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山西省晋城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模拟考试(期末)

2024-02-03 · 13页 · 52.1 K

试卷类型:B卷晋城市2024年高三第一次模拟考试试题语文考生注意:1.本试卷共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2.请将各题答案填写在答题卡上。3.本试卷主要考试内容:高考全部内容。一、现代文阅读(35分)(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材料一:“文化”一词起源于劳动实践中的耕种、生产、手工、技艺等。劳动是实现人从自然性走向文化性的必经之路,对人和社会的发展而言,劳动是教育、文化、精神的来源,而劳动教育更是能够对人的身体和精神形成双重引领,使人直面生产、发展的需求,注重培养人在传承知识技能的同时形成对社会发展有益的文化知识,以此进行文化的启蒙和教化。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在学生中弘扬劳动精神,教育引导学生崇尚劳动、尊重劳动,懂得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道理,长大后能够辛勤劳动、诚实劳动、创造性劳动。”劳动教育促进个体沉浸在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中,完成对个人身体机能、工艺技能、知识水平的提升,并对个体的意志品质和精神力量予以完善,从而使其得到更高的精神文化浸润。当前,全国大中小学开展的多种劳动教育活动和课程,为中国传统文化和现代文明的浸润和传承创设了情境,建构了场域,丰富了载体,具有独特的重要意义。劳动是人特有的发生于人与自然、人与人交互作用的活动,因此劳动不能脱离“由人自己编织的意义之网”,即文化;而劳动教育的本质是知识、价值的生产、传播和影响,即文化实践。从对象物的属性来说,劳动教育就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劳动教育通过切实的劳动实践提高人的生产劳动能力,改变人们生产劳动的组织方式和制度,推动人类物质文化的进步,进而推进了文化实践的深入与革新。同时,劳动教育又是文化实践的载体,文化融入是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重要形式,通过劳动教育,能够将从远古一直发展到今天的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下去,不忘来时路,为文化实践提供“源头活水”,不断铸就新的文化辉煌。劳动教育蕴含着劳动创造美的智慧,无论是田园种植、印染工艺、纸扇泥塑、裁衣织布的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家务劳动的实践,还是科技生产技术的应用,都是对文明与智慧的追溯,也唯有通过广泛蕴藏于生产生活的劳动实践,才能进一步启迪大众的文化创造力,让文化自觉与超越深入每个人的内心。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强盛,总是以文化兴盛为支撑的,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以中华文化发展繁荣为条件。”面对新时代新的文化使命,人们只有成为劳动实践的主体,作为人类文明和社会生产的主体,才能在面对各类矛盾和问题的解决时,建构更为科学、稳定的思想认知,坚定文化自信,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构筑中华民族现代文明。(摘编自马慧子马梅《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材料二:自劳动课正式成为一门独立课程后,“中小学生学做饭”成为热点话题。但是,加强新时代劳动教育,不能简单将其理解为增加家务劳动,而应充分考虑劳动教育的全面性和有效性,让学生不仅能劳动、会劳动,更要愿劳动、爱劳动。劳动教育要重视“劳育结合”,避免“以劳代育”现象。劳动教育不同于单纯的劳动训练,不仅是为了提高劳动技能水平,更要通过劳动过程实现提升精神面貌和确立价值取向的教育目标。这就要求在劳动教育中做好方案设计,让学生在出力流汗的劳动体验中,领悟辛勤劳动的价值,珍惜劳动成果,体现“以劳守义”的劳动教育价值。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防止“本末倒置”情形。在劳动教育中,一方面要采取符合具体劳动条件和普遍教育规律的劳动方式,以现实可行的方式开展劳动教育实践,跳出“削足适履”的刻板模式;另一方面要超越以劳动成果评比为主的考核方式,明晰作业任务只是劳动教育的底线考核,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防止落入“见物不见人”的评价陷阱。劳动教育要强调“以劳促全”,纠正“劳动负担”的观点。过去劳动教育被错置于与学习对立的位置,其原因在于对劳动教育和其他学科学习之间的关系错判,导致参加劳动被视为耗费时间精力的负担,出现劳动教育在“学校中缺位、家庭中疲软、社会中淡漠”的现象。尤其在“双减”政策下,要引导家长和学生正确认识劳动在树德、增智、强体、育美方面的综合育人价值,避免出现“代为劳动”“摆拍表演”。“人生在勤,勤则不匮”,劳动是一切成功的必经之路。劳动教育的质量决定了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关系到共同富裕的高质量建设水平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做好劳动教育,真正形成以学校劳动为主渠道、家庭劳动为基础、社会劳动为支持的协同育人格局,使劳动最光荣、劳动最崇高、劳动最伟大、劳动最美丽的理念深入人心。(摘编自鲁明川应腾《劳动教育:重在“育”,不可止于“劳”》)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一认为文化和劳动密切相关,劳动是人成长中精神的来源,劳动教育让人通过传承知识技能得到文化的启蒙和教化。B.材料一谈到劳动教育是文化实践的本体和载体,这和材料二中强调的劳动教育要落实“劳以致用”的原则是一致的。C.材料二指出劳动是成功的必要条件,新时代劳动人才的培养成效和中国式现代化的高质量发展程度都是由劳动决定的。D.材料二提到劳动教育要重视三个层面,以及要防止出现三个错误,号召人们务必要切实做好劳动成果的考核评比。2.根据材料内容,下列关于“劳动教育”的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劳动教育能够从身体和精神层面引领个体,帮助个体借助身体力行的劳动文化,获得更高的精神文化滋养。B.新时代劳动教育就是要教育学生主动去劳动,发自肺腑地想劳动,而增加家务劳动只是其一个组成部分。C.当前大中小学开展劳动教育的主要形式是文化融入,其目的是让学生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推动文化新发展。D.对学生进行劳动教育,需要提前进行方案设计,要采用现实可行的方式进行劳动实践,注重劳动的过程性收获。3.下列对材料一和材料二论证的相关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A.材料—第二段引用习近平总书记的讲话,充分肯定了劳动教育独具的文化价值。B.材料二由劳动课引发的热点话题切入,明确新时代劳动教育的目标,针对性强。C.材料一指出传统工艺、日常生活劳动、科技应用等的实质,旨在论证劳动创造了美。D.材料二中运用对比论证,将过去对劳动教育的误区及现在正确的认识对比,有说服力。4.材料一和材料二主要的论述对象都是劳动教育,二者的论证角度和侧重点有什么不同?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认识。(4分)5.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开展“播种绿色,美化家园”盆栽种植活动。同学们用文字讲述了自己在这段时间内的所思所想,将知识融入劳动实践中。这一活动丰富了学生的劳动种植体验,助力学生培养了热爱劳动、亲近自然的品质。请联系两则材料的观点,谈谈你对上海市杨浦高级中学这次活动的认识。(6分)(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难忘的影子(节选)金克木大学的门进不去,却不妨碍上另一种大学。初到北平的一个多月里,青年A在火车站先得到一位“把头”上了一课。后来老李又给他系统地讲了几个专题“酒缸”、京戏等。公寓掌柜永远是那样点头哈腰,面带笑容,还没露出另一种脸色。虽没来挂号信,但第二个月的钱已经要去了。伙计永远面无表情,只做照例公事。除说出自己是唐山一带人以外,什么情况也不透露。公寓住客几乎都是学生,互不招呼,陌生到底。过不了几天,①青年A便自封为“马路巡阅使”,出门去走街串巷了。他不敢走远,只在西单一带溜达。他在石驸马大街的原先女师大的门前徘徊。看男女学生进进出出,有时还有坐包车(专用人力车)来的夹着皮包的教授。他对这些大学生不胜羡慕。心想着他所知道的女师大的著名教授鲁迅、钱玄同、黎锦照、杨树达。这些人的书和文章他读过,以为教授都是这样的大文豪、大学问家。在离师大不远的世界日报社门前,他每天看张贴在报栏里的当天的报纸。从大字标题新闻到副刊和广告都不放过。他觉得这里的报纸和上海的《申报》《新闻报》不大一样。一条条胡同里转来转去,终于在宣武门内发现了一条“头发”胡同。北京的地名奇怪,有很难听的“皮库”胡同,又有并不很细长的“头发”胡同。②不料这条胡同里有一大宝藏:市立图书馆。这也是大学。他走了进去,从门房领到一个牌子,便进了门,不看文凭,也不收费。这是两层院子。外层院子长方形。靠街一排房子是兒童阅览室。里层院子是方形。一边厢房是閱报室,一边厢房是馆长室和办公室。正面三大间大房打通成一个大厅,中间空一块,两边相对是一排排桌椅,每人一桌一椅,行间有通道,正面一个柜台,台后桌子两边对坐着两个女馆员。后面有门通书库。也许后面还有个院子。柜台两边靠墙有书柜,一边是目录卡片柜,一边是上下两层玻璃柜,上一层是“万有文库”,下一层是一些同样大小的英文书。下面光线不足,望了半天,才看出书脊上共同书名是三个词:“家庭·大学·图书馆(丛书)”。目录柜中一查,古旧书不多,洋书只有摆出的那些,几乎全是“五四”以后的新书。这下好了。有了大学了。青年A便天天来借书看。中国的,外国的,一个个作家排队看“全集”,有几本,看几本。又去隔着玻璃看“万有文库”的书名。其中有些旧书是看过的,许多新书不曾读过。于是他用笨法子,排队从头一本本借看,想知道都说些什么。《史记》《石头记》《水滸》以及《因数分解《轨跡与作图》之类就不借了。有的书看不明白,简直不知所云。例如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学引论》,都是文言译本,看来好像比柏拉图的《理想国》还难懂。他想外国人原来一定不是这样讲话的,外国书不看原文的不行,變成中文怎么这样奇怪,不像是有头脑的人在说话。于是他奋勇借閱“家庭大学丛书”,也从头一本一本借出查看是些什么,硬着头皮连看带猜,还是有懂有不懂,但觉得有的书比那几本文言译本还明白些。他认为这不是文言之过,因为严复、林紓的译文也是文言,却明白如话,看得下去,也有外国味。怎么外国哲学家的头脑特别?他因此下决心学外国文,倒要看看外国人怎么说话、作文,怎么思想,是不是有另一种头脑,中国人懂不了。到哪里去学英文呢?补习学校也进不起啊。除上图书馆以外,他仍在街巷中“巡阅”。有一天偶然看见一家大门边贴着一张红纸条,上写:私人教授英文。进去一问,原来是一位三十来岁的人,说是课本自选,语法也可以教,从字母学起也行,每天下午一小时,每月学费四元。这里就是他的家。③他下决心学,交了四元学费。他已接到家信,批准他留在北平上大学,过旧历年前可以再汇一笔钱来。学什么呢?从家里帶来一本破旧不堪的《英华双解辞汇》、一本《英文典大全》和一本《英语构造法》,都是英文本,但非外国原著。《纳氏文法》等书哥哥说自己要用,不给他。这几本不合用,得去买。去西單商场新书摊上看了看,又到一家旧书店去找,却不知买什么好。记得那位在上海大学上过学的说,他念的是苏曼殊的《断鸿零雁记》英文译本。这本书他不喜欢。忽然看到一小本世界书局出版的《少年维特之烦恼》英文本,后面还附点词汇,很便宜。他想起一些同学和朋友迷上这本书,是郭沫若译的,他也看过,却不知好在哪里。他想歌德这书在当时德国和现在中国这样风靡一时,郭沫若都肯介绍,可见其中定有奥妙,从汉译看不出来。德文的看不懂,英文译本总比中文译本更接近原文吧。于是花两角钱把这本半新不旧的书买了,当英文课本读。第二天去那人家里学英文。老师一见要念这个,他也没看过,愣了一下,也没说什么,就从头一句一句讲。青年A既看过中译本,又先查过生字,一听之下,觉得英文也并不难。学了几天,读了开头几封信,自认为自己查查字典也能看下去,而且觉得那英文不比郭沫若的中文好,还是看不出歌德的天才在哪里。想来只有读德文时再念原文了,便向老师提出。老师欣然同意,说,学英文当然要念英国人写的书,翻译总是不如原文,尤其是文学书。④青年A认为英国诗没有一首能译成中文不走样,译得好也只能算是中国人重作的。那么读什么呢?请老师推荐一本。屋里连书架都没有,只有几本书堆在桌上,老师便拿过一本给他看。公众号三晋高中指南这是商务印书馆出版的那种硬书皮的读物,家里有几本,如《天方夜谭》等,不过这一本他没见过。这书的中文名称是《阿狄生文报据华》。“这是英国散文的模范,值得精读。这才是英文,真正的英文。英国学生都要熟读的。”(有删改)6.下列对文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