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底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小题3分,共48分。题号12345678910111213141516答案ACBADCDCDCDAACBC1.A【解析】居住区每个单元的房屋均围绕中心广场,房屋的门均朝向中心广场,而中心广场是举行集会和祭祀这些公共活动的场所,反映重视集体生活,故选A项。姜寨聚落遗址位于陕西西安临潼区,处于黄河流域,排除B项;材料图中河流、围沟具有防御功能,但基于军事防御功能的布局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C项;布局中有窑场只能说明存在手工业生产,材料未反映与其他生产的地位比较,排除D项。2.C【解析】马王堆汉墓出土帛书中文帝时期的年表采用“秦、张楚”的纪年顺序,说明认可陈胜张楚政权的合法性;司马迁认可项羽建立的楚政权并将项羽列为本纪,否认陈胜张楚政权的正统性、只认可其诸侯地位,反映已受到汉武帝尊崇儒学的影响;东汉班固则对陈胜和项羽及其政权都否认了,只认可从秦到汉的法统,反映儒家纲常伦理对史学的影响加强,故选C项。材料未反映修史方式的规范,排除A项;材料未反映文献与实物史料的相互印证,排除B项;D项本身表述不妥,且材料中的《史记》《汉书》呈现内容都属于纪传体,排除D项。3.B【解析】材料反映北魏前期中枢机构长官籍贯多为漠南燕代地区,后期多为河南河东地区,这受到北魏孝文帝迁都洛阳的影响,政治中心的转移是原因不是影响,排除A项;迁都洛阳、河南河东籍贯中枢机构长官的数量增加,有利于北魏进一步汉化,B项正确;华夏认同观念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排除C项;此时经济重心仍在北方,排除D项。4.A【解析】材料反映由宋朝地方权力过度分散到元朝行省只有一个官署,利于集中处理地方事务,多员又能防范行省一官专擅局面,圆署会议制体现群官负责和集体议事,兼顾行政效率和中央集权,故选A项。B项不是材料主旨,且“保障了国家政令畅通”说法绝对,排除;宋元措施都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并有利于中央集权,排除C项;宋朝过度加强中央集权导致国势积弱且积重难返,元朝吸取宋朝教训较好地处理了中央与地方的关系,排除D项。5.D【解析】材料反映了生产的区域分工、生产的专业化,从而有利于农副产品商品化程度的提高、商品经济的发展,故选D项。生产的区域分工和专业化根源于商品经济的发展,排除A项;社会经济分工主要是农工商、体力与脑力劳动分工,材料主旨为区域分工,排除B项;材料未反映社会生产的领域拓宽,排除C项。6.C【解析】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印度此时已沦为英国殖民地,英国为扭转中英贸易逆差,在印度大量种植鸦片输入中国,导致中国对印贸易出现逆差。大量白银外流使国内银价高企,百姓税收负担日益沉重,社会矛盾丛生,且鸦片贸易本就危害巨大,因此C项正确,D项错误。A、B两项不符合史实,关税自主权丧失的时间在1842年第一次鸦片战争之后,中国也是在鸦片战争之后成为列强商品倾销地,从而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7.D【解析】题干信息意在展示清末以侠士精神为代表的尚武之风渐起。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05年科举制被废。科举制不仅是一种官吏考选制度,而且是一种包含着对知识阶层的作用、价值即地位积极认同的制度,是一种在实践上保证知识阶层作为社会精英受到政府重用、受到社会普遍尊敬的制度。科举废除后,随着观念的变化,知识阶层地位受到冲击。而近代以来,无论是清廷内部还是风起云涌的革命浪潮,又都使重武之风渐起(摘编自杨天宏《中国的近代转型与传统制约》P152—163)。A、C两项并非材料主旨,排除;材料并无“改制”之意,排除B项。8.C【解析】由材料可知,九一八事变后,国民政府结合中国国情,试图采用后发国家的工业化道路,利用国家力量,优先发展重工业,而此前我国工业体系并不健全,主要是轻工业,C项正确。题目强调九一八事变这一军事侵略对中国的影响,而并非大危机,且材料重在重工业的发展,并非国家垄断资本主义强调的国家对整个经济的宏观调控,A项错误。材料还是计划阶段,并未实施,B、D两项错误。9.D【解析】A项错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是解放战争取得胜利,新中国成立;B项错误,此时我国的性质是新民主 主义性质;C项错误,土改在这一时期,只是将地主土地私有转变为农民土地所有,也是一种私有,此后通过三大改 造,逐步过渡到社会主义公有制;D项正确,该举措有利于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为后续的社会主义建设打下基础。10.C【解析】由图可知,1960年至1982年,我国对外援助数额占当年财政支出的比例变化波动较大,结合所学知识,前半期在国民经济相对较为薄弱时,这一比例呈上升态势,源自当时以美苏为首的西方大国对我国的围困,为此我国积极发展同第三世界国家的关系,力图打破封锁和孤立;此后随着中美关系正常化、改革开放,国民经济发展,我历史参考答案—1国逐渐调整对外援助政策,服务于国家发展需要,C项正确。社会主义十年探索时期为1956—1966年,并未完全涵盖在题目表格中,此外其比例上升可能是因为受自然灾害及“大跃进”、人民公社化影响财政收入降低所致,且就图表而言1963年至1964年也有一定下降,A项错误;图中比例下降的时间并非始于1978年,B项错误;材料无法体现我国的援助对象,D项错误。11.D【解析】题目材料体现了古代印度的印度教、佛教和锡克教并存,思想文化具有多元性的特点,D项正确;题目材料不涉及种姓制度与佛教的融合,排除A项;材料只体现锡克教受到了伊斯兰教的影响,并非古代印度对伊斯兰文明的影响,排除B项;古代印度在国家形成的过程中才出现种姓制度,种姓制度发生变化后才出现印度教,并非印度教促进国家的形成,排除C项。12.A【解析】本题着力考查拜占庭帝国的相关知识。据材料可知,拜占庭帝国在学者看来缺乏或者无明显的核心价值,一方面,表明拜占庭帝国缺乏整合民族凝聚力的价值观念;另一方面,体现出拜占庭帝国文化不是一贯和持续的,具有实用性的特征。结合所学,拜占庭帝国处于欧亚非交汇地区,使其受到多种文化的影响及在自身总体衰落的背景下要不断地应对周边民族的侵扰,使其文化具有了实用性的特点,故A项正确。B项说法与材料相违,就拜占庭而言,传统文化为希腊罗马文化,而材料中可以看出其受到多重文化的影响。C项表述与材料现象截然相反。D项考生应明确近代文化演变的趋势:世俗化、理性化、人文化。13.A【解析】本题着重考查启蒙运动的相关知识。学生应首先定位时空,其次要注意对绘画描绘内容做简单分类,经过分类可知,绘画一方面突出展现科学理性,一方面又兼顾了感性、人性的描绘与表达,该绘画体现了科学理性与感性、人文主义的兼顾与有机结合,A项正确。自由主义的原则并非由该绘画确立,注重光与色的瞬间变化属于印象画派的典型绘画特点,排除C、D两项。14.C【解析】本题考查美国南北战争后的黑人问题。材料所涉时间为美国内战之后,美国内战期间通过法律废除了黑奴制。而由材料可知,1883年美国最高司法机构联邦法院的判决书中仍然体现出了对奴隶制的间接认可与对黑人的歧视,由此表明美国社会离真正的平等自由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这也会影响美国黑人对美国社会的认同,影1865年,B项排除。响美国社会的整合,不利于黑人发挥应有的社会作用。C项正确,排除A、D两项。美国南北战争发生在1861—15.B【解析】根据材料可知,19世纪末20世纪初,列强在非洲各自占有殖民地,进一步瓜分了非洲,这是由于1884年列强召开柏林会议,达成了瓜分非洲的协议,加速了对非洲的瓜分进程,B项正确。材料反映了列强争夺殖民地,并未体现争夺世界市场,且列强瓜分非洲主要是掠夺资源,排除A项;材料不能得出英法殖民霸权是否巩固,且19世纪末英国殖民地位逐渐衰落,排除C项;工业革命后,欧洲列强逐渐放弃奴隶贸易,排除D项。16.C【解析】材料信息体现了二战后德国的社会保障项目由8种“逐渐增加到1973年的18种,给付金额由1950年的99亿马克猛增到1973年的2526亿马克”——财政开支大幅度增长。尽管这受到了凯恩斯主义和社会福利政策的影响,但根本原因在于德国经济的全面恢复和快速发展,C项正确;德皇威廉一世只是一战前的德国领导者,也是欧洲现代社会保障制度的开始实施者,排除A项;美国罗斯福新政推动了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发展,二战后德国的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确实发展迅速,但经济实力才是基础,排除B项;社会矛盾不断激化不符合战后德国发展的史实,排除D项。二、非选择题:共52分。17.(1)材料一体现隋朝储备了众多的粮食和布帛,政府聚敛了大量财富并且大量赏赐官员。(2分)材料二体现隋文帝统治时期“大索貌阅”增加了国家控制的人口、土地数量和财政收入,国力强盛,文帝轻徭薄赋、爱惜民力;隋炀帝统治后期国富民穷,阶级矛盾激化。(2分)隋朝结束分裂局面实现国家统一,有利于社会安定;推广均田制,“大索貌阅”、严格户籍制度,增加了国家控制的人口、土地数量和财政收入;隋文帝提倡节俭,注意减轻百姓负担,有利于经济发展和国力增强;隋炀帝广设仓库有利于备荒赈灾,开通运河有利于供应朝廷粮食和物资,促进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为唐朝盛世奠定基础。(4分)但隋朝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导致百姓负担日益加重、人民极度贫困,“国富民穷”现象突出;“大索貌阅”等政策又损害了豪强大族利益,加剧了统治阶级内部矛盾;隋炀帝自恃国力强盛,大兴土木、挥霍无度、穷兵黩武、滥用民力,社会生产遭到严重破坏,民不聊生,最终引发大起义,导致隋朝祚短运促。(4分)(2)隋朝国计富足是建立在增加赋税、扩大税源的基础上,主要得益于人民群众贡献力量;隋亡时仍然国库充盈,可知其并非亡于王朝末期财政能力的枯竭,而是因为统治者不爱惜民力,隋炀帝穷奢极欲、大兴土木、滥用民力、穷兵黩武,超过了人民承受力上限,激化矛盾引发人民大起义。(2分)由此体现了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2分)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2分)历史参考答案—2【解析】本题聚焦史料实证、历史解释、唯物史观的学科核心素养,考查学生史料辨析、史料运用、观点论证、逻辑思辨的能力。(1)由材料一“储米粟多者千万石,少者不减数百万石。天下义仓又皆充满。京都及并州库布帛各数千万”得出隋朝储备了众多的粮食和布帛,国力强盛;根据“赐赉勋庸,并出丰厚”得出政府大量赏赐官员,并可反映政府从民间过度征收财富,容易导致阶级对立,盛世之下潜伏社会危机。由材料二“令州县大索貌阅……于是计帐进四十四万三千丁,新附一百六十四万一千五百口”“户口滋盛,中外仓库,无不盈积。……高祖(隋文帝)遂停此年正赋,以赐黎元”得出国家控制的人口、土地数量和财政收入增加,国力强盛,文帝轻徭薄赋、爱惜民力;由“百姓废业……无以自给。然所在仓库(粮仓),犹大充物(殷实),吏皆惧法,莫肯赈救,由是益困”得出隋炀帝统治后期国富民穷,百姓困苦,阶级矛盾激化。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可对材料现象进行原因分析和影响评价,注意对隋炀帝政策措施一分为二地评价。(2)根据材料三“隋文不怜百姓而惜仓库,比至末年,计天下储积,得供五六十年”“炀帝失国,亦此之由。凡理国者,务积于人,不在盈其仓库”可知,唐太宗认为隋代的仓储没有起到解救饥荒的作用却导致隋炀帝奢华无道以致亡国的结局,认为政权的兴亡取决于统治者以民为本的统治政策,联系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隋代兴亡蕴含着“人民群众在历史发展进程中起着决定性作用”,“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的唯物史观原理。18.示例“晚清海防与塞防之争”,学界历经20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卖国与爱国之争、20世纪70年代的淮系与湘系利益之争和20世纪八九十年代两种策略之争,共三个阶段。(2分)20世纪三四十年代,蒋廷胾认为清朝后期国内已是“兵疲力尽”,无力顾及新疆,更无力经营新疆,对左宗棠力主收复新疆不以为然。究其原因,蒋廷蔽的《中国近代史》写于1938年,抗日战争进入战略相持阶段,为蒋介石消极抗战路线提供历史依据。而萧一山在抗战胜利前(1944年)完成的《清代史》,将海防与塞防之争和是否收复新疆之壮举联系在头起,通过肯定左宗棠收复新疆的爱国壮
娄底市2024届高考仿真模拟考试答案-历史答案
2024-03-31
·
8页
·
51.3 K
剩余4页未读,继续阅读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