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高二历史参考答案1.C【解析】本题考查汉代的政治。根据材料可知,汉初致力于纠正秦代严刑峻法和暴政,顺应民意进行社会改革,故选C。汉代仍保留较多的严刑峻法,排除A。汉初儒学并未占据主导地位,排除B。汉代继承与发展了秦代制度,排除D。2.A【解析】本题考查隋代官员选拔制度。根据材料可知,隋代地方官员,需由中央任命,地方官员的佐官必须三年一换,以强化中央集权,打击了门阀士族力量,故选A。材料属于官员考核,与监察制度无关,排除B。削弱并非清除,排除C。材料与科举制度无关,排除D。3.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政体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英国国王仍在政体中处于核心地位,通过发放津贴扩张自身权力,故选A。材料表明英国国王依旧拥有很大权力,排除B。C与史实不符,排除。D中“开始”表述不妥,排除。4.D【解析】本题考查辛亥革命。根据材料可知,辛亥革命成功后,同盟会改变了革命纲领,将反满排满改为民族团结,体现了革命形势迅速发展的影响,故选D。其余选项与史实不符,排除。5.A【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的政治改革。根据材料可知,北宋面临军事危机,北宋政府加强了宰相权力,以提高决策效力,故选A。材料未能体现中央集权的瓦解,排除B。材料未体现专制皇权的削弱,排除C。材料未体现边疆危机的缓解,排除D。6.B【解析】本题考查宋代科举制度。根据材料可知,宋代扩大取士范围,有利于统治的稳固和人才的选拔,故选B。选官人数增加与行政效率增加没有必然联系,排除A。科举制的变化促进商业发展表述不全面,排除C。材料未涉及程序优化,D与题意不符,排除。7.A【解析】本题考查英国的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可知,质询是英国议会对内阁进行监督和问责的一项固定制度,有利于发现政府工作中的问题,督促有关部门加以改善,故选A。质询制度建立的目的并非限制首相权力,排除B。质询制度未能体现三权分立原则,排除C。1870年,英国颁布法令,规定多数重要文官职位必须通过公开竞争考试择优录用,标志着英国文官制度的确立,排除D。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8.B【解析】本题考查近代中国文官制度。根据材料可知,这一法律明确了文官的权利与义务,规定政府不得随意解除文官的职务,故选B。材料与官员选拔程序无关,排除A。材料未体现对总统权力的抑制,排除C。材料与社会阶层固化无关,排除D。9.A【解析】本题考查秦代的治国理念。根据材料可知,秦代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特别强调官员要忠和孝,故选A。秦代实行以法治国,B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能体现儒法的融合,排除C。先秦时期民本思想已经初步萌发,排除D。10.B【解析】本题考查新教伦理与资本主义的发展。根据材料可知,宗教改革后,新教伦理强调劳动和信仰的关系,有助于经济发展,故选B。A与史实不符,排除。材料未体现天主教权威的动摇,排除C。“新社会阶层的崛起”与史实不符,排除D。11.D【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推进国家的民族平等和民族团结政策,国家启动大规模的少数民族识别工作,通过民族识别,落实少数民族的权利和党的民族政策,故选D。民族识别和民族间的融合与交流没有直接联系,排除A。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形成于解放战争期间,排除B。民族识别与巩固边疆地区的安定团结没有直接关系,排除C。12.B【解析】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民族交往与交流。文成公主带往西藏地区的古琴,反映了唐蕃的友好交往,故选B。西藏地区并非西域地区,排除A。唐蕃交往与边疆治理的概念不同,排除C。唐文化开始向西传播并非从文成公主入藏开始,排除D。13.B【解析】本题考查宗教改革和民族国家。根据材料可知,钦定版《圣经》大量使用简单易读的英语单词,有利于英语的普及和使用,故选B。材料无法体现思想解放潮流的形成,排除A。材料并非民族国家形成的标志,排除C。材料无法体现君主思想专制的强化,排除D。14.D【解析】本题考查党的民族政策。根据材料可知,“兴边富民行动”促进了边疆地区社会经济发展,有利于促进民族团结,巩固国家统一,故选D。A与史实不符,排除。B、C与材料无关。15.C【解析】本题考查新时期的中国外交理念。根据材料可知,中国致力于维护世界和平,推动国际发展,构建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故选C。A与题意无关,排除。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尚未形成,排除B。和谐世界的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理念刚提出不久,尚未得到普遍认同,排除D。16.C【解析】本题考查布雷顿森林体系的瓦解。根据材料可知,战后70年代,美元持续贬值,反映了布雷顿森林体系的逐步瓦解,故选C。20世纪70年代美国经济霸主地位动摇,排除A。材料与世界经济一体化无关,排除B。战后世界经济秩序混乱,与史实不符,排除D。17.【参考答案】(14分)(1)北宋社会经济的发展;辽社会经济的恢复与发展;民众渴望正常的边境交往和贸易;双方经济存在互补性。(每点2分,任答三点得6分)(2)共同特点:受政治局势和边境局势影响明显;主要在北方边境地区进行。(每点2分,满分4分)共同影响:促进了民族间交往和交流;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每点2分,满分4分)【解析】(1)根据材料“辽朝输到宋朝来的物品主要有羊、马等,而宋朝则将丝帛、漆器、谷物输入辽朝”等完成第一问。(2)根据材料一、二概括共同特点。从民族交往、统一多民族国家巩固的角度概括影响。18.【参考答案】(12分)(1)历史背景: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结束,巴黎和会上中国的外交失败。(2分)影响:唤起了中国人的民族意识;一定程度维护和挽回了中国的主权和尊严。(每点2分,满分4分)(2)顾维钧:中国作为一战的战胜国,希望通过自己的牺牲得到列强的尊重并收回国家主权。(3分)邓小平:中国作为第三世界国家,要联合其他第三世界国家,维护世界和平,争取民族独立和民族解放,维护世界和平。(3分)【解析】(1)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考虑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出卖了作为战胜国的中国”完成第一问。(2)根据材料“中国代表团深信会议在考虑讨论中国山东省问题的时候,会考虑到中国的基本合法权益,也就是主权和领土完整”“亚非拉发展中国家和其他地区的发展中国家,是第三世界”等完成第二问。19.【参考答案】(14分)(1)工业革命基本完成;贫富分化加剧;城市失业人口增多。(每点2分,满分6分)(2)变化:院外救济更加严格;对院外救济的限制性条款增多。(每点1分,满分2分)影响:失业人口持续增加;英国社会矛盾不断激化;迫切需要出台覆盖全民的社会保障制度。(每点2分,满分6分)【解析】(1)根据材料“部分城市失业人数”并结合工业革命的影响,完成第一问。(2)根据材料“接受院外救济的身体健全的成年男子必须接受济贫监督官所安排的劳动”“失业者只有进入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济贫院方能得到一些以牺牲自由乃至人格为代价的救济”“失业者在领取院外救济前必须接受有关其道德、品行方面的调查”完成第二问。20.【示例】(12分)论题:中国古代的法律教育彰显了中华文明的深厚历史底蕴。(2分)论述:儒法两家和各代统治者都重视法律教育。法治宣传教育的内容做到法律与思想道德结合。古代法律本来就是“寓礼于法”,法律与道德结合紧密。(4分)先秦百家争鸣时期,思想家反思社会矛盾的起源,思考重建新的社会秩序,为法律教育提供了契机;宋代商品经济发展,法律教育程度高,通过普及法律教育协调社会矛盾;明清时期,专制皇权强化,统治者重视在民间宣讲政府法律,强化地方基层治理。(4分)法治教育既增加了法律的亲情味,又强化了道德的规范力度,将家庭学校教育与社会教育结合起来,进一步推动法治文明的发展。(2分)【解析】注意新的论述题格式。要求史论结合,结构清晰,逻辑完整。高二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
历史-名校教研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
2023-12-01
·
10页
·
4.1 M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