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一、选择题:1.B【解析】本题考查早期中华文明。根据材料“遗址出土了大量的网坠、陶器、石制农业工具以及水稻、菱角、芡实等植物遗存和兽骨、螺壳等动物遗存”可知磨盘山的原始族群生产方式既涉及到农业、渔业、狩猎还有手工业,体现出中华先民生产方式的多样化,故选B项;材料看不出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的演进,排除A项;材料并未体现出当时阶级分化现象,排除C项;材料也不能反映各区域间文明的交流与互动,排除D项。2.B【解析】本题考查史学理论类知识。由“《地理志》是我国第一部以疆域政区为主体的地理著作”可得,《汉书》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形成“十志”,这等于开辟了新的领域,扩大了史学研究范围,故选B项;材料并未提到《地理志》和《艺文志》成为了史学关注的重点问题,所以不能得出史学关注重点改变的结论,排除A项;《地理志》《艺文志》是对传统史书记载领域的扩展,无法体现推动汉代文艺发展,排除C项;由“在《史记》‘八书’的基础上扩展”可知,《汉书》在体例上有所创新,“十志”就是体例创新的表现,所以D项与题意不符,排除D项。3.C【解析】本题考查古代的社会救济制度。根据材料“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等四十余州大水,宰相陆贽奏请德宗遣使赈抚,上许为遣使”可知,面对洪水灾害,唐朝政府主动承担起救济百姓的责任,故选C项;材料虽提及“宰相陆贽奏请德宗遣使赈抚”,但决定权在唐德宗,所以不能说明相权过大影响皇帝决策,排除A项;材料特别强调不上贡的淮西藩镇也遣使赈抚,不能因此说明中央和藩镇整体局势上纷争不断,排除B项;材料只提及“贞元八年(792年)七月,河南、河北、江、淮、荆等四十余州大水”出现洪灾,并未有其它如火灾、地震、暴雪等自然灾害多次出现在其他地区,因此谈不上灾害频发影响百姓生活,排除D项。4.A【解析】本题考查宋朝手工业相关知识。据表格信息,可知当时国有矿场同时存在官营和民营两种方式,经营方式既有强制的劳役征发,也有来自社会的自愿招募和租赁,从业者既有军队和罪犯,也有来自民间的工匠,体现了国营矿场灵活多元的经营理念,故选A项;国营矿场的产品主要供应官府需要,与消费市场无关,排除B项;材料并未体现市场自由雇佣关系,产品也不用于市场消费,不属于资本主义萌芽的范畴,排除C项;材料并未将国营矿场和民营矿场进行对比,无法得出“主导”的结论,排除D项。5.D【解析】本题考查明朝对外交往的影响。根据材料“尝试按图而论,中国居亚细亚十之一,亚细亚又居天下五之一”看出在一些士大夫的眼中传统以华夏为中心的观念已经有所改变,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一部分,故选D项。由于明朝政府实行海禁政策,限制对外贸易,并未积极推动对外交往,排除A项;材料中显示“一些士人与传教士交流”是受到西学东渐的影响拓宽了民众的视野而非经济发展,排除B项;材料中士大夫编纂的书籍是受到西学的启发,而非市民文化诉求主导,排除C项。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第1页(共4页)省十联考6.B【解析】本题立意是考查中美间第一个不平等条约,了解美国对华侵略历史。材料反映了美国通过《望厦条约》获得的两项侵华权益。这两项权益英法也可以援引“一体均沾”原则获得,故英法美等“西方列强进一步扩大了侵华权益”,B项正确。A项“开始”错误;C项“完全”用词错误;D项“侵华利益”不同于“侵华权益”。7.C【解析】本题立意在于纪念第一次国共合作100周年。香山农民协会的筹建顺应了国民大革命的发展需要,故选C项。A项应该是新三民主义;国民大革命时期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国民革命军是主力军,而不是农民阶级,故B项错误;D项“土地革命”时空观念错误。8.D【解析】本题考查毛泽东思想与中国革命实践相适应,指导中国革命运动,故选D;A项“边区”、C项“革命统一战线”时空观念错误,B项“社会各界”内涵错误。9.A【解析】中共关于中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认识都是从人民的需要角度进行论述,体现了“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故选A。“改革开放”和“经济体制改革”都不能解释1956年关于主要矛盾的论述,故B项、C项错误。中国社会主要矛盾是由内因决定的,D项根源于国际环境的风云变幻,逻辑错误。10.D【解析】新世纪以来,中国政府开展的一系列重大外交活动,既有周边邻国,也有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既有经济合作,也有政治互信。整体而言,有利于建立国际政治经济新秩序,故选D项。A项“周边邻国”、C项“发展中国家”、B项“发达与发展中国家的矛盾”不能概括四项外交活动。11.B【解析】据材料相关信息可知,地理大发现是国家(王权)、个人和商品经济发展共同作用的结果,故选B项;“商业革命”不合题意,与材料提及的是地理大发现与重商主义理论的关系相悖,排除A项;“自由竞争”属于自由主义,第一次工业革命时期,重商主义逐渐被自由主义所取代,排除C项;“是具有划时代意义的事件”不合材料主旨,排除D项。12.D【解析】根据表格材料可知,随着时间的推移,英国人口逐渐增多,虽然粮食总产量有所增加,但是粮食进口量也逐渐加大,说明英国对世界粮食市场依赖性逐渐增强,故选D项;城市化指的是农村人口转化为城镇人口的过程,与材料内容不吻合,排除A项;材料讲的是英国的粮食进口量逐渐加大,并没有涉及外国大量人口向英国迁移的情况,排除B项。仅凭英国进口粮食不能得出英国农业严重滞后,构不成因果关系,排除C项。13.A【解析】材料体现了米兰达对启蒙思想进行改造,其目的在于强化民族国家意识,故选A项;米兰达主张民权、主权思想是由贵族政权所赋予的,由此可知,他并不主张构建民主共和政体,排除B项;此时拉丁美洲正在进行独立运动,其目的并不是为了“消弭民众的反抗情绪”,排除C项;“对启蒙思想的本土化改造”是材料反映的现象,是米兰达实现目的的手段,不是其目的,排除D项。14.B【解析】材料中的时间为一战期间,英国举办纪念莎士比亚逝世三百周年的庆祝活动,并在国内外巡演。莎士比亚戏剧经过再创作,增添了“爱国主义”这一新的内容,体现了战争期间爱国主义成为时代需求,同时反映了艺术作品创作受到时局的影响,故选B项。娱乐活动丰富了民众生活、经典作品的魅力经久不衰不符合材料主旨,排除A、C两项;材料体现不出政府强化对民众的人文关怀,排除D项。15.C【解析】据材料信息可知,20世纪60年代苏联早已实现了工业化,但其片面发展重工业,忽视轻工业,因此一些生活用品反而在某些领域受到重视,如宇航员的奖品、国家领导人的礼物等,这体现了当时苏联轻工业较为落后,民生问题较为突出,故选C项;二战后苏联虽没有突破苏联模式,但经济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第2页(共4页)省十联考也取得了一定发展,“国民经济停滞不前”说法与史实不符,且根据材料无从得出这一结论,排除A项;阿根廷总书记送来礼物反映了苏联与阿根廷有一定往来,但不能就此得出苏联“与新兴国家的关系密切”,排除B项。材料并未强调军工,而且领导人礼物也非社会资源,D项不合材料主旨,排除。16.D【解析】根据材料中的数据可知,发展中国家间贸易额虽有上升,但占世界总量比例较少,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间的贸易额发展尚低于发达国家间贸易额,即发展中国家机遇与挑战并存,故选D项;材料强调发达国家、发展中国家的贸易情况,“国际贸易便利了人们的生活”不合主旨,排除A项。材料没有涉及区域集团的信息,排除B项;世界多极化趋势指当今政治领域存在多个中心,与材料信息无关,排除C项。二、非选择题:本题共3小题,共52分。17.(1)特点:求富强国(服务于军用工业);管理混乱;资本不足,技术落后,人才缺乏;具有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特征。(1点2分,4点共7分)经济意义: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的工业化;对列强经济侵略具有一定的抵制作用。(4分)(2)特点:绿色化、低碳化;发展迅速,市场占有率提高,国际地位上升;适应国家能源安全和经济发展的需要;服务于民族复兴(服务于强国战略)(6分)有利条件:党的领导,政治保障,政策支持;新科技革命深入发展;经济发展,市场扩大;教育发展,人才基础;奋发向上的民族精神;国际地位提高,国际合作深化。(4点即可,8分)18.(1)主要原则:政务透明;权责对等;尊重司法;轮流执政;主权在民等。(3点即可,6分)(2)简评:初步实现了启蒙运动的政治理念;基本适应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需要;主要维护资产阶级的利益;党争不断极易导致政局不稳和政府效率低下。(积极方面4分,消极方面2分,3点即可,6分)关系:后世西方政治制度受到古希腊民主制的影响,后世西方政治制度又发展了古希腊民主制。(3分)19.【答案】(12分)评分标准:论题2分,论述8分,总结提升2分。10—12分:论题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引用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具体史实,支持论题;史实分析准确,论述充分,结论合理;逻辑严谨,文字通顺。7—9分:所拟论题基本符合要求,指向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分析和论述较为完整,表述清晰,文字通顺。4—6分:能够拟出论题,指向较明确;能够运用史实支持论题,有一定的分析和论证;但所举史实对论题支撑不足,或史实与结论之间逻辑不强,文字较通顺。0—3分:所拟论题不符合要求,或指向不明确;所举史实与论题关系不清,或无关系;结论错误,论述不够严谨,文字不通顺。示例一视角:儒家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2分)论述:儒家思想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春秋时经孔子创立,核心思想是“仁”与“礼”,崇尚的是伦理道德。战国时由孟子和荀子的继承发展,成为显学。经秦朝焚书坑儒的打击后,董仲舒适时改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第3页(共4页)省十联考造儒学“独尊儒术”,迎合汉武帝大一统统治的需要,自此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为维护中央集权政治服务。虽然经过魏晋南北朝及隋唐时期佛、道的冲击,但儒学正统地位并未丧失。到北宋时期,儒者以儒学为基础,吸收佛、道的有益成分,形成了思辨化理学,理学推崇封建伦理道德,维护封建统治秩序。明清时期,儒学作为维护统治的思想工具继续被统治者推崇。(8分)由此可见,儒家思想随着封建政治的发展变化而不断发展,即随“所处特殊之环境”的需要而变,这一演变历程正反映了儒家文化的发展具有历史的延续性。(2分)示例二视角:中国古代宰相制度随统治需要而不断调整变化。(2分)论述:秦朝开创了我国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的历史。秦始皇因辅佐皇帝处理政务需要而确立宰相制度。汉承秦制,实行以丞相为核心的中央官制,但后来由于相权的膨胀威胁到了皇权,汉武帝时建立中朝为决策机构,以削弱相权、加强皇权。隋唐时期在魏晋南北朝的基础上确立三省六部制,三省的长官都是宰相彼此制约,进一步削弱了相权,加强了皇权。宋朝在中央设参知政事、枢密院、三司与宰相分权。元朝时中书省下辖各行省,相权过大。明朝时废除宰相,代之以皇帝的秘书机构——内阁,清朝设立军机处,君主专制逐渐达到顶峰。(8分)由此可见,从宰相制度的废立、中国古代的君主专制的不断强化,可以看出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即“依事实上问题之继续而演进”。(2分)(从民族文化、民族精神、政治制度等角度论述皆可,言之有理,即可得分)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历史参考答案第4页(共4页)省十联考
安徽省十大联考 合肥一中2024届高三最后一卷 历史答案
2024-05-27
·
4页
·
424.3 K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Word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