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吉林省普通高中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解析版)

2024-04-02 · 14页 · 201.6 K

吉林地区普通高中2023-2024学年度高三年级第三次模拟考试历史试题说明: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贴好条形码。2.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2B铅笔把答题卡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答非选择题时,用0.5毫米的黑色签字笔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字体工整,笔迹清楚。3.请按题号顺序在答题卡相应区域作答,超出区域所写答案无效;在试卷上、草纸上答题无效。4.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一、选择题(本题共16小题,每题3分,共48分。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答案填在答题卡内)1.钱穆在《中国经济史纲》中指出:“从春秋到战国是中国史上变动最激烈之时期,经济方面主要是从贵族御用工商及贵族私有的井田制而转变为后代的农工商兵的自由业,遂使战国时代有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崭新的面貌。”下面对战国“崭新的面貌”解读正确的是()A.贵族政治已转化为官僚政治 B.民营工商业完全取代“工商食官”C.华夏族与戎蛮夷狄完成民族交融形成汉族 D.土地私有制逐步取代土地国有制【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根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本题是正向题。依据材料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战国时期的中国。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可知,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应用于农业生产,井田制逐渐瓦解,封建土地私有制一步步确立起来,D项正确。秦朝废除分封制推行郡县制,标志官僚政治取代贵族政治,排除A项;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的局面虽被打破,但民营工商业仍未取得主导地位,排除B项;汉族形成于汉朝建立后,排除C项。故选D项。2.汉文帝十二年三月诏令:“除关,无用传”,即诸侯国人到汉郡,汉郡之人到诸国,可自由通行而不需要用通符。这就消弭了诸侯国人和汉民的法律身份差异,也意味着物资和人员在这两大区域之间可自由流通了。汉文帝的这一措施()A.使地方诸侯国和郡在法律地位上平等 B.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C.有利于强化天下统一的身份认同观念 D.突破了传统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西汉(中国)。根据所学知识可知,汉文帝的诏令消弭了诸侯国人与郡县人在法律身份上的差异,即无论是诸侯国人还是郡县人都是统一的汉朝臣民,C项正确;汉初实行郡国并行制,地方王国与郡在法律地位上是平级的,共同隶属于中央政府,排除A项;汉武帝时通过颁布“推恩令”等措施解决了王国问题,加强了中央集权,排除B项;中国古代一直奉行传统的重农抑商政策,虽有时商业环境较宽松,但说“突破”还谈不上,排除D项。故选C项。3.公元626年,唐太宗与大臣商议如何抑止盗贼,有谓用重刑禁之。太宗笑道:“民之所以为盗者,由赋繁役重,官吏贪求,饥寒切身,故不暇顾廉耻耳。朕当去奢省费,轻徭薄赋,选用廉吏,使民衣食有余,则自不为盗,安用重法邪!”由此可知当时()A.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重 B.政治决策带有民主色彩C.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 D.统治者有调整政策的愿望和要求【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唐太宗时期(中国)。从材料中可知,唐太宗与臣下商讨如何解决社会治安问题,是用重刑还是从民生问题入手,说明统治者有解决现实问题、调整政策以维护统治的要求,D项正确;唐太宗与大臣的讨论中虽涉及“盗贼”问题,但不足以说明当时社会治安问题非常严重,排除A项;从材料中看不到决策中的制衡机制,体现不出民主色彩,排除B项;西汉初期统治者奉行黄老无为的道家思想,唐朝主流思想是儒家思想,排除C项。故选D项。4.佛教刚入中国时,被儒家批判为“无君无父”。但元代重编《敕修百丈清规》第一页就写着“大智寿圣禅寺主持臣僧德辉奉敕重修”,用了“臣僧”二字,而且将称颂祷拜君主的《报恩章》置于供养佛祖的《报本章》之前,代表着出家人彻底摆脱了不拜俗的戒条。这表明元朝时期()A.佛教伦理中国化 B.佛教成为国教 C.佛教完成世俗化 D.佛教儒学合一【答案】A【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元朝(中国古代)。由题干可知,佛教刚传入中国时,与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相违背,而到元朝时,本是佛教戒条的《敕修百丈清规》却体现了中国儒家的“忠君”思想,说明元朝时期的佛教已完成了本土化或中国化,A项正确。元朝时佛教地位虽然很高,但佛教并未被定位国教,排除B项;宗教与世俗是两个世界,没有宗教世俗化的问题,排除C项;佛教和儒学的合一说的是宋明理学形成时期的现象,材料并未提及,排除D项。故选A项。5.明人王圻曾言:“凡外夷贡者,我朝皆设市舶司以领之,许带方物,官设牙行与民贸易,谓之互市。是有贡舶,即有互市;非入贡即不许互市。”这反映了明朝()A.奉行海禁政策下的朝贡贸易 B.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C.注重发展与周边民族边疆贸易 D.政府重视并主持对外贸易【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明朝(中国)。由题干中“非入贡即不许互市”可知,明朝,不向朝廷纳贡的不允许在中国进行贸易,反映出民间贸易是以朝贡贸易为前提的,民间贸易从属于官方朝贡贸易,B项正确;A项说法本身正确,但并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与材料主旨无关,排除A项;材料说的是对外贸易,而不是与少数民族的边疆贸易,排除C项;D项说法符合史实但也不是材料本身反映的,排除D项。故选B项。6.早在1890年,孙中山就曾写文章指出,中国“农桑不振”,应该效仿欧美国家,成立农会,以促进农业技术的推广、研究。同时,清朝的一些地方官员,比如湖广总督张之洞等人也上奏折,请求成立农会。上述材料表明()A.组织和发动农民是实现农业近代化的根本B.变法图强成为知识分子和政府官员的共识C.民族危机加深有识之士对国家出路的探索D.先进中国人对西方的学习停留在器物层面【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晚清(中国)。材料提及的是孙中山和张之洞等人对当时的中国如何发展农业的主张,实质上代表的是有识之士对强国之路的探索,C项正确;农业现代化的根本应是发展生产力,排除A项;材料只能反映部分知识分子和官员对发展农业的认识,所以达成共识的说法不准确,排除B项;农会是社会组织,应是制度层面而不是器物层面了,排除D项。故选C项。7.1927年,南京国民政府成立以后,强推近代族学,鼓励各地宗族用祭祀产业兴办近代初等小学。各省成立督学视察制度,督导各地族学的建设。这些学校还是聘用私塾老师,课程也是四书五经。近代族学的兴办()A.说明中国乡村社会宗法观念根深蒂固B.体现南京国民政府致力于教育近代化C.说明中国学校仍以儒学为主要教育内容D.客观上推动了中国乡村初级教育的发展【答案】D【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本质题、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27年(中国)。近代族学以宗族组织为依托,兴办的是近代初等小学,所以客观上有利于中国乡村教育的发展,D项正确;南京国民政府倡导兴办近代族学有利于教育近代化,是历史的进步,不能说明宗法观念根深蒂固,排除A项;从材料看不出国民政府兴办近代族学的宗旨和目的,排除B项;材料只是提及中国部分乡村的学校教育内容仍是四书五经,不能代表整个中国学校都是以儒学为主要内容,排除C项。故选D项。8.1941年1月皖南事变后,当时位于重庆的美国使馆给美国政府写了报告,认为这一事件是破坏抗战的举动,时任美国总统罗斯福派特使居里到重庆进行交涉。此外,当时美国知名驻华记者斯诺和斯特朗也在美国媒体上对皖南事件作了详细报道。这种形势()A.有助于巩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 B.促使美国中断了对中国的军事援助C.有利于中共借助国际舆论进行斗争 D.巩固和扩大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影响题,时空是1941年的中国。根据材料可知,皖南事变后,国际舆论谴责国民党,这有利于中国共产党采取以斗争求团结的方法维护抗战大业,C项正确;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于1942年初,选项不符合史实,排除A项;中国抗战期间尤其是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后,美国在军事上给予了中国大量援助,选B项不符合史实,排除B项;皖南事变是国民党的反共高潮,不利于抗日民族统一的巩固和扩大,排除D项。故选C项。9.1961年,在刘少奇等人提议下,经毛泽东同意,中央重新成立了中央财经小组,由陈云任组长,陈云上任后,第一项工作就是对1962年计划进行大幅度调整,采取关厂、并厂,缩小规模等办法调整工业,加强农业,增加粮食生产。这些措施()A.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 B.在我国建立了完善的工业体系C.致力于国民经济比例协调发展 D.是对“大跃进”运动的完全否定【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多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次题干的提示词,可知这是目的、影响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1961年中国。根据所学可知,1959--1961年是中国国民经济最困难时期,材料反映中央制定了压缩工业产生、加强农业生产的计划,其主要目的是为了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C项正确。这些措施有利于纠正农村工作中的“左”倾错误,改革开放时期才纠正了农村工作中“左”的错误,排除A项;材料反映的是国家调整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的比例,未涉及工业体系,排除B项;“完全否定”说法过于绝对,排除D项。故选C项。10.到1993年3月第八届全国人大第一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同年11月召开的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均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经济”才在中国变成一个不敏感的词。这表明我国()A.已经建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B.思想解放和理论建设的成果显著C.民主法制逐步健全和完善 D.城市国有企业改革取得重大突破【答案】B【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的设问词,可知这是本质题。据本题时间信息可知准确时空是:现代(中国)。根据材料“《中共中央关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若干问题的决议》均写入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之后,‘市场经济’才在中国变成一个不敏感的词。”结合所学知识可知,1992年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建立社会主义经济体制的目标,进一步解族了人们的思想,邓小平理论进一步展,人们对新兴事物“市场经济”也逐步接受了,B项正确;中国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是在21世纪初,排除A项;民主法制的健全与完善是一个过程,不是一两个事件就能体现的,排除C项;国有企业改革的重大突破指的是1984年城市经济体制改革中的增强国有企业活力,而不是建立社会主义市经济体制的问题,排除D项。故选B项。11.威尔斯的《世界史纲》记载,公元前6500年,苏美尔人开凿渠道引水肥田,他们逐渐成为精通水利的工程师;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但没有马;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由此可以判断两河流域()A.已进入文明时代 B.生产力出现飞跃C.社会生活丰富多样 D.诞生了最早的农耕文明【答案】C【解析】【详解】本题是单类型单项选择题。据本题主题干设问词,可知这是推断题,时空是古代两河流域。根据材料“他们有牛、驴、绵羊、山羊,但没有马;他们的土屋集聚而成城镇,他们还为自己的宗教兴建起塔式的庙宇”可知,这一时期的苏美尔人已经有着丰富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C项正确;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标志是国家的出现,材料中看不到阶级分化和国家的形成,排除A项;材料中也未提及苏美尔人使用什么样的生产工具,虽有水利技术但不足以说明生产力出现巨大飞跃,排除B项;农业诞生于1万年前,但究竟最早诞生于何地迄今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