统自居”,重视民族交融,旨在巩固北魏封建统治,C项正确。孝文帝时黄河流域已经基本完成统一,排除A项;B、D两项与材料主旨不符,排除。4.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唐代诗文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根据材料可知,从唐德宗到唐文宗时期,皇帝多次颁布诏令,禁止两税(指户税和地税)之外滥征赋税。这反映了两税法的实施防范重复以前赋税滥增现象,减轻农民的经济负担,B项正确。材料并未涉及藩镇割据与中央集权削弱的状况,排除A项;材料虽涉及租庸,但未涉及土地兼并,排除D项;材料虽有政治斗争,但没有农民起义问题,排除C项。5.答案D命题透析本题以金庸小说《天龙八部》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解读材料信息、调动和运用知识甄别历史真伪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辽朝中央北面官运作机制图表明,在辽朝中央机构北面官体系中,南大王院受南枢密院管理;而小说《天龙八部》却让南院枢密使辅佐南大王院的楚王萧峰。这显然是小说对辽国官制的认识并不完全准确,D项正确。材料仅阐释了辽北面官的情况,并未涉及南面官,不能体现对辽“蕃汉分治”的态度,排除A项;材料中没有基层治理的信息,排除B项;小说并非真实地再现辽朝历史的信息,排除C项。6.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唐宋服饰对比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知识进行历史比较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材料显示,从唐代到宋代,崇尚戴胡帽变成胡服流行——民族交融得到了发展;公服为百姓“所效仿”“衣冠着色从鲜艳、单纯变为繁复、多样且协调”——社会成员的身份平等逐渐增强,B项正确。宋代家族观念淡化,排除A项;“契约关系盛行,世袭奴婢减少”只体现社会成员身份趋于平等,没有体现材料中民族交融的特点,排除C项;材料不涉及官方对社会的管制情况,排除D项。7.答案B命题透析本题以蒙古西征为背景材料,旨在考查考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运用所学知识分析说明历史事物的能力,同时体现了对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学科素养的考查。思路点拨成吉思汗追逐敌人的波斯图画表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