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市巴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2月月考历史试题

2024-02-21 · 6页 · 1 M

巴蜀中学2024届高考适应性月考卷(六)历史注意事项:1.答题前,考生务必用黑色碳素笔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考场号、座位号在答题卡上填写清楚。2.每小题选出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在试题卷上作答无效。3.考试结束后,请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满分100分,考试用时75分钟。一、选择题(本题共15小题,每小题3分,共45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1.有学者认为,在距今五六千年前,源于关中盆地的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向东北拓展,与源于西辽河流域和大凌河流域的红山文化的红山后类型在今天河北省西北部相遇,然后在辽西大凌河上游地区重合,产生了以龙纹(红山文化传统)与玫瑰花纹(庙底沟传统)相结合的新的文化体,迸发出文明的火花。该观点意在强调A.仰韶文化与红山文化呈现趋同B.旧石器时代我国文明成就十分突出C.早期文明多元一体的发展趋势D.龙纹和玫瑰花纹是文明的主要特征2.据岳麓秦简记载:“有狱论,征书到其人存所县官,吏已告而弗会及吏留弗告、告弗遣,二日到五日,赀(罚款)各一盾;过五日到十日,赀一甲;过十日到廿日,赀二甲;后有盈十日,辄驾(加)赀一甲。”这说明秦朝A.政令传播机制成熟B.政府强化基层治理C.公务活动复杂繁琐D.律法严苛民怨沸腾3.洛阳汉代墓室中的壁画装饰,兴起于西汉早期,流行于东汉,墓主多为高官显贵或地方豪绅。图1为考古发现的两幅壁画(局部),从中可以得出的合理推断是A.由崇尚天人合一转向主张人定胜天B.由追求随性写意逐渐转向追求自然写实C.由体现原始民主转向主张尊卑贵贱D.由幻想迷信心理逐渐转向享受世俗生活历史·第1页(共6页) 4.《宋史·选举志》载:“中兴以来,建太学于行都,行贡举于诸郡,然奔竟之风胜,而忠信之俗微。亦惟荣辱升沉,不由学校,德行道艺,取决糊名,工雕篆之文,无进修之志,初痒序(学校)如传舍(旅店),目师儒如路人。”由此可见A.太学的发展培养了一大批学者官员B.社会亟需革新教育重塑士人价值观C.理学的传播推动了士大夫深刻思考D.教育的发展追求经世致用知行合一5.据元代黄文仲《大都赋》记载:“大哉天朝,万古一时……舌螺发,赘面雕题,献獒效马,贡象进犀,络绎乎国门之道,不出户而八蛮九夷。谓之大都,不亦宜乎?”该材料可以佐证当时A.内地与边疆融为一体B.文学形式丰富多彩C.开放包容的大国气象D.华夷观念有所松动6.明初拥有当时世界上最强大的海军,但不主动出海击敌,反而沿着海岸线修筑了全长约1.4万余里的海防设施,设置卫所,部署了约40万正规军队以陆防海,放弃了决战于海上的压倒性优势。造成这一怪象的主要原因是A.垄断海上贸易之利B.以防民为主的国策C.倭寇只是疥癣之疾D.打击海上走私贸易7.清政府在不同时期不同区域推行了多种茶叶边销模式。据《清稗类钞》记载:“清代,内地销往藏区的货物以茶叶为大宗……仅川茶销藏,岁约征银十数万两。”据此推断茶叶边销政策的目的是A.为治理边疆提供财政支持B.控制茶销以制羌戎C.羁縻边疆强化对地方控制D.促进边疆地区开发8.维新变法时期维新派提出兴办女学,在论其理由时说:“一国教育之本在家庭,家庭教育之重在母德,女学所设,即所以造贤良之母也……盖女子之教育,关系甚大,凡相助良人,教养子女,何莫非正室之务,是故我国于家庭之实事为最重矣。”这反映出维新派A.找到了女性解放的真正出路B.认识到女学是蒙学的重要影响因素C.冲破了中国传统伦理的束缚D.基于女性视角探索民族复兴的路径历史·第2页(共6页) 9.《新华日报》是中国共产党在国统区公开发行的唯一党报。自创刊起便坚持面向农民、工人、学生在内的全体民众宣传各界在抗战中应负的责任,还于1942年开辟了《友声》专栏,专门刊登民主党派和无党派人士的文章。由此可知《新华日报》A.塑造了共产党的美好形象B.体现了政治动员的独特优势C.巩固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D.表达了民族解放的共同呼声10.图2是1978~2010年中国乡镇企业增加值及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变化图,对此解读有误的是A.乡镇企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组成部分B.乡镇企业是农民对城乡二元制的自我突围C.乡镇企业是改革开放进程的见证者D.自身技术优势是乡镇企业兴起的重要原因11.美索不达米亚人将他们的洪水之神视为冷酷无情的恶神,但埃及人却把他们的洪水之神看做是“它的到来会给每个人带来欢乐”的喜神。其对洪水之神看法的差异表明A.经济发展状况影响文明的多元性B.自然地理环境影响古代文明发展C.历史发展传统改变百姓的善恶观D.古埃及人比西亚两河流域人乐观12.爱因斯坦在评论牛顿和他的《自然哲学的数学原理》时写道:“……至今还没有可能用一个同样无所不包的统一概念,来代替牛顿关于宇宙的统一概念;而要是没有牛顿的明晰的体系,我们到现在为止所取得的收获就会成为不可能。”材料体现了A.牛顿力学体系推动人类对自然界的认识B.爱因斯坦认知的全面性C.牛顿力学体系是现代物理学的理论支柱D.牛顿力学体系的全面性13.马克思惊呼道:“公社简直是奇迹般地改变了巴黎的面貌!第二帝国的那个花花世界般的巴黎消失得无影无踪。”他意在强调A.巴黎公社打碎了旧的国家机器B.巴黎公社的执政措施深得人心C.巴黎公社冲击了传统的价值观D.巴黎公社的存在有一定合理性历史·第3页(共6页) 14.下表是不同时期美国关于海洋航行的主张。据此推断时间人物文件内容1918年威尔逊“十四点原则”海洋上的航行有绝对自由。1945年杜鲁门《大陆架公告》位于公海以下、邻近美国的海域内的所有自然资源均属美国所有,并应在美国的管辖范围内,大陆架海域的公海及公海的自由与畅游权,将不会受到任何损害。2004年布什《国家安全指针41号》维护海洋自由,保护合法的军事和商业航行。A.美国具有捍卫海上自由的传统B.美国用海洋权益促进友邦合作C.美国以此维护国家利益和霸权D.海洋资源成为全人类共同财产15.1996年,美国总统克林顿签署《个人责任与就业机会调整法案》。该法案特别强调个人责任和工作参与,不再视领取福利为贫困家庭应享有的权利,而是将福利作为有条件的给付,若福利领取者拒绝遵守工作的要求,州政府可降低或终止福利给付。这表明美国政府A.兼顾社会效率与社会公平B.深受经济危机困扰C.加强了对国家经济的干预D.旨在完善福利制度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5分)16.(24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明开国之后,朱元璋以天下共主的身份,通过朝贡关系,建构了天下秩序。在朝贡体系之中,周边各国向作为“华夏中心”的中国称臣,每隔一段时期前来朝贡,而中国则给予册封和赏赐。明代形成了包括厚往薄来、勘合印信、朝贡文书、朝贡贸易、朝贡定期等的一套稳定的朝贡制度,在明中期之前,形成中国周边相对稳定的秩序……朝贡关系的核心在于确认和重申政治认同,附带发生商品贸易,但这附带发生的贸易,才是各国来华的目的所在。明人张瀚《松窗梦语》将互市分为“西北互市”与“东南互市”两种,如明人郑晓所云:“盖东夷有马市,西夷有茶市,江南海夷有市舶。”—摘编自袁灿兴《朝贡、战争与贸易—大航海时代的明朝》历史·第4页(共6页) 材料二各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策略时间国家应对策略内容1929年意大利修改进口关税法提高汽车关税1930年美国颁布《斯姆特·霍利关税法案》提高国内商品价格,美元实际贬值达到41%1931年法国修改本国关税法对一切货物征收关税,规定进口限额1931年英国颁布《非常进口法》授权贸易委员会征收高达100%的关税1931年日本调整本国关税向世界市场倾销其纺织品——摘编整理自许国林、刘宇《从恶性竞争到协调合作:资本主义国家应对危机策略之变》材料三世界经济发展面临的难题,没有哪一个国家能独自解决。各国应该坚持人类优先的理念,而不应把一己之利凌驾于人类利益之上。我们要以更加开放的心态和举措,共同把全球市场的蛋糕做大、把全球共享的机制做实、把全球合作的方式做活,共同把经济全球化动力搞得越大越好、阻力搞得越小越好。—摘编自《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三卷(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朝朝贡体系的特点,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朝贡体系在明朝发展到高峰的原因。(12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上述国家应对危机的共同措施并分析其影响。(8分)(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归纳新时代中国开展外交活动的基本理念,并列举两例体现该理念的外交活动。(4分)17.(19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中华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孕育了中华民族古老的农业文明,也培育了传统的生态文明。相传,舜帝时就开始设立“虞”为管理环境系统中山林等自然资源的专职官员。先秦典籍《荀子·王制》主张“修火宪,养山林、薮泽、草木、鱼鳖百索,以时禁发”。汉初景帝诏“令郡国务劝农桑,益种树”。唐朝时期,国家设置山林自然保护区,实施与物候等因素相关的环保禁令。宋真宗时期,知澧州刘仁霸以劝课农桑、提倡造林为内容编歌谣十首教民歌唱,以普及造林知识。元朝《大礼撒》规定,历史·第5页(共6页) 如失火导致草原被焚烧者,全家都会被处以死刑。明清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自然资源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多,相关的环境保护范围也进一步扩大。——摘编自张全明《宋代硬核环保措施及其核心价值》材料二清代后期,沙俄在修建中东铁路时,将自满洲里到绥芬河一千多公里长的铁路沿线两侧森林砍伐殆尽。日本紧接沙俄之后,侵入东北,从俄商手中夺过在大兴安岭的木材采伐权,一直延续到伪满洲国时期。近代东北,实行开放,鼓励移民实边。“移民日盛,而从事于采伐开垦者亦日增,森林形象已变坏”。另外“山火”、洪水等自然灾害也给森林资源带来一定的破坏。1942年,据伪满洲国林野经营大纲的资料推算,当时森林面积约3000万公顷,较之清代中期减少近三成。清末以前辽河曾是东北地区航运命脉,但20世纪初以来,由于水土流失严重,河道淤积,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东北的西部边缘在民国时就已经出现了沙漠化的倾向,直接影响了畜牧业的发展。生态环境的破坏,使自然灾害频率也明显增加。以黑龙江而论,船行于树梢,屋沉于水底,因此则农村经济动摇矣。——摘编自王广义《近代中国东北资源与环境问题述评》(1)根据材料一,归纳中国古代的生态理念及治理措施。(6分)(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朝后期东北地区环境恶化的原因并说明其产生的影响。(10分)(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其对环境治理的启示。(3分)18.(12分)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长江是中华民族的母亲河、生命河。在数千年的历史进程中,长江通过其干流和众多支流将东西南北的资源、文化融通在一起,同时吸收外来文明元素,为中华民族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空间和强大的生命力。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推动长江经济带发展座谈会上指出:“要把长江文化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摘编自蓝勇《水润华夏大长江》结合中国史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观点的认识。(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达流畅)(12分)历史·第6页(共6页)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