绝密★启用前(新高考卷)语文参考答案1.(3分)【答案】A【解析】A项,根据材料一第一段对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并没有提到其中的主次问题,而是“相互学习、相互借鉴,取长补短、共同提高”。2.(3分)【答案】C【解析】A项,“能有效解决自身的困惑”错,根据材料一第三段对“主动接受型”文明“互鉴”的阐述可知,是“从所接受的事物概念蕴涵中获得了启示”。B项,“若对方没有积极回应则无法完成”错,无中生有。D项,“讲述中华经典《庄子》中的故事”错,曲解文意,根据材料二的阐述,只是表明老王翻开阅读的书是《庄子》,但并不能说明该戏剧的内容讲述《庄子》中的故事。3.(3分)【答案】D【解析】A项是“互鉴”的表现,并非主动呼应型。B项为主动输出型。C为主动接受型。4.(3分)【答案】B【解析】图表内容为中国文化在国际上的影响,文化输出的目的并非与西方霸权抗衡,B项错误。5.(6分)【答案】①主动吸收异域文化精华。如萨特对我国戏曲艺术“暗示”美学特征的借鉴与完善;②主动输出本国优秀文化。如张彭春基于民族文化自信而主动向苏联艺术家推介“中国戏剧之完全姿势化”的审美特征;③在各国文化交流中碰撞升华,产生新的文明。如萨特主动吸收中国戏曲艺术“暗示”审美特征后进一步阐释,反过来给予中国艺术家的借鉴启迪;布莱希特在中外文明互鉴中成功构想中国戏曲“间离”美学理论。(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根据两则材料,本着共同提升的原则,相互借鉴、相互碰撞,共同提高。每一种措施基本上对应于材料一种对应的三种类型,尤其是第③点,需要综合三种类型中论及的新的审美理论。6.(3分)【答案】A【解析】B项,“暗示着事情的发生”错,环境描写的作用是为了渲染氛围、烘托人物,文中的故事情节与环境的变化并无关联。C项,“明褒暗贬”和“强烈不满”理解不当,这里只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担心,并没有贬斥之意,也不能说“强烈不满”“我行我素”不准确,也有可能搭档成竹在胸。D项,作者对“北京的秋天”记忆最深,是因为他在这儿观察到的特殊的风景和体验到的独特的人生感悟,不是因为“取胜”那么肤浅的原因。7.(3分)【答案】C【解析】C项,接受酬劳并不是俗气的表现,是自己劳动所得,而且由于家庭经济的原因,作者才带着病痛参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1页(共7页)与节目创作与录制。8.(5分)【答案】①因为北京秋天特有的景观与况味;②因为对生命的珍视,在秋天的北京有难忘的经历;③因为作者从北京的秋天与自身的经历中获得了感情共鸣。(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4分,答对三点给5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文章第一段说自己在北京度过了两个秋天,“对于一个已入中年的生命来说,这也是时间与命运的双重刻痕”,可见,已经中年的作者十分珍视生命中的每一天。文章用了一定的篇幅描写了北京秋天的特色,将北京的秋天与其他的秋天进行比较,突出北京的秋天给自己印象之深。作者在生计艰难的时刻接受邀请来到陌生的城市,创作录制巨大而陌生题材的节目,遇到了很难“合作融洽”的搭档,并且在这里取得了成功。秋天本是萧瑟的季节,但北京的秋天却极其绚丽,已然独立于时间之外。这与作者自身的经历颇为相近,作者在人生不顺的时候获得了生命的馈赠,获得生命认知中的自我超越。9.(6分)【答案】①语言的简洁、凝练,具有诗性。②内容深刻,思想鲜明,富有哲理。③使用了大量修辞且结构具有跳跃性。在写景、叙事、抒情和阐述哲理上自由转换。④在行文中嵌入诗歌,诗文互融又发挥各自的文体优势,产生较好的艺术效果。(答对一点给2分,共6分。答对任意三点即可。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文章的写作特征,也是探究作者的写作风格。在文章中找出具有诗歌特点的语句,通过分析概括得出答案要点。现代诗歌的主要特征包括:以抒情为主要表达形式,语义含蓄多解,富于朦胧美,诗的意境和激情,常常富有哲理,注重自然的节奏感和音乐美,诗歌语言凝练、含蓄、跳跃性强等特点。考生只要围绕这些内容分析即可。第①点如文中用“漂泊、爆破、机器、潮湿、地热与寒冷,像一只奔跑的容器”,交代了自己多年艰难的打工生涯;第②点如使用了“它们通向繁华,也通向衰落,通向过去,也通向未知的明日”等语言,含意蕴藉,启人深思;第③点如“北京的秋天……又似乎独立于时间之外,充满了无形的力道,像一驾古老的马车,从天边碾轧过来”“这是一个苦闷的深秋,除了苦闷于永远无法满意的创作,更苦闷于孤独”等,表现了北京秋天的特点以及自己的“苦闷”。10.(3分)【答案】CFH【解析】“彼见”不能表示完整含义,“孔子为师”与“圣人传道”是整句,因此A、B两处不能断开,C、E必须断开,“必授异才”才能表达完整含义,故G处不能断。11.(3分)【答案】C【解析】C项,“口诛笔伐”和“党同伐异”的“伐”是声讨、攻击的意思。A项,两个词都是意动用法。B项,《赤壁赋》中的“卒”是最终的意思。D项,解说正确。12.(3分)【答案】D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2页(共7页)【解析】D项,根据子贡的阐述,是因为孔子学识渊博、胸襟广阔,才能做到包容一切,该项理解因果倒置,错误。A项,根据材料一中王充对“世儒学者”的批判以及第二段举出的例子和分析可知,该项理解正确。B项,根据材料一在对孔子及其七十弟子行为心理的剖析,并将其与皋陶对比可知,分析正确。C项,孔子对子夏“四者何为事先生?”的回答体现出孔子中庸精神。分析正确。13.(8分)【答案】(1)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使”“学者”“徒”各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2)(那些)所说的极其圣贤之人,一定能看到进退的好处,能屈能伸的作用。(“利”“屈伸”“用”各1分,句子通顺流畅1分)【解析】(1)“使”是假使、如果的意思,“学者”是求学的人。“徒”这里是类、属、辈的意思。(2)“利”即好处。“屈伸”是得意与失意、在逆境中能忍受委屈,在顺境中能施展抱负的意思。“用”是用处、功效的意思。14.(3分)【答案】①材料一认为不能是古非今,盲目崇古。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不能“极问”,也就是要有打破砂锅问到底的精神,才能彻底解决问题;②材料二极力推崇以孔子为代表的圣贤。因为他们能博采众长而不偏激,襟怀开阔而能容人。(答对一点给2分,答对二点给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材料一阐述的是唯物论者王充对权威的质疑和挑战,并分析了造成盲目崇拜的原因。材料二枚举孔子及其弟子子贡的语言,表达作者对古代圣贤的推崇,并认为他们之所以能成为圣贤,是因为他们不偏不倚,能博采众长而去其所短。【参考译文】材料一社会上的儒生学者,喜欢迷信老师,崇拜古人,认为圣贤说的都没有错,专心致志地讲述和学习,不知道进行反驳和质问。圣贤下笔写文章,尽管构思周密,还不能说完全正确,何况是匆忙中说的话,怎么能都对呢?不能全对,当时的人却不懂得反驳;有的虽正确,但意思隐晦,难得明白,当时的人也不晓得去追问。考察起来,圣贤的说法,前后有很多自相违背:他们的文章,上下有很多互相矛盾,当今的学者,却不知道这一点。一般评论者都说:“孔子门下的学生,七十个弟子的才能,都胜过今天的儒生。”这个说法很荒谬。他们看见孔子当这些人的老师,就认为圣人传授学说一定要授给有特殊才能的人,所以说这些人与众不同。其实,古人的才能,跟今人的才能一样,今天称为“英杰”的,古人认为是“圣神”,所以说七十弟子是历代少有的。假使现在有孔子这样的老师,那么当代的求学的人都是颜回、闵损之类人物;假使当时没有孔子,那么七十弟子这些人,也跟今天的儒生一样。拿什么来证明呢?用他们向孔子学习,不能追根问底这一点就可以证明。圣人的话,不能完全理解;陈述的道理,不能立即领会透彻。不能立即领会透彻,就应该追问下去搞清楚;不能完全理解,就应该提出疑问来彻底弄通它。当年皋陶在舜的面前陈述治国的道理,说得肤浅粗略而不透彻。经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3页(共7页)过禹的追问和责难,原来肤浅的话又深入了一步,粗略的意思才又更清楚了。大概由于这样追问和责难,才使皋陶的话因受激发而说得更深刻,被触动而讲得更明白了。材料二子夏问孔子说:“颜渊为人怎么样?”孔子说:“颜渊比我诚信。”子夏问:“子贡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贡比我聪慧。”子夏说:“子路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路比我勇毅。”子夏说:“子张为人怎么样?”孔子说:“子张比我庄肃。”于是子夏离开座位问道:“既然这样,这四个人为什么奉您为先生?”孔子说:“请坐,我告诉你。颜渊诚信却不知变通,子贡聪慧而不懂得妥协,子路勇毅却没有度,子张庄肃而不懂得应和(他人)。把四人的长处合起来交换我的长处,我也是不干的。(那些)所说的极其圣贤之人,一定能看到进退的好处,能屈能伸的作用。”东郭惠子问子贡说:“孔夫子的门下,怎么那样混杂呢?”子贡说:“用以矫正斜曲的器具旁弯曲的木材多,好医生门前病人多,磨刀石的旁边钝器多。夫子端正自己的身心来等待求学的人,想来的不拒绝,所以夫子的门下鱼龙混杂啊。《诗经》说:‘池边垂柳如烟是那样浓绿,枝头的蝉儿嘶嘶鸣唱不已。河湾深几许自是不可见底,芦苇丛生蒹葭苍苍多茂密。’所以说真正广博的人身边,是没有什么不能容纳的。”15.(3分)【答案】A【解析】A项,“具有明显的反战色彩”错,结合上下文可知,该诗表达的是以身许国的壮志。B项,中间的四句诗人自问自答,“碛路”摹写环境艰苦,“知许国”“壮年征战发如丝”等表达了报国之志。C项,“报明主”即报答圣明的君主的知遇之恩,是为了名利,表现了诗人在思想认识上的历史局限性。理解正确。D项是对诗歌语言特色的分析。理解正确。16.(6分)【答案】①久经沙场,只因安边报明主。诗人从时空两个角度表达了对国君的知遇之恩以及安定边疆的抱负;②人生短暂,勇担报国之大义。“人生在世能几时”表达了诗人对时光流逝的感慨,但因为家国而倍感自豪;③壮怀激烈,男儿本自重横行。全诗充溢着为国驰骋疆场,甘愿为国而“重气轻生”的豪情。(每点2分,共6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解析】本题考查对诗歌主题以及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概括。从文本中“去年”“今年”“西河西”“北河北”“壮年”“发如丝”等信息可知,诗人久经沙场,将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国家的安边事业。“重气轻生”并不是轻视生命,而是“所欲有甚于生者,故不为苟得也”。诗人看重的是忠诚、坚贞、无畏、果敢的英雄气节,诗人胸中充溢的是壮怀激烈的锐气、纵横四海的豪气、捐躯报国的正气。“安边报明主”“作颂封山”,前后相续,表明了诗人渴望立功沙场,扬名立万的理想抱负。17.(6分)【答案】(1)劳苦倦极疾痛惨怛(2)侵官生事征利拒谏(3)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1)和(3)每答对一空给1分,(2)每答对一空给0.5分,共6分。有错别字、添字、漏字,则该空不给分。第(3)小题如有其他答案,只要符合要求,即可给分。]语文参考答案(新高考卷)第4页(共7页)【解析】(1)根据题中提供的信息“呼天喊地”以及“呼喊父母”,回忆文中与之相关语句即可。(2)题根据王安石对司马光在信中指责的内容的概括,且有“四个方面”的提示信息,即可得出答案。(3)诗句包含杜鹃、杜宇、子规、布谷等意象即可。18.(3分)【答案】A惊叹不已(难以忘怀)B天马行空C不可替代(答对一点给1分,共3分。意思相近即可;其他合理答案,可酌情给分。)【解析】第一处根据前后文的内容,应该是让作者感到吃惊、佩服;第二处形容其灵感不受约束,且有“……般的”是表示带有比喻色彩的成语;第三处根据徐志摩在引导林徽因认识英国文学和英语的精妙方面,曾对她有过很深的影响,可以看出徐志摩是林徽因不可替代的挚友。19.(3分)【答案】A【解析】原文句中“垄断”为贬义褒用,用法完全相同的为A项。B项为褒义贬用,表现处包身工饭食的低劣。C项是形容天气恶劣,是“阴暗”的本义。D项,“美轮美奂”形容新屋高大美观,也形容装饰、布置等美好漂亮。20.(3分)【答案】①改句为六个
【新高考卷】名校教研联盟2024届高三3月联考 语文参考答案
2024-03-28
·
7页
·
466.8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