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模拟-冲刺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解析版

2024-01-08 · 19页 · 730.8 K

2024年新高考语文七省联考强化训练卷(一)(黑吉甘皖赣桂黔适用)(本试卷共四道大题,23道小题,满分150分。时间150分钟)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躺平”是《咬文嚼字》评选的2021年度热词,它曾作为青年群体的症候引起广泛关注。在早期研究中,学界对此尽管认知态度不一,但一致认为,“躺平”的“不思进取”甚至以“不思进取”为荣的表达,与主流文化形成了对抗。在其热度逐渐消退的今天,我们可以更从容地反思年轻人使用“躺平”时的心态。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躺平”在传播中变成了一个漂浮的能指,不再具备稳定的内涵,其使用既有基于自我保护或维系社交的实用需求,也有基于自我宣泄或自我激励的情感需求。其对抗性也呈现出目标失焦的特征。“躺平”一词确有对抗性,但其对抗目标十分模糊。大多数受访者在谈到自己的“躺平”经历时表示“其实当时并没有想很多”。他们只是在社交媒体中分享和交换自己的主观经验,一旦被他人认可,受到社会证实,便会成为一种“共享现实”,产生“集体共鸣感”。然而,正如陈龙在《对立认同与新媒体空间的话语再生产》中所言,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部分“躺平”青年对主流价值表现出间歇性质疑的态度,他们在面对主流标准时,会有求之不得的挫败感和委屈感。“在考研这条路上,我真的努力了,结果还是不如意,‘躺平’算了。”“我不能‘躺平’下去了,我整个人都快废了,而且一点也不快乐,没有人喜欢我。”从这些受访者的表述中可以看出,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躺平”是暂时性的“弱者”的话语反抗方式,有利于动员主流社会进行反思。马中红在《商业逻辑与青年亚文化》中将互联网中的亚文化实践视作弱势青年以文化资本撬动经济资本的途径。“躺平”青年的这一话语实践也在遵循这种逻辑:一方面,他们借助话语中明确且强烈的对抗性来引起社会关注,从而试图打破自己当前的困局;另一方面,“躺平”青年在以反主流的姿态引起社会关注的同时,又在努力地使自己的人生主流化。“躺平”一词中所谓的对抗性,往往是其唤起彼此共鸣的手段,他们联合大规模使用“躺平”,助推“躺平”的兴起,从而寻求生活的解困之道。这种联合对抗,更像是联合自救。有学者使用“脱逸”概念来阐释互联网时代青年亚文化实践者凭借新媒介技术抵抗权威与自娱自乐的态度。“脱逸”一词来自苏轼的诗句“天骥虽老,举鞭脱逸”,用以描绘马脱缰而奔的行为和情态,包含着冲破禁锢,重获自由的喜悦之意。以“躺平”为代表的网络流行语中既承载有目前学界所界定的“抵抗”色彩,也包孕着苏轼笔下的“脱逸”之内涵。从玩世不恭式的对抗性话语转向相对严肃性的社会症候性话语,再转变到流行的日常性话语,“躺平”的话语性质经历了从抵抗话语脱逸成变相认同式话语的过程。很多时候,“躺平”已经“脱逸”成为青年们的一种社交话语,他们在使用“躺平”语录的同时,并不完全指向具体的“躺平”实践。法国心理学家塔尔德提出了“模仿律”概念,认为社会是由一群倾向于相互模仿的人组成的,而对网络流行语的模仿与传播即可视作当下青年主动融入社会语境的社会化尝试。近年来,网络流行语数量之多、破圈频率之快,实则反映出当下青年群体融入社会的迫切愿望。而这一动机,就决定了网络流行语与主流社会价值观之间势必不会是对立关系。相反,借助社交媒体的传播,网络流行语在模仿与脱逸中以“对抗性”的姿态实现了对社会共识的反哺。部分学者将青年群体的亚文化行为视为青年以个性来反抗集体性的表现,这沿袭的是西方文化中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而中国的多元融合文化传统为中国人在人生与社会境遇中提供了多元的价值选择,这也使中国文化具有“或此或彼”的更为柔滑的文化特点,人们在生活的任何缝隙中都可以找到生命存在的空间,因此也就失去了对抗的逻辑前提,很少面临西方文化那种“非此即彼”的极端困境。具体到“躺平”这一话语中,可以看到,青年群体依旧期待着能被主流社会认可,其个性化表达中蕴含强烈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只不过当下青年在接纳主流文化的过程中表现出一种更为曲折的方式,即所谓的“期待被认可,拒绝被收编”。(摘编自韩敏卢松岩《回到中国文化的对抗认同:网络流行语“躺平”的话语脱逸与共识反哺》)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早期研究者普遍认为,青年一代的“躺平”思想及话语具有消极色彩。B.在情感作用上,“躺平”有时呈正向价值,成为青年自身的动力机制。C.“躺平”青年的挫败感、委屈感,源自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的不认同。D.“躺平”青年的示弱方式可以提高社会关注度,形成对主流共识的反哺。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躺平”一词的内涵和外延在人们传播过程中不断发生改变。B.社区认同的抽象化、虚拟化使“集体共鸣感”缺少实际效应。C.“躺平”一词的脱逸过程,实际也是其抵抗性逐步消解的过程。D.西方的“二元对立”思维模式,难以准确解释中国的文化现象。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最后一段观点的一项是()(3分)A.人是一种模仿性的生物,而模仿正是促使人类进行文化创造和社会融合的根本性冲动之一。——塔尔德B.人们能够按社会要求规范自己的行为,但代价是欲望受到压抑,文明就意味着自由的丧失。——弗洛伊德C.在一个社群所用的共同语言之外,也必然会因个人间的需要而产生许多少数人间的特殊语言。—费孝通D.中国人消融了西洋概念里团体与个人这两端,中国人的个体与团体不是“对立”的关系,而是“关系”的关系。 ——梁漱溟4.“小镇做题家”是《咬文嚼字》2022年度热词,指“出身小城,埋头苦读,擅长应试,缺乏一定视野和资源的青年学子”。很多青年以此自嘲,引起广泛共鸣与热议。请结合文本相关内容,从“对抗认同”的角度分析这一现象。(4分)5.为深入解读青年的“躺平”心态,作者采用了哪些方法?请根据文本概括。(6分)【答案】1、C【解析】原文的表述是:埋藏在“躺平”语录的表层对抗性之下的,是青年群体在自我价值实现过程中的踌躇与迷茫,以及渴望被社会主流认同的强烈欲求。可见,“躺平”青年之所以会感到挫败、委屈,恰恰是因为他们内心深处对主流价值深刻认同却又求之不得。【答案】2.B【解析】原文的表述是:在新媒体空间中,所谓的社区认同实质上是一种高度抽象化、虚拟化的幻想,正因为如此,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很大程度上只是停留在话语上,并没有多少实际效应和明确所指。可见,缺少实际效应的是“社交媒体中的对抗性”。【答案】3.D【解析】最后一段的观点是:青年个性化表达中的集体化、社会化内涵源自中国文化中缺少个性与集体性的二元对立。A项,阐述的是人类模仿性的社会价值。B项,阐述个人自由与社会规范的对立关系。C项,阐述小众语言产生的必然性。【答案】4.①“小镇做题家”用自嘲的方式,通过展现自身视野和资源的弱势来反抗教育资源不平等的现实,以引起主流社会的关注和反思,从而改变群体的困局;②同时也希望通过自身积极改变命运的努力获取社会主流价值的认同。【评分参考】每答出一点给2分。意思对即可。其他答案言之成理酌情给分。【答案】5.①调查采访获取第一手资料。②查找文献(引用学者观点)作为理论参考。③分析“躺平”的心理动机和语义流变。④追溯“躺平”心态的民族文化根源。(答“比较中西方思维模式”给1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为奴隶的母亲柔石她的丈夫是一个皮贩,就是收集乡间各猎户的兽皮,贩到大埠上出卖的人。然而境况是不佳,债是年年积起来了。他大约就因为境况是不佳,烟也吸了,酒也喝了,钱也赌起来了。这样,竞使他变成一了非常凶狠而暴躁的男子,但也就更贫穷下去。在穷得得病以后,全身便变成枯黄色,连眼白也黄了。有一天,他向他的妻子说:“再也没有办法了。我想,还是从你的身上设法罢。你跟着我挨饿,有什么办法呢”“我的身上?......”他的妻坐在灶后,怀里抱着刚满五岁的小男孩,讷讷地低声问。“你,是呀,”她的丈夫病后的无力的声音,“我已经将你出典了......”“什么呀”他的妻几乎昏去似的。屋内稍稍静寂了一息。他气喘着说:“有一个秀才,没有儿子,年纪已五十岁了;想买一个妾;又因他的大妻不允许,只准他典一个,典三年或五年,肯出八十元或一百元的身价。”说到这里,他垂下头,声音很低弱。他的妻简直痴似的,话一句没有。又静寂了一息,他继续说:“本月十八,五天后。”这时,他的妻简直连腑脏都颠抖。吞吐着问:“你也想到过春宝么?没有娘,他怎么好呢”“我领他便是了,本来是断了奶的孩子。”他似乎渐渐发怒,走出门外去。她呜呜咽咽地哭起来。这一天,春雨滴滴淅淅地落着。妇人一夜不曾睡。她先将春宝的几件破衣服都修补好,连孩子冬天用的破烂棉袄都拿出来,移交给他的父亲——他已经在床上睡去了。之后,她坐在他的旁边,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一句也没有。两村相隔有三十里路,轿夫第二次将轿子放下肩,就到了。一个两眼很有心计的约摸五十来岁的老妇人来迎她,她想这是大娘了。接着长长瘦瘦的秀才从房里走出来......日子一天天地过去。春宝的哭声有时在她的耳朵边响,梦中,她也几次遇到过他。可是梦一个比一个缥缈,眼前的事务一天比一天繁多。她知道这个老妇人是猜忌多心的,外表虽则对她还算大方,可是老妇人的嫉妒的心是和侦探一样,监视着秀才对她的一举一动。次年秋的这一天,全家人都到了希望的最高潮,屋里的空气完全地骚动起来。这样的情形一直持续到黄昏,婴儿落地了,是一个男孩。秀才坐在屋角,几乎快乐到流出泪来。关于孩子的名字,秀才煞费苦心地想着,但总想不出一个相当的字来。婴儿的母亲呆呆地坐在房内的一边,忽然开口说:“叫他‘秋宝”罢。”屋内人们的几对眼睛都转向她,注意地静听她说:“他不是生在秋天吗秋天的宝贝。”秀才立刻接着说道:“是啊。我年过半百,实在到了人生的秋期;孩子也正养在秋天。秋宝,实在是很好的名字呀!”接着又称赞了一通婴儿的母亲,说得这妇人连坐着都觉着局促不安,垂下头,苦笑又含泪想:“我不过因春宝想到罢了。”秋宝天天成长离不开他的母亲了。可是他执住他的母亲愈紧,他的母亲离开这家的日子也愈近了。而妇人的心却正矛盾着这两种冲突:一边,她的脑子里老是有“三年”这两个字,三年是容易过去的,而且想象中的春宝,也同眼前的秋宝一样活泼可爱,她既不舍秋宝,怎么就能舍得掉春宝呢?可是另一边,她实在愿意永远在这新家里住下去。有时,她倦坐在房外的廊下,初夏的阳光,异常地令人昏朦地幻想,秋宝睡在她的怀里,可是她觉得仿佛春宝同时也站在她的旁边,她伸出手去也想将春宝抱近来,她还要对他们兄弟两人说几句话,可是身边是空空的。妇人一天天地黄瘦了。没有光芒在她的眼睛里起来,而讥笑与冷骂的声音又充塞在她的耳内了。“她哪里愿意在这里呢她是极想早些飞回去的。”冬末了,催离别的小鸟,已经到她的窗前不住地叫了。先是孩子断了奶,又叫道士们来给孩子度了一个关,于是孩子和他亲生的母亲的别离——永远的别离的运命就被决定了。这天早晨当她给秋宝穿衣服的时候,她的泪如溪水流下,孩子向她叫:“婶婶,婶婶”——因为老妇人要他叫自己是“妈妈”,只准叫她是“婶婶”——-她向他咽咽地答应。她很想对他说几句话,可是她无论怎样也说不出。她也知道一岁半的孩子是不会了解的。她离开大门时听见秋宝的哭声;远远地走了三里路,还听见秋宝的哭声......妇人回来了,在灰暗的屋内坐了许久许久,她和她的丈夫都没有一句话。她唤着“春宝”去抚摸他的时候,他躲闪开了。她的丈夫说:“会生疏得那么快,一顿打呢!”她眼睁睁地睡在一张龌龊的狭板床上,春宝陌生似地睡在她的身边。在她的已经麻木的脑内,仿佛秋宝肥白可爱地在身边挣动着,她伸出两手想去抱,可是身边是春宝。寂静而寒冷的死一般的长夜,似无限地拖延着,拖延着......(有删节)1930年1月20日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