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西邕衡金卷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

2023-11-26 · 11页 · 1.3 M

邕衡金卷2023届高考第三次适应性考试语文试卷(考试时间:150分钟满分:150分)注意事项: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清楚,将条形码粘贴在条形码区域内。2.选择题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书写。3.请在各题目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书写的答案无效。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7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提起节奏,人们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诗歌,而不大会想到小说。这是因为我们一般理解的节奏主要指文字音节的抑扬顿挫、轻重缓急和高低起伏的变化。这种由语音的有规则的出现造成的节奏感在叙事文中确实不占显著位置。小说主要以“讲故事”为主,不太讲究声音韵律,纵有节奏,也常被意义掩盖,不易为人们所觉察。但不可否认,小说中同样存在节奏。20世纪20年代,福斯特的《小说面面观》最早关注到小说节奏问题。福斯特以音乐节奏做类比,认为在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中反复出现的音乐短句就是小说的节奏。法国小说理论家热拉尔·热奈特广泛吸收前人的研究成果,分析了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的关系,他将小说时间处理方式分为“概要”“停顿”“省略”“场景”四种,认为四者的交替运用就是小说节奏的主宰方式。“叙事时间”,也叫文本时间,指故事内容在叙事文本中具体呈现出来的时间状态,即叙述故事的过程;“故事时间”指故事自然状态下发生的时间。叙述时间与故事时间相等或基本相等的叙述称为“场景”,以此为基点,向两端延伸。叙述时间短于故事时间为“概要”;叙述时间为零,故事时间无穷大的是“省略”;叙述时间无穷大,故事时间为零则是“停顿”。在热奈特笔下,叙事时间与故事时间之间的“非等时”现象存在与否,是小说有没有节奏效果的决定性因素。无论是概要、场景,还是停顿、省略,它们在时间上的跨度对叙事结构中的节奏性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最极端的例子是《追忆似水年华》一文,话语的节奏有时慢到以190页的叙事篇幅描述三个小时内发生的故事,有时却快到仅仅用三行文字就概括了12年的故事。至于何者用快节奏表现,何者用慢节奏表现,实际上关系到作品主题和作者的价值取向。(摘编自邓颖玲蒋翃遐《论小说节奏的叙事功能》)材料二:中国叙事思想中的节奏范畴,突破了快慢的界定,评点家更多是从审美的角度去看待节奏变换带来的叙事效果,这恰恰是西方经典叙事学相对缺乏的。在脂砚斋看来,“横云断山”“重重写来,轻轻抹去”——这些看似模糊性的表述话语,实则蕴含着丰富的内涵。“横云断山”,指在叙述某一事件时,忽然插入对另一件事的叙述。这会导致两种不同的情况,一种是被插叙的事件与前事件没有逻辑上的必然联系,却截断了原故事情节的发展,从而使整个文本的叙事节奏缓和下来。如第二十七回:“见黛玉来了,三个一同站着说话儿。又见宝玉来了,探春便笑道:‘宝哥哥,身上好?我整整三天没见了’。”脂砚斋云:“横云截岭,好极,妙极!二玉文原不易写,《石头记》得力处在兹。”我们来体会:此前,黛玉和宝玉正闹嫌隙时,薛蟠插一杠子,扯谎把宝玉叫开,一桩悬案留置这回,读者急切想知道他们在下一次碰面时怎样了局,可作者却偏偏不让他们碰面,眼看就要撞见了,偏插入探春事件,叙事节奏放慢,读者的心理却越来越迫切。第二种情况,被插叙的序列与叙事原序列逻辑紧密相连,因而加速了原事件的情势发展,叙事节奏越来越快,情节越来越紧张。脂批用“紧处愈紧,密不容针之文”来指称这种叙事加快的效果。如第十三回,此回为阿凤正传,是为写凤姐之珍贵、英气、心机、骄大而设。开篇为了引出风姐,一层接着一层,可卿这头刚逝,又恰逢尤氏正犯了胃疼旧疾,只能卧床。贾珍又哭得泪人一般,愁于如何料理,真可谓急中偏添乱,叙事节奏步步紧逼,读者心理也空前紧张。脂批云:“妙!非此何以出阿凤!”在这种情境下才引出第1页共6页核心人物王凤姐的出场。“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是脂评的独创,重重与轻轻这两种对照的效果扩充了文本的张力,加强了文本自身的节奏感和韵律感,给故事情节增加富有魅力的生命形式。如第三十八回,此回的正题原本为写“菊花诗”“螃蟹咏”,但叙事者将贾母引入藕香榭后,却浓墨重彩地描写凤姐的诙谐及丫头们的嬉笑,这些有趣的情节,使读者似乎都忘了此回正题;叙事者竟未忘,忽一句“这里风大”,王夫人便陪同贾母等去房里歇歇了,“轻轻抹去”,收住入题;长辈离开后,大家就开始作起诗来。可以说,其过渡之痕迹极其自然。在这里,“重重写来,轻轻抹去”,有双重含义:一方面被脂砚斋用来指称叙事话语层面,“场景”和“概要”时距的交叉引起了叙事节奏的变化;一方面又是读者依据文本情境而产生的心理预设与话语实际表达之间的差异下形成的节奏变换,因为在作者设置的基本叙事基调下,读者对文本的期待视野中,很自然地形成了“核心”人物浓妆重彩、“卫星”人物轻描淡写的观念,而一旦文本呈现在眼前的是截然相反的格局,就会引起读者心理上的节奏变化。(摘编自高静《脂砚斋叙事思想研究》)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的节奏虽然与我们一般认为的节奏不同,常被意义掩盖而不易为人察觉,但它同样需要得到我们的关注。B.热奈特提出了小说的四种时间处理方式,认为叙述时间和故事时间的“非等时”现象决定了小说的节奏效果。C.与西方经典叙事学不同,在中国叙事学研究中,评点家更多的是从审美的角度来分析节奏变换带来的艺术效果。D.“重重写来”的快节奏与“轻轻抹去”的慢节奏交错相间,扩充了文本的张力,产生了跌宕起伏的审美意蕴。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小说一般以讲故事为主,它的节奏往往不在于语音层面的变化规律,而在于叙事话语内部的关系。B.根据热奈特的叙事节奏理论,与叙述时间相比,故事时间由长到短依次为省略、概要、场景和停顿。C.在优秀的文学作品中,文本与读者的阅读体验之间常呈现不一致的情况,由此产生新奇的审美体验。D.通过深入挖掘脂砚斋提出的看似模糊的表述,可以大致把握叙事节奏在中国古代叙事思想中的内涵。3.下列选项,不符合材料一观点的一项是(3分)A.《老人与海》中对第一条鲨鱼出现前一个钟头内老人的所思所想进行了描写,这属于“停顿”。B.《装在套子里的人》中作者没有描写别里科夫病倒在床到死前一个月的故事,这属于“省略”。C.《边城》中用“一切莫不极有秩序、人民也莫不安分乐生”叙述故事背景,这属于“概要”。D.《祝福》中描写的“我”与沦为乞丐的祥林嫂的谈话过程与故事时间基本相等,这属于“场景”。4.在小说创作中,节奏有什么作用?请结合材料简要概括。(4分)5.请指出以下文本体现了脂砚斋的哪种叙事思想,并结合文本简要分析其效果。(4分)第六回,凤姐接见刘姥姥,一面与刘姥姥闲谈,一面打发周瑞家的去请示王夫人。又一面继续闲谈,一面处理管家事务。刘姥姥正欲述家中疾苦之时,偏有小厮通报蓉大爷来了,凤姐忙阻止刘姥姥不必说了。紧接着引出蓉大爷向凤姐借玻璃炕屏事件。(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3小题,15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文本一:紫禁城的鲥鱼汤蒙福森康熙三十一年春日,树木葳蕤,草长莺飞,春意盎然。一大早,江宁渔民刘老六和儿子在大江上捕鱼。这是一个寻常的日子,依旧是斜风细雨,江水苍茫,远山如黛。大江两岸的屋舍、田野、丘陵、树木都笼罩在雨霭之中,烟岚缥缈,若隐若现,恍如一幅杏花烟雨江南的水墨画。刘老六父子箬笠蓑衣,在白浪滔天的大江中撑一叶渔舟,撒网捕鱼。第2页共6页第一网,一无所获。第二网,捞到一些小鱼小虾、几根水草。接着,第三网、第四网……第十五网,渔网刚拖离水面,突然间,刘老六心跳加速,手脚颤抖——渔网中,一条罕见珍稀的鲥鱼在挣扎着。“鲥鱼!鲥鱼!鲥鱼!”刘老六连声惊叫,手脚无措,几乎跌坐在船舷上。这确实是一条鲥鱼,一条价值不菲的鲥鱼!算起来,江宁的渔民已经有两年多没有捕捞到鲥鱼了。渔船随即撑回岸边。“鲥鱼——鲥鱼——”刘老六向长年守候在江边等候鲥鱼的几名官差大声喊叫,“捕到了一条大鲥鱼!”不一会儿,官府的大批人马携带着冰块策马奔驰而来。岸边,围了许多看热闹的人。刘老六父子小心翼翼地捞起这条有两斤多重的鲥鱼,交到官差的手中。鲥鱼娇贵,离水很快就会死掉。官差们把鲥鱼放入一个放满冰块的盒中,盒子外再淋上一层猪油,以防止冰块过快融化。随后,数匹快马立刻如离弦之箭,沿官道快马加鞭,一路驰奔京城。刘老六随后到官府,领到了一笔丰厚的奖赏——十五两银子。这笔银子,相当于刘老六打鱼一年的收入。几个官差,背插令旗,一个马背上绑着放鲥鱼的盒子,两个护卫,一前一后,最前面还有一个官差手举令旗,一路不断大呼:“八百里加急,闲杂人等立刻避让!”他们出了江宁城,一路狂奔,不想,路边有几个孩子在玩耍,突然见到几匹快马飞奔而来,吓呆了,不知避让。几匹快马迎头踩踏过去,其中一个六七岁的男孩被一匹快马撞倒,另一匹马踩中他的头部,顿时,头破血流,不省人事。官差们仅犹豫一下,随即,快马加鞭,飞驰而过。从江宁到京城,有三千多里路,沿途官府接到快报,早已准备了大批快马,等候从江宁送鱼上京的官差。每一处驿站,都煮好蛋汤,等官差们一到,端上来,匆忙喝上几口。每一处驿站,换一次马,换马不换人。每两处驿站,换一次人。如此日夜不停,向京城疾驰。晚上,沿路官府点起火把,为他们夜奔照明,一路火光映照,不耽误片刻。马蹄声急,尘土飞扬,泥水飞溅。嘚嘚嘚,嘚嘚嘚,马蹄声在寂静的深夜里显得特别清晰。三日后,鲥鱼送到了京城。御膳房总管吩咐:“立刻交给御厨张和烹制。”张和打开盒子,一看,一闻,点点头:“好。”鲥鱼虽死,有冰块保鲜,依然像刚从江里捕捞到一样。张和跟御厨们说过,鲥鱼之味,世间罕有,贵在鲜美、滑嫩,无腥,无泥味,肉如凝珠,其色如玉,非寻常鱼可比,极其珍贵。古诗有云:“青杏黄梅朱阁上,鲥鱼苦笋玉盘中……”总之,鲥鱼之味,人间至味也。张和刮鱼鳞,除内脏,洗净,冷水泡浸,去杂味;剔去鱼骨和鱼刺,切鱼片,此时需万分小心,一丝不苟,容不得有一根鱼刺存在,否则,有杀身之祸;放入陈皮、花椒、香蕈、姜片、蒜瓣、八角、香油等多种作料腌制;加上鸿兴楼送来的鲜豆腐,切块,再放入白果、红枣、草果、笋丝等一起下砂锅,文火炖熬,豆腐和鲥鱼水乳交融,融为一体,不分彼此;出锅后,撒上少许葱花,一道色、香、味、鲜俱佳的鲥鱼豆腐汤做好了。正好,到了皇上用膳的时候,侍膳太监轻轻地揭开锅盖,一股浓香立刻飘散开来,洇入鼻翼,沁人心脾。这次,张和烹制的是鲥鱼豆腐汤。如果红烧鲥鱼,又是另一种做法。据说,张和有十多种烹制鲥鱼之法。不同的做法有不同的味道,各有特色,皇上百吃不厌,喜欢着呢。可惜,鲥鱼只产于南方浙江、福建等地,珍稀昂贵,少之又少,很难捕到。朝廷定鲥鱼为皇宫贡品,南方各地捕捞到的鲥鱼,不论大小,一律送入京城。张和烹制鲥鱼水平之高,他人望尘莫及。京城里久负盛名的八大楼、八大居、八大春等大酒楼的名厨,烹制鲥鱼的水平远远比不上张和;甚至,皇宫中所有的御厨,跟张和比,都差了一大截儿。张和自小在江宁乡下长大,祖上出过御厨,家学渊源,而他聪明勤学,饱读诗书,悟性甚高,厨艺比祖上更胜一筹。张和的父母妻儿留在江宁,耕田种地。他有一子一女,儿子今年七岁了,聪明伶俐。做鲥鱼汤的那晚,张和做了一个梦,梦见儿子哭着向他跑来。张和跟御膳房总管请假两个月,他已经有一年多没回家了。从京城回江宁,到枣庄古禾时,有两条路,一条大路,一条小路。张和在岔路口,和从江宁老家日夜兼程赶去京城报信的堂弟擦肩而过,差一点儿就碰上了,可惜还是错过。第3页共6页堂弟去京城,有一个悲痛欲绝的消息要告诉张和:十几天前,张和的儿子被送鲥鱼上京的官差的快马踏破头颅,不治身亡。文本二:小说虽然跟戏剧有区别,但小说的有些情节也很有“戏剧性”,所以这类反讽手法也就叫作“戏剧反讽”。小说中的反讽最初就是来源于戏剧。“它发挥作用在于观众(读者)的全知全能与剧中人物之间的张力。在戏剧中,台下的观众知道事情的本来来由,但台上人物却被蒙在鼓里,任由事情发展。”(郑弢《论反讽的几种形式》)如《祝福》这篇小说,站在读者的视角来看祥林嫂捐门槛这件事,谁都知道祥林嫂的努力是徒劳的,她是得不到原谅的,她的处境是无法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