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第三次诊断字地理试题2023.12注意事项:1.答卷前,先将自己的考生号等信息填写在试卷和答题纸上,并在答题纸规定位置贴条形码。2.本试卷满分100分,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非选择题)两部分,第Ⅰ卷为第1页至第4页,第Ⅱ卷为第5页至第8页。3.选择题的作答: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4.非选择题的作答:用0.5mm黑色签字笔直接答在答题卡上对应的答题区域内。写在试卷、草稿纸和答题卡上的非答题区域均无效。第Ⅰ卷(选择题,共45分)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共45分)。9月15日15时,济南(36°40′N,117°02′E)某中学地理研学小组拍摄了某瀑布的照片。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推测拍摄者面向()A.东北 B.东南 C.西北 D.西南2.此时()A.地球逐渐靠近公转轨道的远日点B.纽约(40°43′N,74°W)地物日影朝向东北C.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15°W向东至165°ED.全球与济南处于同一日期范围小于1/2【答案】1.D2.C【解析】【1题详解】根据材料“9月15日15时拍摄了瀑布的照片”可知,此时太阳应为南偏西,太阳在瀑布上方,拍摄者面向瀑布拍摄,应面向西南,D对,ABC错。故选D。【2题详解】地球运行到公转轨道的远日点时间大约是7月初。拍摄时间为9月15日15时,此时地球地球逐渐远离公转轨道的远日点,A错误。根据地方时计算公式,当北京时间(120°E)15:00,美国纽约(74°W)地方时约为2:04,为夜间,没有太阳,没有地物日影,B错误。此时,0时所在经度为105°W,位于西七区,与济南处于同一日期范围从西七区向东到东十二区,大于1/2,D错误。赤道上始终6:00日出,18:00日落,此时15°W地方时6:00,165°E地方时18:00,赤道上昼半球范围是15°W向东至165°E,C正确。故选C。【点睛】地球公转规律:(1)轨道:近似正圆的椭圆,太阳位于它的一个焦点上。(2)方向:自西向东。(3)周期:365日6时9分10秒。(4)速度:1月位于近日点,速度快;7月位于远日点,速度慢。地质工作者对某一河流断面展开科学考察,并推测绘制出该断面河流平均水位及河床地层表面高度随时间的变化曲线,其中甲、乙、丙为三个连续地层的表面高度。图示年代期间,该处气候保持相对稳定。据此完成下面小题。3.该河流断面水位高度保持稳定的原因是()A.流水侧蚀作用强 B.流水下蚀作用强C.地壳抬升运动慢 D.间歇性断裂下陷4.该断面上,乙地层比甲地层()A.形成早,厚度小 B.形成早,厚度大C.形成晚,厚度小 D.形成晚,厚度大5.现阶段,该断面的地貌是()A.峡谷 B.冲积扇 C.槽形谷 D.河漫滩平原【答案】3.B4.B5.A【解析】【3题详解】据图可知,地层的海拔不断抬升,说明地壳在抬升,河流断面水位高度保持稳定,说明流水在下蚀,并且下蚀的速度与地壳抬升速度相当,B正确,ACD错误。故选B。【4题详解】沉积岩层中,下面的沉积层形成的早,上面的形成的晚。该断面上,甲地层在乙地层上面,因而甲地层较乙地层形成更晚,因此乙地层比甲地层形成早;图中虚线都代表岩层上表面的高度,因此相邻两条虚线之间的宽度,即可视为对应岩层的厚度;读图可知,乙岩层的厚度比甲岩层大,B正确,ACD错误。故选B。【5题详解】读图可知,甲、乙、丙三个地层上表面高度还处于不断上升中,所以判断当前该断面岩层持续上升,当地河流下切侵蚀为主,因此地貌类型是峡谷,A正确;河漫滩和冲积扇以流水沉积作用为主,BD错误;流水地貌中的槽形谷宽而浅,该处地势平坦,河流流速减慢,下蚀减弱而侧蚀加强,形成槽形谷,C错误。故选A。【点睛】引起地表形态变化的作用,按其能量来源分为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内力作用的能量主要来自地球内部的热能,表现为地壳运动、岩浆活动和变质作用等,它使地表变得高低起伏。外力作用的能量来源主要来自地球外部的太阳能,以及地球重力能等,表现为地表物质的风化、侵蚀、搬运和堆积等作用。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它是形成深海洋流的重要动力。通过下潜寒流,表层的氧气传输到深层海域,深层海水中的微生物靠这些氧气把从海洋表层沉落下来的有机物分解成氮和磷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再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在过去50年间,日本海北部的平均气温上升了1.5~3℃,下潜寒流也受到气候变暖影响。下图为日本海位置示意图。据此完成下面小题。6.日本海的下潜寒流形成在冬季,主要分布在()A.① B.② C.③ D.④7.气温升高会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A.下潜速度加快 B.下潜深度变浅 C.下潜流量增大 D.下潜方向偏南8.推测未来该海域浮游生物数量()A.增多 B.不变 C.减少 D.不可预测【答案】6.D7.B8.C【解析】【分析】【6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在冬季,受西北季风的影响,表层海水在西北季风的吹拂作用下,冷海水在④处堆积然后垂直下潜形成下潜寒流,D正确,ABC错误。故选D。【7题详解】下潜寒流是指海洋表层的冷水在外力作用下向海洋底部垂直流动,气温升高,南北温差变小,气压差变小,会导致西北季风减弱,导致日本海下潜寒流下潜的速度减慢,下潜深度变浅,下潜流量减小,AC错误,B正确;越往北,气温低,温差大,故下潜方向偏北,D错误。故选B。【8题详解】由材料“通过下潜寒流,表层的氧气传输到深层海域,深层海水中的微生物靠这些氧气把从海洋表层沉落下来的有机物分解成氮和磷等无机物,这些无机物再随深层海水上升到海洋表层,成为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可知,未来的气温上升,下潜寒流减弱,下潜深度减弱,深层的微生物分解的有机物减少,表层的浮游生物的营养来源减少,浮游生物数量减少,C正确,ABD错误。故选C。【点睛】日本暖流是太平洋北赤道暖流的一个分支,它向东北流动,在日本群岛以东与北太平洋暖流相遇,然后向东北流动,与千岛寒流汇合。日本暖流的水温比同纬度的太平洋水温低,这是因为它从低纬流向高纬,在流动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侧柏易发芽、侧根多,耐干旱、耐瘠薄。太行山南麓低山丘陵区生态环境恶劣,侧柏是当地主要的造林树种。某研学小组选取当地海拔与坡度相近的四地进行研究,制作了四地侧柏林冠层结构的数据统计表。据此完成下面小题。样地植被郁闭度种植密度/(株·hm-2)平均胸径/cm平均树高/m枯落物厚度/cm①0.80124205.003.92.4②0.7660006.584.22.0③0.6050406.904.61.7④0.8033608.106.22.39.据表可知()A.枯落物厚度与植被郁闭度呈负相关 B.枯落物厚度与种植密度呈正相关C.人工林综合效益最低的是①地 D.人工林综合效益最低的是③地10.为充分发挥人工林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提升林地综合效益,该地应()A.及时抚育间伐 B.引进优势树种 C.适时引水灌溉 D.提高林木密度【答案】9.C10.A【解析】【9题详解】结合表格信息可以判断,与枯落物厚度呈正相关的是植被郁闭度,A错误;种植密度变化与枯落物厚度变化不完全一致,没有明显相关性,B错误;对比表格数据可知,①地人工林平均胸径和平均树高最小,且种植密度是其他地区约2~4倍,但郁闭度和其他地区比无明显优势,说明①地人工林的经济效益和环境效益等综合效益最低,C对,D错。故选C。【10题详解】人工林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与林木密度并没有明确的正相关,提升林木密度对发挥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生态功能作用不大,D错误;及时抚育间伐既能保持林木的防风滞尘、保持水土的功能,还可以提高林木的经济效益,林地质量效益发挥最好,A正确;结合材料可知,侧柏耐干旱,当地为太行山南麓,温带季风气候,不需引水灌溉,C错误;引进优势树种容易造成物种入侵,破坏原有生态环境,B错误。故选A。【点睛】植被的作用:防风固沙,涵养水源,防止水土流失,美化环境,净化空气,吸烟滞尘,防风消浪,减少噪音,为生物提供栖息地,植被覆盖防止土壤水分蒸发。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为适应当地特殊的自然条件,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发展立体布局的农牧业生产,至今仍保持着半农半牧的农业生产模式。早期果蔬种植主要分布在海拔较低的河谷地带,以自给自足为主。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开始在半山台地上种植果蔬,种植面积不断扩大,产品远销成都等地。左图示意嘉绒藏人分布,右图示意高山峡谷地带农牧业立体布局。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1.嘉绒藏人多聚居在半山地带,原因不包括()A.台地地形平坦开阔 B.半山腰处降水丰富C.土壤肥沃适合农耕 D.不受洪涝灾害侵扰12.该地农牧业立体布局的主导因素是()A.地形 B.光照 C.水源 D.土壤13.该地区农业保持半农半牧的生产方式()①充分利用当地自然条件②提高农业生产效率③增强了市场适应性④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答案】11.A12.A13.C【解析】【11题详解】结合所学知识,半山地带地势较高,不易受洪水侵扰,且青藏地区海拔高,气温低,半山腰海拔不是很高,温度适宜,降水较为充沛,且土壤较为肥沃,适宜农耕和居住,BCD不符合题意;半山地带坡度较陡,不平坦,A符合题意。故选A。【12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嘉绒藏人生活在横断山区的高山峡谷中,在河谷、半山、高山地带立体布局农牧业生产,主要影响因素是地形,A正确,排除BCD。故选A。【13题详解】根据材料信息可知,该地区以山地为主,山地垂直地域分异显著,适宜半农半牧,充分利用本地区自然条件,半农半牧可根据市场需求的变化,灵活安排农牧业生产,市场适应性强,半农半牧方式因地制宜,对山地生态环境破坏小,①③④正确;半农半牧并没有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排除②。故选C。【点睛】农业区位分析包括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自然因素包括气候,地形,土壤,水源等方面。一般选择在气候适宜,地形较为平坦,土壤肥沃,土层深厚,水源较为充足的地区进行农业生产。社会经济因素包括市场,交通,劳动力,政策,科技等。如今,随着市场需求的改变,交通条件的完善以及技术水平的提高,农业区位因素发生明显变化。“舒适型移民”已成为当代社会重要的人口流动方式。许多人要求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从而形成“舒适型移民”。据此完成下面小题。14.“舒适型移民”产生的主要条件是()A.自然环境的差异 B.区域就业机会的差异C.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 D.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15.“舒适型移民”对迁入地可能带来的影响是()A.增加就业难度 B.促进服务业发展 C.大力开发资源 D.降低环境承载力【答案】14D15.B【解析】【14题详解】由材料“暂时或永久离开城市喧嚣浮躁的生活环境,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可知,“舒适型移民”是人们在经济比较发达,人均可自由支配收入较高、大众旅游以及城市化发展较为成熟的背景下,人们思想观念转变,摆脱喧嚣浮躁,寻求慢节奏健康生活,故其产生的主要条件是区域经济水平的提高,D正确;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主要与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或者区域文化习俗等有关,与自然环境差异关系较小,A错误;“舒适型移民”主要是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获得就业机会,B错误;区域间联系便利紧密是“舒适型移民”的必要基础设施条件,但之所以形成“舒适型移民”主要在于经济发达、人们经济收入提高、思想观念转变等,C错误。故选D。【15题详解】舒适型移民”主要是寻找一种安逸自在慢节奏健康的生活方式,而不是获得就业机会、开发资源,AC错误;环境承载力是指在一定时期内一个地区的资源环境所能承载的最大人口数量,“舒适型移民”对环境承载力影响小,D错误;“舒适型移民”可增加迁入地的消费需求,促进服务业发展,B正确。故选B。
山东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三次诊断考试地理试题(解析版)
2023-12-22
·
13页
·
729.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