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三学年上学期期末联考试卷历史考生注意:1.本试卷分选择题和非选择题两部分。满分100分,考试时间75分钟。2.答题前,考生务必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将密封线内项目填写清楚。3.考生作答时,请将答案答在答题卡上。选择题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非选择题请用直径0.5毫米黑色墨水签字笔在答题卡上各题的答题区域内作答,超出答题区域书写的答案无效,在试题卷、草稿纸上作答无效。4.本卷命题范围:高考范围。一、选择题(本大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计48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1.考古探明陶寺遗址的中期城址约280万平方米,呈典型的“回”字形,具备双城制结构,分布有宫殿区、大型礼制建筑、手工业区、王陵区、仓储区、普通居民区等,功能齐备。陶寺的观象台是迄今发现的世界上最早的观象台,这与《尚书·尧典》中尧“观象授时”的记载相符。这可以用于研究当时A.形成了发达的公共权力B.黄河流域文明处于领先的地位C.农耕文明呈现多元一体D.陶寺遗址具备国家的初始形态2.汉武帝时期,设刺史,刺史“秩六百石”,其主要职能是监察地方官员。《汉书》中有宣帝时期的益州刺史王襄“欲宣风化于众庶”,益州刺史王尊“怀来徼外”等的记载。中平元年(公元184年),贾琮临危受命为交阶刺史,根据当地实情,招抚流民安居定业,免除徭役,诛杀大害,选用官吏。这可用来说明汉代A.刺史监察权逐步异化B.中央与地方矛盾逐步缓和C.刺史的权力逐渐减弱D.国家治理能力进一步提升3.与唐代相比,两宋对外贸易发展迅速,贸易港口大大增多,遍布沿海广大区域,且不再是零星点状分布,而是主次分明形成了较为系统的多层次结构;贸易范围也远超唐代,远至红海沿岸及非洲东海岸。材料说明宋代A.重农抑商的政策在民间贯彻执行不力B.区域统一市场形成C.宋代贸易发展与经济重心转移相适应D.长途贩运贸易兴盛4.至元八年(1271年),元廷“分大理国三十七部为三路”;十一年(1274年),又“置郡县,署守令,行赋役,施政化,与中州等”,并在当地设立了联系全国的驿站交通网。设立“宣慰司,掌军民之务,分道以总郡县,行省有政令则布于下,郡县有请则为达于省……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抚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由此可见,元代A.行省设置使国家军政大权旁落B.重视维护国家的统一局面C.取士选才呈现公平开放的特色D.决策机制逐步走向专业化5.顾炎武主张,史学研究要彻底地贯彻价值中立原则,绝对不能以政治伦理的需要而改变历史,甚至歪曲事实。他提出历史学具有三大功能:首先是“鉴往训今”,即总结历史经验;其次是“引古筹今”,即吸取经邦智慧;最后是“稽天成德”,即不断完善世界历史文化。据此可知,顾炎武A.推崇格物致知B.强调知行合一C.提倡经世致用D.否定君主专制6.下表所示为1888年中国部分农村地区两种单位面积土地经营情况。对表格信息解读合理的是,这些地区地区单位雇工经营收益土地出租收益雇工比出租收益增减江苏南部钱文1126115122-3861浙江杭州银元3.9811.10-7.12广东汕头银元19.3230.00-10.77湖北广济钱文643813200-6762山东莱州银两16.292413.60-2.69A.农村经济近代化转型艰难B.半殖民地半封建化的程度加深C.顺应了“中体西用”的潮流D.农村经济发展呈现出根本差异7.陈独秀提出“以个人本位主义易家族本位主义”的思想,胡适强调个性的泯灭导致社会发展停滞,周作人提倡的人道主义也同个人主义息息相关。五四新文化运动时期的启蒙先驱们所信奉个人主义的热门程度足以和“民主”“科学”构成三足鼎立的态势,随后却迅速被边缘化。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各思想流派呈现融合趋势B.传统伦理和国家危难双重影响C.民主与科学思想影响深远D.青年追求个人幸福和个性解放8.1941年3月,国民政府设立农民节,作为全国性的节日,提出农民节大会的口号为“一、庆祝农民节要尊重农民地位;二、纪念农民节要感谢农民贡献;三、纪念农民节要感谢身手万能的农民”,并于1944年增定感功节,与农民节合并举行,扩大庆祝。农民节的举办A.利于应对根据地的土地革命B.旨在继承新三民主义的革命纲领C.适应了民族战争的现实需要D.极大增强了敌后战场的武装力量9.1952年至1953年,北京历史博物馆制定了“中国通史陈列”的新原则,即“把主要力量放在生产工具、生产关系上”,增加以汉画像石等为载体的牛耕图和收获图,减少展示文化艺术或宫廷生活的陈列品。北京历史博物馆的这一举措①凸显了文化建设的人民性②意在为经济建设创造良好的环境③印证党工作重心发生转移④顺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的需要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10.1979年3月1日,国务院决定对粮食、棉花、油料、生猪、菜牛、菜羊、鲜蛋、水产品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平均提价24.8%收购,并对粮棉油等实行超购加价政策。其中,粮食超购加价50%,棉花统购价超购加价30%。这一举措A.推动了城乡经营方式改革B.满足了新兴工业城市的需求C.促进了社会主义制度完善D.激发了农村发展的内在动力11.在古希腊,大多数城邦禁止男子独身,柏拉图在《法律篇》中曾告诫雅典青年应该在30~35岁时成婚。公元前18年,古罗马通过了《朱里亚婚姻法》,规定25~60岁的男子必须结婚,违犯者将丧失自由继承遗产的权利。这些规定A.强调法律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B.凸显集体利益至上理念C.维护了其民主制度的长远发展D.剥夺了公民的婚姻自由12.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在“蛮族”日耳曼人的入侵下灭亡,帝国的大批土地、城市、建筑、文物被毁。基督教教会及时适应社会变化并与“蛮族”社会相结合,基本上保留着帝国以来教会所具有的经济、政治和社会力量。由此可知A.西欧社会逐渐进入“黑暗时代”B.基督教会成为蛮族社会的支配者C.欧洲人成为基督教的忠实信徒D.教会一定程度上传承了罗马文化13.下面是1882年普鲁士不同等级城市职业分布比重情况(单位:%)。据此可知,当时普鲁士A.城乡资源整合促进了优势互补B.城市格局以中小城市为主体C.城市间工业化水平存在着差异D.科技进步推动中间阶层发展14.列宁提出,国家将一些投资大的产业和自然资源出租给外国资本家经营。外国资本家在无产阶级监督下,在一定的条件内开展业务。1921年,《租让制法令》在俄共第十次代表大会上获得批准。据此可知,《租让制法令》A.是对马克思主义的重大理论创新B.使苏联迅速实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C.适应了当时战时经济体制的需要D.表明苏俄承认私营经济的合法地位15.1927年苏联开始对劳动英雄实行高标准退休保证金待遇。1928年苏联第一个关于养老金待遇的国家法令规定:男子从60岁、妇女从55岁起享受养老金。1933~1937年期间,劳动者的社会保障条件进一步改善,对主要工业部门的工作人员实行附加优惠待遇。这些措施的实行A.导致国民经济比例严重失调B.为国家工业化提供了一定保障C.保证了苏联卫国战争的胜利D.深受西方福利国家政策的影响16.2023年9月,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启动一项应急计划,计划筹集1.23亿美元,向苏丹17个粮食不安全形势最严峻的州提供紧急援助。与此同时,国际原子能机构总干事格罗西对乌克兰扎波罗热核电站开展实地访问,再一次重申有关核电站的安全倡议。这表明A.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即将建立B.当今全球治理的主要力量已发生重大变化C.发展中国家的国际影响力提升D.联合国在全球治理体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二、非选择题(本大题包括4小题,第17题15分,第18题12分,第19题12分,第20题13分,共52分。)17.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5分)材料一17世纪后期以来,清政府财政长期盈余,即使是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仍能保持盈亏的大体均衡。甲午中日战争后,清廷开支急剧上涨,入不敷出状态愈演愈烈。清政府不得不推行改革,力求财政的“近代化”。考察东西洋各国的大臣回国后提出效仿东西各国,设财政部、会计检察院等,慈禧等最终弃“财政部”不用,改户部为自古已有的“度支”,对会计检察院等更是置之不理。1908年,清廷决议“采行新的预决算制度,欲整齐天下之财政”,具体的过程中,各省与度支部的主张并不相同,特别是涉及到各省岁入、岁出的安排,在各省造册上报的省预算中,体现出保护地方利益、推诿抵制的倾向。清政府为推行“新政”、摊派赔款等,默许地方就地筹款,国家传统税收外的各种捐税逐渐取得了合法地位,一时间民心涣散,民变四起。—摘编自王燕《晚清财政变革与国计民生》材料二伴随着国力不断增强,新中国成立70年间,财政收入从1950年的62亿元增长到2018年的18.3万亿元,财政支出则从68亿元提高到22.1万亿元。长期计划经济时期生产建设型财政之后,逐渐演化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时期的公共财政,以2018年为例,教育、社会保障和就业、城乡社区等支出占全国财政支出的比重分别为14.6%、12.3%、10.3%,均超过了10%。财政政策在历经长时期的紧缩被动之后,自1998年以来逐渐走向主动积极,成为国家实施宏观经济调控的两个重要工具之一。我国长期实行的高度集权的统收统支模式,在20世纪90年代的分税制改革后,明确了地方财政地位、注入了确定性,充分调动了地方各级政府当家理财的积极性、主动性。—摘编自王振宇《新中国财政70年回眸与展望》(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晚清财政近代化转型的背景并分析其失败的原因。(8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财政治理的变迁并分析其意义。(7分)18.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1902~1906年,梁启超以“中国之新民”发表十万字的《新民说》开启了以“新民”建构理想国民的历史先声。他认为:“三代以后,君权日益尊,民权日益衰”,人民只有为自己伸张权利,才能推动国家发展,使国家强大。国家间竞争很大程度上受国民素质的影响,设想由大宫带头,普及世界各国历史以及政学、公法、科学等不同领域的知识,使道德教化礼仪化,使民智在“下效”过程中随之开化。认为“性别、年龄、阶级出身皆不能成为限制国民享有权利的条件”,“欲强国,必由女学”。主张广人才、兴学会,发扬个人对民族、国家责任及义务的“公德”,铸“私德”于资产阶级注重个人修养的“公德”之中,以中国传统旧道德的优秀成果充益资产阶级的新道德。鼓励国民要饱含热诚,要敢于张扬胆力。借西学之风,扬中国之气,创造出新,树立民族自信。—摘编自陈骊《梁启超“新民”观考释》(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新民观思想的主要内涵。(6分)(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梁启超的新民观思想。(6分)19.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12分)材料长期以来,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凭借其先发优势,制造并标榜以“私有制+自由市场+分权型现代化国家机构”为“方程式”的资本主义现代化发展模式作为实现现代化的必由之路。20世纪70年代,美国哈佛大学亨廷顿教授把它归纳为如下九个特征:①现代化是革命的过程。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变,只能与人类起源的变化和从原始社会向文明社会的变化相比拟。②现代化是复杂的过程。它实际上包含着人类思想和行为一切领域的变化。③现代化是系统的过程,一个因素的变化将联系并影响到其他各种因素的变化。④现代化是全球的过程。现代化起源于15世纪和16世纪的欧洲,但现在已经成为全世界的现象。⑤现代化是长期的过程。现代化所涉及的整个变化,需要时间才能解决。⑥现代化是有阶段的过程。一切社会进行现代化的过程,有可能区别出不同的水平或阶段。⑦现代化是趋同的过程。传统社会以很多不同的类型而存在,现代社会却基本是相似的。⑧现代化是不可逆的过程。虽然在现代化过程中某些方面可能出现暂时的挫折和偶然的倒退,但在整体上现代化是一个长期的趋向。⑨现代化是进步的过程。在转变时期,现代化的代价和痛苦是巨大的;从长远看,现代化增加了人类在文化和物质方面的幸福。—摘编自亨廷顿《
辽宁省朝阳市建平县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月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024-01-19
·
6页
·
140.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