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题11生态文明,健康发展【话题解读】“山积而高,泽积而长。”为建设美丽中国出一份力,贵在行动,重在坚持。不断增强全民节约意识、环保意识、生态意识,培养生态道德和行为习惯,形成文明健康的生活风尚,就一定能早日建成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的美丽中国。一直以来,气候变化都是一个关乎全人类生存的问题,没有人能够独善其身。我们只有一个地球。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不止发于“声”,还需践于“行”。以中国为例,过去数十年,保护地球环境的脚步从未停下。我们欣喜地看到,“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建设生态文明,优化国土空间格局”“保护生物多样性”“节约集约利用资源,持久开展国土绿化”“修复海洋生态,保护野生动植物”……国家正在为共建万物和谐的美丽世界付诸努力。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中华文明千年生息,生于流域之滨,养于厚土之上。文明与生态,沿着同一条命脉延伸于历史的沟壑之中。我们不能求得一个焕然新生的世界,就要懂得护她安危无忧。不要让世界的明媚被污浊的颜色覆盖,而要好好守护我们仍存的净土。事实上,每一个你我这样的普通人,从自己身边力所能及的小事做起,垃圾分类,变废为宝;随手关水,节约水资源;购买节能电器,节能环保;绿色低碳出行,减少大气污染;不使用一次性餐盒或一次性筷子,减碳减塑;多种一棵树,为地球增绿;拒绝食用野生动物,保护生物多样性……人类是休戚与共的命运共同体,世界面临的困难和挑战需要各国人民同舟共济、携手应对,和平发展、合作共赢才是人间正道。始终站在历史正确的一边,始终站在人类进步的一边,坚定信心、携手同行,让多边主义火炬照亮人类前行之路,我们就一定能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共同建设更加美好的世界!预测理由:生态兴则文明兴曾经,工业文明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滚滚而来,带来了经济的飞速发展,也带来了环境污染、生态破坏、资源严重消耗等问题。如果我们仍不注重生态文明保护,地球资源可能会在不足百年的时间里消耗殆尽。《生物多样性公约》缔结大会以“生态文明:共建地球生命共同体”为主题,正是彰显了全球携手同心,改善地球生态系统的决心与努力。“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反刍过往,警醒未来。共创绿色未来,你我责无旁贷。雨果曾说:“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自然给予了我们丰沛的资源,而我们却在无尽的索取中让它在千疮百孔中哭泣;自然赋予了我们最盎然的生机,我们却在游目骋怀的嬉游中让它在污浊的垃圾中残喘窒息。天地本与我并生,万物当与我为一。敬畏自然,善待万物,是人类的最高修养,铺就人类通向未来的和谐之路。天人合一,以人为本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生态文明并不是要求人们消极地对待自然,在自然面前无所作为,而是在把握自然规律的基础上积极地能动地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为人类服务。“天人合一”为中国哲学思想,儒、道、释等诸家各有阐述。天指天空,也指天道,还指自然大道,道家道教所说的天,多指自然、天道。天人合一,多指人与道合而“天地与我并生,万物与我为一”的境界,也指天人相合相应。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中科院院上、著名理论物理学家何祚庥:我要尖锐地提出一个理论问题:我们在处理人和自然的关系时,奉行的应该是以人为本,还是以环境为本,以生态为本?这是个深刻的哲学问题。我认为,应该是以人为本。我绝不反对保护环境和保护生态,但需要弄清楚一个观念,保护环境和生态的目的是为了人。我要严厉批评一个口号,即所谓“人要敬畏大自然”——一种对人和自然的关系无所作为的观点。我认为,该防御要防御,该制止就制止。我们要尽可能减少自然灾害给入类带来的损失,但并不意味着要敬,要畏。回归科学发展观生态文明所要求的人类要尊重和爱护自然,将人类的生活建设得更加美好;人类要自觉、自律,树立生态观念,约束自己的行动,在这一点上,发展生产力是必要的,但不能破坏生态;人类不能一味地向自然索取,而必须保护生态平衡。这就是生态文明科学观。生态文明的提出,是人们对可持续发展问题认识深化的必然结果。联合国的一系列文件产生的意义就在这里。社会追求发展,发展是硬道理,但是发展要有科学观,要严格遵循自然规律和社会规律。竭泽而渔是错误的,急功近利,不管未来也是错误的。中国的科学发展观的意义不言自明。要树立人与自然之间的公平伦理价值观,对自然也要有人文关怀。只有生态文明建设与经济建设双赢,才能构建和谐美丽的社会。生态文明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既追求人与生态的和谐,也追求人与人的和谐,这样的和谐才是真正的生态文明。中国担当中国秉持生态文明理念,以一幅幅保护生态和谐的优美画卷书写了引发世界共鸣的“中国故事”,彰显了我们的大国担当。那荒凉苍茫的大山变得绿意盎然,那重重阴霾退却后蓝天白云重现,那江河经过治理后水清鱼跃……一个崭新的美丽中国,正向我们走来。地球只有一个,中国愿同世界各国一起保护生态环境,保护我们的母亲,这就是大国的担当。【认识提升】1.话题内涵: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暴君。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是指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文化伦理形态。这种文明观强调人的自觉与自律,强调人与自然环境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处共融。这种文明观同以往的农业文明、工业文明具有相同点,那就是它们都主张在改造自然的过程中发展物质生产力,不断提高人的物质生活水平。但它们之间也有着明显的不同点,即生态文明突出生态的重要,强调尊重和保护环境,强调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必须尊重和爱护自然,而不能随心所欲,盲目蛮干,为所欲为。2.理念认识:生态环境关系人民福祉。推广绿色发展方式和生活方式,既是为了人人,又需要人人参与。一个地方破坏防护林改种其他作物,当地收获了一些经济效益,却牺牲了更多地方更大的生态效益;一家企业盲目开采,企业和所属地方收获了眼前的经济利益,却牺牲了长远的生态利益;一个村子在河道边堆放垃圾,上游节约了清运费用,却牺牲了下游的环境利益。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一方面要健全全社会监督、全方位追诉的机制,另一方面要鼓励和奖励生态增值行为,加大对身边的生态文明典型宣传。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地方官员不仅要观摩一些做得好的“样板”,更要走出自己居住的院子,多到可能有垃圾违规堆放、有扬尘废气污染的“民间”“死角”去暗访。要让生态文明成为身边的文明,还要改变“劝说别人时容易,轮到自己做时就难”的心理习惯。随着社会流动性的不断增加,每个人接触的生态环境已不是过去的“一亩三分地”,你今天随手丢弃的有害垃圾,说不定哪天就化成酸雨降到自己或者自己亲人的头上。3.意义分析:我们要始终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科学自然观、“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绿色发展观、“良好生态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社”的基本民生观、“山水林田湖草是生命共同体”的整体系统观、“用最严格制度最严密法治保护生态环境”的严密法治观、“共谋全球生态文明建设”的共赢全球观,坚决扛起确保“一江清水向东流”的重大政治责任,以功成必定在我的境界,保护好生态屏障、挖掘好生态潜力,让绿水青山永远成为我们的优势和骄傲。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总书记这一重大科学论断,深刻揭示了自然生态作为生产力内在属性的重要地位,既以其鲜活的语言和深刻论断强化了马克思恩格斯所强调的第一类和第二类自然资源是自然生产力重要组成部分的认识观,又把整个自然生态系统纳入生产力范畴,是对马克思主义自然生产力观的极大丰富和发展。4.立论树1减量生活,点亮生活2凝聚生态共识3让绿色包装生活4莫让生态体验变成生态破坏5经济发展需要一张生态名片6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的最大化7“绿色中国”提升全球生态文明的颜值8推动生态文明,就要重视“绿色GDP”9让生态文明的种子播撒在每个人心中10咬定生态优先建成美丽中国11有了生态美才有“高质量”12生态文明应“植”入人心13地球添绿意,大国显风采14“中国行”点亮“世界绿”15中国行动点亮“绿色未来”5.关联主题生态惠民、生态利民、生态为民利用自然、改造自然、天人合一平衡中共生博弈中发展民生福祉世界团结【材料积累】高分金句1、环境就是民生,青山就是美丽,蓝天也是幸福。——习近平2、要着力推动生态环境保护,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环境,像对待生命一样对待生态环境。一一习近平3、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习近平4、建设生态文明是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千年大计。——习近平5、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一一老子《道德经》6、复命日常,知常日明。不知常,妄作,凶。一一老子《道德经》7、子钓而不纲,戈不射宿。一一孔子《论语》8、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礼记·中庸》9、物之不齐,物之情也。一一孟子《孟子·滕文公上》10、天不语而四时行,地不语而百物生。一一李白11、民,吾同胞;物,吾与也。一一张载12、当人类欢呼对自然的胜利之时,也就是自然对人类惩罚的开始。一一黑格尔13、人不要过分地陶醉于征服大自然的喜悦之中,人类每一次对大自然的征服,大自然都会报复人类。我们对大自然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们所唤起的那种越来越大的惊奇和敬畏就会充溢我们的心灵。一一康德14、大自然是善良的慈母,同时也是冷酷的屠夫。——雨果15、人们常常将自己周围的环境当作一种免费的商品,任意地糟蹋而不知加以珍惜。——甘哈曼16、大地给予所有的人是物质的精华,而最后,它从人们那里得到的回赠却是这些物质的垃圾。——惠特曼17、我们违背大自然的结果是,我们破坏了自然景观的美,自然动态的美和天籁的美。——诺曼·卡曾斯主题素材时新素材1:守护美丽长江,喜看江豚逐浪江豚是长江标志性物种,是长江流域生态环境健康状况的“晴雨表”,2006年、2012年、2017年3次长江全流域江豚科考显示,江豚种群数量不断下降,保护形势十分严峻。近年来,随着长江大保护的深入推进,带来长江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江豚逐浪”情景频频出现,正是长江生态保护与修复成效的进一步显现。不只是长江江豚,还有中华鲜、桃花水母、糜鹿、中华秋沙鸭……从“涸泽而渔”到共护一江水,从黄金水道到新生态走廊,如今的湖北,越来越多的珍贵、濒危野生动物不断重回公众视野,万里长江恢复波光潋滟,鱼跃鸟鸣,生动展现了千湖之省、鱼米之乡的生态美景。非凡十年,长江答卷令人满意、世界瞩目。解读:一头一个月前尾部受伤被渔政等部门合力成功救援的江豚,在长江宜昌段的葛洲坝下游100米处被摄影爱好者再次拍到,这让关注长江生态保护的市民欣喜不已。近年来,有关长江江豚的新闻时常见诸报端,这是长江生态环境逐渐向好的例证,也是民众环保意识提升的反映。一一《人民日报》时新素材2:黄河源头再现“千湖美景”从青海省果洛藏族自治州玛多县城驱车前往黄河源头姊妹湖鄂陵湖、扎陵湖,一条砂石路引领前行,路两边目光所及,是一望无际的草原。道路两侧,藏野驴欢快奔跑,一群群斑头雁在草地间悠闲觅食。它们的身影与远山、河流、草原构成了一幅幅优美静谧的图画。“近16年来,黄河源头区域没有再发生过断流现象。”三江源国家公园管理局黄河源园区管委会专职副主任甘学斌说,一度消失的湖泊重现大地,“千湖之县”玛多的湖泊数量,也由原来的4077个增加到5849个,湿地面积增加104平方公里。解读:保护好青海生态环境,是“国之大者”。要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切实保护好地球第三极生态。要把三江源保护作为青海生态文明建设的重中之重,承担好维护生态安全、保护三江源、保护“中华水塔”的重大使命。一一《人民日报》时新素材3:保护秦岭生态!他们再添新力量从今年5月开始,鄂邑区启动了秦岭保护第二轮峪口峪道认领活动,陈少锋所在的单位西安昊天翔宇航空科技有限公司就是峪口峪道认领单位之一。连续数月来,他们围绕环境净化、环境美化、环境
专题11 生态文明,健康发展-2024年高考作文12大话题押题预测
2024-05-02
·
23页
·
48.5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