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期初学业质量监测试卷历史注意事项考生在答题前请认真阅读本注意事项及各题答题要求1.本试卷共6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为75分钟。考试结束后,请将答题卷交回。2.答题前,请您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填写在答题卷上。3.请认真核对监考员在答题卡上所粘贴的条形码上的姓名、考试证号与您本人的是否相符。4.作答选择题必须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请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它答案。作答非选择题必须用书写黑色字迹的0.5毫米的签字笔写在答题卷上的指定位置,在其它位置作答一律无效。一、选择题:本大题共20题,每题3分,共计6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下图为某一文化遗址重要遗存分布图,据图可知当时()A.形成了多元的文明格局 B.早期国家特征已有显现C.阶级分化现象开始出现 D.青铜铸造行业相当发达【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夏朝时期。根据材料“二里头、宫城”可知,描述的是二里头遗址的相关信息。结合所学可知,二里头文化遗迹有宫殿建筑基址、平民居住址、手工业作坊遗址、墓葬和窖穴等,这样的宫殿建筑只有掌握了大量劳动力的统治者才能建成,说明此时早期国家的特征已经出现,B项正确;材料仅涉及二里头遗址的相关内容,无法得出形成了多元的文明格局,排除A项;新石器晚期,就已经出现了阶级分化的现象,排除C项;材料无法得出青铜铸造行业相当发达的结论,与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B项。2.公元前597年,楚国在邲之战大胜。有人建议楚庄王将晋军的尸骨筑成京观,向后世展示武功。庄王却引用《周颂》的诗句,说有“禁暴、戢兵(藏兵)、保大、定功、安民、和众、丰财”七德才称得上“武”,自己一条也不具备,有什么可以向后人展示的呢?这反映出楚王()A.认同华夏文化 B.维护礼乐制度 C.确立霸主地位 D.谋求国家统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时期中国。据材料,楚庄王却引用《诗经》中《周颂》的诗句,崇尚武德,体现对华夏文化的认同,A项正确;楚庄王是春秋时期建立霸权的诸侯国国君,诸侯纷争破坏而非维护礼乐制度,排除B项;材料主旨是楚庄王引用《周颂》,崇尚武德,仅凭楚国在邲之战战胜晋国,不能断定楚王确立霸主地位,排除C项;材料提及楚庄王对武德的看法,未提及谋求国家统一,排除D项。故选A项。3.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战国时期,更有苏秦这样的“游士”背井离乡、四处游说,以寻求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这些现象表明该时期()A.阶层流动成为常态 B.选官注重个人才能C.宗法体制遭到破坏 D.变法改革渐成潮流【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春秋战国时期。根据材料“春秋时期,一些贵族因为种种原因往往离弃宗国,避入他邦,重新入仕,加入到异姓大夫的行列中。”“以寻求统治者的赏识,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可知,春秋战国时期,诸侯争霸兼并战争不断,使原有的宗法分封体制不断遭到破坏,贵族阶级逐渐走向衰落,出现了贵族加入到异姓大夫行列的现象,C项正确;材料仅涉及没落贵族及“游士”流动的信息,无法直接得出阶层流动成为常态的结论,排除A项;“选官注重个人才能”与题干主旨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变法改革的时代潮流,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故选C项。4.在汉代,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将记载本地生产、税收、户口、刑狱等情况的计簿由上计吏携到京师上计,备受查询。郡国上计吏常驻首都,参加朝会及其他大典,了解朝廷的指示,同时备询政俗,向中央反映郡国的情况。这说明汉代()A.郡国长官行政权力削弱 B.朝廷加强对地方的治理C.监察巡视制度日益完善 D.官员考核程序逐渐规范【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汉代中国。上计制是汉代官员考核的主要办法,每年年终,地方官员将地方治理状况向中央汇报,类似于当今的年终考核,反映官员考核程序逐渐规范,D项正确;上计制主要作用是强化官员考核,而非削弱郡国长官行政权力,排除A项;上计制是考核官员的制度,而非治理地方的制度,排除B项;上计是由地方官员向中央上报情况,而非中央派官员到地方巡视,排除C项。故选D项。5.唐玄宗于开元二十六年正式在皇宫内设立了翰林学士院,选任擅长文学的亲信充任翰林学士。翰林学士没有专门的办公场所和属员,不计官阶品秩,主要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而中书省官员则负责起草对一般臣僚的任免及例行文告。唐代翰林院的设立()A.提高了三省的工作效率 B.实现了行政权的合理分工C.扩大了任用宰相的范围 D.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目的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朝(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得出主要结论:唐玄宗在中书省之外,设立由皇帝直接控制的翰林学士院,负责起草军国大事的诏制,削弱了中书省即宰相的权力,加强了皇帝对朝政的控制,D项正确;设立翰林学士院分化中书省的决策权,提高的并非“三省”的工作效率,排除A项;将起草军国大事和起草一般文告分开,分化的是决策而非行政权,排除B项;本题材料并未体现宰相任用范围的扩大,排除C项。故选D项。6.宋代条令规定,在田产交易前,买主应通过中人验证卖主的土地所有权凭证。订立土地买卖契约时,要明确写明田产的四至,亩数、价钱及交易年月,地契上要有卖方、中人的签章。购买土地需用现钱交易。立契付钱后,买卖双方还须把契约送到官府验证、盖印。由此可知,宋代()A.通过立法规范地权转移 B.地方政府主持土地买卖C.官府保护农村租佃关系 D.地主土地所有制受冲击【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宋代(中国)。据本题材料信息可知,宋代政府对田产交易的程序、契约内容和保存等有明确具体的规定,说明当时封建国家通过立法规范地权转移,A项正确;材料并未强调土地买卖由地方政府主持,排除B项;材料体现的是田产交易的程序规范,并非官府对农村租佃关系的保护,排除C项;材料反映出地主土地所有制受保护而非受冲击,排除D项。故选A项。7.“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上述文字可用于说明()A.唐代中外交流的盛况 B.元代边疆治理水平的提高C.明代朝贡贸易的发展 D.清代国家版图的最终奠定【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元朝时期。根据材料“东极三韩,南尽交趾……西逾于阗,北逾阴山,不知各几万里,驿传往来,不异内地。非与前代虚名羁縻,而异方物产邈不可知者比。”及所学可知,题干描述的是元朝辽阔的疆域及边疆治理的信息。结合所学可知,元代疆域治理的重要举措是重视驿站建设,远达极边地带的驿站有助于加强中央对各地的管控,说明元代边疆治理水平得到提高,B项正确;材料未涉及唐朝时期中外交流的信息,排除A项;材料与明朝时期的朝贡贸易无关,排除C项;材料未涉及清朝时期的疆域信息,排除D项。故选B项。8.下表为16—18世纪中国金银比价表,表中数据的变化()年份金银比价15341∶6.36316221∶8.0016771∶9.001741—17501∶11.77A.缘于经济重心南移的完成 B.受益于大西洋贸易网络的形成C.利于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 D.反映出传统小农经济日益衰微【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是本质题、原因题、影响题。时空是:16-18世纪中国。材料反映16-18世纪中国银价下跌,结合所学,新航路开辟后,欧洲商人用白银交换中国商品,白银大量流入中国,导致中国银价下跌。也即题干所示中国银价下跌反映中西方贸易的发展和商品流通规模的扩大,C项正确;经济重心南移完成于南宋时期,也即12-13世纪,排除A项;结合所学,白银大量流入中国,与葡萄牙经营跨越大西洋、印度洋和太平洋贸易,西班牙经营横跨太平洋贸易有关,而主要非得益于大西洋贸易网络形成,排除B项;16-18世纪中国处于明朝中后期至清朝前中期,这一时期中国经济继续发展而非日益衰微,排除D项。故选C项。9.清朝前期,政府多次将官方修纂《明史》这一时政内容作为科举考试的策问试题,一批士子在策答中较为充分地阐发其史学见解,最终为官方《明史》的修纂所采纳。这从本质上反映了清朝统治者()A.注重舆论宣传 B.摒弃文化专制 C.提倡儒学治国 D.强化政治认同【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本质题。时空是:清朝中国。据材料,清朝前期,政府多次将修纂《明史》作为科举考试试题,了解士人的史学见解,并在《明史》修纂中予以吸收采纳,目的是争取士人对《明史》修纂以及清朝统治的认同,D项正确;材料体现清朝政府了解和采纳士人的主张,而非宣传政府的主张,排除A项;清朝实行文字狱,加强对思想文化的控制,并未摒弃文化专制,排除B项;材料未强调选拔儒学人才和在《明史》修纂中渗透儒学思想,无法得出儒学治国,排除C项。故选D项。10.1873年,英、美等五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觐见、呈递国书时行三鞠躬礼。清廷不同意,双方往复辩论数十次无果。李鸿章建议,中国与列强已订约,再不能用属国之礼相待,清廷采纳其建议,在礼仪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清廷的“让步”说明其()A.放弃了闭关锁国政策 B.通过谈判解决国际争端C.具备了近代外交意识 D.与各国的宗藩关系瓦解【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时空是1873年的中国。根据材料“1873年,英、美等五国公使联合照会清政府,要求觐见、呈递国书时行三鞠躬礼。清廷不同意……中国与列强已订约,再不能用属国之礼相待,清廷采纳其建议,在礼仪问题上做出重大让步。”可知,清政府最终接受了外国公使行三鞠躬礼的建议,进一步动摇了华夷之辩的观念,体现了清政府外交艰难地向近代转型,C项正确;鸦片战争后,列强通过武力及不平等条约打破了闭关锁国政策,不符合题意,排除A项;材料并未涉及清王朝解决国际争端的相关信息,与题干无关,排除B项;清王朝与英美等国并未建立宗藩关系,选项与题干及史实不符,排除D项。故选C项。11.英国驻华公使被困在北京期间,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致电英国外交大臣,认为局势严峻,英国必须迅速采取行动,如果准备同清廷断交,就应当立即与张之洞和刘坤一两位总督达成谅解,只要他们尽力维护和平,就能得到英国政府的有效支持。英国外交官旨在()A.稳定本国在华势力范围 B.维护列强在华北的利益C.协助清廷镇压义和团运动 D.巩固清政府的统治根基【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是目的题。时空是:1900-1901年中国。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掀起了瓜分中国狂潮,英国将长江流域划为势力范围,义和团运动爆发后,英国一方面派军队入侵中国,镇压中国北方的义和团运动,另一方面又与张之洞、刘坤一等长江流域省份的清朝总督洽商“东南互保”协议,目的是维护长江流域也即英国势力范围内的安定和平。材料所述英国驻上海代总领事的主张,目的是稳定英国在华的势力范围,A项正确;英国支持长江流域的督抚维护和平稳定,旨在维护在南方而非华北的利益,排除B项;英国参与八国联军侵华,根本目的是瓜分中国,而非协助清廷,排除C项;南方各省督抚与英、美等国洽商“东南互保”协议,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排除D项。故选A项。12.下表反映了民国时期三个统计时段的民族工业平均增长率,对此解读正确的是()时期1912—19201912—19361912—1
精品解析:江苏省南通市海安市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3-11-18
·
16页
·
23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