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沙市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3月月考历史答案

2024-03-06 · 4页 · 44.6 K

高三年级3月月考历史答案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10答案BBBBBCACDD题号1112131415答案BABAD1.【答案】B【解析】据材料“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活跃起来”可知,春秋战国时期,丝竹管弦类乐器因短促悦耳而活跃起来,这正是因为经济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对生活品质有了更高的追求,从而对音乐艺术有了更高的需求,故选B项;尽管这一时期有很多国家以王侯贵族的奢侈生活和享乐主义为主,但这种变化并不足以影响整个音乐的变革,排除A项;分封制度的崩溃对音乐艺术的影响有限,无法全面解释音乐变革的现象,排除C项;统治者的腐朽生活对音乐艺术具有一定的影响,但其影响力相比经济发展来说要小很多,排除D项。2.【答案】B【解析】略3.【答案】B【解析】从材料可知,诏书由中书省诸舍人各自拟撰,然后由中书令或中书侍郎选定或加补充修润,成为正式诏书。在该过程中,中书令具有一定的决定权,最后由皇帝画敕完成,说明中书省具备辅助决策的职能,故选B项;虽然有“五花判事”,多人各自拟稿,但最后选定者是中书令或中书侍郎,不能体现制约,也不是一种明确的机构体制,排除A项;中书省是皇帝决策的辅助机构,最后决定权仍在皇帝手中,并没有限制皇权,排除C项;虽然多个中书舍人参与“判事”,但也不能保证所有决策的科学性,“保证了”表述过于绝对,排除D项。4.【答案】B【解析】由“不包含物理的理……亦不包括在内”、“偏乎人世间许多情理”和所学宋明理学的相关知识可知,中国传统的“理”偏向于封建的儒家伦理道德,强调通过自我修养,升华价值追求,把这种追求上升到对社会、国家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因而“理”强调个人的道德修养,人格的完善,是对理想化的人格追求,故选B项;中国的“理”并未突破传统儒家思想的范畴,因而中国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并未发生嬗变,排除A项;题干体现的是“理”的情理和伦理化,并未体现哲学化和思辨化的特点,排除C项;“理”形成于北宋时期,与新的经营方式产生无必然关联,排除D项。5.【答案】B【解析】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乾隆年间和道光年间,北舞渡的商业贸易往来频繁,在该地市场上汇聚来自不同地区的商人,成为当时的商贸聚集地,由此可知,当时北舞渡地区成为区域贸易网络中心,故选B项;专业化市镇指的是专业经营某一种产品,材料只说明北舞渡贩卖物品种类多样,不是专业化市镇,排除A项;手工业经营方式有官营、家庭以及民营等,材料未涉及手工业经营方式多样化,排除C项;材料中还提及其它地区的商人,“垄断”表述错误,不符合题意,排除D项。6.【答案】C【解析】咸丰三年(1853年)至同治三年(1864年),全国厘金平均岁入数额巨大,但是落入当时地方各省,这是由于当时太平天国威胁清政府的统治,清政府被迫放权给地方督抚所致,这意味着中央集权被削弱,说明当时清政府的权力构架发生了变化,故选C项;题干所述是中央财政权力的下放,而不是官场陋习积重难返,排除A项;洋务派兴起于19世纪60年代,与题干时间不符,排除B项;厘金成为归各省督抚自行掌控的合法、可观的财源,这说明清政府的地方财政收入大大增加,地方财政紧张的说法不符合题目主旨,排除D项。7.【答案】A【解析】略8.【答案】C【解析】据材料信息“外人之傀儡”、“玩部之人物”及漫画寓意:不倒翁,虽然不会摔倒,但也因此不会前进一步。漫画实际上揭示了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后晚清政府的极度腐朽性,揭示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必要性——推翻清王朝,故选C项;近代中国民族危机是在不断加深,1901年《辛丑条约》签订,标志着中国完全陷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深渊,但与漫画主旨不符合,排除A项;“国民打倒列强除军阀”是在国民革命运动时期(1924—1927年),与材料中时间不符合,排除B项;1900年的“东南互保”严重动摇了清政府统治的根基,此项与漫画《不倒翁》不符合,排除D项。9.【答案】D【解析】据题干时间(1949年)及“房客应该照旧缴纳房租”“私人房权政府(要)保障”等内容可知,在解放战争后期,解放军为实现城市政权平稳过渡,制定上述指示可以保证房东与租客之间不会出现矛盾,以利于解放军顺利接管城市,故选D项;据所学可知,社会主义改造开始于1953年,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A项;据所学可知,在解放战争时期,我国的社会性质仍然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其社会主要矛盾并未发生根本变化,排除B项;过渡时期总路线是1953年提出的,这与题干时间不一致,排除C项。10.【答案】D【解析】据材料可知,问卷调查显示,在企业倒闭后的应对态度上,大部分群众是克服困难、自力更生,持理解和支持态度,有利于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推进,故选D项;“市场主导的配置机制”不合时空、史实,“市场主导的配置机制”在1992年后,排除A项;“政府宏观职能的转变”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群众的观点相悖,排除B项;“经济发展面临的困境”不合史实,1985年国家经济取得巨大成就,排除C项。11.【答案】B【解析】“太阳神阿波罗”“请宙斯裁断”体现出古希腊人对神明的崇拜,“凡人的爱更持久,遂选择王子”是古希腊人文主义的体现,彰显人性,故选B项;“神话是现实的折射”,可知在奴隶社会中并没有实现“尊重女性”“婚姻自由”,排除A项;马尔皮萨公主之所以选择伊达斯王子是因为她认为“凡人的爱更持久”,这与“浪漫”无关,排除C项;“请宙斯裁断”说明神的地位高于人,这与“民主”无关,排除D项。12.【答案】A【解析】据材料并结合纲要下册第3课所学西欧封建社会可知,《麦尔森法令》给予了中世纪封建社会中领主(封臣)一定的权利,有助于西欧封建制度的巩固、延续,故选A项;“市民”不合史实、时空,应为“农民”,排除B项;“进一步强化”不合史实、时空,中古中后期西欧各国王权才有不同程度的加强,排除C项;“巩固了国家的统一”不合史实,843年,法兰克王国分裂为三部分,即西法兰克王国(843—987年)、中法兰克王国(843—855年)和东法兰克王国(843—911年),排除D项。13.【答案】B【解析】据材料“不......谋求与奥地利平等的地位”可知,俾斯麦建议的核心在于普鲁士应该寻求一种不受联邦和奥地利约束的独立政策,这符合民族国家的构架,故选B项;俾斯麦的这一建议是关于普鲁士应如何应对政治情况的问题,并未涉及到发扬军国主义的传统,这是一个政策方面的问题,而不是价值观层面的问题,排除A项;俾斯麦的建议是强调普鲁士的特殊地位,对联邦政体局限的反思并不是他的主要目的,排除C项;俾斯麦的建议主要是国家内部的政策构建,未体现与其他国家之间的关系,确立了欧洲争霸计划的说法与材料信息不符,排除D项。14.【答案】A【解析】据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1917—1982年,苏俄(联)共建设了1238座新城市,平均每年20座”结合所学可知,1917—1982年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这主要得益于国家对工业化建设的重视以及较强的国家组织建设能力,故选A项;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整个社会经济状况,无法得出苏联社会经济持续稳定发展,排除B项;1917—1982年间出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和美苏冷战,因此“受益于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不符合史实,排除C项;材料“十月革命以来,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仅表明苏俄(联)的城市化进程十分迅速,没有涉及苏联改革相关信息,并且苏联改革最终导致苏联解体,无法得出苏联改革取得较为显著成果,排除D项。公众号:高中试卷君15.【答案】D【解析】据材料“新兴国家任何的发展成效似乎都是来自外部给予……先天性缺陷”可知,冷战后,西方国家利用融媒体对新兴国家宣扬一种认知,即新兴国家发展成就来自外部,失败方面都是因为先天缺陷,这宣扬了西方国家的优越性的同时也宣扬了新兴国家内部不足,体现了西方国家对新兴国家的打压,故选D项;西方国家除了关注新兴国家的“进步”,也提到了新兴国家的“失败”,排除A项;西方国家在话语权方面对新兴国家进行压制,目的是使新兴国家形成对西方国家的依赖,并非挑起冲突,排除B项;当时冷战已经结束,且西方国家对新兴国家采取的是话语权方面的压制政策,并非冷战政策,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16.【答案】(14分)(1)表现: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4分)含义: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4分)(2)作用:既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同时又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6分)【解析】(1)第一小问表现,据材料一“针对地方势力分权的倾向及财政体系的混乱”及所学可知,以均田制为基础的赋税体系瓦解;据材料一“节度使权力迅速扩大……从而侵夺中央的财权”可知,地方势力财政权坐大。第二小问含义,据材料一“抑制地方分权行为,以解决中央与地方的税收分配问题”可知,一定程度上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结合所学两税法改变了以人丁为主的征税方式,转而以财产为主,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中央政府的财政收入。(2)据材料二“元代财政收入分为中央和地方,各占70%和30%”可知,维护了中央集权统治;据材料二“地方留用财赋的支配权,主要由行省掌握”可知,赋予了行省一定的财赋与主权;结合所学可知,元代中央和地方赋税分配体制,很好的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巩固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17.【答案】(14分)(1)红军(八路军):不断袭击日军,打击汉奸;沦陷区民众:遭受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压迫,渴望驱逐侵略者,并给予八路军支持;日本侵略者:压迫、剥削沦陷区人民、攻击八路军;汉奸:投靠日本侵略者,压迫中国人民。(选择以上任意两个群体进行概括,一个2分,两个4分。)抗战形势: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以沉重打击,得到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鼓舞了民众胜利的信心,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遭到中国人民的痛恨和八路军的不断攻击,逐渐走向失败。汉奸遭到人民的痛恨与八路军的打击,被钉上历史的耻辱柱。(4分,结合所选两个群体分析其对抗战形势的影响即可。)(2)史料来源辨析:史料来源为当时一个普通乡绅的日记,所记为作者所见所闻,具有一定的可信度。(2分)史料内容辨析:上述传闻可以用于研究当时普通民众对八路军、日军以及汉奸的态度,反映了沦陷区人民痛恨侵略者,大力支持八路军的历史事实;上述传闻可以用于研究抗日战争相持阶段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成效。(2分,任答一点即可)局限性分析:作为日记,在记述的客观性、准确性和全面性方面仍需要考证,可以进一步搜集相关史料进行印证,如当时备方的官方文件以及报纸予以印证。(2分)【解析】(1)第一小问行为,据材料“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红军……捆去日军三名”、“红军将警务局长张继德在古寨村捆绑上山”可知,红军(八路军):不断袭击日军,打击汉奸;据材料“警务局长张继德,往往没收村民财物”、“可见众恨日军之甚矣”、“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可知,沦陷区民众:遭受日本侵略者和汉奸的压迫,渴望驱逐侵略者,并给予八路军支持;据材料“日军大肆搜寻”、“所有衣物等件均被日军劫掠”可知,日本侵略者:压迫、剥削沦陷区人民、攻击八路军;据材料“(日军扶植的伪政权)……横征厚敛”可知,汉奸:投靠日本侵略者,压迫中国人民。第二小问抗战形势,据材料“1938年”、“各村雇人送饷需于红军”可知,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形成;据材料“1939年”可知,抗战由防御阶段进入相持阶段。据材料“红军用枪击毙日兵三名……莫不喜欢”、“不见一个红军……日军大肆搜寻”并结合所学可知,中国共产党领导抗日根据地军民给日本侵略者和汉奸以沉重打击,得到沦陷区人民群众的支持,鼓舞了民众胜利的信心,成为抗战的中流砥柱。据材料“众闻日军受伤,莫不喜欢”、“日军大肆搜寻,毫无踪影”并结合所学可知,日本侵略者无力发动全面进攻,遭到中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