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二轮复习语文试题(老高考旧教材)+主题群文练2 文化自信(论述类+散文)

2023-12-19 · 6页 · 32.1 K

主题群文练2 文化自信(论述类+散文)(限时40分钟)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必须坚定历史自信、文化自信”,“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只有文化自信自强,才能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丰富哲学思想、人文精神、道德理念,充分展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永恒魅力和当代价值。一、(2023内蒙古包头统考一模)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自古以来,东西方都重视美育对立德树人的作用。古希腊柏拉图曾在《理想国》中提出音乐教育对于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的重要性。而美育之于数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亦功不唐捐。上古时期,中国便已出现诗、乐、舞三位一体的乐教;西周建立起来的礼乐文化制度,则对中国数千年文明产生了极为深远的影响。春秋时期,孔子提出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等思想,更奠定了审美教育特别是艺术教育在中国文化中不可替代的地位。孔子深知艺术审美的力量,虽然“礼”与“德”已由德育内化为一种心理要求,但只有“成于乐”“游于艺”的美育才是最高境界。在此,道德目标通过审美转化,成为自由人性的有机组成而发端内心,让枯燥严肃的理性染上灵动的色彩。孔子的美育思想是后世文以载道的理论基础,也是其精神价值核心所在,被此后的儒家所继承。如战国孟子提出“充实之谓美”;西汉《乐记》提出“乐者,通伦理者也”;宋明理学经广泛吸收佛道理论之后,将美育理论本体化、精致化、体系化,提倡洒落自得、浑然至乐的人生风范和人生境界,强调通过“乐”这一自由心境的体验,达到真、善、美及知、情、意的统一,等等。不难看出,中国传统美育不仅传授艺术形式带来的审美情感,而且蕴含深厚浓郁的家国情怀、社会理性与道德精神。事实上,道德和艺术正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中华人文精神亦由此带有泓邃的审美品格。如钱穆所言:“文学必在道义中,而道义则求其艺术化。中国之人生乐处,即在是矣。此非中国之文化特质乎!”在中国,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涵养出一种人格审美求善的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甚至不妨说,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就是美育。纵观历代中国社会,无不将生活化、道德化的艺术作为人格培养的基本手段。这种通过审美中介来实现外在规范向内在自觉的转变,迥异于德国哲学家康德对抽象“先验理性”或“道德律令”的绝对服从,而是融合具体情境,一方面在艺术审美中追求人格的道德境界,另一方面又在道德培养中追求人格的艺术境界,最终实现“从心所欲不逾矩”的极致。随着中西文化交流空前密切,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开始发生变化,其理论形态呈现出中西交融的面貌,也涌现出不少杰出人物和精彩观点。如王国维的《论教育之宗旨》,首次全面论述了美育在教育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初步建立起中国现代美育架构。蔡元培筑基于中国传统文化特质的同时,借鉴康德、席勒美育思想中的有益成分,提出“以美育代宗教”。蔡元培还推动美育列入国民教育计划,让中国现代美育走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道路。朱光潜则拓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以当时美学和心理学研究最新成果为依据,强调美育对个体心灵的解放功能,突出了美育作为创新教育的特征和意义,并将美育落实到人的生命体验之中。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的艺术教育便属于这种美育观点的践行。如果说王国维、蔡元培、朱光潜等人的美育思想属于启蒙类型,那么,陶行知、徐悲鸿等人奉行的美育思想则将美育的终极指向定位于社会救亡与民族解放。(摘编自吴为山《以美育提升人文素养筑牢文化自信》)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古希腊柏拉图认为没有音乐教育就不能培养城邦公民勇敢、节制、正义等美德。B.文章认为美育在几千年中华民族社会发展与文化传承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C.美育是中华传统文化精神的形成方式和渠道,这就需要艺术与道德的有机结合。D.近代中国美育文化和美育精神与西方文化交融,进而涌现出不少杰出的美育理论家。2.下列对原文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先论述了古代中西美育的异同,然后论述了近代中国美育出现的新理论新特点,思路清晰,逻辑性强。B.第一段关于孔子思想的阐述,意在证明孔子既重视德育教育,又非常重视美育教育,有力地论证了中心论点。C.第二段运用了多种论证方法,既有引用论证,又有对比论证,增强了论述的说服力,使文章观点更加鲜明。D.文中对宋明理学美育思想发展的介绍,证明了孔子的美育思想的精神价值核心为后世的儒家所继承这一观点。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3分)A.中国的审美教育,萌芽于上古时期,经过西周时期的发展,到春秋时期的孔子时,已经达到了最高境界。B.中国传统道德教育的手段与康德的观念是不同的,后者要求绝对服从道德律令,前者通过审美来实现。C.道德和艺术是中华传统文化两大精神基石,所以钱穆认为中国文化的特质就是文学与道义既有分离,又紧密结合。D.朱光潜发展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刘海粟、丰子恺、林风眠等人于艺术教育中践行了蔡元培的美育理论。二、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15分)走在西湖边上 周 朝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之于久负盛誉的西湖,这话不免有些唐突,且有伤尊严之嫌。我何敢如此冒昧?三秋桂子、六桥烟柳……俯拾即是的湖光山色,恰到好处的柳绿花红,浩渺、繁盛,西湖以其天堂般的存在,吸引古今游人在此形胜之地,留下了绵延跌宕的足迹和身影!二十年前我赴杭州参加会议的间隙,第一次领略了西湖魅力。彼时,正逢绵绵秋雨,相比于晴日,西湖应该是多了几分萧瑟。那几天,只要有空闲,我都会踏着秋色,一个人,静静地感悟这宽阔水域。“东南形胜,三吴都会,钱塘自古繁华。烟柳画桥,风帘翠幕,参差十万人家。”究竟从何年何月开始,就有了这一湖碧水,端的给人间缔造了绝无仅有的图景?甚至,让每一位漫步在杭州城里的游客,内心动辄涌起难舍难离的百般情愫——于我,何尝不是如此?潜藏在心底的羡慕,总是不由自主地默化成些许嫉妒。这样的悖乱、纠结,我知道,皆因我非杭州人的心理在作祟。这种狭隘和感性,是不是唯独我才根深蒂固呢?西湖的历史记载最早见于东汉时期,《汉书》卷二十八《地理志》会稽郡云:“钱塘,西部都尉治。”至隋朝,钱塘县城迁至湖东岸,方有西湖之名。历史何曾如云烟?原来,杭州人的幸福是有来历的,并且,源远流长!为着这浩渺烟波,我不止一次地走近西湖、聆听西湖、品读西湖,倾力追寻她与生俱来的“良渚文明”的因子,以及在她的文明的辐照下,那些似乎从未走远的人物和故事。新年刚过,从保俶路口开始,我沿西湖漫长的史迹,驻足、移步、流连。从保俶路走出,不远处就是白堤上的“断桥”。对于“断桥”,想必很多人都不陌生,即使从未来过西湖者,有几人不知道中国四大民间爱情传说之一“白娘子与许仙”的故事呢?修炼成人形的蛇妖白素贞在西湖游玩时,与许仙在断桥相遇,一见钟情,结为夫妻。但是,他们的爱情不为“卫道士”法海所容,法海将许仙骗至金山寺软禁,白素贞同小青一起与法海斗法,水漫金山寺,却因此伤害了其他生灵。白素贞触犯天条,在生下孩子后被法海收入钵盂,置净慈寺前,令人于其上砌七级宝塔,名曰雷峰,将钵盂镇于塔中。站在断桥上,向南遥望,目光穷尽处,就能看到夕照山上的雷峰塔。我不由得想起鲁迅先生《论雷峰塔的倒掉》里的文字:那时我惟一的希望,就在这雷峰塔的倒掉。……你看,尽管鲁迅先生一向辛辣犀利,像个不食人间烟火的斗士,但其实在他的内心深处,依然有着柔软的一隅。共情、悲悯、救世,才是一位好作家本该有的品格。这,也是我的向度!从白堤到苏堤,有一段很长的路要走。公元822年7月,仕途多舛的白居易被任命为杭州刺史。白居易甫一上任,见杭州有六口古井年久失修,便主持疏浚,解决饮水难题;又见西湖淤塞、农田干旱,便修堤蓄积湖水以利灌溉。在西湖演进的历史中,白居易予以其更加厚重的民生内涵。光阴荏苒,世异时移。今天,或许很多人认为脚下东起残雪断桥、西止平湖秋月的白堤是白居易主持修筑的,其实不是。白堤原名白沙堤,应该是因为白居易任上加强修缮,后人为纪念政绩卓著的诗人,才将白沙堤唤作白堤。公元1089年,苏东坡再返杭州任知州。这一次,苏东坡发现西湖已不像18年前那样碧波浩渺,而是杂草淤积、水流艰涩。于是,上任不久的苏东坡向朝廷递交《乞开杭州西湖状》,称:“杭州之有西湖,如人之有眉目,盖不可废也。”之后,便雇募民工疏浚西湖,修筑长堤,并修桥六座,桥下有孔,水流自如。《宋史》载,“堤成,植芙蓉、杨柳其上,望之如图画,杭人名为‘苏公堤’”。此即今日苏堤。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巡游西湖,品题“西湖十景”,御书“苏堤春晓”。因此,历来,游人来西湖览胜,“苏堤春晓”是绝不会错过的!我从苏堤的最北端一直向南走,偶尔从人群中错步、盘桓,唯恐遗漏了苏堤的绝色美景。只是游人太多,以至于想留下一张背景纯粹的照片都很难。在望山桥处,我无意抓拍的一张照片中,两位老人正举目东望,远处,水波中央,是西湖的另一个胜景——三潭印月。…………凡来过西湖者,应该对这里的另一大文化记忆印象深刻——在西子湖畔,散落有不少的历史名人墓冢。这些墓冢为“翠幕烟绡藏不得,一声声在画桥西”的柔媚杭州,平添了几分悲怆抑或刚烈的气质。沿西湖北岸的北山街往西走,栖霞岭南麓,便是南宋抗金名将岳飞的墓地所在。历经八百年,尽管物换星移,始建于南宋嘉定年间的岳飞墓至今保存较为完好。风侵雨蚀,寒暑相催,水光山色不胜悲,人间永流英雄血。公元1142年,偏安于江南的南宋王朝在金兵的蹂躏下气若游丝。这年腊月的一天,岳飞被秦桧构陷,以“莫须有”罪名被杀害在临安的大理寺狱中。岳飞被害后,狱卒隗顺冒险将其遗体背出杭州城,偷葬于钱塘门外九曲丛祠旁。二十年后,宋孝宗下诏为岳飞平反昭雪,将其遗骸以一品官之礼改葬于栖霞岭南麓。靖康耻,犹未雪。臣子恨,何时灭?悲愤之下,我骤然想起正在热播的电影《满江红》。电影里,哪怕是一介马夫、小卒,都个个不惜肝脑涂地,在生死场中赓续了壮怀激烈、“精忠报国”的品质和精神。镜头是历史的再现,人心的不屈,人心的归向,从未在时间的流逝中有过些许褶皱。我想,这大概就是《满江红》的意义所在。沿历史顺流而下,至近代,至西泠桥畔、孤山路一侧,有被孙中山先生誉为“巾帼英雄”的鉴湖女侠秋瑾的墓地。墓座上秋瑾全身塑像,左手按腰,右手按剑,眼望西湖,英姿飒爽。因为正值初春,不像二十年前我第一次来西湖,那一次,站在秋瑾墓前,我真切地感悟到了秋瑾“秋风秋雨愁煞人”的长叹与悲郁。苏小小、武松、林和靖、魏源、章太炎、张苍水、徐锡麟、陶成章、史量才、苏曼殊……青山有幸,绿水有念,无数俊杰赤子、墨客骚人长眠在西湖边上,予以西湖另一种厚重与沧桑,这种集观景、凭吊、追思、励志于一身的大地景观,是西湖的另一种质地。这种质地,有时候,比景色更能摄人心魄。绕湖一周,回到最初的出发地时,晚霞在湖面上荡漾出万紫千红。偌大西湖,水天一色。不忍转身的我,久久地站在湖边,以似显单薄的身影给西湖留下了一个微不足道的注脚!倘若哪一天,当你来到这里,是不是也会“一半勾留是此湖”呢?2023年1月29日(有删改)4.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A.文章融西湖的自然景观与西湖的历史人文景观于一体,展现出独具特色的风光形胜与深厚的文化内涵。B.文章大量引用古典诗词,不仅丰富了文章的内容,而且强化了文章的诗意色彩,增强了文章的可读性。C.对于“卫道士”法海将白娘子镇于雷峰塔下,作者与鲁迅有着相同的感受与看法,都希望雷峰塔早早倒掉。D.文章既有对白居易、岳飞等人的详写,也有对林和靖、章太炎等人的略写,为后文抒发感情做了铺垫。5.文章开头为什么说“我历次来西湖,都不只是奔着西湖的景色来的”?文章尾段“倘若哪一天……‘一半勾留是此湖’呢?”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6分)6.文章融知识性、趣味性、思想性于一体,请结合内容简要分析。(6分) 答案与解析主题群文练2 文化自信(论述类+散文)1.C 解析A项,对音乐教育的作用的表述绝对化,原文只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