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届广东省深圳市高级中学高三模拟预测语文答案

2023-11-26 · 10页 · 52.3 K

2023高级中学高三适应性考试参考答案1. B 张冠李戴,“《梭罗传》呈现了梭罗多层次的人生以及梭罗所代表的19世纪中叶美国的社会运动思潮,是自然文学典范”错误。《梭罗传》是人物传记,不是自然文学作品,梭罗的作品《瓦尔登湖》才是自然文学典范。2. D (A.强加因果,“是因为这是个全球性的问题”错误。由原文“自然文学的主题,由最初研究自然与人的思想行为的关系,到如今探讨自然与整个人类及其文明和文化的关系,经历了一个漫长的历程。而这一主题也是当今人类所面临的不容回避和必须解决的问题,它不仅是某一个国家的问题,而且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可知,“这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在原文中并没有和前文构成因果关系。B.无中生有,“认为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于文无据。由原文“当代自然文学作家苏珊·兹温格在其著述中对老子的思想极为推崇,称老子的《道德经》充满人生智慧,教诲人们如何贴近土地,过一种平静、简朴、知足的生活”可知,原文并没有说“道家比儒家更贴近土地,生活更平静、简朴、知足”。C.曲解文意,“作者以此为例证明自然文学更关注是科学普及”错误。《徐霞客游记》的例子证明的是“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3. A 首先确定材料三的观点,材料三论述自然文学的功能问题,认为自然文学可以慰藉心灵、普及科学知识、完善人格。(A.“可以让我们做好准备,以应对世界的纠纷及挑战”,意为自然文学及其研究,可以让人更好地面对纷繁的世界,体现了自然文学的功用。符合这个观点的论据。B.“人们总是倾向于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把精神与物质、自我与环境、人与自然分隔开来,区别对待,不能实现自然文学可以慰藉心灵、普及科学知识、完善人格的功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C.“深藏于心灵的所有恶念会被无限制地放大”没有体现自然文学可以慰藉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功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D.“但人毕竟是社会的人,谁也做不到彻底地逃离”没有体现自然文学可以慰藉心灵和完善人格的功用。不能作为论据来支撑材料三观点。)4. ①材料一阐述了自然文学的起源、内容、形式、主题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②材料二重点介绍了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 《瓦尔登湖》。③材料三在前两则材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④这三则材料都紧紧围绕自然文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    【4题详解】材料一第1段“自然文学是源于17世纪,……便自然有着其他任何一个国家所不可能有的特性:从一开始,它就注定是一首‘土地的歌’”阐述了自然文学的起源;第2段“从形式上来看,自然文学属于非小说的散文体,主要以散文、日记等形式出现”和“从内容上来看,……”阐述了自然文学的形式和内容;第3段“自然文学的主题,……”阐述了自然文学的主题;第4段“无论是在爱默生的《论自然》还是梭罗的《瓦尔登湖》中,我们都能看到东方思想的影响。……”阐述了自然文学与中国文学的关系。材料二第1段“1985年,《美国遗产》杂志评选‘十本构成美国人性格的书’,《瓦尔登湖》位居榜首”和第2段“梭罗在瓦尔登湖独居的时间,实际上只有两年零两个月,但《瓦尔登湖》让梭罗永远成为这块土地的代表”,可知材料二重点介绍了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 《瓦尔登湖》。材料三第2段“首先是慰藉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功能,第3段“自然文学还有科普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科普功能,第4段“自然文学还有完善人格的功能。……”介绍了自然文学的完善人格的功能。材料三在前两则材料的基础上介绍了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这三则材料都紧紧围绕自然文学这一话题展开论述,形成一个有机的论述整体。5.①确定作品内容与主题,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或自然与文明和文化的关系。②确定作品体例形式,选取散文(包括游记)、日记或诗歌等形式。③突出作品功能,或者慰藉,或者科普,或者完善人格。【5题详解】根据材料一中阐述的自然文学的起源、内容、形式、主题及其与中国文学的关系,可知要确定作品内容与主题,思考自然与人类的关系,或自然与文明和文化的关系。根据材料二对美国自然文学的典范作家梭罗及其代表作《瓦尔登湖》的介绍,可知要确定作品体例形式,选取散文(包括游记)、日记或诗歌等形式。根据材料三中介绍的自然文学的慰藉、科普和完善人格的功能,可知要突出作品功能,或者慰藉,或者科普,或者完善人格。6. C(反映“当时小杨村人艰难的生存环境”,分析不正确,此处就是环境描写,选项把它与“艰难的生存环境”联系起来属于过度解读。)7. C(A 项,“通感”手法鉴赏不当,是比喻,把脸色的笑容比作“欢悦的浪花”。B 项,表现了“幸福的一丝不安”分析不当,“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地笑着,悄声抱怨说:‘你看我爷张罗……’”,虽然是“抱怨”,却是幸福的“抱怨”,写出幸福考上大学之后的喜悦,没有“不安”。D 项,展现“幸福不为人知的丑陋的一面”分析不当,幸福搞科研却被批是“修正主义路线”,考大学又被换了下去,他有些自暴自弃。)8. ①打破了常规的叙述方式,有利于形成小说的波澜,如“我”在庆祝幸福上大学的喜宴上回忆有关幸福的故事,吸引读者的阅读兴趣,幸福考上大学是有“故事”的。②回忆中有回忆,使小说的情节更加紧凑,如文中由对两年前幸福的回忆,引出对四年前幸福的回忆。③回忆与现实交错,表现幸福在不同时期的精神风貌。四年前的幸福腼腆羞怯,像女孩子般妩媚;两年前有一股野气,头发蓬乱,衣裤邋遢,而现在的幸福脸上泛着红晕,腼腆微笑,使得人物更为立体,更有利于揭示主题。(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9. ①少年时代,农业社的热火年月,给了幸福学习的机会,他积极向上。②搞科研被批评又不被推荐上大学,幸福一度消沉,自暴自弃。③恢复高考,幸福终于考上了大学,他重拾自我,积极有为。(每点 2 分。意思对即可。)10.B句意: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会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决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惧祸之心日益切”是主谓结构,“切”是谓语,“日益”是状语,不能与主语分开,排除CD;“安危出其喜怒”是“安危出(于)其喜怒”的省略句,“其喜怒”是后置状语,不能断开,排除A。11.B(A.正确。B.错误。“视事”指官员到职工作。C.正确,都是“毒辣、狠心”。句意: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君王为人不够狠心。D.正确,都是“依赖、依靠”。句意: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恃才傲物:自恃才高,傲视他人。/恃才矜己:自恃有才,骄矜自负。)12.BB.“是因为宦官终日随侍国君,关系日渐亲密,国君日益疏远忠臣,而重用宦官理政”错,原文是“患已深而觉之,欲与疏远之臣图左右之亲近,缓之则养祸而益深,急之则挟人主以为质……尽杀以快天下之心而后已”“夫女色之惑,不幸而不悟,而祸斯及矣。使其一悟,捽而去之可也。宦者之为祸,虽欲悔悟,而势有不得而去也”,可见作者认为宦者之祸更甚,是因为即使发觉也难以改正,且后果严重,甚至可能会“身死国灭”。13.(1)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中,迎合,符合,1分;固,巩固,获得……信任,1分;亲,亲近,1分;句意,1分,主要落实“小善”“小信”,“善”和“信”都作名词,译为“好处”“信义”。)(2)作为君主,并不是想要在宫中滋养祸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上,这是日渐积累而成,是形势发展使他这样的。(养祸,滋养或滋生祸患,1分;硕士,贤能之人,1分;“非欲养祸于内”“而疏忠臣硕士于外”两句都为状语后置句,翻译时注意将状语提前,译为“在宫中”“在朝堂/朝廷”1分;句意,1分。主要落实“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其中,“渐积”译为“日渐积累”,“然”译为“这样”)14.①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②有要防微杜渐的意识;③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每小点1分,共3分)由文本一“满招损,谦得益”可得出:君主应该保持谦逊的态度;由文本一“祸患常积于忽微,而智勇多困于所溺”,文本二“盖其渐积而势使之然也”可得出:要防微杜渐的意识;由文本一“及其衰也,数十伶人困之,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文本二“故前后左右者日益亲,而忠臣硕士日益疏,而人主之势日益孤”可得出:要亲近正直忠诚贤能之士。【参考译文】文本一:《尚书》上说:“自满会招来损害,谦虚能得到益处,”忧劳可以使国家兴盛,安乐可以使自身灭亡,这是自然的道理。因此,当他兴盛时,普天下的豪杰,没有谁能和他相争;到他衰败时,数十个乐官就把他困住,最后身死国灭,被天下人耻笑,祸患常常是由极小的错误积累而酿成的,纵使是聪明和英勇果敢的人,也多半沉溺于某种爱好之中而陷于困穷,难道只有乐工(是所溺的成分)吗?于是作《伶官传》。文本二:自古以来,宦官扰乱国家,比女人造成的祸悲还要严重。女人,只不过是使君主沉消于美色罢了,而宦官的危害可不止一条。宦官所担当的职责就是侍奉在君主身边,容易与君主形成亲密关系,他们的用心专一并且毒辣,他们能用微小的好处来迎合别人的心意,能用微小的信义巩固别人的心意,使人君必然信任、亲近他们。等到获得了君主的完全信任,然后就用祸福来恐吓他、挟制他。这时候虽然有忠臣贤士在朝中,但君主认为他们和自己关系疏远,不如侍奉他起居饮食、成天在自己左右侍奉自己的亲随那样可靠。所以君主与成天在左右侍奉自己的人日益亲密,而对忠臣贤士们则日渐疏远,君主便会日益变得势单力孤。势单力孤,则惧怕发生祸患的心理就更加严重。而挟持自己的人的地位就更加牢固。君主的安危,诀定于这些人的喜怒;而祸患就潜伏在他的内廷之中,于是过去认为可以依靠的人,正是现在为患的根源。当发觉祸患已深的时候,想要和平日里疏远的大臣们一起除掉左右的亲随,行动慢了就会使祸患日益严重;操之过急,又会使那些亲随挟持自己作为人质。这时候即使是智慧再高的人,也不能与他共商对策了。就算是能够商议对策,也很难实际着手去做。即使做了,也有可能不成功,到了最严重的时候,很可能产生两败俱伤的后果。祸患大的可以亡国,次一点的会让自己丧命,并且会使世上的奸雄们以此为借口乘机而起,把宦官与其同党尽皆除掉,大快天下人之心后才算完。过去历史上记载的宦官之祸往往如此,而且不止一代。作为君主,并不是故意要在宫中养虎成患,在朝堂之上疏远忠臣贤士,这是日积月累逐步发展而成的,是形势发展使他自然而然地走入此途的。所以沉迷于女色,如果不幸一直执迷不悟,那么祸患就要随之降临了;但是一旦醒悟,把她们撵出去就行了。而宦者造成的祸患,虽然有所悔悟,但已经形成的形势使得自己没有办法把他们除掉;唐昭宗的事就是这样。所以说“比女人造成的祸患还要严重”,就是指这些,怎能不有所戒惧呢?A“致命秋”指舍身报国的时刻,不是指“危机四伏,生命安全无法保证”,目的不是“写出其临深履薄的心态”。①范成大作为南宋使者,以苏武典故自勉(明志),抒发舍身报国、坚贞不屈的豪情壮志,情感直露,豪放激越,坚定有力;②林景熙作为亡宋遗民,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抒发亡国之悲和对南宋执政者忽视边防、昏庸亡国行径的讽刺和哀叹,情感委婉含蓄,悲愤交织,感伤无奈。【评分标准】每点3分,共6分。答案主要考虑情感抒发的手法、内容、风格三方面。范诗要点:用典,舍身保国,情感直露(或豪放激越、坚定有力)。林诗要点:睹物生情(即事抒情、触景生情),亡国之悲(或讽刺哀叹),情感含蓄(或感伤无奈)。【补充资料】会同馆①燕山客馆也②。授馆之明日③,守吏微言有议留使人者④。万里孤臣致命秋⑤,此身何止上沤浮⑥。提携汉节同生死⑦,休问羝羊解乳不⑧?词句注释①会同馆:金人接待宋朝使节的旅馆,在金国都城中都(今北京)。诗末诗人自注:“辽人馆本朝使,已谓之会同馆。”②燕(yān)山:在中都(今北京)西北。客馆:待客的旅馆。③授馆:指被安排住入会同馆。明日:第二天。④留使人:扣留宋朝使者。⑤孤臣:孤单无援的臣子。致命秋:舍身报国的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