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原卷版)_20231121_235748

2023-11-25 · 7页 · 317 K

2023年秋期高中三年级期中质量评估历史试题一、选择题1.在仰韶文化早期遗址中,住所和贮藏坑大多是分立的,用于存放东西的灰坑处于住所之外;而在后期,贮藏室往往置于卧室的内侧或下方,得到严密的保护。这一变化体现了A.天下为公 B.父权至上 C.货力为己 D.宗法形成2.王国维指出:自殷以前,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周)逮克殷践奄,灭国数十,而新建之国皆其功臣、昆弟、甥舅……又以王室至亲为东方大藩……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于此。王国维意在说明,西周通过“新建”诸国()A.落实了宗法制的原则 B.强化了统治者的权威C.建立了中央集权制度 D.扩大了国家疆域范围3.孔子担任鲁国司寇期间,曾有一对父子因为讼争请他裁判。孔子将父子关在同一个监狱里,但三个月未做任何判决。最后,父亲主动提出终止诉讼,孔子于是将父子一并释放。孔子对此解释说:“不教以孝而听其狱,是杀不辜。”上述记载所体现的思想是()A德主刑辅 B.民贵君轻 C.敬天保民 D.隆礼重法4.某学者认为,“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能印证这一观点的是()A.秦朝设监御史纠察朝廷百官 B.东汉初年三公权力日益强化C.汉武帝时尚书令的作用开始提升 D.魏晋南北朝时期三省制走向成熟5.《礼记正义》中说:“投壶者,主人与客燕饮,讲论才艺之礼也。”如图所示为南阳汉画像石中的《投壶图》,图中主宾两人对坐投壶,旁有侍者三人,形象地再现了文献中汉代宴饮必“雅歌投壶”的记载。由此可知,汉代《投壶图》体现出()A.艺术审美与史料价值的统一 B.国家礼仪与地方特色的融合C.儒学追求与世俗享乐的交汇 D.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杂糅6.汉末名士的清议之风,评论时政、臧否人物,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乡间舆论和仕途进退。“取士不由于乡党,考行不本于阀阅;多助者为贤才,寡助者为不肖;序爵听无证之论,班禄采方国之谣”。据此可知汉末()A.清议之风改善了政治环境 B.仕途进退取决于门第族望C.舆论扩张引发了察举危机 D.评论时政体现了民主色彩7.史书中会有散见于不同篇目但现象类似的记载,研究这些类似的现象并得出历史结论,是历史研究的常用方法。观察下表,据此得出对应的历史结论,最吻合的一项是()记载内容出处“收宗族及宾客、家兵数百人”《三国志·魏志·任峻传》“宗族,部曲三千余家……万三千余口”《三国志·魏志·李典传》“聚少年及宗族数千家,共坚壁以御寇”《三国志·魏志·许楮传》A.战争频繁导致兵屯发达 B.豪族拥兵威胁中央集权C.人身依附情形较为普遍 D.封建生产关系急剧发展8.曹魏将东汉末年州牧制度固定化,州刺史(州牧)正式成为管辖地方的行政官。并且自曹魏开始,州刺史多带将军号,“任重者为使持节都督,轻者为持节”。不带将军号的刺史称为“单车刺史”。曹魏的这一做法()A.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监察 B.助长了地方割据的趋势C.奠定了三国鼎立的局面 D.推动了短暂统一的出现9.北魏农书《齐民要术》中记载了大量“相牛”技法,时人通过观察牛的眼、角、鼻、毛、耳、头、尾、膝、口、蹄部位的大小、形状,来判断一头牛适合耕作还是运输。据此可知,这一时期()A.耕作方式发生重大变革 B.精耕细作农业不断发展C.运输的动力以牛力为主 D.少数民族养牛业很发达10.《唐律疏议·名律例》中对于涉外的法律有如下规定:“诸化外人(外国侨民),同类自相犯者,各依本俗法;异类相犯者,以(本国)法律论。”这一规定反映唐朝()A.司法管理制度混乱 B.法律礼法色彩浓厚C.治权和外俗的兼顾 D.社会风气开放包容11.北宋时期,可考的87位参知政事的平均任期只有30个月,其中任职时间最长的为9年5个月,任职时间最短的只有1个月。这一现象表明A.皇权与相权的矛盾不断加剧 B.官僚机构行政效率显著提升C.中枢运行机制存在严重缺陷 D.通过人事任免皇权得到加强12.晚明时期,一批颇具影响力的民间社团在江南地区竞相兴起,成为反映当时社会变迁的重要因素。由表中信息可见当时名称地点描述匡社苏州王夫之与友人立志匡时救世复社吴江黄宗羲等人訾毁时政,裁量公卿岭南会馆苏州广州商人联乡谊,保商务,谋公益讲学会无锡东椿书院组织学面向大众,讲求实学A.文化政策开明B.经世致用思潮兴起C.君主专制放松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13.有学者指出,明清时期,农具较少改进,有所创新的多是适应个体农户小规模经营的细小农具。元代,王祯在《农书》中早有记载的一些大型高效农具十分罕见,失去两汉或唐宋那种新器迭出的蓬勃发展气象。造成上述现象的原因,主要是A.工商业发展的冲击 B.精耕细作不被重视C.自耕农经济占主导地位 D.劳动力的密集投入14.两次鸦片战争期间,中国内外洋面海匪活动十分猖獗,官方采取多种措施,但收效甚微。基于疏防责任和被惩办各种压力,福建和广东的一些文武官员开始与英军尝试合作。材料表明()A.中外反动势力公开勾结 B.部分官员的海洋主权意识淡薄C.清水师尝试国际化合作 D.政府权力下移与地方势力崛起15.1864年,清政府在浙江湖州府实行垦户缴纳官租三年,垦熟后的土地八成归垦户所有,两成归政府的办法。在安徽广德州,地方当局曾派人清丈土地,将无主认领的荒地以每亩制钱600文的价格卖给“客民”为业。这些做法A.旨在恢复战后统治秩序 B.说明清廷维护农民的利益C.加速了自然经济的瓦解 D.提高了农业生产力的水平16.有学者在研究晚清困局原因时指出:国际形势演变,甲午战争失败,清廷内部派系之争,但根本点则是因为中国此前三十年所谓“自强运动”实际上并没有获得预期效果。该学者意在表明A.洋务运动失败的必然性 B.晚清政局变化的突发性C.国家出路探索的复杂性 D.西方列强侵略的破坏性17.中国人的“边疆”概念原来泛指“蛮荒之地”。近代以来,“边疆”的语境发生了质的变化,转换成了另一种价值预设,即指的是有明确边界的、在国家领土之内的边疆。“边疆”概念的变化折射出()A.中国疆域范围的扩大 B.近代外交理念的成熟C.边疆民族政策的调整 D.西方列强侵略的加剧18.恩格斯曾就近代中国某一场战争评论道:“在中国进行的战争给古老的中国以致命的打击。闭关自守已经不可能了,即使是为了军事防御目的,也必须铺设铁路,使用蒸汽机和电力及创办大工业”。这场战争后()A.中国自然经济开始解体 B.中国近代化开始起步C.民族工业迎来短暂春天 D.各阶层纷纷救亡图存19.知识分子是民族的大脑,揭示民族的使命是他们的使命。“公车之人散而归乡里者,亦渐知天下之大局,各省蒙昧启辟,实起点于斯举。”据此可知此举()A.拉开了改革变法的序幕 B.扩大了维新派阶级基础C.推动了民族意识的觉醒 D.开启了中国近代化进程20.义和团运动时期,御史赵炳麟在一份奏折中写道:“今外夷怨毒人民已深,切骨刺心,一旦思逞,歼其公时,败其战兵,势得而气锐自道(光)咸(丰)数十年来,未有如今朝之痛快者也。”这表明义和团运动A.粉碎了列强瓜分中国狂妄计划B.迎合了多数民众的社会心理C.推动了中国社会的巨大进步D.继承了太平天国的反封建精神21.孙中山早年借助汤武革命宣传“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在反清起义中同盟会发布的《招降满洲将士布告》中呼吁汉族官僚,“我辈皆中国人也”“论情谊则为兄弟,论地位则为仇雠,论心事则同是受满洲政府之压制”。此举A.混淆了民权革命与王朝更迭 B.潜伏着民主革命失败的危机C.凸显了中国主要矛盾的变化 D.有利于民族国家意识的发展22.从大形势讲,武人登上历史舞台,一方面是乱治交替的中国政治周期中,乱世的难免之局,另一方面,也是自晚清以来,学习西方,尤其是学习日本和德国,提倡尚武精神,大力推行军事现代化的必然结果。该时期A.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各种因素不断成长 B.抗日救亡运动在民间的蓬勃开展C.辛亥革命推翻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制度 D.中共主张走农村包围城市的道路23.民国初年,国内各地度量衡各异,北洋政府完全照搬万国公制,提出度量衡改革方案,终未能实施。1914年,在农商总长张謇主持下,提出改革过渡期“旧制与通制并行”的折中方案,以北京率先试点推行,取得了一定效果。这一时期北洋政府的度量衡改革旨在()A.调和新旧经济体制的冲突 B.建立全国统一的经济秩序C.消除军阀割据的经济基础 D.促进民族工业的快速发展24.1919年3月,李大钊、蔡元培等人成立了北京工读互助团,帮助北京的青年通过半工半读的方式达到教育和职业合一的理想。五四前夕,诸多知识青年通过学校、工厂、报刊、社团等多种平台聚集在一起,传播信息,交流思想。这些现象()A.反映了新文化运动的深入与发展 B.为中共的成立提供了实践基础C.直接促成了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 D.说明民主和科学思想蔚然成风25.1922年5月在广州召开第一次全国劳动大会和中国社会主义青年团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宣言说:“我们目前的敌人是很多的,国际帝国主义和本国的军阀也是我们的敌人”,并把“铲除武人政治和国际资本帝国主义的压迫”列为纲领的第一条。大会的这一宣言A.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目标 B.强调保持无产阶级的独立性C.尝试探索中国革命性质任务 D.贯彻了中共一大的革命纲领26.如图是1933年和1938年中国共产党党员主要成分比例情况。这一变化A.推动了土地革命的开展 B.促成了国共两党的合作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D.表明了中共从幼稚到成熟27.抗日战争期间,国民党军政部长何应钦曾讲:“自第二期抗战后,游击战重于正规战,但担负游击战之主要部队,仍为开入沦陷区之正规军,并非依赖民众组合之游击队。”该言论表明这时期国民党A.承认了共产党敌后抗战的作用 B.已经意识到游击战地位的重要性C.意欲分化瓦解共产党军事力最 D.在传统军事思想下做出局部调整28.20世纪50年代末,随着上海自由市场的开放,河南新郑的红枣、宁波的黄橙等断档多时的商品,又在上海市场和顾客见面了,由于货畅其流,收购价格合理,农民的生产劲头愈来愈大。据材料可知,当时A.市场经济调动了农民积极性 B.试图打破计划经济体制束缚C.人民公社不利于农业的发展 D.国家对市场作用的初步探索29.中共中央经过一年多的研讨提出了宪法草案初稿,于1954年3月提交宪法委员后讨论通过。之后在全国组织各方面代表进行2个多月的讨论,根据讨论意见修改并于6月14日公布,交全国人民讨论。然后宪法委员会原草案再次进行修改,最后提交全国人民代表大会讨论通过。由此可见1954年宪法A.体现了人民民主和社会主义原则 B.制定过程具有严肃性和人民性C.规定了国家性质和基本政治制度 D.规定了向社会主义过渡的方向30.可口可乐是改革开放之初中外合资企业的晴雨表。1981年,可口可乐在北京投产,从外销逐渐转为内销。1986年,可口可乐想在上海独资建设浓缩汁厂,但中国尚不允许外资独资,后经过中美双方协商,中美各控股50%,组成第一个中美合资企业。这主要反映当时()A.中国民众生活水平显著提高 B.对外开放扩大离不开对内体制改革C.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建立 D.政企职责不分弊端得到解决二、非选择题31.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纵观历史,中国古代乡村治理模式的演变可分为三个阶段:秦朝建立后,在全国推行郡县制,在县以下设若干乡、亭。乡、亭以下设里,“乡”和“里”成为中国乡村制度里最为重要的两级组织。乡官主要由官派产生,附以民间推选,并享有俸禄品秩。由此,中央王朝体系几乎将权力的触角延伸到最基层的乡村。隋唐以来,“乡”的功能逐渐弱化,但乡村的治理依然受地方政府控制,同时依赖乡绅。士绅受官府委托,是国家权力在乡村地区的延伸,同时又熟悉当地的风土人情,可以作为老百姓的代言人。官僚与绅士作为中国传统社会的政治精英人物,在古代乡村治理过程中,既有协作又有冲突,分别担当了不同的角色。北宋至清末,这一时期,为巩固皇权在乡村的统治基础,“县”以下实行保甲制度,基于族权庞大的宗族组织,建立以士绅为纽带的乡村自治体系,这一阶段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