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2021级高三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试题参考答案与详细解析24.【答案】B【解析】本题以西周初期至东周“中国”称谓含义的变化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周朝治理对统一多民族国家形成的作用与影响。这一时期“中国”称谓含义的变化,是周朝开发边远地区,扩大统治区域的反映,故选B。东周时期周王室衰微,对诸侯的控制减弱,排除A;南方经济迅速开发和发展主要从魏晋时期开始,排除C;“不同区域的文化差异消失”不符合史实,绝对化表述,排除D。25.【答案】C【解析】本题以三国魏晋时期经济往来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分裂动荡时期粮食绢帛等实物的交换功能。从表格材料可见人口物品买卖、军需、赋税均以绢帛作为货币,故选C。北粟南稻的局面早在河姆渡和半坡时期就已形成,排除A。丝织品被作为一般等价物承担支付功能,不属于丝织品需求贸易,B排除;政府以实物征税,私人以绢帛买卖奴婢,未能体现政府对土地和人口的管控,排除D。26.【答案】D【解析】本题以“取士不问家世”考查宋代科举制发展引起的社会变化。富民家庭为了改变命运,通过读书参加科举、扶危助困、纳赋捐爵等方式,加速了社会阶层的流动,故选D项。科举的发展会强化儒家求学入仕的价值取向,排除A。阶级矛盾加剧与试题情境相悖,排除B。宋代官员选拔以科举成绩为主要标准,只是扩大了科举范围并不影响科举制本身,排除C。27.【答案】B【解析】本题以明清修建的历代帝王庙创设情境,考查正确解读历史事物的能力。庙中入祀帝王既有华夏汉民族帝王,也有北方民族等不同民族血统的帝王,同等入祀,有利于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故选B,排除A、D。试题情境未涉及削弱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的内容,且明清两朝都尊崇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排除C。28.【答案】D【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运用归纳、概括、比较等历史学思维方法分析问题的能力。据材料可知,三元里抗英首先是村民的保家自卫行动,定海居民与英军的交往更多是出于经济利益的考虑,这些都体现出普通民众对侵略者认识的局限,故选D。A项不符材料主旨,排除;B、C项材料中没有体现且不符主旨,排除。29.【答案】B【解析】此题主要考查正确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据材料漫画信息可知美国经济侵略的意图,画中中国官员张开双臂欢迎山姆大叔,美化了美国对华侵略的殖民行为,故选B。洋务运动在甲午战败后已破产,排除A;维新变法已经失败,排除C;题干漫画解读包含美国、菲律宾、中国等关系,不仅仅是单纯彰显美国取得的科技成就,排除D。30.【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解读历史事件影响的能力。据材料可知,冀南银行在经济上支持了根据地和八路军,故选C。A不符合史实,材料也没有涉及其他地区的货币使用情况,排除;“红色苏区”表述不符合抗战时期称谓,排除B;抗日战争时期中共的土地政策是“地主减租减息、农民缴租交息”,且当时的工作重心是抗日,非推动土地改革深入开展,排除D。31.【答案】B第1页共5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解析】此题主要考查解释历史事物,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根据材料及所学可知,改革开放后,以市场为取向的经济体制改革不断深入发展,推动了经济史研究热点的转变,与“市场”相关的高频词的不断涌现,故选B。材料中的高频词统计不足以反映整个统计学的发展状况,排除A;C、D均与现实不符,排除。32.【答案】B【解析】本题以雅典陶片放逐法为情境,考查学生调动运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历史解释核心素养。陶片放逐法本来是用来监督政治人物,但在实施过程中并不一定能真正起到作用,因为政治人物往往可以操纵民意来左右选举,因此才出现了材料中的现象,故选B项。直接民主本意就是公民直接表达民意,故“妨碍”表述错误,排除A项;陶片放逐法对政治人物依然有限制和监督作用,“失去了”表述错误,排除C项;试题情境反映的是民主政治存在的弊端,且伯利克里执政时期(公元前443年至公元前429年),雅典民主政治达到顶峰,排除D项。33.【答案】C【解析】本题以法国大革命时期英国流行的政治漫画为情境,考查学生从历史图像中获取有效信息并解读历史图像的能力。英国人创作的反映法国大革命的政治漫画,很大程度上会受到英国政治氛围的影响,表达出英国人对法国革命的看法。从图中可知,法国通过革命实现了“自由”,但衣衫褴褛,生活艰难;而英国通过“光荣革命”走上资本主义道路,虽然没有暴力革命,没有法国的自由,但人民衣食却富足。可见,画作反映出作者对英国式变革的认同,故选C。A对英法两国同时否定,排除;画中的法国人衣衫褴褛,很难说是对法国大革命的赞赏,排除B。D与试题主题不符,排除。34.【答案】D【解析】本题以近代摄影技术对绘画的影响设计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解释文化现象的素养。从材料可知,摄影技术的发展使得艺术家反思绘画单纯对现实世界的表现和描绘,艺术家们通过抽象去表达感情、思想和经历,绘画不再单纯致力于创造与现实相关的图像,所以导致现代派艺术大量出现,故选D。摄影技术和绘画艺术各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发展空间,A、B均与事实不符,排除;C与试题情境不符,且夸大了摄影技术的作用,排除。35.【答案】A【解析】本题以战后美日科技战为情境,考查学生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与历史解释的核心素养。战后,日本经济发展迅速,对美国构成巨大威胁。美国对日本高科技进行限制,其目的就是维持科技霸主地位,故选A项。美国这一做法可以限制对苏联的高新技术转让,但不可能阻断苏联科技创新之路,排除B项;当时美国仍然居于世界市场主导地位,“与日本争夺世界市场”表述不准确,排除C项。D项的“意识形态”不正确,美日意识形态基本相同,都是资本主义国家。41.(25分)(1)历史背景:西方殖民者对拉美的剥削与压迫,拉美地区经济有了一定发展;法国大革命削弱了西葡与法国在拉美的殖民统治;北美独立战争的胜利,鼓舞了拉美人民;启蒙思想的传播,增强了拉美人民的民族民主意识。(8分,每点2分)(2)成就:国民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城市化水平显著提高;产业结构持续优化升级;基础设施建设快速推进;科技实力大大增强;国际贸易发展迅速;国际影响力显著提高。(8分,每点2分,任答4点即可)(3)不同原因:新中国成立,人民民主专政保证了人民当家做主;而拉美政治上的军事独裁统治,人民没有政治权利。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保证了政治稳定;拉美政局动荡不第2页共5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安。新中国推行工业化建设,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而拉美经济结构单一。新中国坚持独立自主、平等互利的原则,发展外交关系;而拉美沦为英美的半殖民地。(9分,每点3分,任答3点即可)【命题说明】本题以近代拉美独立后的发展与新中国成立后的建设成就为情景,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调动运用所学知识的能力以及时空观念与家国情怀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拉美与中国在近代有相似的历史遭遇,独立后走上不同的发展道路,呈现出不同的发展态势。通过对比分析,可以让学生认识到我国现代化建设成果的来之不易,从而更深入理解我国现代化建设的伟大。第(1)问,考查学生结合历史背景,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需要结合启蒙运动、法国大革命、北美独立等重大历史事件来分析。第(2)问,考查学生获取有效信息的能力与调动运用所学知识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学生首先根据材料信息,从国民经济、城市化、产业结构、基础设施、科技、国际影响等方面概括。不能照抄材料中的信息。第(3)问,根据材料一中拉美独立后存在问题,如政治上的军事独裁、经济上的产业结构单一、英美的殖民掠夺等,以此为基础并结合中国建设发展的史实加以对比分析,从而找到两者发展差异巨大的原因。42.(12分)示例一见解:作者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具有一定合理性。(2分)说明:该学者认为兵代表的民族精神、家族代表的社会秩序,君权代表的政治制度的分析,视角新奇,内容切合。秦汉以后,由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君主专制,皇权至上,扼杀了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大家族制度的长期存在,也阻碍了公民意识的成长。武德的缺失也严重影响民族的家国天下精神。作者身处抗日战争时期,这种评价反映了其对民主政治、公民素养和民族武德精神的诉求,体现了战乱时代知识分子的家国情怀。(10分)示例二见解:作者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带有片面性。(2分)说明:该学者的研究缺乏对中国传统的全面分析,对秦汉后中华民族精神、中国社会制度,中国政治制度过度否定。秦汉以后,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体制为大一统国家奠定了制度基础。宗族制度以较小的成本维持了大一统国家的基层治理秩序;以儒学为核心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涵育了国人“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价值理想和家国情怀。中华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不仅需要扬弃糟粕,更需要充分挖掘中华传统文化的价值,对优秀传统文化创新性发展,创造性转换。(10分)示例三见解:对中国传统的认识应该补充小农经济的视角。(2分)说明:该学者主要从文化形态的视角看待中国传统。历史唯物主义认为,人类物质生活资料的生产是社会生活的基础,生产力是历史发展的决定因素,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理解中国古代传统的核心要素在于经济。战国以后,中国逐渐确立以小农经济为主的经济模式,小农经济是中国家族制度、中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中国传统文化的基础。作者缺乏历史唯物主义分析视野,由此对历史的认知带有片面性。(10分)【命题说明】本题以中华民族的现代文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创造性转换和创新性发展立意,以民国时期文化形态论代表雷海宗对中国文化的认识设置试题情境,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历史信息,包括理解与辨识、概括与提炼、组织与运用;分析历史问题,包括运用辩第3页共5页{#{QQABIYSQggAoAAJAAAgCAwGYCAMQkAGACAoGxAAEIAABiQNABAA=}#}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分析历史事物,运用历史思维和科学的方法分析和阐述历史事物;历史探究能力,包括发现和提出问题、论证问题、得出结论能力。综合考查学生的唯物史观、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家国情怀等学科素养。45.(15分)(1)司马光:宗亲贵族带头节俭开支;与民休息,藏富于民;效法先代圣王;树立重义轻利的义利观。(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王安石:政府重视理财找到生财之道;鼓励民众发展生产,不增加民众负担;因势而变调整先王之政;理财重利也符合传统义利观。(4分,每点2分,任答2点即可)(2)评价:二人均在北宋中期,政府积贫的背景下对解决经济困难进行了思考和努力;都立足民生,从儒家推崇的先王圣贤和经典中为各自主张寻找依据;但二人的思想具有时代和阶级的局限性,都缺乏对生产与分配的关系的深刻认识,不提高生产力水平,节流或是开源都无法真正实现富国。(7分,每点2分,3点7分)【命题说明】本题以司马光和王安石对各自的理财思想表述创设历史情境,深化学生对王安石变法时期,两种不同经济理念的认识,从而理解改革不仅需要先进理财理念,还需要相应的社会环境。第(1)问考查学生获取和解读材料信息和进行历史比较的能力,根据司马光和王安石的奏疏、政论材料,并结合北宋中期积贫积弱、社会矛盾尖锐的历史背景,可以概括出两者理财理念四方面的不同之处。第(2)问则考查学生分析历史事物的能力,根据北宋经济困难的时代背景和二人各自陈述的的观点,可以从社会背景、改革立足点和理论依据、时代局限性等几个方面对其进行评价。46.(15分)(1)举措:推行使用日语,灌输忠君思想,推行日本生活方式与习俗,组织“奉公会”压榨台湾人民。(6分,每点2分,任答3点即可)实质:将台湾人民变成其殖民统治的顺民,实现民族同化。(2分)(2)影响:强化了日本在台湾的殖民统治,配合了日本侵华;加重了对台湾人民的剥削与压迫,给台湾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淡化了部分台湾民众的民族意识与国家认同;对台湾人民的心理和文化造成了极大的
2024届四川省大数据精准教学联盟高三下学期第一次统一监测历史答案与解析(2)
2024-03-02
·
5页
·
222.9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