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品解析:河南省南阳市一中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生物试题(解析版)

2023-11-18 · 31页 · 1.2 M

南阳一中2023年秋期高三年级第一次月考生物学科试卷一、选择题(每题1-5分,共45分)1.如下图是人们常见的几种生物。据下图分析,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依据是否含有染色体,生物①⑤与其他生物不同B.依据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生物①③⑤与其他生物不同C.依据是否含有核糖核酸,生物①⑤与其他生物不同D.依据是否含有叶绿体,生物④与其他生物不同【答案】A【解析】【分析】①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含叶绿素、藻蓝素,可进行光合作用;②衣藻(低等植物)属于真核生物,含叶绿体,可进行光合作用;③大熊猫属于高等动物,真核生物;④冷箭竹属于高等植物,真核生物;⑤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详解】A、①蓝细菌属于原核生物,不含染色体,⑤新冠病毒不具有细胞结构,不含染色体,依据是否含有染色体,生物①⑤与其他生物不同,A正确;B、依据是否能进行光合作用,生物①②④可进行光合作用,与其他生物不同,B错误;C、依据是否含有核糖核酸,5种生物均含有核糖核酸,所以无法区分,C错误;D、依据是否含有叶绿体,生物②④含叶绿体,与其他生物不同,D错误。故选A。2.染色和显色反应是生物实验常用的方法,下列关于染色和显色反应的叙述,正确的是()A.向2mL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1mL的斐林试剂,混匀后50~65℃水浴加热,溶液呈现砖红色B.向2mL鸡蛋清中加入4滴质量浓度为0.01g/mL的CuSO4溶液,混匀后出现紫色C.将花生子叶制成临时切片,直接置于光学显微镜下,能观察到橘黄色脂肪颗粒D.可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能否被麦芽糖酶水解【答案】A【解析】【分析】生物组织中化合物的鉴定:(1)斐林试剂可用于鉴定还原糖,在水浴加热的条件下,溶液的颜色变化为砖红色(沉淀)。斐林试剂只能检验生物组织中还原糖(如葡萄糖、麦芽糖、果糖)存在与否,而不能鉴定非还原性糖(如淀粉、蔗糖)。(2)蛋白质可与双缩脲试剂产生紫色反应。(3)脂肪可用苏丹Ⅲ染液鉴定,呈橘黄色。(4)淀粉遇碘液变蓝。【详解】A、苹果组织样液中含有还原糖,还原糖可与斐林试剂反应在水浴条件下加热产生砖红色沉淀,故向2mL苹果组织样液中加入1mL的斐林试剂,混匀后50~65℃水浴加热,溶液呈现砖红色,A正确;B、用双缩脲试剂鉴定蛋白质时,应该先加NaOH创造碱性环境,再向组织样液中加入3-4滴0.01g/mL的CuSO4溶液,混匀后才出现紫色,B错误;C、将花生子叶制成临时切片,需要使用苏丹Ⅲ染色液染色后才能在光学显微镜下看到橘黄色的颗粒,C错误;D、不能用斐林试剂检测麦芽糖能否被麦芽糖酶水解,麦芽糖与麦芽糖的水解产物—葡萄糖,都能与斐林试剂发生反应,D错误。故选A。3.“茶园养鸡”是一种新型的生态养殖模式,为探究鸡粪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人员将C、N、P作为计量土壤肥力的元素进行了调查,结果下图所示。下列分析错误的是( )A.土壤中碳与氮的含量比值与鸡粪添加量呈负相关B.通过添加鸡粪可增加氮的相对含量来提高茶园土壤肥力C.氮是叶绿素的组成元素,缺氮会使叶片变黄且影响产量D.细胞与无机环境的元素种类相同体现了二者具有统一性【答案】D【解析】【分析】由题图判断: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N含量呈上升趋势,而P含量呈下降趋势。【详解】A、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C含量基本保持不变,而N含量呈上升趋势,因此土壤中碳与氮的含量比值与鸡粪添加量呈负相关,A正确;B、从题图中可以看出,随着鸡粪添加量的增加,土壤中N含量呈上升趋势,而N含量是土壤肥力的一个重要指标,B正确;C、叶绿素的元素组成包括C、H、0、N、Mg,若缺氮元素,则叶绿素不能正常合成,则叶片呈现类胡萝卜素的颜色,即黄色,C正确;D、组成细胞的元素在无机环境中都能找到,但无机环境的某些元素如放射性元素在细胞中无法找到,D错误。故选D。4.蓖麻种子富含脂肪。某研究小组将蓖麻种子置于黑暗及其他各项条件均适宜的环境中培养。定期检查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以及部分物质的含量的变化情况结果如图所示。据图分析,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在蓖麻种子萌发过程中,油脂可以转化成糖类B.第6—10天蓖麻种子的干重减少与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有关C.前6天蓖麻种子的干重增加,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OD.实验第10天后如果提供所需的矿质元素离子即可使萌发种子(含幼苗)的干重显著增加【答案】D【解析】【分析】由图可知,种子萌发过程中干重先增加后下降,油脂类物质含量下降,糖类物质含量先增加后下降。【详解】由图可知,蓖麻种子在萌发过程中油脂含量下降,糖类含量上升,说明油脂可以转化成糖类,A正确;B、干重减少主要是呼吸作用消耗有机物所致,C正确;C、油脂不断地转变成糖类,糖类物质中氧含量大于脂肪,因此导致种子干重增加的主要元素是氧元素,C正确;D、由于该实验中蓖麻种子始终在黑暗条件下培养,种子萌发后也不能进行光合作用,只能进行呼吸作用,所以干重还会继续下降,D错误。故选D。5.利用从动物组织中提取的胶原蛋白制作的手术缝合线,机体对其无排斥反应,手术一段时间后,可被人体组织细胞消化、吸收,避免了拆线的痛苦和麻烦。下列叙述错误的是()A.缝合线处检测不到相应抗胶原蛋白的抗体B.该手术缝合线的消化、吸收需要其他蛋白参与C.构成蛋白质的氨基酸,人体细胞自身都能合成D.经酒精处理后的该手术缝合线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答案】C【解析】【分析】蛋白质是由氨基酸脱水缩合而成的化合物,可以和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详解】A、由题干信息“机体对其无排斥反应”,可推知缝合线处检测不到抗胶原蛋白的抗体,A正确;B、手术缝合线的化学本质是蛋白质,该手术缝合线的消化需要蛋白酶的催化,产生的氨基酸进入细胞需要载体蛋白的参与,B正确;C、蛋白质被分解成的氨基酸中,可能有些是人体细胞不能合成的必需氨基酸,C错误;D、经酒精处理后的该手术缝合线肽键没有断裂,仍能与双缩脲试剂反应呈紫色,D正确。故选C。6.图甲为基因型为MmTt的猕猴精原细胞的分裂图像,图乙为该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曲线。不考虑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下列相关叙述错误的是()A.该猕猴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种基因型的精细胞B.图乙中ab段表示染色体复制,处于bc段的细胞可能不存在同源染色体C.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D.图甲细胞可对应图乙的bc段,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即将分离【答案】D【解析】【分析】图甲为基因型为MmTt的猕猴精原细胞,两对基因分别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自由组合定律;图示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着丝粒(点)排列在赤道板上。图乙为图甲细胞分裂过程中的染色体变化曲线,ab段表示分裂间期DNA复制、蛋白质合成(染色体复制),出现姐妹染色单体;c-d表示着丝粒分裂,姐妹染色单体分开。【详解】A、基因型为MmTt的猕猴精原细胞,两对基因遵循自由组合定律,故该猕猴的精原细胞经减数分裂可产生四种基因型(MT、Mt、mT、mt)的精细胞,A正确;B、图乙中ab段每条染色体上DNA数加倍,若图乙为减数分裂图像,bc段可表示减数分裂I的前、中、后以及减数分裂II的前期和中期,减数分裂II不存在同源染色体,B正确;C、图甲细胞处于有丝分裂中期,其子细胞染色体是亲代细胞姐妹染色单体分开形成,故产生子细胞的基因型与亲代细胞相同,C正确;D、图甲细胞为有丝分裂中期,其姐妹染色单体即将分离,等位基因位于同源染色体上,其分离发生在减数分裂I,D错误。故选D。7.下图表示雄果蝇体内某细胞分裂过程中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的变化(曲线甲)和与之对应的染色体数目的变化(曲线乙),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A.BC段DNA分子进行复制,染色体数目未加倍B.CD和FG对应的时间段,细胞中均含有两个染色体组C.D点对应时刻之后,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D.EF段DNA含量的变化是由于同源染色体的分离导致的【答案】D【解析】【分析】据乙图变化曲线可知,该分裂表示减数分裂,因此AC表示减数分裂前的间期,CF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和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前中期,FH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的后末期。【详解】A、据图可知,BC段表示每条染色体上的DNA分子由1个变成2个,说明此时进行DNA分子的复制,但复制后的两条染色单体共用一个着丝粒,染色体数目并没有发生改变,A正确;B、据图可知,CD段表示减数第一次分裂,含有2个染色体组,FG段表示减数第二次分裂后期,着丝粒已分裂,染色体数目加倍,此时细胞中也含有2个染色体组,B正确;C、D点对应时刻之后,由于同源染色体分离,X和Y染色体分别进入不同的子细胞,因此单个细胞中可能不含Y染色体,C正确;D、EF段每条染色体上DNA含量由2个变成1个,这是由于着丝粒分裂导致的,D错误。故选D。8.利用“假说——演绎法”,孟德尔发现了两大遗传定律。下列关于孟德尔的研究及两大遗传学定律的说法,正确的是()A.第一阶段都是发现问题,发现问题都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遗传实验的基础上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生物体能产生数量相等的雌雄配子”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正反交实验D.孟德尔两大遗传学定律的细胞学基础相同,都发生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答案】A【解析】【分析】孟德尔发现遗传定律用了假说—演绎法,其基本步骤:提出问题→作出假说→演绎推理→实验验证→得出结论。①提出问题(在实验基础上提出问题);②做出假设(生物的性状是由细胞中的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配子中的遗传因子成单存在;受精时雌雄配子随机结合);③演绎推理(如果这个假说是正确的,这样F1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配子,这样测交后代应该会产生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④实验验证(测交实验验证,结果确实产生了两种数量相等的类型);⑤得出结论(就是分离定律)。【详解】A、孟德尔提出问题是建立在纯合亲本杂交和F1自交的遗传实验基础上的,A正确;B、孟德尔假说的核心内容是“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B错误;C、为验证作出的假设是否正确,孟德尔设计并完成了测交实验,C错误;D、基因的分离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同源染色体的分离,而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非同源染色体的自由组合,所以两者的细胞学基础不同,D错误。故选A。9.用某种高等植物的纯合红花植株与纯合白花植株进行杂交,F1全部表现为红花。若F1自交,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若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根据上述结果推断,下列正确的是( )A.F2中白花植株都是纯合子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2种C.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一对同源染色体上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答案】D【解析】【分析】分析题意:F1自交,得到的F2植株中,红花为272株,白花为212株,即红花:白花比例接近9:7;又由于“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由此可以确定该对表现型由两对基因共同控制(假设相应基因为A和a、B和b),并且A_B_表现为红花,A_bb、aaB_、aabb全部表现为白花。【详解】A、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为AAbb、aaBB、aabb、Aabb、aaBb,既有纯合子也有杂合子,A错误;B、F2中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AABB、AABb、AaBB、AaBb,共4种,B错误;C、根据题意,“用纯合白花植株的花粉给F1红花植株(AaBb)授粉”,该杂交相当于测交,得到的子代植株中,红花为101株,白花为302株,红花:白花=1:3,为1:1:1:1的变式,说明控制红花与白花的基因在两对同源染色体上,遵循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C错误;D、F2中白花植株的基因型有5种,红花植株的基因型有4种,故白花植株的基因型种类比红花植株的多,D正确。故选D。10.某种昆虫的体色受常染色体基因的控制,有三种表现型。现用一对纯合灰色该昆虫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