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历史参考答案1.B【解析】本题考查原始社会农业的发展。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良渚文化遗址中的这些发现,均属于农业生产工具,这说明当时农业得到初步发展,故B项正确;从材料中可以看出,良渚文化遗址发现的农业工具相比之前的打制石器是有所进步的,但不能据此就说当时手工制造技术较为先进,因为材料只涉及农具,而手工制造技术包括很多方面,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社会贫富分化的现象,故C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原始社会农业的发展,当时还没有形成小农经济模式,故D项错误。2.B【解析】本题考查战国时期的时代特征。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君主通过虎符来形成对军事将领的控制,这反映了当时军事将领权重,故B项正确;战国时期;君主专制还处于形成过程中,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体现诸侯战争的频率,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与分封制度无关,故D项错误。3.A【解析】本题考查汉代君主专制的发展。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汉代大司农颜异因为对武帝下令制造的“白鹿皮币”表现出的态度而被判“腹诽”罪,被处以死刑,说明汉武帝时期不允许他人对皇帝决定有任何质疑,这反映了当时皇权专制强化,故A项正确;材料反映的是大臣对皇权的态度不符合皇帝意愿而被判处死刑,是皇权专制的体现,不是刑罚程度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汉武帝时期的思想一统问题,故C项错误;材料所述现象与吏治无关,故D项错误。4.A【解析】本题考查南北朝民族交融。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南方的汉人认为两晋和南朝时期,北方发展落后,到北魏后期却尽得华夏文化的传承,物质和精神文化发展得都很好,这种转变说明北魏时期北方得到发展,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这是北魏汉化改革的结果,故A项正确;当时儒家思想依然处于正统地位,故B项错误;材料说明的是北魏时期北方得到发展,而不是南方衰落,故C项错误;“南北习俗趋同”与史实不符,故D项错误。5.B【解析】本题考查唐代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唐朝时期诗人数量多,诗歌风格多样,体式完备,结合所学知识,唐代开放兼容的社会风气促进了文学的发展,故B项正确;材料没有涉及文学平民化的问题,故A项错误;文明开化一般是指对落后地区和民族进行教化之后出现的现象,相较于世界其他地区,唐朝并不落后,故C项错误;唐代商业有所发展,但还未进入高度发展阶段,故D项错误。6.D【解析】本题考查清代的政治特点。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清朝中后期,军机大臣对地方政府依然有较大的影响力,这说明清朝中后期专制集权的影响力仍然较大,故D项正确;材料现象表现出的是地方对中央的依附性,并非离心力,故A项错误;军机大臣只是皇帝的传令工具,无法擅权专政,故B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政府腐败问题,故C项错误。7.A【解析】本题考查晚清时期西方侵略的影响。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从1859年到1911年,长治天主堂通过各种方式收购中国的田产,这说明西方列强不断加紧对中国进行经济掠夺,故A项正确;《南京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中国沦为半殖民地国家,故B项错误;土地商品化程度提高与材料主旨不符,故C项错误;民族矛盾是中国近代以来的主要矛盾,故D项错误。8.C【解析】本题考查近代思想解放与国家观念。考查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民国以后,中国一些家庭将牌位传统写法中的“君”易为“国”,表示不要皇帝而崇奉民国,这说明当时思想解放促进了近代民族国家观念的传播,故C项正确;“天地”“亲师”的影响仍然存在,说明儒家思想依然有较大影响,故A项错误;材料突出的是对民族国家的认同,而不是强调民主思想的影响,故B项错误;材料不是在强调社会改良的艰难,故D项错误。9.D【解析】本题考查农村革命根据地的建设。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1933年中华苏维埃共和国通过发布训令,加强对机关、国企等政府工作人员的监督,整治贪污腐败现象,这一规定有利于提升政府机构的廉洁度,从而巩固农村革命根据地,故D项正确;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势力范围有限,没有达到全国范围,故A项错误;这一规定主要是防止贪腐,和行政效率无关,故B项错误;这一规定的对象是政府工作人员,不是广大农民阶级,故C项错误。10.B【解析】本题考查改革开放。考查唯物史观、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1987年我国乡镇企业促进了农村经济发展,推动了城镇化进程,促使农村经济结构发生改变,故B项正确;材料论述的是乡镇企业的发展,不是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突破,故A项错误;材料体现不出脱贫工作取得成效,故C项错误;1992年,中共十四大提出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目标,到21世纪初,中国初步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故D项错误。11.B【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世界经济联系。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公元前1世纪时,罗马帝国东部的居民来自亚欧各地,并进行航海活动,这说明当时罗马帝国国内外的经济交流频繁,故B项正确;材料涉及的是罗马帝国居民的来源,不是统治基础,故A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罗马帝国在东西方贸易中的地位,故C项错误;由材料可知,罗马帝国东部居民保留其原有地区的文化,材料中没有出现文化交融现象,故D项错误。12.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近代资本主义的发展。考查唯物史观、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16—17世纪的英国国内毛纺织业得到较快发展,这促进了英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是资本积累的体现,故A项正确;材料所述现象出现于工业革命之前,故B项错误;材料反映的是手工工场的先进性,故C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经济结构问题,故D项错误。13.D【解析】本题考查法国大革命。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法国大革命期间的宪法对自由、平等的解释逐渐发生变化,由自由居首位到平等居首位再到对自由与平等作了限制,这说明法国在大革命期间的斗争逐渐趋于理性化,故D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民主共和思想,故A项错误;材料没有涉及革命形势的复杂性问题,故B项错误;材料中的宪法内容是对自由平等的限制,不是国家权力结构中分权制衡的问题,故C项错误。14.C【解析】本题考查苏联社会主义建设。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20年代苏联的《真理报》新闻内容发生了转变,由相对客观并具有一定自主性的报道,变为具有浓厚意识形态,主要强调工业建设的新闻报道,这说明1924年列宁逝世后,苏联经济政策转变至苏联模式,这一变化有利于进行工业化发展的舆论宣传,C项正确;A、B两项均与材料时间不符,故A、B两项错误;这些变化主要起到宣传作用,D项夸大了其作用,故D项错误。15.B【解析】本题考查马歇尔计划。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1947年美国国务卿克莱顿强调该计划从西欧开始,并要求苏联在欧洲问题上作出根本性转变,否则便拒绝援助苏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该计划是美国的马歇尔计划,该计划的实施推动了战后欧洲的经济复苏,故B项正确;杜鲁门主义是两极格局开始形成的标志,故A项错误;该计划是为了帮助欧洲复兴及控制欧洲以遏制苏联,故C项错误;美国的世界霸主地位是由其自身经济和军事实力决定的,故D项错误。16.B【解析】本题考查现代世界政治格局。考查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由材料信息可知,1990年,日本首相试图提升本国在国际中的地位和影响力,故B项正确;美日欧三足鼎立局势在20世纪60年代已经出现,故A项错误;1991年,苏联解体,两极格局逐渐瓦解,故C项错误;当时世界多极格局只是一种发展趋势,故D项错误。17.(1)依据:按地理位置划分;中国是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而“夷”“蛮”“戎”“狄”是分指居住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按社会生活和习俗差异划分。(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原因:“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经济发展的不平衡。(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2)特点:自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后裔;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认为辽在地域上属于中国。(4分,每点2分,任答两点即可)影响: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2分,任答一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古代中国民族交融和民族认同,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描述和阐述事物的能力。考查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核心素养。第(1)问,“主要依据”,根据材料“广谷大川异制”“东方曰夷”“南方曰蛮”“西方曰戎”“北方曰狄”等可得出“按地理位置划分;中国是指中原地区的华夏族群,而‘夷’‘蛮’‘戎’‘狄’是分指居住在其周围的其他族群”。根据材料“五方之民,言语不通,嗜欲不同”等可得出“按社会生活和习俗差异划分”。“原因”,根据材料“必因天地寒暖燥湿,广谷大川异制”等可得出“不同区域文化的差异性”。根据材料“中国、夷、蛮、戎、狄……五方之民”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夷夏之防’观念的影响;经济发展的不平衡”。第(2)问,“特点”,根据材料“称契丹‘出自炎帝’”等可得出“自认为是中华人文始祖黄帝、炎帝后裔”。根据材料“自认为‘天子符瑞’尽归于辽,入主中原、绍继正统就是理所当然”等可得出“强调其政权的合法性、正统性”。根据材料“辽人碑刻常见‘南瞻部州大契丹国’‘南赡部州大辽国’等佛家用语”等可得出“认为辽在地域上属于中国”。“影响”,根据材料“但耶律俨所撰《皇朝实录》称‘辽为轩辕后’,而元末史学家追溯契丹祖源时亦称契丹‘出自炎帝’”等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得出“促进了文化认同和民族认同;有利于民族交融”。18.示例历史信息:唐群英通过法律途径维护女权。(2分,照抄原文不得分)评析:材料中唐群英是妇女运动的领袖,一方面,她积极追求女权,倡导男女平等,这是对传统儒家伦理的挑战;另一方面,她敢于利用法律武器维护自身合法权益,说明当时中国法治思想得到传播。这些都是由于近代中国西学东渐促进了启蒙思想的传播,推动了思想自由化、民主化和法制化的进程,推动了思想解放,促进了中国社会的变迁。(8分,评价部分4分,分析原因和影响部分4分)综上所述,近代中国不断向西方学习先进思想文化,从而促进了社会的进步。(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社会变迁,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解释等核心素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求学生分析材料并得出相关历史信息,可以是直接反映材料现象的内容,也可以是从中国近代史的时代特征角度进行的归纳总结。然后利用所学的中国近代史相关知识对所提炼的历史信息进行分析论述。19.示例变化情况:1949年至1952年频率较高,1953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2分)解释:1949年至1952年频率较高: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美国为首的西方国家对中国采取敌视、封锁、禁运、包围政策;中国实施“一边倒”外交政策,致力于寻求苏联支持,重点发展与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的关系。1950年朝鲜战争爆发,中国与西方对抗加剧,“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频率增多。因此,中国与西方国家处于敌对状态,在《人民日报》中“帝国主义”的一词使用频率较高。(4分,解释须史论结合)1953年以后频率大幅降低:1953年朝鲜战争结束,中国国际地位得到提高,中国的外交环境大为改善,中西矛盾缓和,中国也相对减少了对西方国家的指责,“帝国主义”一词的使用降低较为明显。同时,中国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并先后参加日内瓦会议和万隆会议,加快了和第三世界国家交往的步伐,在国际上的影响力逐渐提升,一定程度上缓和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峙状态。(4分,解释须史论结合)综上,这种变化是当时国家外交政策和国际局势变化的反映。(2分)【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现代外交与国际政治格局的联系,意在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信息、调动和运用所学知识、论证和探讨问题的能力。考查时空观念、历史解释、史料实证等核心素养。本题为开放性试题,要
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1月大联考 历史答案
2023-11-29
·
5页
·
33.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