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梁平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Word版含答案

2023-12-16 · 18页 · 2.7 M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A.多元化 B.内向化 C.等级化 D.中心化2.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主要驱动力是()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千户苗寨所在地区最可能诱发自然灾害是()A.滑坡 B.火山活动 C.洪水 D.沙尘暴4.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光照 C.历史 D.坡度5.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耕地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A.①层理较明显可以找到化石 B.②岩石形成时水流速度较快C.③是在④的基础上变质形成 D.④岩石为许多山脉核心部分7.甲处()A.岩层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 B.断层下陷侵蚀形成背斜谷地C.岩层紧实坚固适于开凿隧道 D.向下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大近年来,我国东部沿海某省一些服装企业为缓解成本压力,将总部和部分生产部门留在国内,把欧美服装订单转移到东南亚进行加工。在此过程中,该类服装企业自带技术和丝绸、刺绣等原材料,同时携手与其在工序上联系紧密的相关企业共同“走出去”。据此完成下面小题。8.该类服装企业“自带原材料”主要是为了()A缩短加工时间 B.保证产品品质 C.降低生产成本 D.加强文化交流9.该类服装企业在“走出去”的过程中,携手相关企业的主要目的是()A.促进自身技术更新 B.增加当地就业机会C.共用当地基础设施 D.提高服装生产效率10.该类服装企业需要在东南亚配套的服务部门是()A.设计咨询 B.展览销售 C.金融保险 D.专业物流局部强降雨后,在某些角度,光通过水汽的折射,形成彩虹奇观。结合下图完成下面小题。11.我国华南地区彩虹出现频率较高的原因是()A.锋面活跃 B.太阳辐射强 C.对流运动频繁 D.地形复杂12.暑假某日,小明同学来到武夷山游玩,降雨过后,看见了彩虹,则小明看见彩虹时最可能时间与朝向是()A.7:00~8:30面朝太阳B.10:00~11:30面朝太阳C.13:00~14:30背对太阳D16:00~17:30背对太阳13.我国北方夏季彩虹出现频率高于南方的可能原因是()A.降雨较多 B.太阳高度角大 C.白昼时间长 D.可见度较高乡村景观空间受到乡村自然环境与人类活动的共同影响,是景观主题、景观功能特征与景观要素相互作用的成果,我国某平原地区乡村景观建设突出“院”、“林”、“田”、“路”、“特色景观”等景观主题,根据不同景观主题的组合方式,该地区乡村景观空间结构有围合式、树枝式等模式类型(下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图中乡村景观空间甲、乙、丙分别代表图()A.院、林、田 B.林、院、田 C.田、林、院 D.院、田、林15.与围合式空间结构景观相比,树枝式空间结构()A.生产空间完整 B.道路系统更完善 C.生活景观集中 D.林地景观突出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共3小题,共55分。16.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问题。绿洲是干旱气候区的特有景观,经过人类活动长期影响,部分天然绿洲和荒漠演变为人工绿洲。人工绿洲主要由农田、人工水域、村镇和绿洲城市等组成,天山北麓洪积、冲积作用形成山前倾斜平原,其上堆积的巨厚第四纪沉积物为地下水的储存、运移提供了良好的空间,是新疆人工绿洲分布较集中的区域。本题中图1为天山北麓部分地区略图,图2为洪积—冲积扇示意图,图3为天山北麓—古尔班通古特沙漠某剖面示意图。(1)指出人工绿洲土壤易受侵蚀的主要自然原因。(2)指出山前倾斜平原从上到下,土壤质地变化的规律及形成原因。(3)分析影响人工绿洲扩展速度和方向的人类活动。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都市农业是指都市城市化地区及近郊间隙地带的农业,是一种以农业高科技武装的园艺化、设施化、工厂化生产为主要手段,以大都市市场需求为导向,融生产、生活和生态于一体,高质高效和可持续发展相结合的现代农业(如下图)。20世纪60年代开始,日本积极推动都市农业发展,在高楼林立、路网密布的城市街区里保有了农田,由专业农民精耕细作,农产品销售份额占到全国的9%。经过60多年的发展,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发生了明显的变化。(1)指出都市农业除生产功能以外的其它功能。(2)分析日本都市农业农产品销售份额较高的原因。(3)推测经过60多年发展的日本都市农业在农户数量和农户结构上的变化。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莱州湾(如图1)海域面积约为6967km2,每年海冰分布面积约为3600km2,海冰厚度约15cm,封冻期长达近4个月。中国首个海上风电与海洋牧场融合发展研究试验项目在莱州湾海域实施,2022年11月25日,首批13台海上风机并网发电。海洋牧场是基于海洋生态系统原理,在特定海域通过人工鱼礁、增殖放流等措施,构建或修复海洋生物繁殖、生长、索饵或避敌所需的场所,实现渔业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渔业模式。“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的基本原理是将鱼类养殖网箱、贝藻养殖筏架固定在风力发电机的地基之上,通过海上风电底座的“鱼礁化”,实现海上风电和海洋牧场的融合。它将开创“水下产出绿色产品,水上产出清洁能源”的新局面,符合“海上粮仓+蓝色能源”的海洋空间开发战略方向。图2为“海上风电+海洋牧场”示意图。(1)分析冬季莱州湾海面易封冻的主要原因。(2)说明风力发电机底座“鱼礁化”的有利影响。(3)简述“海上风电+海洋牧场”模式对国家资源安全的意义。 高2024届第二次调研考试地理试题(本试卷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先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码填写清楚,并认真核对条形码上的姓名、准考证号、座位号及科类名称。2.请将准考证条形码粘贴在右侧的[考生条形码粘贴处]的方框内。3.选择题必须使用2B铅笔填涂;非选择题必须用0.5毫米黑色字迹的签字笔填写,字体工整、笔迹清楚。4.请按题号顺序在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草稿纸、试题卷上答题无效。5.保持答题卡面清洁,不要折叠,不要弄破、弄皱,不准使用涂改液、刮纸刀。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近四十年来,我国乡村地区经济形态、土地利用、社会结构和生态环境等方面发生着深刻变化。下图为网商集聚的某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示意图。完成下面小题。1.从阶段Ⅰ演变到阶段Ⅲ,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逐步()A.多元化 B.内向化 C.等级化 D.中心化2.该村落社会关系网络演变的主要驱动力是()A.历史文化传承 B.工业与信息化 C.自然环境变迁 D.交通区位变化【答案】1.A2.B【解析】【1题详解】从图中可知,阶段I属于本村居民内部联系,阶段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与服装工厂形成新的社会关系网,阶段III本村居民、外来人口以及网上商铺、服装工厂互相联系,形成更加多元化的社会关系,A选项正确。从阶段I到阶段III,可以看到本村居民逐步加强向外联系,并非社会关系内向化发展,B选项错误。从阶段III的社会关系来看,本村居民、外来人口、服装工厂、网上商铺彼此之间均属平等关系,并未出现等级化趋势,C选项错误。阶段III村落社会主体之间互相联系,多元主体结构明显,未呈现出中心化趋势,D选项错误。故选A。【2题详解】结合材料分析,阶段Ⅱ服装工厂的出现促进了外来人口大量进入,阶段Ⅲ网上商铺的快速发展,使村落逐渐发展壮大,该村落受工业与信息化的带动较为明显,B项正确、D项错误;历史文化传承不会导致该村落近四十年社会关系网络出现三个明显的阶段,A项错误;自然环境变迁是一个非常缓慢的过程,对村落短期的社会关系网络演变影响较小,C项错误。故选B。【点睛】乡村重构,即为适应乡村内部要素和外部调控的变化,通过优化配置和有效管理影响乡村发展的物质和非物质要素,重构乡村社会经济形态和优化地域空间格局,以实现乡村地域系统内部结构优化、功能提升以及城乡地域系统之间结构协调、功能互补的过程。西江千户苗寨是中国最大的苗族古村寨,位于黔东南某断层谷地。层层落落的木质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与自然和谐共融,是名副其实的“生态建筑”。下图示意西江千户苗寨吊脚楼分布。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千户苗寨所在地区最可能诱发自然灾害是()A.滑坡 B.火山活动 C.洪水 D.沙尘暴4.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最主要自然因素是()A.降水 B.光照 C.历史 D.坡度5.吊脚楼与自然环境的和谐共融体现在()①可就地取材建房且室内冬暖夏凉②能获得较多光照且节约耕地③底层架空有利于防涝且通风透气④底部支柱长短的选择可适应地形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3.A4.D5.B【解析】【3题详解】该地位于断层谷地,地形起伏较大,降水多,易发生滑坡、泥石流,A正确;该地火山、地震发生频率较低,B错误;该地依山建筑,地势较高,受洪水威胁小,C错误;该地降水丰富,气候湿润,植被茂密,不易发生沙尘暴,D错误。故选A。【4题详解】由图可知,河流东岸吊脚楼数量多,西岸数量少,东岸是河流的凸岸。根据图中测量点海拔和测量点之间的相对位置可知,河流的东岸地形较为平坦,西岸海拔较高,地势落差较大,因此造成河流两岸吊脚楼数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是地形,D正确。跟降水、光照关系不大,历史属于人文因素,ABC错误,故选D。【5题详解】吊脚楼依山而建,西江是我国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分布地区,尤其是山区木材丰富,可以就地取材,且室内冬暖夏凉,①正确;吊脚楼依山而建,呈阶梯状逐级抬升,能获得较多光照,可节约耕地,②正确;吊脚楼底层架空主要是为了平衡,适应地形的需要,利于通风防潮,并不是为了防洪涝灾害,③错误;吊脚楼的底部支柱长短不一主要是为了适应地形的变化,④正确。综上所述,①②④正确,故选B。【点睛】地域文化一般是指特定区域源远流长、独具特色,传承至今仍发挥作用的文化传统,是特定区域的生态、民俗、传统、习惯等文明表现。它在一定的地域范围内与环境相融合,因而打上了地域的烙印,具有独特性。地域文化中的地域”,是文化形成的地理背景,范围可大可小。地域文化中的“文化”,可以是单要素的,也可以是多要素的。地域文化的形成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地域文化是不断发展、变化的,但在一定阶段具有相对的稳定性。下图为某地地质剖面图。读图完成下面小题。6.①②③④四种岩石或岩层中()A.①层理较明显可以找到化石 B.②岩石形成时水流速度较快C.③是在④的基础上变质形成 D.④岩石为许多山脉核心部分7.甲处()A.岩层在断层发生前形成向斜 B.断层下陷侵蚀形成背斜谷地C.岩层紧实坚固适于开凿隧道 D.向下沉积物的颗粒逐渐变大【答案】6.D7.A【解析】【6题详解】据所学可知,化石是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