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高考地理试题(福建卷+答案)

2024-01-16 · 8页 · 488.8 K

2023福建高考地理真题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若投入到自然资源开发及贸易的资金和劳动力过多,影响其他行业发展,可能导致经济发展缓慢,引发“资源诅咒”。当前俄罗斯油气技术装备的进口比例偏高。俄罗斯北极地区某自治区近年来大力开发油气资源和发展储运,其第三产业以劳动密集型为主。图1示意该地区从业人口构成变化。据此完成4-5题。4.有人认为该地区存在“资源诅咒”风险,若该结论成立,则图中序号代表A.①第一产业,②第三产业B.①第三产业,②第二产业C.①第二产业,③第三产业D.②第一产业,③第二产业5.中俄已就共建“冰上丝绸之路”达成共识,该区希望通过合作优先解决油气行业A.技术支持不足      B.环境污染严重C.产量趋于下降   D.从业人口短缺唐朝时期,吴淞江未形成较稳定的河道。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后,吴淞江河道日趋稳定,成为太湖的主要泄洪通道。近代以来,吴淞江成为上海港体系的一部分。图2示意唐代以来太湖东部水系的演变过程。据此完成6-8题。6.晚唐诗人许浑泛舟吴淞江,留下“杨柳北归路,蒹葭(芦苇)南渡舟”的诗句。诗中所述河段南北两侧植被差异的主要影响因素是A.坡向 B.热量 C.堆积状况 D.盛行风向7.北宋时期吴江长堤建成导致A.长堤以西河湖淤积加强B.吴淞江输沙量减少C.长堤以东湖水冲刷加强D.吴淞江径流量减少8.近代以来吴淞江逐渐成为上海“米粮要道”,主要原因是A.吴淞江航道条件改善B.上海工商业发展C.吴淞江防洪能力提高D.上海港泊位不足局部强降雨后,太阳光线以一定的角度投射在雨幕上可能形成彩虹。图3示意彩虹最高视点与太阳高度角(h)的关系。据此完成9-11题。9.华南是我国出现彩虹概率最大的地区之一,主要原因是该地区A.锋面活动频繁 B.强对流天气多C.地形较复杂  D.日照时数长10.暑假某日,小明同学在武夷山旅游,雨后邂逅一轮美丽的彩虹。此时的时间和他的朝向最可能是A.07:30-08:30,面向太阳        B.10:30-11:30,背向太阳C.14:30-15:30,面向太阳        D.16:30-17:30,背向太阳11.从冬季到夏季,我国北方的彩虹可见概率的增幅较南方更大,主要是因为夏季北方较南方A.白昼更长     B.降水更多C.大气能见度更高 D.太阳高度角更大一天中,区域的居民活动类型(工作、学习和休闲)越丰富,活动地点总数越多,区域之间人口流动越频繁,其活力越高。我国N市基于大数据测算城市活力,图4示意该城市工作日两种高活力类型。据此完成12-14题。12.甲型对应区域的功能最可能是A.文化创意      B.购物娱乐C.办公教育      D.高端居住13.青少年比例高的某区域活力类型是乙型。该区域昼夜活力均较稳定表明青少年A.停留时间较短B.参与的活动类型多样C.通勤频率较高D.出行目的地类型单一14.地铁通常有助于提升城市活力。N市新开通了一条途经高活力区域的地铁。然而,该地铁对此区域的活力影响较小。推测当前该地铁沿途的其他区域人口A.增长缓慢  B.流动频繁C.容量较大  D.密度较小泥石流爆发后,部分物质冲出沟口,沟内残留物质会影响下一次泥石流的冲出量。图5示意某条沟及沟口景观。该沟于2013年、2019年和2020年爆发了泥石流,沟口冲出量分别为11.50万m³、11.91万m³和11.04万m³。引发这三次泥石流的降雨量依次下降。图6示意泥石流冲出沟口后的堆积体。据此完成15-16题。15.2013年与2019年沟内物质量相近,但2013年泥石流冲出量较少,主要原因是2013年泥石流爆发前A.沟道弯曲度较小 B.降雨冲刷较强C.沟内的空间较大 D.土壤水分较少16.图6中PQ线示意的堆积体剖面结构最可能是17.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0分)森林枯落物能吸收雨水,涵养水源。通常采用浸泡法和模拟降雨法两种方法测算枯落物吸水量。前者适用于满足枯落物长时间浸泡和含水量饱和的环境;后者模拟当地降雨特点,将水降到枯落物后测算。福建某研学小组在当地考察时发现B处枯落物层比A处厚(图8)。为更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的实际吸水量,该小组选择模拟降雨法。分析浸泡法不适用于准确测算冬季A处枯落物实际吸水量的自然原因。(10分) 参考答案:A处冬季盛行偏北风,降雨量较少;坡度较陡,枯落物层较薄,保水量较小,雨水流失较多;土壤为砂土,雨水容易下渗;难以达到浸泡法所需浸泡时间长、含水量饱和的条件。18.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2分)新中国成立后,上海开启了郊区城镇化进程(图9),逐步在郊区规划建设了许多功能区,促进各类要素在此集聚。2001年后,上海在郊区建设新城,完善基础设施和公共配套,布局大型购物中心,逐步实现产城融合。临港新城(L)是上海产城融合的典范,中国新闻网对此报道:“脚下是陶瓷废料制成的再生地砖,蓝色透水沥青路旁边草木葱笼。海风徐徐,树影婆娑,高达50%的森林覆盖率让临港不仅空气清新,而且较别处更多了几分清凉。围绕滴水湖,已经形成了功能各异的城市环带。”(1)归纳阶段I到阶段III上海郊区功能区演变的特点。(4分)      (2)说明阶段III各要素流动对上海人口流向郊区的拉力作用。(6分)      (3)从集聚效应的角度,评价上海郊区大型购物中心对入驻商家的影响。(6分)      (4)说明临港新城是如何实现自然环境调节功能的。(6分)      参考答案:     (1)数量增加,类型增多,规模扩大,部分工业区、开发区和卫星城融合为新城。(2)生产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就业岗位增多;居住要素流向郊区,郊区居住环境改善;消费要素流向郊区,郊区生活更加便利。(3)利:大型购物中心使商家集聚,便于共享基础设施,扩大知名度和影响力,降低交易成本;满足多样化的消费需求,吸引消费者,提高商家经济效益。   弊:大型购物中心同类商家集聚可能导到恶性竞争,推高店租。(4)合理布局功能区,保留生态涵养空间;利用海滨,湖泊和森林,调节气候,净化空气;铺设透水路面,增加下渗,减轻内涝;循环利用废弃物,减轻自然环境压力。    19.阅读图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20分)古环境演变可从地质构造、沉积特征、化石类型和全球气候变化等方面进行研究。距今约150万年,澳大利亚东南部存在古大湖(图10),墨累河流经此湖并于P处溢出入海。此后,气候干湿交替,该湖逐渐变成内陆咸水湖。甲、乙两处水下沉积速率一致且无间断,沉积地层中含有古生物化石。黏土层形成于深淡水湖环境,石灰岩层形成于浅咸水湖环境。石灰岩层顶部海拔指示相应地点当时的湖面高度(图11)。(1)根据沉积地层特征,分别说明古大湖区域干旱化和甲处先于乙处露出湖面的依据。(8分) (2)墨累河曾因P处海拔较高而无法入海,后又经P处重新入海。推测使墨累河重新入海的主要内、外力作用。(4分)(3)研究表明,p处北侧附近未遭受过海水入侵,如果不考虑构造因素,若为科考队员,你在野外可以寻找哪些方面的证据并论证该观点(列举两方面)。(8分)参考答案    (1)从下往上,黏土层到石灰岩层的变化表明湖水变浅,再到风成砂层表明湖水变干。甲处石岩层顶部海拔比乙处高,表明露出湖面时甲处海拔比乙处高。(或甲处石灰岩层比乙处薄,表明甲处湖相沉积先于乙处结束。)(2)流水侵蚀,构造活动,使P处海拔低于河流水位。   (3)化石:在P处北侧附近沉积地层寻找化石,未发现海相古生物化石。古海岸线:在P处南侧附近寻找古海岸线,古海岸线海拔低于同期P处海拔。沉积特征:在P处北侧附近寻找沉积剖面,未发现海相沉积特征。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