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四川省四川大学附属中学高考热身考试一语文试题

2023-11-26 · 16页 · 197.1 K

川大附中高2023届高考热身考试(一)高三语文(教师)(时间:150分钟分值: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6分)(一)论述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9分)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3题。1921《阿Q正传》在北京《晨报附刊》分章连载。当时主编《小说月报》的沈雁冰说:阿Q这人,要在现社会中去实指出来,是办不到的;但是我读这篇小说的时候,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总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一语,道出了阿Q令人产生精神反思的深刻意义。冯友兰先生在《中国哲学史新编》一书的绪论中说:哲学是人类精神的反思。所谓反思就是人类精神反过来以自己为对象而思之。《阿Q正传》是鲁迅精神反思的全面结晶。鲁迅不仅反思自己,而且希望通过阿Q这个艺术典型唤起中国人的精神反思。几千年来,精神胜利法这种精神现象在中国是很突出的。明末清初,利玛窦、南怀仁等传教士携“西学”来华,中国知识分子便喜欢以一种“老子化胡”式的想象来理解“西学”,以保持对“中学”的自信。譬如黄宗羲曾说,“勾股之术,乃周公商高之遗,而后人失之,使西人得以窃其传”。这种唯我独尊、鄙夷四方的观念在中国人头脑中充斥了几千年,降至近代,鸦片战争一声炮响,帝国主义列强用大炮打开了中国的大门。然而在致命的打击面前,中国封建统治阶级却拒绝正视现实,承认失败,以总结教训,重振国风,反而文过饰非,“用瞒和骗,造出奇妙的逃路来”,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和国民的灵魂。于是,精神胜利法就成为近代中国一个普遍的精神现象。因此,对中国人来说,至关重要的就是需有人来大喝一声,使之猛醒,实现精神的自觉。鲁迅所扮演的历史角色,正是这一重任的承担者。塞万提斯通过堂吉诃德这一不朽形象表现了人类容易脱离客观物质世界的发展变化、陷入主观主义误区的普遍弱点。鲁迅则通过阿Q这一活生生的艺术形象,表现了当时中国的一种昏聩颟顸、自欺欺人的精神现象,同时也反映了人类易于逃避现实、退入内心、寻求精神胜利的精神机制。《阿Q正传》可以说是哲学小说。阿Q是一位与世界文学中堂·吉诃德、哈姆雷特等典型形象相通的着重表现人类精神机制的特异型的艺术典型,可以简称为“精神典型”。以这些典型人物为镜子,人们可以看到自身的精神弱点,“由此开出反省的道路”。陈涌说:“鲁迅即使没有其他著作,只要有一部薄薄的《阿Q正传》,就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上无人可比的最伟大、最深刻的作家。”鲁迅《阿Q正传》的发表,标志着这位“精神界之战士”担负起改变中国人精神的“立人”重任,成为不朽的文学家、思想家和革命家。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至今,《阿Q正传》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因为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确实是“不存在而又到处存在的”。堂吉诃德到临死时才明白自己不过是一个平凡的普通人,并非什么骑士;阿Q则是直到被押往法场时还不知道自己是怎么死的。这两个艺术形象都是绝妙的“镜子”,启悟人们认识自己,实现精神的自觉。《阿Q正传》绝不是表面化地描写阿Q的可笑言行,而是穷根究底地找出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根源,明确概括为“精神上的胜利法”,详细而清晰地传达和描写出来,使之升华到精神典型的境界。鲁迅创造精神典型的意识的确较之前人更为自觉、明朗。但其中的哲学本意是常人难以理解的,这一百年来,《阿Q正传》几乎成为考验一个人阅读力、领悟力和思想水平的试金石,成为启发人们精神反思的警示器。(摘编自张梦阳《论阿Q的精神反思意义》)注释:①老子化胡:佛教传入中国之初,社会上受华夷论影响,出现了“老子入夷狄为浮屠”,化胡成佛之说,以宣传佛道同源论或老子转生论。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沈雁冰“觉得阿Q这人很是面熟”,不是因为他生活中见过阿Q这个人,而是他阅读过程中可能疑惑自己身上也免不了带着一些阿Q相。B.“精神胜利法”的特征是:用主观意愿宽解和疏导客观实际的失败,以减缓自己的精神压力、思想负担和情感矛盾,达到心态情绪的平衡稳定。C.鲁迅作为伟大作家,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以致于《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D.《阿Q正传》中对阿Q可笑言行的描写,会让很多读者,将阿Q只当作一个滑稽小丑去理解,从而无法看到这种可笑言行的精神本质。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B.文章灵活运用引用论证、比喻论证等论证手法,增强论证的说服力和通俗性。C.文章第三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来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D.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来说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3.下列表述,不符合材料中所论的“精神胜利法”范畴的一项是()(3分)A.苏轼泛舟赤壁,面对客人的悲伤,劝慰客人多看看山间的清风明月,希望和客人一起徜徉其间,自得其乐。B.1127年,金兵把宋徽宗、宋钦宗父子二人俘虏北去。北宋旧臣称之为“二帝北狩”,说徽钦二帝去北方打猎去了。C.《新青年》上发表过林损的一首诗,开头两行是:“乐他们不过,同他们比苦!美他们不过,同他们比丑!”。D.东西被偷了,旁人安慰你“蚀财免灾”;一门心思努力上进却事不遂愿,好心人劝你“无官一身轻”。【答案】1.C2.B3.A【1题详解】C.“以致于”因果关系错误。“《阿Q正传》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的原因不是鲁迅“为中国的崛起和现代化、文明化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而是“阿Q和他的精神胜利法在中国还很普遍”。故选C。【2题详解】A.“阐述了‘精神胜利法’的表现和存在的价值”错。文章围绕鲁迅的精神反思,通过《阿Q正传》,阐述了鲁迅精神反思的原因、作用及意义。C.“说明阿Q在中国更具典型性”错,文章第③段对比堂·吉诃德和阿Q的不同点,是为了说明他们虽然表现不同,但都是体现人类精神弱点的艺术典型。D.“说明《阿Q正传》是鲁迅所有小说中最深刻的一部”错,文章引用陈涌的言论,只是想强调《阿Q正传》的价值,并没有同鲁迅其他小说进行有关于深刻性的对比的意思。故选B。【3题详解】A.根据文章的表述,我们可以简单概括,精神胜利法是一种明知道不是这样,却自欺欺人,靠虚假的精神胜利来麻醉自己的精神现象。选项中,苏轼的行为是豁达和乐观,并不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选项B、C、D都有自我安慰,自欺欺人的意思,属于“精神胜利法”范畴。故选A(二)实用类文本阅读(本题共3小题,12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以下是“薛定谔的猫”的实验描述:把一只猫放进一个封闭的盒子里,然后把这个盒子连接到一个装置,其中包含一个原子核和毒气设施。设想这个原子核有50%的可能性发生衰变。衰变时发射出一个粒子,这个粒子将会触发毒气设施,从而杀死这只猫。根据量子力学的原理,未进行观察时,这个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因此,那只可怜的猫就应该相应地处于“死”和“活”的叠加态。非死非活,半死不活,状态不确定,直到有人打开盒子观测它。薛定谔假想“薛定谔的猫”实验实验中的猫,可类比于微观世界的电子(或原子)。在量子理论中,电子可以不处于一个固定的状态(上或下),而是同时处于两种状态的叠加(上和下)。如果把叠加态的概念用于猫的话,那就是说,处于叠加态的猫是半死不活的。量子理论认为:如果没有揭开盖子进行观察,薛定谔的猫的状态是“死”与“活”的叠加。此猫将永远处于同时是死又是活的叠加态,这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一只猫,要么死,要么活,怎么可能不死不活、半死半活呢?别小看这个听起来似乎荒谬的物理思想实验,它不仅在物理学方面极具意义,在哲学方面也引发了很多思考。薛定谔的本意,是要用“薛定谔的猫这个实验的荒谬结果来嘲笑哥本哈根学派,嘲笑其对量子力学和薛定谔方程引进的“波函数”概念的概率解释,但实际上,这个假想实验使薛定谔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难怪有物理学家调侃:“薛定谔不懂薛定谔方程!”(摘编自《著名的薛定谔的猫》)材料二:爱因斯坦在当时一直是量子力学的反对者,他把这种联系称作“鬼魅的超距作用”。在他看来,要是量子力学理论允许这种现象存在,那可真是太离谱了,要么需要修正现有的理论,要么量子力学就是错的。(用物理的语言来说,量子力学的理论“不完备”)为了反驳,他跟另外两个物理学家鲍里斯·波多尔斯基和纳森·罗森写了篇论文,提出了一个原理。这个原理假设,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而量子纠缠这种超距作用违背了这一原理,说明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这就是大名鼎鼎的EPR佯谬。29年后,一位叫作贝尔的物理学家横空出世。他提出了一个不等式,如果能证明这个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中成立,那么爱因斯坦就是对的,量子力学是不完备的;如果不成立,那么量子力学就取得了胜利。这个不等式后来被人们称作贝尔不等式。轮到诺贝尔奖得主们登场了。首先登场的是约翰·克劳泽,他建造了一个精巧的仪器﹐能够同时发出两个相互纠缠的光子,最后通过实验得出了一个明显违背贝尔不等式的结果。然而,克劳泽的这个实验却被发现存在一个特殊的实验漏洞,并不具有说服力。还好,当时还是博士生的阿兰·阿斯佩在克劳泽的基础上改进了实验装置,修复漏洞后,发现实验结果并没有改变:贝尔不等式在量子世界不成立!在此之后,无数物理学家为完善这一实验结果继续努力,安东·塞林格就是其中的重要一员,他带领的团队最终弥补了随机性等漏洞,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塞林格的贡献不止于用实验验证了贝尔不等式,他还发现纠缠的量子态具有存储、传输和处理信息的潜力,将量子纠缠从理论推向了应用。(摘编自《这篇诺奖物理学奖解读,小学五年级也能看懂》)材料三:量子技术的一个重要目标是实现长距离的量子纠缠,一个技术途径是用光纤,但是光有衰减,所以需要中继。借助卫星,光衰减很小。中国的潘建伟团队用2016年发射的墨子号卫星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他们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后来,又与塞林格组合作,将纠缠光子对分配到中国与奥地利两地。另一个途径是所谓的量子中继器,基于纠缠交换,通过多个节点,实现长程纠缠。除了有效的纠缠交换,还需要好的量子存储,因为在一方的多次纠缠交换过程中,另一方必须保持量子态不变。这些技术结合起来,可以促使全球量子网络的建立。1991年,ArturEkert提出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通过检验贝尔不等式是否违反,可以发现通道是否安全可靠。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2022年,3个组用没有漏洞的贝尔测试,实现了这个方案的设想。多个粒子的量子纠缠则是实现量子计算的基础,而且也是理解多体量子态的重要概念。量子纠缠成为有力工具,为量子技术新纪元打下基础,是所谓的第二次量子革命的基础。作为实验工作,这次诺贝尔奖获奖工作为这些发展打下了基础,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摘编自施郁《为第二次量子革命奠基的量子纠缠实验》)4.下列有关“薛定谔的猫”实验的概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在打开盒子进行观测前,封闭的盒子里的猫处于非死非活、又死又活的不确定状态。B.薛定谔的猫“死”“活”叠加的状态,源于原子核处于已衰变和未衰变的叠加态。C.薛定谔用数据验证实验设想,最终得出看似荒谬的结论,与我们的日常经验严重相违。D.薛定谔的本意是嘲笑哥本哈根学派,结果让自己站到了自己奠基的理论的对立面上。5.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爱因斯坦反对量子力学,他认为量子纠缠超距作用违背了任何空间上相互影响的速度都不应该超过光速的原理。B.克劳泽和阿斯佩两人从不同角度证明了贝尔不等式的违反﹐塞林格则给出了量子力学违背贝尔不等式的决定性证明。C.潘建伟团队利用墨子号卫星实现了1203公里距离的量子纠缠,而且观察到了量子世界中贝尔不等式的违反现象。D.2006年,塞林格组以144公里的距离,实现了ArturEkert提出的一种基于量子纠缠态的量子密钥分配方案的设想。6.量子理论及其技术的发展对我们在科技研发上有哪些启示?请根据上述材料简要说明。(6分)【解析】4.C.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