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上海市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16 · 9页 · 674.7 K

上海交通大学附属中学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高三历史摸底试卷1.回望长安。2023年7月,动画电影《长安三万里》热映。长安,不止是诗歌家园,古都遗存,更是中国重要历史发展进程的亲历者。早在新石器时代,仰韶文化时期,这里就有了早期的文化遗存——半坡遗址(1)。与其他许多文化遗存一起,奠定了中国多元一体的发展基础。公元前1046年,武王伐纣,定都镐京(今西安)。青铜器何尊铭文(2)中记载了此事,并成为目前所见“中国”一词最早的实物见证。西周创造了新的统治模式(3)。西汉定都长安,随着张骞通西域,这也成为陆路丝绸之路的起点。有学者评论,“尽管西汉王朝和早期罗马帝国之间存在着时间差,但从历史发展阶段和地位来看,它们旗鼓相当,同样在世界历史上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记”(4)。东晋时(5)从这里西行至天竺取经,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佛教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唐朝是长安城巅峰时期,它见证了民族关系的进一步发展和对外交流交往规模的扩大,也见证了以诗歌为代表的文化繁荣时期(6)。随后,明清时期,西安的人口规模也逐渐扩大(7),城市不断发展。晚清时期,西安目睹了西方侵略战争中统治者的西行避难。民国时期,也目睹了军阀混战时人民的苦难。1936年,在时局的影响下,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转折点,开启了新阶段(8)。新中国成立以来,西安开启新篇章,抓住改革开放机遇,继续向现代化城市迈进。(1)该遗址中,典型器物和主要栽培作物为(单选)()A.彩绘陶器、粟 B.彩绘陶器、稻 C.蛋壳陶、稻 D.蛋壳陶、粟(2)从古至今,世界各地的文字书写载体都各具特色,以下配对正确的是(双选)()A.楔形文字、泥板 B.印章文字、绢帛 C.玛雅文字、纸张 D.象形文字、纸莎草(3)西周的统治模式为(双选)()A.宗法制 B.禅让制 C.分封制 D.皇帝制(4)请从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中选择任一视角,举例说明两者留下了怎样的深刻记忆?(5)请从以下人物中选择合适的一项(单选)()A.玄奘 B.僧一行 C.鉴真 D.法显(6)请选择合适的史实填入对应方框。A.顾恺之《洛神赋图》B.新罗、日本大量留学生来华C.孙思邈《千金方》D.设西域都护府E.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F.裴秀《禹贡地域图》对外交往扩大民族交融深入文化成果丰厚(7)结合所学分析明清时期西安人口规模扩大的原因。(8)“时局”和“新阶段”分别指什么?【答案】(1)A(2)AD(3)AC(4)丝绸之路(5)D(6)对外交往:BF;民族交融:DE;文化成果:AC。 (7)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以及国家赋税制度的改革。(8)时局:抗日战争爆发。 新阶段:国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解析】【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半坡遗址出土了彩陶,且其在北方黄河流域,故其农作物为粟,A项正确;水稻是长江流域的农作物,排除B项和C项;半坡典型器物为彩陶,而非蛋壳陶,排除D项。故选A项。【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亚楔形文字用芦苇杆写在泥板上的文字,A项正确;埃及的象形文字,其所书写的载体是纸莎草,D项正确;印章文字出现在公元前2000年的古印度河流域,大多刻在石头或陶土制成的印章上,而非绢帛,排除B项;玛雅人除了在树皮纸、动物皮上写下文字外,也在石刻上留下了他们的文字,这些石刻文字成为现在破译玛雅文明的主要信息来源,排除C项。故选AD项。【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周实行分封制和宗法制,AC正确;禅让制是原始社会时期的政权沿袭方式,排除B项;皇帝制度在秦朝时期建立,排除D项。故选AC项。【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西汉时期,张骞出使西域,打通了东西方交通要道丝绸之路。【小问5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东晋时法显从这里西行至天竺取经,中外文化交流进一步加深,佛教在中国逐渐完成了本土化,D项正确;玄奘在唐朝时期西行至天竺,与材料中时间不符,排除A项;唐代天文学家僧一行在我国和世界上最早发起和组织了测量子午线长度,排除B项;鉴真东渡日本,而非去天竺,排除C项。故选D项。小问6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对外交往:包括B新罗、日本大量留学生来华,F裴秀《禹贡地域图》;民族交融:包括D设西域都护府,E封大祚荣为渤海郡王;文化成果:包括A顾恺之《洛神赋图》,C孙思邈《千金方》。【小问7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明清时期,高产农作物的引进,促使粮食产量的增加,推动人口的增加;而国家赋税制度的改革,如摊丁入亩等政策,也促进人口的增加。【小问8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36年,在抗日战争爆发,日军侵华的影响下,爱国人士张学良杨虎城对蒋介石发动了西安事变,其和平解决成为转折点,开启了国共二次合作,建立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新阶段。2.国际法荷兰人格劳秀斯在1625年出版的《战争与和平法》一书中提到“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奠定了国际法的基础。(1)根据格劳秀斯对国际法的定义,下列属于国际法的是(单选题)()①《非战公约》②《拿破仑法典》③《解放黑人奴隶宣言》④《联合国宪章》A.①② B.③④ C.②③ D.①④国际法的形成与发展,经历了漫长的历史演变过程。阅读材料一至四,回答下列问题。材料一:所有罗马帝国的选侯、邦君和各邦,应根据本协议确定和确认享有他们自古以来的权利、特权、自由、优惠、自由行使领土权,不论是宗教的,还是政治的或是礼遇性的权利,因而他们永远不能,也不应受到任何人以任何借口进行的骚扰。——《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材料二: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建立起以大国协调、欧洲均势为特征的国际关系体系。在维也纳体系下,……国际法的应用范围也逐渐从欧洲扩大到美洲、亚洲等其他许多地方。——摘选自《国家制度与社会治理》材料三:缔约各国,为增进国际间的合作并保持其和平与安全起见,特允承受不从事战争之义务,维持各国间公开、公正、荣誉之邦交,严格遵守国际法之规定,以为今后各国政府间行为之规范,在有组织之民族间彼此关系中维持正义并恪遵条约上之一切义务……——《国际联盟盟约》材料四:一、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并为此目的:采取有效集体办法,以防止且消除对于和平之威胁,制止侵略行为或其他和平之破坏;并以和平方法且依正义及国际法之原则,调整或解决足以破坏和平之国际争端或情势。——《联合国宪章》(2)上述四则材料内容分别与历史上的四个国际体系相关联,完成对应填写。材料一材料二材料三材料四(3)近现代以来,推动国际法形成并不断发展的主要因素有哪些?(4)结合上述材料和所学知识,从空间范围、国家关系和历史作用的视角,概括近代以来国际法发展变化的趋势。【答案】(1)D(2)材料一: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材料二:维也纳体系;材料三: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四:雅尔塔体系。(3)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历次大规模战争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战后国际公约的制定;各类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会议的协商作用等。(4)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欧洲扩展到全球;国家关系趋于公正,从大国协调到各国相对平等;发挥作用不断拓展,从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到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解析】【小问1详解】D。根据材料“国际法的主体是主权国家,任何国家的主权不受别国的意志或法律的支配”,可知《非战公约》《联合国宪章》符合国际法的定义,D项正确;《拿破仑法典》《解放黑人奴隶宣言》不属于国际法,排除ABC项。故选D项。【小问2详解】材料一:根据材料“《威斯特伐利亚和约》”可知为威斯特伐利亚体系;材料二:根据材料“1815年召开的维也纳会议”可知为维也纳体系;材料三:根据材料“《国际联盟盟约》”可知为凡尔赛-华盛顿体系;材料四:根据材料“《联合国宪章》”可知为雅尔塔体系。小问3详解】根据近代国际法的形成可知近代西方民族国家的形成,国家主权意识的增强;根据两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可知历次大规模战争的冲击(两次世界大战的影响);结合战后国际关系的协调如一战后《九国公约》、联合国的成立、雅尔塔会议可知战后国际公约的制定;各类国际组织的成立;国际会议的协商作用等。【小问4详解】根据国际法适用范围的变化可知适用范围不断扩大,从欧洲扩展到全球;根据国家关系的变化可知国家关系趋于公正,从大国协调到各国相对平等;根据国际法作用的变化可知发挥作用不断拓展,从可能引发国际争端到更有利于维护世界和平。3.实证中国。国际学术界曾依据两河流域文明和古埃及文明的特征,概括出文字、冶金术和城市为文明社会的标准,称之为“文明三要素”。据此标准,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1)据此标准,中国最早的文明出现在哪个时期?(单选)()A.夏朝 B.商朝 C.周朝 D.秦朝教材中讲到“距今约5000年的新石器时代晚期,长江下游有良渚文化”·2019年,良渚古城申遗成功。有评论说这意味着它所代表的中华五千多年文明在国际上得到了广泛认可”。这是中华文明探源工程的重要成果,为文明分期提出来了中国方案。材料一——刘斌、王宁远《2006-2013年良渚古城考古的主要收获》材料二良渚文化的考古发现(距今约5300-4300年)(2)综合上述材料,你能提取哪些方面的历史信息?(3)随着世界各地考古发现和研究取得的进展,国际学术界普遍认为,世界各地可以有符合自己古代社会发展特色的文明形成标准。根据以上信息,你认为中国方案中文明的标准有哪些?(4)结合所学谈谈中国文明标准方案的提出有什么意义?【答案】(1)B(2)新石器时代;贫富分化较大,阶级产生;早期国家雏形出现。(3)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4)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解析】【分析】本题综合题。【小问1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国际学术界提出的“文明三要素”,文字、冶金术和城市,截止到目前,发现最早且有可考的文字是甲骨文,出现在商朝时期,B项正确;夏朝的文字尚未发现,但不代表没有,与国际学术界标准不符,排除A项;周朝和秦朝与材料信息不符,不是最早,排除C项和D项。故选B项。【小问2详解】结合所学知识,良渚古城的外廊结构,水利系统以及考古发现其墓葬情况,可以提取此时处于新石器时代时期且贫富分化较大,说明阶级已经产生,而且根据其城市外廊的建设,可推测早期国家的雏形出现。【小问3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中国方案中文明的标准有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阶层分化,出现阶级;出现王权和国家等。【小问4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可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华文明探源工程提出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中国方案,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作出了原创性贡献。4.变革时代。春秋战国时期,中国社会经历了一次重大变革。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冶铸作坊遗址分布示意图材料二战国时期,各国极力整顿内部,以增强国力。其中秦国在孝公即位后,大事改革。孝公三年,商鞅说孝公变法修刑,内务耕稼,外劝战死之赏罚,规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戮力(尽力)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免除赋税或徭役)其身”。孝公十二年,“并诸小乡聚,集为大县,县一令,四十一县。为田开阡陌”。——摘自《史记》材料三19世纪中后期,古老中国面临“秦以来未有之世变”。1842《南京条约》签订,外国资本主义入侵1898维新人士提出一系列变法主张,最终归于失败1865江南制造总局建立,该局制造军火,生产机器1912辛亥革命结束两千年君主专制统治,半殖民地半封建主义社会性质依旧1869方举赞开设发昌机器厂,使用车床进行生产1914一战爆发,纺织、面粉等民族工业得到短暂发展1895甲午战败后,清廷放宽民间设厂限制,筑路高潮出现,实业救国思潮兴起1919五四运动爆发,工人阶级登上历史舞台(1)根据材料一,春秋战国时期经济领域发生了什么变化?(2)根据材料二,秦国采取了哪些改革措施?(3)根据材料三,概括近代中国怎样回应“世变”?(4)结合材料及所学,你如何看待中国历史上的这两个变革时代?【答案】(1)冶铁技术的发展,铁制农具的推广。(2)奖励耕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