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4届高三第二次联考高三语文试卷命题学校:武汉市武钢三中命题教师:邱翟审题教师:彭霞考试时间:2024年1月17日上午8:00—10:30试卷满分:150分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Ⅰ(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康德主义是根据德国哲学家康德的伦理学理论命名的。康德认为,人的行为应该以道德法则为指导,而且这些道德法则应当是普适的。他还认为,为了适用于所有理性生命,任何道德的最高原则本身必须基于理性。康德以一个问题开始了他的研究:“在没有任何条件约束的前提下,什么是永远的善?”许多东西,像智慧和勇气,可以是善,但也可以以一种对人有害的方式被运用。康德的结论是,在这个世界上没有任何条件约束的前提下,唯一可以被称为善的东西是“善良意志”。拥有善良意志的人往往会做善事,但“产生有益的结果”并不是使得善良意志是善的原因。善良意志本身就是善。即使一个人为了做善事而付出的努力落空了,甚至造成了伤害,其努力背后的善良意志仍然是善的。由于善良意志是唯一的具有普适性的善,理性的真正作用便是培养一种本身即是善的意志。我们中的大多数人都有在“我们想做的事”和“我们应该做的事”之间犹豫不决的经历。根据康德的理论,“我们想做的事”是不重要的。我们所关注的应该是“我们应该做的事”。我们对于“应该”的观念被称作“责任心”。当一个具有责任心的人出于对某种道德规则的尊重,而以某种方式行事时,他会觉得他是不得不这样做的。那么,我们的意志应该基于道德规则的概念。行为的道德价值取决于其潜在的道德规则。因此,我们要能确定我们的行为是否基于某种适当的道德规则,这是至关重要的。命令是理性支配意志的一种方式。命令有两种:假言命令和绝对命令。假言命令是形式上的条件规则。绝对命令是无条件规则:无论情况如何,该规则始终适用。对于康德来说,只有绝对命令才能成为道德规则。规则功利主义主张实行那些如果人人遵循它就可使各群体得到幸福最大化的道德规则。它和康德主义都是基于规则的,并且这两种理论所得出的结论也有很大部分的重叠。然而,这两种理论是以完全不同的方式得出道德规则的。规则功利主义选择遵守道德规则,是因为它的普遍采用会使幸福得到最大化增长。康德主义者遵守道德规则,则是因为它和绝对命令是一致的:所有人都被当作目的来对待,而不仅仅是达到最终目的的手段。换言之,规则功利主义看重行为的结果,而康德主义者则看重行为的动机。正义结果论看起来有点像规则功利主义,也有点像康德主义伦理学,但又不同于它们。规则功高三语文试卷第1页(共8页)利主义希望将好处最大化,但是并不会考虑正义。正义结果论不会要求“通常不可知的好处”的最大化,并且也不会仅仅因为其能产生好的结果,就认可不公正的政策。康德主义要求我们按照那些可以作为普遍规律的准则来行动。但是康德主义不允许有例外。在伦理学上,我们关心的是权利、义务和行为的后果。正义结果论是义务论和结果论的混合系统。免费试卷来源:高三答案公众号。如果权利和义务是不平等的,或者会带来严重的伤害,那么它们将会面临挑战,但通常它们都会作为规范的指导而被合理采用。在考量结果的时候,我们需要考虑所有人都认同的价值观,因为我们想要建立的是我们可以公开公正倡导的政策。每个人在相似的情况下都被要求去遵守它。在这些普世价值观中,至少包括幸福、生活、能力、安全、知识、自由、机会和资源。要注意,这些核心价值是任何社会中的每一个人都想拥有的。在正义结果论的伦理决策的过程中,第一步是在需要被考虑的情形下,考量一系列针对行为的政策。第二步是考虑与每个政策相关的义务、权利和后果。第三步是判断该政策是否可以作为一个公共政策被公平地倡导,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应该被要求在相似的情况下做出相似的行为。一些政策可能很容易被接受,一些可能很容易遭到反对,还有一些有可能会处于争论当中,因为人们可能会对相关的价值进行不同的权衡,或者会对真实的结果产生分歧。总体来说,权利和义务在正义结果论的伦理决策过程中,有着一看就很明显的地位,且通常来说无法被轻易推翻。但如果遵循某些权利与义务的结果相当糟糕,那么只要这种例外能够成为一种可被接受的公共政策,推翻这些权利与义务就是可以被接受的。在有争议的案例中,会存在合理的分歧。正义结果论并不要求在每个问题上都达成完全一致。要注意到,我们在普通的非伦理决策中也同样存在争议。但对于正义结果论来说,它确实能在我们想要“确定争议在哪里和为什么发生”时引导我们,使进一步的讨论与解决成为可能。(摘编自迈克尔·J·奎因《信息时代的伦理学》,熊璋、荣文戈译)1.下列对康德及其伦理主张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德认为,理性使道德具有最大的普适性,理性的道德可以正确指导人的行为。B.康德认为,不同于智慧和勇气,善良意志是绝对的善,它可以引导人们做善事。C.根据康德主义,一个有责任心的人必须摒弃个人欲念,完全按道德准则来行事。D.康德认为,道德规则通过绝对命令来指导人们的行动,使人成为理性的产物。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康德主义无法解决“善因出恶果”的伦理难题,由此可见法律的存在是合理且必要的。B.规则功利主义的主张能使人认识到:制定规则其实就是寻找利益相关方的最大公约数。C.正义结果论重视公共利益而非个别利益,同时不会被公共利益所绑架而丧失道德立场。D.在正义结果论的引导下,消弭争端成为可能,所以正义结果论比康德主义更加合理。3.下列选项,与正义结果论的结果观不谋而合的一项是(3分)A.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以修身为本。(《礼记》)B.君子和而不同。(《论语》)C.以不忍人之心行不忍人之政,治天下可运之掌上。(《孟子》)D.国有常法,虽危不乱。(《韩非子》)高三语文试卷第2页(共8页)4.如果你是一个正义结果论者,你会如何评价康德主义对道德规则的态度?(4分)5.学校“模拟政协”社团正就“如何保障受资助贫困生在公示个人信息时的合理隐私权”的议题向全校同学征集提案,请你根据正义结果论的伦理决策方法拟出提案要点。(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武钢很近(节选)范春歌从小就知道武汉有个全国知名的武钢,由于它远在青山区,家中也无亲朋好友住那儿,因此在我心里一直是个遥远的所在。1958年,毛泽东主席亲临武钢一号高炉看出铁。那个年代共和国特别需要钢铁,我能想象这位共和国领袖见到铁水奔流、铁花四溅时高兴的样子。1990年的2月,我也站到了毛主席站过的炉台上,缘因市委宣传部组织多家媒体对武钢进行大规模集合报道。距毛主席视察武钢已过了三十二年,这座一号高炉还在使用。厂里说兴建新的高炉当然最理想,可一个炉子造价好几个亿,国家一下拿不出那么多的钱,铁厂只好大搞技术革新,延长了炉龄,改造了炉况,使它能满足后续加工能力。但凡来到一号高炉的媒体,都会采访一位被誉为炉前铁人的劳模王水枝。厂里给我的王水枝的先进事迹材料显示,他从1980年起就连续八年被评为武钢炼铁厂的优秀党员,是武汉市劳动模范和湖北省劳动模范,还被全总授予“全国优秀生产能手称号”。参加工作二十来年,他有二十个春节没有回家,换其他工友回家过春节。我去炉台找王水枝的时候,工友听说我要采访王水枝都有些躲闪,一会儿说他在出铁口,一会儿说帮着喊他,却不移步,后来干脆说:“希望记者莫再宣传他了!”工友的态度让我不由一愣,莫非这个铁人的事迹有假?正当我被弄得一头雾水时,围上来的工友继续七嘴八舌地说,王水枝在最危险最辛苦的炉前班当班长,脏活累活危险活总是干在最前面。每天面对炉前高达几百度的热辐射,夏天,人像从水缸里捞出来的,浑身被汗湿透;冬天穿件单衣,衣服上还结满汗水凝聚的盐霜。不晓得有多少回,下了夜班见白班有事,他又主动留下来干。每次清理炉顶的设备,为了让其他工友少在煤气区操作,他自己一个人顶着做。王水枝每天在炉前只吃两顿饭,却要喝二十多瓶盐汽水补充身体在高温中失去的盐分;有一次因过于劳累栽倒,四个小时醒不来。工友们心疼他,不忍心再评他当先进,见记者把他当铁人宣传就帮着挡:再继续宣传下去,要把他累死的!听到这里,我轻轻合上采访本。当记者这么多年,头一回遇到这样的事。但王水枝仍然被厂里找来了。个子瘦小的他穿着一套已磨出缕缕纱头的防火服,因长年在炉前劳动,头发被烤得焦黄,全然不是我印象里英武豪迈的铁人形象。他话语也少,你问一句,他答一句,随时拔腿就走的样子,面对摄影记者的镜头,他也是焦急地催问:“①你照完了吧?那我去干活了。”说完操起钢钎就转身。高三语文试卷第3页(共8页)下班之后,我突然很想和王水枝聊聊天。工友说他住在单身职工宿舍。原来,王水枝四十来岁的人了,老婆孩子的户口还在农村。我终于在下班的人群中等到了王水枝。他打开宿舍的门不好意思地说,太忙了没有收拾。房间有两个铁铸的高低床,王水枝说房里只住着他和另一位工友,不挤。没想到这位经常被媒体报道的劳模,多年来就蜗居在这么简陋的单身职工宿舍。见我很惊讶,王水枝淡淡地说,许多家在农村的老工人都是这样的。他有时候管理别人,对方还一瞪眼:你是劳模,哪能和你比。我提出看看他获得的奖品,王水枝打开柜子,捧出一大把钢笔,憨厚地笑道:“还有一些笔和本子,儿子拿去写字了。”后来他又小心翼翼地取出一幅天安门图案的织锦,说是去北京开会时发的,看完又细心地折叠好。面对他,我还是问了一个可能已有一百个记者提出过的问题:你为什么要这么干呢?王水枝听了我的问话,摸了一把被炉火熏染成古铜色的脸,顿了领,终于打开了话匣子:“②我是党员,以前当过兵,我懂,打起仗来党员都要冲在最前面。当了工人后,晓得这个工种的苦,但总得有人干。党员守在这个岗位理所当然,这也叫冲锋陷阵呢。”我环顾空落落的房间,问他业余时间做什么,他笑道:“睡觉。我这个人就是欠瞌睡。”人毕竟不是铁。“③今年上炉算是第二十个年头了。”他扳起结满硬茧的手指头。窗外,雪飘了起来。我问,实话说你想家吗?他望着我笑笑:“怎么不想呢,同屋的工友家也在农村,和家人分居二十来年了,想家时就喝酒,白酒,一喝一茶缸。我胃不好,不敢喝酒,就以茶代酒,喝着喝着,两个人眼泪就掉下来了。”王水枝摆摆手,不说了。他把这些年获奖得到的钢笔摊开,让我选几支,笑说自己几辈子都用不完呢。那天踩着薄雪回到武钢的招待所,在台灯下铺开稿纸,还是决定要写写王水枝,不把他当作不食人间烟火的铁人写。报道见报后,有读者打电话给我,说读哭了。又过了些日子,武钢炼铁厂工会给我打电话,说武钢给王水枝分了两室一厅的新居,他和家人永远结束了两地分居的日子。厂里还特意邀请我在王水枝搬家那天,一起去他应城老家,王水枝也希望我能分享他的欢乐。我说一定去。搬家的那天,王水枝拿着香烟不停地给村邻们递烟,又放了好几挂震耳欲聋的爆竹。当我向他表示庆贺时,王水枝悄声对我说:“我倒是和家人团聚了,可是和我同住单身职工宿舍的工友,听说我分到了新房,昨天又喝闷酒。④那间房里只剩他一个人了,唉。”(有删改)〔注〕范春歌,著名记者,生于武汉,范长江新闻奖获得者。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介绍了武钢的历史及自家与武钢的渊源,为下文写作者对王水枝的采访营造一个宏大又亲切的氛围。高三语文试卷第4页(共8页)B.工友们阻止作者采访王水枝,是怕惯于塑造“高大全”形象的新闻报道使本就本已过劳的王水枝更加不堪重负。C.作者善用细节塑造人物。磨出纱头的防火服、焦黄的头发、一大把钢笔、古铜色的脸等使王水枝的形象跃然纸上。D.文中两次写到雪。第一次暗示时近年末,烘托王水枝的思乡之情。第二次以清冷的环境烘托作者采访后的伤感。7.对文中画线句子的分析与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句子①中,王水枝的一问一答,表现他心系工作,对记者采访不耐烦的心情。B.句子②中,“我懂”独立成句,表现王水枝对党员冲锋在前的使命的坚定认同。C.句子③中,“了”字舒缓了语气,也蕴含着王水枝与家人分居多年的无限感慨。D.句子④中,“唉”字里有对工友处境的同情担忧,也有自己离工友而去的愧疚。8.范春歌对王水枝的采访报道过程体现了一名记者的职
湖北省部分重点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二次联考语文试题
2024-01-28
·
8页
·
290.6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