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语文参考答案1.B(《论语》中的句子是用来证明“当时用‘雅言’去读解经文是对读书人的基本要求”而非用来证明全国性通用语在春秋战国时期已不复存在。)2.C(“就能”的表述过于绝对。原文是说“了解语言生活,认识语言生活,是做好语言规范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3.C(文中“雅言”是指国家通用语言。A项“雅言”指正确的言论;B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D项“雅言”指清雅的语言。)4.①材料一侧重论述我国古代通用语形成与变革的历程,并交代原因;②材料二侧重论述语言规范的内涵和功能,指出语言规范与生活实际密不可分。(每点2分,共4分;意思对即可)5.①网络语言是语言发展和应用而产生的变项,是语言丰富发展的具体表现,受语言规范约束;②语言规范反映语言发展的客观规律,对网络语言做出匡正和选择;③语言规范可以科学指导语言生活,使语言有序发展。(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6.B(“愚昧”有误。)7.A(“下雨的阴暗氛围影响了他当时的心境”有误。)8.①张铁匠:保守、执着、无奈。如:对打铁这一传统技艺感到骄傲,不愿改变;对技艺的发展状况感到无奈。②儿子:善于发现并乐于接受新事物,希望改变现状。如:他让父亲打铁叉、打钉子,寻找父亲的传统手艺和现代需求的结合点。③合伙人:急功近利,唯利是图。如:他不顾张铁匠的感受,认为只要能赚钱,打啥都是一样的。(每点1分,答对三点给4分)9.①文章开头写弹棉花店里嗡嗡作响,与铁匠铺的叮叮咣咣敲打相呼应,共同营造了石坡村的热闹气氛,为下文情节的发展作铺垫。②张铁匠认为弹棉花没有什么技术含量,而打铁就是技术活;此处他写对弹棉花声音的感受,反映了张铁匠焦虑的心理,丰富了张铁匠的形象。③文章结尾弹棉花的声音越来越小,铁匠铺也没落了,以此反映中国城镇化过程中传统手艺没落、乡村没落的现实,引发人们的思考,深化了小说主题。(每点2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0.CGH(每处1分,共3分)11.B(两处“贼”均为残害、伤害,含义相同。)12.B(“世上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用”是给事中杜正伦所说。)13.(1)使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的人,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御”“弊”“促”各1分,大意1分)(2)那仁义之道,应当在心里常常想着,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相继”“斯须”“去”各1分,大意1分)14.①使国运长久;②改变百姓的风俗习惯,使社会安定;③使百姓自然归顺。(每点1分,共3分)15.C(“超然物外的隐逸之情”有误,诗歌中没有与隐逸之情相关的内容。)16.①“景无情不发”,是说景因情而展现。“欲收嘉景此楼中”,诗人是满怀希望与喜悦登多景楼观“嘉景”的,这样的情感使诗人看到的景观是一幅色彩明丽、山川掩映的壮阔画面。②“情无景不生”,是说情因景而触发。壮丽宏阔的景象开阔了诗人的视野和胸襟。使他在尾联抒发了个人的远大抱负和高旷情怀,虽老境渐至,征尘满衣,但壮心不已,内心仍然渴望如鸿雁高飞。(每点3分,共6分;意思对即可)17.(1)度义而后动是而不见可悔故也(2)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3)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柔情似水,佳期如梦/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世间行乐亦如此,古来万事东流水/昔闻洞庭水,今上岳阳楼/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等(每空1分,共6分,错字、别字、漏字均不给分)18.B(B项都表比喻。A项表情态,C项表比较,D项表列举)19.“自己老了,江郎才尽,再写不出词”两个逗号连续运用表达的是姜夔的谦虚之言,突显了姜夔谦和的品格,与整个文段语境的简洁、连贯、流畅相符合。(答出“谦虚、谦和”之意给2分,答出与语境相符合给1分)20.①原句都是短句,简洁明快,生动活泼,读来朗朗上口。②原句用“殷殷地”一词突显了梅花想让姜夔作诗词的热情。③原句用“非……不可”双重否定加强了肯定效果,突显了梅花让姜夔作诗词的坚定信念。(每点2分,答出三点5分)21.①都可以用来储存数据②就有可能读不出数据③一定不会出现误码(每处2分,共6分)22.①句式杂糅,应改为:在购买商品时,我们可以观察到包装袋上有一个由粗细不一的“长棍棍”组成的符号。②成分赘余,应改为:只要污损不超过50%,就能读取数据。(改对一处给2分,两处全对给3分)23.参考立意:(1)始终如一方成就大美;(2)善始善终见风骨;(3)慎始敬终长精神。具体评分参照2023年高考评分标准。【参考译文】材料一孟子说:“圆规和曲尺,是方与圆的准则;圣人的作为,是人与人之间关系的准则。想做国君,就要走君主的道路;想做臣子,就要走臣子的道路。这二者不过是效法尧、舜罢了。不以舜用来侍奉尧的作为来侍奉君主,就是不尊敬自己的国君;不以尧来治理民众的作为来治理百姓,就是残害自己的百姓。孔子说:‘治理国家的原则不外乎两种,仁德与不仁德而已。’”材料二贞观元年,太宗说:“我看古代的帝王,凡以仁义治理国家的,都国运久远。使用严刑酷法统治人民的,虽然能挽救一时的弊端,但国家很快就会灭亡。既然我们看到了前代帝王成事的方法,就可以把它们用作统治国家的典范。现在,我们要以诚信、仁义作为治理国家的方针,希望这有助于铲除近代的虚伪之风。”黄门侍郎王珪回答说:“天下荒废凋疲的时间已经很长了,陛下在天下积弊之时统领国家,弘扬古代圣贤的遗风,实乃万民之福。但没有贤才是治理不好国家的,关键在于用人得当。”太宗说:“我求贤若渴,即使夜晚做梦都梦到贤才。”给事中杜正伦说:“哪个时代都有人才,随时等候陛下的发掘任用,哪里用得着去梦傅说,遇吕尚,然后才治理天下呢?”太宗十分赞赏他的话。贞观二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我原来认为在离乱之后,民间的风俗习惯会很难改变,近来我发现百姓逐渐懂得了廉洁和羞耻,官员庶民都能遵守法纪,盗贼一天比一天少,我才知道民间没有一成不变的风俗习惯,关键要看施政是治还是乱。所以,治理国家,必须用仁义来抚慰百姓,同时还要显示出朝廷的威信,顺应民心,废除苛刻的法令,不做背离道义的事情,这样社会自然会平定安静。你们应该共同来做好这件事。”贞观四年,房玄龄上奏说:“最近,我检查武器库里的铠甲兵器,发现已远远超过隋朝了。”唐太宗说:“整修兵器防御寇乱,虽然是紧要的事情,但我只想要求你们把心思用于治国之道,务必竭尽忠贞,使老百姓安居乐业,这才是我真正要的铠甲兵器。隋炀帝难道是因为铠甲兵器不足,才遭到灭亡的吗?正是由于他不修仁义,群臣才会怨恨叛离他。你们应该理解我的想法啊!”贞观十三年,唐太宗对侍从的大臣们说:“树林广袤就有飞鸟栖息,水域深广就有鱼儿游弋,多施仁义百姓自然会归顺。人们都知道恐惧而躲避灾害,却不知施行仁义,灾害就不会产生。那仁义之道,应该在心中常常想着,我们要不断地(将仁义)推行下去,如有片刻懈怠,就会远离仁义之道。这就好比用饮食来滋养身体,要让肚子经常吃饱,就能够维持生命。”王珪叩头说:“陛下能知道这些道理,真是天下的大幸啊!”
河南省南阳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语文答案_20231121_235748
2023-11-25
·
2页
·
38.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