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七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高三语文答案

2023-11-28 · 6页 · 1.6 M

2023—2024学年度高三开学七校联考语文答案1.A(曹丕和刘勰是在列举人品与文品背离的现象,并未确切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克罗齐派美学家解释了这种现象的内在原因,也没有确切地认为人品与文品没有必然的关系。)2.D(主次颠倒。守住文心要重于守住匠心。)3.B(列宁的观点是主张艺术家的人民性。这与材料一认为的人品与文品存在密切关系无关。)4.①材料中的文艺修养、“匠心”,即指“文”,文采;材料中作者的道德修养、“文心”,即指“质”,质朴。只有兼具艺术、思想诸般要求的好作品,方可流传深远,也就是“文质彬彬,然后君子”。②作为自我修养的指南,当代文艺青年要写出文质兼美的作品,首先要提高自己的道德修养,提升自己的性情品格,守住文心,守住作品的品位和风骨;其次要提高自己的文艺修养,精心打磨自己的作品,以引起读者的共鸣,并有所感悟,有所启发。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5.①材料一从“双重人格”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少数现象,不是常例。②材料二从评判作品标准的角度分析文品和人品相背离的现象,认为这是按不同的标准进行评判的结果。评分参考:每点2分。意思答对即可。6.C.“为送别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元稹”说法错误。由原文“现在他就是去水边,去西门外一个叫湓浦口的地方,送一位即将远行的友人”“他最好的朋友是远在巴蜀的元稹”“所以他连夜赶到江边。即使要离去的不是元稹,他仍然不舍,心有戚戚”可知,远赴西南通州任职的不是元稹。故选C。7.D.“文章运用补叙的方式”说法错误,交代白居易在京城的遭遇,展示了当时社会环境的部分是插叙,不是补叙。故选D。8.示例:①“树木凋疏山雨后,人家低湿水烟中”一句,写出浔阳恶劣的自然环境,“凋疏”“低湿”的凄冷环境恰是诗人刚刚被贬的心境的写照:与在京城做官时的盛名与轻松截然不同,增添文采,丰富内容。②“人间四月芳菲尽”一处,写出江州山水美景,涤荡诗人烦恼,给予诗人快慰,增添文采,丰富内容。③“从此万缘都摆落,欲携妻子买山居”一句,写出诗人到达江州之后心态的转变,由被贬之时的愤恨沮丧转变为平静淡然,这是诗人对厄运的坦然应对,增添文采,丰富内容。(每点2分,答出2点即可)9.示例:不能删去。①文中写元稹是为了与诗人形成对照:两人作为同科进士,性情相似,才情相当,都因不畏强权、恃才放旷而前后脚遭遇贬斥。②元稹与诗人的唱和就如知己的长谈,这种友谊让深陷黯淡的他们成为彼此的光亮。因此,诗人愈发珍惜难得的友谊,才会在“那一夜”去送别友人,即便不是元稹,依然有着浓烈的不舍。③也正因为这一次送别,被贬的厄运才转化为生命的馈赠,才有了“浔阳江头那一夜”的千2023-2024学年度高三开学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第10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古绝唱——《琵琶行》。(每点2分)10.DHL欲民务农,在于贵粟;贵粟之道,在于使民以粟为赏罚。11.C(A.文中指“没有”,《过秦论》中是指“逃亡的人”,含义不同;B.都是否定句中的宾语前置;D项,文中“方”,纵横;成语“方”,正;含义不同,分析正确。C.“靡”文中指“消费”“耗费”,《氓》中指“没有”,含义不同,分析错误,故选C)12.C(当今的迫切任务是使人民务农,而抬高粮价,是让百姓愿意务农的方法。)13.(1)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者……也”判断句;苟,如果;“何为”,宾语前置,干什么事情,各1分;句意1分。)(2)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收而且好,那么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困乏,穷困匮乏;岁,收成,年成;“孰”通“熟”,丰收;各1分;句意1分)14.【答案】文本一,侧重从积贮粮食的角度,来谈粮食对治国安邦的重要性;文本二,重点从贵粟的角度,谈以粟为赏罚对推动务农,安邦的重要性。(答对1点一分,2点3分)公众号:高中试卷君【全文翻译】文本一: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突然边境上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军队,国家拿什么去发放粮饷?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积贮(粮食),是国家的重要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文本二:2023-2024学年度高三开学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第11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当今的迫切任务,没有比使人民务农更为重要的了。而要想使百姓从事农业,关键在于抬高粮价;抬高粮价的办法,在于让百姓拿粮食来求赏或免罚。现在应该号召天下百姓交粮给政府,纳粮的可以封爵,或赎罪;这样,富人就可以得到爵位,农民就可以得到钱财,粮食就不会囤积而得到流通。那些能交纳粮食得到爵位的,都是富有产业的人。依顺百姓心愿,有三个好处:一是君主需要的东西充足,二是百姓的赋税减少,三是鼓励从事农业生产。神农氏曾教导说:“有七八丈高的石砌城墙,有百步之宽贮满沸水的护城河,上百万全副武装的兵士,然而没有粮食,那是守不住的。”这样看来,粮食是君王最需要的资财,是国家最根本的政务。封爵位,是皇上专有的权力,只要一开口,就可以无穷无尽地封给别人;粮食,是百姓种出来的,生长在土地中而不会缺乏。能够封爵与赎罪,是人们十分向往的。假如叫天下百姓都献纳粮食,用于边塞,以此换取爵位或赎罪,那么不用三年,边地粮食必定会多起来。陛下降恩,让天下人输送粮食去边塞,以授给爵位,这是对百姓的很大恩德。我私下担忧边塞驻军的粮食不够吃,所以让天下的屯粮大批流入边塞。如果边塞积粮足够使用五年,就可以让百姓向内地各郡县输送粮食了;如果郡县积粮足够使用一年以上,可以随时下诏书,不收农民的土地税。这样,陛下的恩德雨露普降于天下万民,百姓就会更积极地投身农业生产,即使遭遇洪水干旱,百姓生活也不会穷困匮乏,天下仍会平静安宁;年成丰熟,天下就会十分富庶安乐了。15.C“表现了弄潮健儿面对壮观的钱塘江水喜不自胜的情状”错,下片开头两句是描写弄潮儿搏击风浪、英勇无畏、履险如夷、身手不凡,表现了弄潮儿与大自然奋力搏斗的大无畏精神,抒发出人定胜天的豪迈气概。16.相同点:两首诗都用到了比喻的修辞手法。潘诗把潮声比作一万面鼓齐发,声势震人;柳诗把潮水卷起的浪花比作洁白的霜雪。(2分)不同点:柳诗从视觉角度,表现钱塘江水的澎湃和浩荡;潘诗用夸张手法、从听觉角度,描写潮水涌来时仿佛大海都空了,突出江潮涌动的排山倒海之势以及涨潮时声势震人的壮观宏伟。(一点2分,每点手法1分、分析1分。)17.(1)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2)纵一苇之所如,凌万顷之茫然(3)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或落木千山天远大,澄江一道月分明)(4)何以解忧,唯有杜康/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三、语言文字运用(18分)18.(示例)①茫无涯际②勤学好问(每空1分,填写意思相近的成语适当给分)【解析】茫无涯际∶辽阔浩渺而无边际。通过后文“范围之大,难以想象”可以得出此处是要表现宇宙汪洋的大,故填“茫无涯际”。填意思相近的“浩瀚无形”“茫无边际”“一望无际”“一望无垠”“一望无际”“一望无边”“无边无际”等也可计分。勤学好问∶勤奋学习,2023-2024学年度高三开学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第12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不懂的就问,比喻善于学习。或求知若渴。根据前后语境“丰富知识”“以知识为荣”等,只要满足“热爱知识、乐于求知”方面的成语,都给分。19.D【解析】原句语病不合逻辑,“热情”不是“激发”的逻辑主语,“我们”同样不是,为保持前后一致,将句子改为被动句;参考后文“在这里”,为前后文衔接更流畅,“在这个星球上”更合适。20.此处排比,四个动宾结构的短语铺排,每个宾语都由偏正结构的短语构成。(动宾短语或偏正短语,1分)此处排比形象地表达了地球的生机勃勃,深化了作者行文间对地球的赞叹,增强行文气势,富有节奏感。(3分)【解析】排比是把结构相同、相似、意思密切相关、语气一致的词语或句子成串地排列的一种修辞方法,利用意义相关或相近,结构相同或相似和语气相同的词组(主、谓、动、实)或句子并排(三句或三句以上),段落并排(两段即可),达到一种加强语势的效果。21.C【解析】文中的“你”和C项中的“你”意义相同,泛指任何一个人;A、D两项中的“你”是第二人称代词,用来称呼说话的对方;B项中的“你”是指团体中的某一个个体。22.①生活中的“刷脸”应用越来越常见②这些信息如果得不到妥善保管而被泄露③这就需要有关部门采取严厉的处罚措施(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23.【审题立意】题目由三部分组成,分别是材料、提示、要求;其中材料分两段,第一段列举了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隐蔽战线上的英雄,第二段列举了建国以来各行各业隐姓埋名的建设者。作文的话题应该是“谈名声(名誉)”:既要给人们留下一个好的名声,爱护自己的名声;又不能一切为了名声、专注于追求名声;为了国家、人民的需要,有时要隐姓埋名、做幕后英雄;为了捍卫名誉,甚至可以舍弃生命;“名誉”可分为个人名誉、集体名誉、国家名誉等。学生要拓展思路,多角度论述,辩证分析。【评分标准】基准分:46分。要避免一味打稳妥分。内容、文采、书写好的作文应大胆给高分(55分以上);1.一类文(54—60)切合题意,中心突出,关键词能够紧紧扣住“名声(名誉)”,拓展开来,从留下好名声、爱护名声、不追名逐利、为了国家需要甘于隐姓埋名等多角度论述,并能充分探讨各角度之间的辩证关系,具有思辨性;内容充实,思想健康,感情真挚;符合文体要求,行文结构清晰,论据丰富,论证手法多样;表达流畅,题目出彩,字迹非常工整;深刻,丰富,有文采,有创意。可以根据学生写作情况,按照一类上(57-60),一类下(54-56)两个等级打分,特别优秀的作文绝不吝啬给满分。2.二类文:48-53;三类文:42-47;四类文:36-41;五类文:36分以下。(略)【好的立意】谈名声(名誉)。要爱惜名声,但又不唯名声。淡泊名利,奉献国家。淡泊名利,甘于隐姓埋名、做幕后英雄。生命诚可贵,名誉价更高。不图虚名,只讲实干。为了高尚事业,可以隐姓埋名。誓干惊天动地事,甘做隐姓埋名人。埋头苦干,甘心做沉默的砥柱。2023-2024学年度高三开学七校联考语文试题第13页共15页学科网(北京)股份有限公司【有关名句】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俗语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鱼我所欲也》维护声誉比取得声誉更难。——施纳贝尔拥有一个好的名声比拥有金钱更显得重要。——赛勒斯把名誉从我身上拿走,我的生命也就完了。——莎士比亚我的荣誉就是我的生命,二者互相结为一体。取去我的荣誉,我的生命也就不再存在。——莎士比亚不求名的人,最是勇敢。——斯坦克一个放弃了名誉的人就等于放弃了生命。——阿雷蒂诺高尚的人重视荣誉胜过生命。——德国世界荣誉的桂冠,都用荆棘编织而成。——贾赖宁肯丧失生命,也不失掉名誉。——土耳其还有比生命更重大的,就是荣誉。——席勒应当把荣誉当作你最高的人格的标志。——牛顿人过留名,雁过留声。——文康【好的片段】1.隐蔽战线聚集着无数优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