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安徽省高三质量联合检测试卷参考答案地理一、选择题题号123456789答案BCBDBDCDA题号10111213141516答案CBABDDC1-3题【解析】本组题以2023年极端高温及其影响为素材,考查极端天气形成的原因及其对经济的影响。第1题,根据材料“莱茵河的危险水位重创欧洲经济”,结合莱茵河对欧洲的运输价值,得出“水位下降,通航能力下降,运输成本上升,重创欧洲经济”的推理逻辑。选B第2题,莱茵河水位下降,一方面上游水电供应下降,另一方面工业原燃料运输成本飙升。选C第3题,大气环流异常是我国此次极端高温形成的直接原因。结合所学知识,推测为西太平洋副高增强,其控制范围北扩至华北、黄淮一带导致。选B4-6题【解析】本组题以重庆人口转向为背景,考查人口与产业相关知识。第4题,根据乡村人口占比,结合人均可支配收入低等信息,推测出重庆。选D第5题,通过计算,重庆2023年自然人口减少10.62万人,总人口减少21.91万人,说明有11.29万人对外流失,机械通缩人口最多。从结构看,乡村人口减少29.04万人,应该是人口流失重灾区。选B第6题,重庆乡村人口流失,且多流向外地,说明重庆产业发展亟待提升,增加就业创业机会,吸引人口回流。在国家鼓励人口政策的大背景下,重庆人口政策跟进,其政策效果有待观察,且只发力自然人口通缩问题。选D7-9题【解析】本组题以2023年6月我国在全球首次海上风电无淡化海水原位直接电解制氢技术中试获得成功为命题背景,考查绿色能源---氢能的开发利用相关知识。第7题,根据远海风电制氢项目模式图和表格中传统制氢技术路线等信息,可确定选C.第8题,大规模海上风力发电面临并网难和外送陆地难,风电耦合海水制氢有了解决问题的新途径。所以选D.第9题,液态绿色甲醇方式储运氢能实现了氢能与二氧化碳的结合,减少了碳排放,促进碳中和;二氧化碳不属于污染物;所以选A。10-12题【解析】本组题以砂田农业为素材,考查农业生产对土壤的影响及解决措施。第10题,砂田耕作是以砂石覆盖表层,图中“覆盖层”在常年连作中厚度下降,同时根据文字“长期犁耕碾压”,且受风蚀雨刷等外力作用影响,大粒径砾石破{#{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碎,下层土壤颗粒混入,因而“砂石比例下降,粗细砂比例上升”。选C。第11题,根据图片可知6-25年土壤覆盖层变薄,结合砂石覆盖可以保温保湿保肥抑盐等作用,常年连作的耕作层含水量减少,墒情下降。结合宁夏区域特征,连作土壤易发生盐碱化,PH值上升。由于常年人为耙砂或犁耕或长期机械破坏,导致土壤表层大团聚体破裂,以及常年连作使砂田土壤养分流失,制约团聚体的固存和稳定,团粒结构总体变小。砾石比热容较小且导热性较差,连作使土壤占砂土比例上升,砾石空隙逐渐被土壤填充,且随着蒸发,砂土结合愈发紧密,其增温隔热效果上升。选B。第12题,间作轮作充分利用生物资源,合理调整优化种植结构,平衡生物多样性,改善土壤性状。选育或引种具有较强适应性、节水高产等特征的品种利于土壤恢复。传统的灌溉可能加剧砂土混合和次生盐碱化的发生,采用滴灌等优化灌溉方式可以改善土壤生态。深翻土壤会降低覆盖层砾石比例,不利于土壤健康发展。选A。13-14题【解析】本组题以高寒沙地植被为素材,考查微地形下高寒固沙植物对水分的利用状况。第13题,由图可知9月樟子松在各微地形区均对0~20cm的土壤水分利用比最高,而6月60~150cm的比例最高。通过题干信息植物根系的“两层用水模式”可得,9月降水多,樟子松主要利用降水,以侧根吸水为主,而6月降水少,樟子松主要利用深层土壤水,以主根吸水为主。选B。第14题,受季节和潜在水源影响,植物通过调节自身的用水策略来避免干旱胁迫并更好地适应环境。选D。15-16题【解析】本组题以科研工作者研究水文和气候变化中氧同位素17O示踪指标为载体,考查自然地理循环中物质运动及室外收集样本的地理实践力。第15题,因为氧同位素17O对环境变化十分敏感,研究人员为减少样本分析误差,采集样本必须及时且减少采集环节到实验室环节的变化,需要密封,即使是室外是0℃以下转移到实验室分析前也要冷藏,①③④⑤是必备的基本流程。所以选D。第16题,共同特点直接读表可知,原因分析抓住关键信息“氧同位素17O较重”即可,所以选C。二、综合题17题【解析】本题以云南规模最大的早期洞穴墓地为素材,考查地形地貌的形成过程以及对人类生产生活的影响。第(1)题,由文字材料“石灰岩洞穴”、“地层含有贝类壳体”和地图所示位置,得出早期大阴洞处于浅海沉积环境,表现为石灰岩沉积,后受地壳运动出露,洞穴再受风化、流水侵蚀等作用形成。第(2)题,由文字材料“洞前为较陡坡地,洞内地势和缓”、“因受雨水与径流影响洞内平台发生辛劳岩层夹杂的现象”可知,由于地表径流冲刷剥蚀洞口表层沉积物,当降水量大或集中时,沉积物被搬运至洞中沉积。第(3)题,由文字材料“植被早期为落叶林、中期为针叶混交林、晚期为常绿林”可知气候先变冷后转暖,因而在较冷期古人类用火需求上升,炭屑浓度较高,温暖期人类活动范围扩大,用火痕迹较多。参考答案:{#{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1)大阴洞为石灰岩洞穴且地层中含贝壳壳体,说明其为石灰岩沉积作用形成。(2分)后受地壳抬升等作用影响,出露海面。(2分)由于受到风化、流水侵蚀等外力作用,最终形成洞穴。(2分)(2)由于洞前坡地较陡,当降水量较大或降水集中时,(2分)洞口地表径流冲刷剥蚀表层沉积物,并带入洞中。(2分)由于洞内地势和缓,流水搬运能力减弱,沉积物在平台区堆积,造成下层堆积物新而上层较老的地层倒置现象。(2分)(3)末次冰期中期气候较前期变冷,古人类用火需求上升。(2分)晚期的气候相对温暖湿润,广布的森林植被可能为早期人类提供丰富而便利的生存物资和燃料资源,因而遗留了较为丰富的用火痕迹。(2分)18题【解析】本题以我国第五南极考察站秦岭站及考察成果--南极海洋表层生产力为背景材料,考察南极科考意义、全球气候变化对海洋的影响等。(1)建站的意义可从科考区域、科考价值、国际合作三方面作答。根据秦岭站位置,结合材料“我国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信息,可推定填补考察区域的空白,是对其它站的有效补充。其科考价值大,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提供依据。(2)结合已学知识,南极酷寒、大风、干燥,风力侵蚀、海水腐蚀强,冬季寒冷,秦岭站主体建设适应这种气候。(3)根据已学习的洋流知识,温度、海冰、光照、水动力、营养盐、浮游生物光合作用、海洋表层生产力之间有很强关联,顺此关联解答即可。参考答案:(1)秦岭站临近罗斯海,是首个面向太平洋扇区的考察站,填补了该区域科考空白(或对其它考察站的有效补充);可以在应对全球气候变化方面发挥重要作用;加强南极考察的国际合作。(2)特制钢材可以抵抗超低温和海岸环境的强腐蚀;南极干燥易燃,使用智慧消防系统;集中式形态便于考察队员集中工作、生活,减少冬季能耗;立柱结构利于通风,可以抵御极地的强风。(任答三点得6分)(3)末次冰盛期,南极地区温度低,海冰面积扩大,其密度和厚度增加,从而限制浮游植物光合作用,浮游植物生长季节明显缩短;(3分)海冰的覆盖隔绝了风对海洋的作用,表层海水动力减弱,抑制了深层水的上涌,表层海水的营养物质相对匮乏,不利于浮游植物的生长。(3分)19题【解析】本题以中国粮食主产区土地撂荒现象为背景,关注粮食安全。由空间分布到形成因素;由农田生产潜力等级与撂荒的关系到其对粮食安全的意义;最后上升到人地关系思想理解的辩证思考,遵循“空间格局--形成原因---现实意义--人地关系思想”主线命题,设问逐渐递进,关注地理学科的现实意义。参考答案:(1)空间特征:耕地撂荒是中国粮食主产区存在的普遍现象;(2分)省际间具有明显差异,其中内蒙古自治区和黑龙江省耕地撂荒规模较大,江苏省、湖南省和辽宁省耕地撂荒规模较小。(2分){#{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形成因素:农业生产比较效益;农业劳动力数量;农业机械化水平及推广力度;土地流转信息及机制等。(每点2分,共4分)(2)随着农田生产潜力等级提高,耕地撂荒率呈明显下降态势,低生产潜力地区撂荒规模普遍较大。(2分)(这说明耕作条件对于耕地利用效率的绝对控制作用,粮食主产区内耕地整治潜力巨大),未来应着眼于耕地整治及质量提升,以提高耕地利用总体效率,保障粮食安全。(2分)(3)不同时期人地关系在变,协调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问题需要因时制宜。(2分)经济发展水平较低时期,粮食还没有满足消费需求,整个社会需要将粮食生产放在突出位置,往往会开荒种地。(2分)经济发展水平较高时期,与粮食生产有关的技术进步较大,单产稳定在较高水平,人口增长缓慢甚至下降,食物结构中粮食以外的其他食品种类比例明显提高,粮食生产已经可以在总量上满足需求,社会已经摆脱了粮食短缺的困扰,部分位置偏远、分布分散、生产潜力低的土地会被撂荒。(2分){#{QQABDY6AogiAApAAARgCUQUyCkIQkACAAAoGhEAMsAAASBFABCA=}#}
2024安徽省京师测评高三质量联合检测地理答案
2024-05-08
·
4页
·
164.2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