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南开区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质量检测(二)语文试题

2024-01-14 · 12页 · 655.9 K

2023-2024学年度第一学期阶段性质量监测(二)高三年级语文学科语文试卷分为第Ⅰ卷(选择题)和第Ⅱ卷两部分,共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第Ⅰ卷本试卷共11小题,每小题3分,共3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一、(9分)阅读下面一段文字,完成1~3题。春秋笔法作为中国历史叙述的一个传统,a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它从当时的伦理道德出发,b以定名分、明等级作为评判人物和事件的标准,“褒贬劝惩,各有义例”,有时一字暗含褒贬,由此就形成了所谓的“春秋笔法”“()”。c《左传》继承和发扬了这一精神,在叙事中敢于(),往往以“礼也”“非礼也”来评判人物或其行为,表现了鲜明的政治与道德倾向。它的观念较接近于儒家,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书中不少地方揭示了权势者暴虐淫侈的行为,也()了许多忠于职守、正直和具有远见的政治家,反映出儒家的政治理想。d《左传》中人物众多,写来无一不形象鲜明。这部书甚至通过连续记载人物的事迹,描述了人物性格发展的过程。比如,对晋公子重耳的描写,他颠沛流离在外十九年。在战争中,老谋深算,决胜于帷幄,显示了卓越的才略,这不是很可以看到其性格发展的脉络吗?1.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A.微言大义直言不讳表彰B.微言大义和盘托出彰显C.言近旨远直言不讳彰显D.言近旨远和盘托出表彰2.对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解说正确的一项是A.a处“来源于据传为孔子所撰的《春秋》”与“据传来源于为孔子所撰的《春秋》”语义一致。B.b处标点使用完全正确。C.c处“这一精神”指“一字暗含褒贬”。D.d处使用双重否定句,起到舒缓语气的作用。高三语文第1页共12页{#{QQABYYaAggioABBAARgCEQGaCgAQkBECAIoGgEAMIAAAwBFABCA=}#}3.为使文段语意连贯,逻辑严密,第二段画横线处填入7句话,排序最恰当的一项是①到了秦国,秦人妻以怀嬴,奉匜沃盥以后,他曾情不自禁地“挥之”,引起怀嬴愤怒。②开始时,他是一个政治上不成熟的落魄公子,曾乞食于“野人”,“野人”以大块泥土与之,他便沉不住气,大怒,“欲鞭之”。③到与楚军城濮之战时,楚王称其:在外十九年,“险阻艰难,备尝之矣。民之情伪,尽知之矣。”④在齐国,“齐桓公妻之,有马二十乘”;他便欲居下。⑤然在政治的漩涡中,在生活波涛的冲刷下,他渐渐成熟起来。⑥可见此时已非昔日动辄生怒的人了。⑦此时,重耳便不那么莽撞了,他委屈求全,“降服而囚”,颇有韬晦的气度。A.③①⑦⑥②④⑤B.③②⑤④①⑦⑥C.②①⑤④⑦⑥③D.②④⑤①⑦⑥③二、(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4~6题。材料一:古籍今译是一项在现实生活中发挥广泛作用的工作,近百年来,成果丰硕。从宏观上讲,它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使其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从而调节或改变人的现实生存条件,间接地参与对经济基础的巩固或变革;从细节上看,它以其认识功能影响人的意识,进而影响人的行为,达到影响社会生活的目的。这类工作不可能像衣食住行那样来得直接,也不具有强制性。它虽不能与国计民生活动并驾齐驱,但从生存发展的意义上讲,社会是受益于它的。翻译界历来有直译和意译之说,有人主张直译,有人主张意译,双方进行了长期的争论。实践证明,直译、意译都是行之有效的今译方法。直译与意译的共同性是都要求忠实于原作。差异性主要表现在方法上,前者强调按原文的结构、语序翻译。其优点在内容上易于忠实地、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意义,在形式上可以保存原文的语气及语言上的特色。后者强调反映原文的风格神韵而不必逐字逐句直译。其优点,在内容上能保留原文的风格神韵,在形式上易于再现原文的体裁、风貌。需要指出的是,与直译相比,意译带有更大的主观性。对于这一点,译者应有所警惕。由于二者具有差异性,所以各自都有它们的适应性。直译适宜于翻译哲学、社会科学、自然科学等方面的议论文、记叙文、说明文;意译适宜于翻译文艺作品,如诗、词、赋、曲等。当然,用直译还是用意译,没有十分严格的界限。能直译者不妨直译,不能直译者须用意译,兼及二者,方为妥当。不管采用哪种方式,今译中原作信息的丢失是肯定的,只是多或少的问题。(摘编自尹波、郭齐《古籍今译的理论与方法》)材料二:为什么要古籍今译?从根本上说,古籍今译就是为了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今译作为古籍资源的转化利用,既是“存亡继绝的工作”,也是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最好桥梁”。从先秦到晚清,古籍的形态除了它的本然状态之外,还有经过整理之后的现代形态。高三语文第2页共12页{#{QQABYYaAggioABBAARgCEQGaCgAQkBECAIoGgEAMIAAAwBFABCA=}#}本然状态当然非常重要,这是它的文物价值。但是,对社会大众而言,所接触到的还是经过整理之后的古籍,所重视的更是其阅读价值。今译就是古籍现代形态的一种特殊体现。说“特殊”,是因为它已经是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并不是古籍的原始形态:可是,从文字所表达的内容来说,它又是由原始文本衍生而成的,其内容依赖于原始文本而存在。从这个意义上说,今译不是古籍的复制,也不可能替代古籍本身;译文也不能独立于古籍而存在,否则它是没有意义的。(摘编自马世年《为什么要古籍今译》)材料三:二十五史中的译事类记载高频词〔注释〕译事类记载,主要是关于翻译行为和翻译事件的记载,如“重译乃通”“诏太史监瞿昙悉达译之”等。(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高三语文第3页共12页{#{QQABYYaAggioABBAARgCEQGaCgAQkBECAIoGgEAMIAAAwBFABCA=}#}材料四:古代翻译史上的“重译”并不是在已有译本的情况下再次翻译,而是指因为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导致无法直接翻译,转而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诏译”指的是由皇帝下诏书,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与之相似的还有“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本文将这些译事统称为“诏译类行为”。诏译类行为中令译出现最早,见于汉代。诏译类行为与重译类行为是两种截然不同的翻译实践。(奉)诏译是制度化的、以国家名义开展的翻译行为;而重译描述的是其他民族不辞辛苦,借助多位中介译者试图与汉文化沟通的民族交往的翻译实践,是历代朝廷用以建构汉民族文化中心自我形象的手段。在多民族、大统一的历史时期,服务于民族治理和文化统治的国家翻译实践往往盛行。进译是译者将其译本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国家翻译实践形式。进译有自上而下的奉诏进译和自下而上的自发进译两种形式,进译者大多是地位较高的朝廷官员。笔者认为,作为国家翻译实践的进译,尤其是自发进译,标志了“尚译精神”的崛起和民族文化融合的新阶段,进译行为在辽代至清代的朝政治理、主流意识形态建构和历法生产等方面扮演着重要的角色。(节选自夏登山《国家翻译实践史上的“进译”现象研究》)4.根据材料一、材料二下列理解正确的一项是A.近百年来,古籍今译在一定程度上制约或影响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产生反作用,进而影响人的现实生存条件。B.今译是古籍经过古今语言转换之后生成的文本形式,古籍今译的过程中必定会有原作信息的丢失。C.古籍以不同形态呈现,不同形态有着不同的价值,在当今社会,阅读价值才是它最重要的方面。D.今译是古籍的衍生品而不是复制品,今译无法替代古籍,二者相互依存,不能脱离彼此而独立存在。5.根据材料三、材料四,下列与二十五史翻译类型相关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A.“重译”指的是借助其他语言作为中介的翻译行为,这是由于缺少兼通两种语言的译者而产生的翻译行为。B.“敕译”“命译”“令译”等翻译行为与“诏译”相似,都是受皇命而翻译的行为。C.无论是奉诏进译还是自发进译都是译者进献给帝王而得到认可的译本,自发进译是“尚译精神”崛起的标志。D.《宋史》与之前的正史中,“重译”是最频繁的关键词,而《辽史》至《清史稿》则是以诏译、命译为关键词。高三语文第4页共12页{#{QQABYYaAggioABBAARgCEQGaCgAQkBECAIoGgEAMIAAAwBFABCA=}#}6.下面对材料的理解和推断,正确的一项是()A.古籍今译像杜甫说的春雨那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潜移默化地浸润人们的心灵,但不具强制性,因而不能对上层建筑产生反作用。B.郑振铎“译书自以能存真为第一要义,最好的一面极力求不失原意,一面要译文流畅”的话,可以作为论据支撑材料一关于“直译”与“意译”论述的观点。C.与其他类型的文物相比,古籍承载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在传承与弘扬传统文化方面更直观便捷。D.《汉书》《后汉书》重译次数最多,表明“两汉”处于民族文化融合,大统一的历史时期,彼时汉民族文化居于世界领先地位。三、(15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7~11题。材料一:天工开物序[明]宋应星天覆地载,物数号万,而事亦因之,曲成而不遗,岂人力也哉?事物而既万矣,必待口授目成而后识之,其与几何?万事万物之中,其无益生人与有益者,各载其半;世有聪明博物者,稠人推焉,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幸生圣明极盛之世,滇南车马纵贯辽阳;岭徼宦商衡游蓟北。为方万里中,何事何物,不可见见闻闻。若为士而生东晋之初,南宋之季,其视燕、秦、晋、豫方物,已成夷产;从互市而得裘帽,何.殊肃慎之矢(肃慎是殷、周时期在黑龙江流域的一个部落,曾进贡箭给周成王,以示臣服)也?且夫王孙帝子,生长深宫,御厨玉粒正香,而欲观耒耜;尚宫锦衣方剪,而想象机丝。当斯时也,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年来著书一种,名曰《天工开物卷》。伤哉贫也!欲购奇考证,而乏洛下之资;欲招致同人,商略赝真,而缺陈思之馆。随其孤陋见闻,藏诸方寸而写之,岂有当哉?吾友涂伯聚先生,诚意动天,心灵格物,凡古今一言之嘉,寸长可取,必勤勤恳恳而契合焉。昨岁《画音归正》,繇先生而授梓;兹有后命,复取此卷而继起为之,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卷分前后,乃贵五谷而贱金玉之义,《观象》《乐律》二卷,其道太精,自揣非吾事,故临梓删去。丐大业文人弃掷案头!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时崇祯丁丑孟夏月,奉新宋应星书于家食之问堂。高三语文第5页共12页{#{QQABYYaAggioABBAARgCEQGaCgAQkBECAIoGgEAMIAAAwBFABCA=}#}材料二:乃粒宋子曰:上古神农氏若存若亡,然味其徽号两言,至今存矣。生人不能久生而五谷生之,五谷不能自生,而生人生之。土脉历时代而异,种性随水土而分。不然,神农去陶唐,粒食已千年矣,耒耜之利,以教天下,岂有隐焉?而纷纷嘉种,必待后稷详明,其故何也?纨裤之子,以赭衣视笠蓑;经生之家,以农夫为诟詈。晨炊晚饷,知其味而忘其源者众矣!夫先农而系之以神,岂人力之所为哉?凡谷无定名。百谷,指成数言。五谷,则.麻、菽、麦、稷、黍,独遗稻者,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今天下育民人者,稻居什七,而来、牟、黍、稷居什三。麻、菽二者,功用已全入蔬、饵、膏、馔之中,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节选自《天工开物·上篇第一乃粒》)7.对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即郑侨、晋华,岂足为烈.哉烈:功业显赫B.披.图一观,如获重宝矣披:翻开C.其亦夙.缘之所召哉夙:旧有的D.而犹系之谷者,从其朔.也朔:北方8.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A.何.殊肃慎之矢也今恩足以及禽兽,而功不至于百姓者,独何.与B.此书于.功名进取毫不相关也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C.五谷,则.麻、菽、麦、稷、黍德何如,则.可以王矣D.以.著书圣贤起自西北也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9.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断句最合理的一项是A.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B.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C.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鼎/画工好图鬼魅/而恶犬马D.乃枣梨之花未赏/而臆度楚萍/釜鬵之范/鲜经而侈谈/莒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