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秘密级事项管理丹东市2023届高三总复习质量测试(二)语文总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我们常引以为豪的是,中华文明是世界四大古文明中唯一延续至今的伟大文明。今天我们中国的种族和文化与五千多年前是一脉相承的,而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的文明后来都中断过。人们会发现,四个文明都勃发于北纬30°左右的大河冲积平原,都是依靠栽培旱地粮作的灌溉农业,都创造了文字,都建立了等级制度,都面临着游牧民族的侵袭······大家既然拥有这么多共同点,那为何却有着不同的发展命运?还有古罗马文明,欧亚大陆另一端的发达农业文明,其发源地今天的文化样貌与当初相比已是面目全非。倘使一个汉代人在一千年后的唐代复活,他仍会感到舒适自在,因为两个朝代从语言、文字、儒家学说、祖先崇拜到国家管理都是相同的。如果有位公元前1世纪的罗马人于公元1000年的欧洲复活,他一定会惊讶于眼前崭新而奇特的一切。假若换成是一位唐末的吴越人在一千年后的清末返生,他看到的那个江南依然大同小异,而如果是位欧洲人则会见到天翻地覆的反差,怕是要惊掉下巴。为何中华文明走上了迥异的演进道路?众所周知,我们黄河流域早期靠的是粟作,其他三个文明靠麦作。不过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有限,小米常用作煮粥,小麦多用来磨面,况且我们的旱作是同时包含了粟和麦的旱作。真正的差异在于,我们不是旱作独自在战斗,而是有水稻与之并肩作战。水稻与旱作这一对好搭档,无论在旱涝还是寒暑上都是强烈互补关系。在万邦并列的时代,一个小国去攻打另一个小国,不一定是因为有多么大的争霸雄心,可能只是为了夺取山下或对岸的一片与自己不一样的农田,这样就算是原有的田地歉收,还能指望收成较好的另一片。那个时代,一个国家要长期生存,一个文明要延续不断,就必须同时掌控多种类型的农业区域。在五千多年以前,是稻作发出的第一道文明曙光划破了东亚的漫长暗夜,有可能激发了,至少是影响了最早的黄河旱作文明。粟作创造了中华文明的辉煌高峰,但也碰到了所有旱作文明通有的后继乏力问题。当北方的沙化和盐碱化像一头灰犀牛渐行渐近之时,幸亏南方稻作正渐入佳境,水田是越耕越肥,保障我们文明发展的物质基础依然稳固。不断走上坡路的稻作最终在唐末引发了全国经济重心的南移,紧接着的是文化重心的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南移,后者始于东晋兴于晚唐而定于南宋,民族文化在旱作文化搭建好的基本骨架上又得到了稻作文化血肉的极大充实。此后,南方稻作和北方麦作开始携手催动我们的文明脚步继续迈进。所以说,中华文明是旱作和稻作双脐带滋养的文明,长江黄河两条龙相互竞争、相互补充、相互促进并相互融合,因而包藏了巨大的发展潜力和活力。我们再来对比一下世界上最古老的几大农耕区的面积:尼罗河三角洲2.4万平方千米;两河平原20万平方千米;印度河平原27万平方千米,但包含了许多沙漠地带。华北平原多大?现在有31万平方千米,南边连着20万平方千米的长江中下游平原,还没算上黄土高原的广大宜农区域。农耕区幅员辽阔,面积大到一定程度就能决定命运的不同。首先,当然意味着粮食多,人口多。黄河不时泛滥成灾,游牧民族又不时纵马南侵,这两大隐患都令中原的华夏民族必须实现政治的统一,直至高度的集权,以便组织起来办大事。农业民族人口基数大了,即使打进来的游牧民族能成功夺取政权,也无法实行灭绝政策,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最终总是难以摆脱被汉文化的汪洋大海浸润同化的宿命。其次,面积越大抗灾能力越强。幅员辽阔就能包含多种气候类型和流域类型。其他几个文明区都处在单一气候带内,只可种同一类粮食作物。尼罗河和印度河虽是南北流向,但其农业高度集中在末端狭小的三角湖。我们则地跨温带、亚热带及热带。其他三大文明都是一条河。我们有两条大河,且为东西流向,在中下游距离最近时也相隔400多千米,形成了平行相邻的黄河流域旱作区和长江流域稻作区。此等地理形势对国家的粮食安全意义重大,使得统治者在辖境之内调剂余缺、优配资源的回旋空间很大。再次,面积大等于战略纵深大。从长城边上的张家口到长江边上的南京城,直线距离超过1000千米,还跨越长江天险。退一步讲,即便侵略者的铁蹄能直抵长江北岸,经一路抵抗消解也成强弩之末了。从南朝的宋齐梁陈到南明的小朝廷,南方稻作区一次又一次地成为庇护文化精英和延续中华文明的避风港。相较之下,其他文明古国,包括古罗马帝国,缺乏可以退避迂回的余地,更容易被北方蛮族一竿子捅到底,横扫文明腹地,带来种族成分、生产生活方式和社会文化形态上的全面剧变。不过,以上两个原因并不能解释所有疑问。我们还应看到,东亚农耕区得天独厚,全都位处降水丰沛且雨热同季的季风区。埃及开罗的年降水量仅20多毫米,伊拉克巴格达的年降水量在150毫米上下,我国北京在600-700毫米之间,南京则达1100毫米,我们的农业用水并非单纯依赖河水或井水灌溉。然后,我国的大平原农业极利于形成统一的民族、语言和文化。不管是北方人称帝还是南方人掌权,都不影响全民族的文化根基。(摘自王宇丰《水稻的故事》)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A.“迥异的演进道路”指中华文明一直延续至今,与文中提到的其他古文明发展命运不同。B.“麦作文明”指依靠麦类种植滋养出的文明,如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文明。C.“双脐带”在文中是指向中华文明输送营养的两种耕作类型,也就是旱作和稻作。D.“浸润同化”指占人口少数的执政民族的文化受汉文化影响而完全失去原有特质。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3分)A.我们的旱作同时包含了粟和麦,可见粟作文明与麦作文明的差别不大,依靠麦作不是其他三个文明中断的理由。B.作为旱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粟作同样存在着后继乏力的问题;稻作才是保障中华文明稳固发展的强大物质基础。C.东西流向、相隔甚远的黄河与长江,形成了平行相邻的不同类型农作区,这种地理形势对国家粮食安全意义重大。D.政治统一乃至高度集权便于组织起来共御外敌,是阻止北方游牧民族趁黄河泛滥成灾南下夺取华夏政权的有效手段。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采取总一分一总结构,首段提出问题,然后从不同角度将繁复的内容阐释得有条不紊,最后得出结论。B.文章多处使用了稻作、旱作、粟作文明、麦作文明、农业文明等术语,充分体现了知识性、科学性的特点。C.诸多关键数字的列举及“有可能”“至少是”“单纯依靠”等限定性语言的使用,使文章表述更加严谨精准。D.本文围绕农耕与文明的关系,探讨中华文明从未中断的原因,为研究中华文明延续提供了一个别样的视角。4.《水稻的故事》作为科普作品,通俗易懂,生动有趣,这一特点在本文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请结合文本简要分析。(4分)5.作为世界四大古文明之一的中华文明为何能够延续至今?请结合材料简要概述。(6分)(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旅人的心鲁彦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文本一或是因为年幼善忘,或是因为不常见面,我最初几年中对父亲的感情怎样,一点也记不起来了。至于父亲那时对我的爱,却从母亲的话里就可知道。母亲近来显然在深深地记念父亲,所以一见到她的小孙儿吃牛奶,就对我说:“正是这牌子,有一只老鹰!······你从前奶不够吃,也吃的这牛奶。你父亲真舍得,不晓得给你吃了多少······”不用说,父亲是从我出世后就深爱着我的。但是我自己所能记忆的我对于父亲的感情,却是从六七岁起。父亲向来是出远门的。他每年只回家一次,每次约在家里住一个月。时期多在年底年初。每次回来总带了许多东西:肥皂、蜡烛、洋火、布匹、花生、豆油、粉干······都够一年的吃用。此外还有专门给我的帽子、衣料、玩具、纸笔、书籍······我平日最喜欢和姊姊吵架,什么事情都不能安静,常常挨了母亲的打,也还不肯屈服。但是父亲一进门,我就完全改变了,安静得仿佛天上的神到了我们家里,我的心里充满了畏惧,但又不像对神似的慑于他的权威,却是在畏惧中间藏着无限的喜悦,而这喜悦中间却又藏着说不出的亲切的。我现在不再叫喊,甚至不大说话了;我不再跳跑,甚至连走路的脚步也十分轻了;什么事情我该做的,用不着母亲说,就自己去做好;什么事情我该对姊姊退让的,也全退让了。父亲从来不对我说半句埋怨话,他有着宏亮而温和的音调。他的态度是庄重的,但脸上没有威严却是和气。他爱讲故事给我听,他所讲的多是他亲身的阅历,没有一个故事里不含着诚实,忠厚,耐劳。他学过拳术,偶然也打拳给我看,但他接着就讲打拳的故事给我听:学会了这一套不可露锋芒,只能在万不得已时用来保护自己。父亲虽然不是医生,但因为祖父是业医的,遗有许多医书,他一生就专门研究医学。他抄写了许多方子,配了许多药,赠送人家,常常叫我帮他的忙。因此我们的墙上贴满了方子,衣柜里和抽屉里满是大大小小的药瓶。一年一度,父亲一回来,我仿佛新生了一样,得到了学好的机会:有事可做也有学问可求。然而这时间是短促的。将近一个月他慢慢开始整理他的行装,一样一样的和母亲商议着别后一年内的计划了。到了远行的那夜,母亲和姊姊眼眶里贮满惜别的眼泪,我大声啼哭着,牵着父亲的衣襟,跟到了大门外的埠头上。其实我并没想到把父亲留在家里,只想跟父亲一道出门。父亲离家老是在夜里,又冷又黑。想起来这旅途很觉可怕。那样的夜里,岸上是没有行人,也没有声音的,倘使有,十分之九是可怕的鬼怪或恶兽。尤其是在河里,常常起着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风,到处都潜着吃人的水鬼。一路所经过的两岸大部分极其荒凉,这里一个坟墓,那里一个棺材,连白天也少有行人。但父亲却平静的走了,露着微笑。他不畏惧,也不感伤,他常说男子汉要胆大量宽,而男子汉的眼泪和珍珠一样宝贵。一年一年过去着,我渐渐大了,想和父亲一道出门的念头跟着深起来,甚至对于夜间的旅行起了好奇和羡慕。十七岁那年的春天,我终于达到了我的志愿。父亲是往江北去,他送我到上海。“牛上轭①了!”别人在我出门前就这样的说,像是讥笑我,像是怜悯我。但我不以为意。我只觉得心里十分的轻松,对着未来,有着模糊的憧憬。那所谓轭也是人所应该负担的,我勇敢的挺了一挺胸部,觉得从此才成为一个“人”了。夜是美的。从篷隙里望出去,看见一幅黑布蒙在天空上,这里那里镶着亮晶晶的珍珠。两岸上缓慢的往后移动的高大的坟墓仿佛是保护我们的堡垒,草扎的和砖盖的棺木就成了我们的埋伏的卫兵。船头下低低的响着淙淙的波声,接着是咕呀咕呀的前桨声和有节奏的嘁嚓嘁嚓的后桨拨水声。清冽的水的气息,重浊的泥土的气息,复杂的草木的气息,在河面上混合成了一种特殊的亲切的香气。一小时以后,天色渐渐转白了,岸上的景物开始露出明显的轮廓来,船舱里映进了一点亮光。“东方发白了,”父亲喃喃的念着。我们的船驶进了山峡里,河水渐渐清浅,两边露出石子滩来,前后左右都驶着从各处来的船只。不久船靠了岸。埠头上忙碌着男女旅客,成群的往山坡上走了去。挑夫,轿夫,喊着道,追赶着,跟随着,显得格外的紧张。就在这热闹中,我跟在父亲的后面也走上了山坡,第一次远离故乡跋涉山水,去探问另一个憧憬着的世界,勇往的肩起了“人”所应负的担子。我的血在沸腾着,我的心是平静的,平静中含着欢乐。但是暴风雨卷着我的旅程,我愈走愈远离了家乡。一直过了七八年,我才负着沉重的心,第一次重踏到生长我的土地。那时虽走着出门时的原来路线,但山的两边的两条长的水路已经改驶了汽船,过岭时换了洋车。叮叮叮叮的铃子和鸣鸣的汽笛声激动着旅人的心。到了最近,路线完全改变了。山岭已给铲平,离开我们村庄不远的地方,开了一条极长的汽车路。它把我们出门的时间从夜里二时改做了午后二时。然而旅人的心愈加乱了,没有一刻不是强烈的被震动着。父亲出门时是多么的安静,舒缓,快乐,有希望。他有十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年二十年的计划,有安定的终身的职业。而我呢?紊乱,匆忙,忧郁,失望,没有一种安定的生活。实际上,父亲一生是劳碌的,他独自负荷着家庭的重任,远离家乡一直到他七十岁为止。然而,他一生是快乐的。尽管天灾烧去了他亲手支起的小屋,尽管我这个做儿子的时时在
2023届辽宁省丹东市高三二模语文试题
2023-11-26
·
12页
·
499.4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