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届高考作文押题26:“中和之美”-2024年高考语文作文押题与热点素材必备

2024-05-27 · 36页 · 56.8 K

2024高考作文备考:“中和之美”中和之美——中华审美的灵魂“中和”是中国最古代、最传统,也是最优特色的美学范畴之一。其基本内涵是协调适中,不偏不倚,刚柔并济。“中和之美”不仅体现了中国古代艺术的根本精神,同时也是古人人生实践与艺术创造的最高理想,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1.儒家的“中和”观与中和之美我们知道,哲学是无形的艺术,它通过美学这一中介,对艺术产生重大影响。而“中和之美”这种艺术审美追求,也深受儒家思想的影响。“中和”一词首出《周礼》,后经孔子的发展,成为了儒家的核心思想。儒家的“中和观”包含四个方面:一是天地之中和。意思是天地的运行要在阴阳这两种势能中取得某种平衡,才能获得某种暂时性的稳态结构。二是人心之中和。心代表着意念、认知,它必须要与客观现实互相协调,才能让个体在实践中展示自身的意义和价值。三是身心之中和。也就是说,人的行动要和内心的意念相协调,要做到身心中和,知行合一。四是人际之中和。也就是说,人与人的交往要受到束缚和规范,不能有逾越规矩的行为,这样才能维持社会的整体和谐。由上可知,儒家的“中和观”颇有辩证色彩,强调不偏不倚,无过不及,事事恰到好处,彼此互相协调。值得注意的是,儒家强调的“中”虽然讲的是不偏不倚,但也不是固定不移的,不是两端中间的某个等距离的地方。儒家讲的“中”是要随着空间、时间的变化而变化的。因此,“中”强调的是协调,是一种相对的动态平衡。儒家的这种“中和观”,对后世影响极大。它也从人格理想、社会理想的范式进入了审美领域,奠定了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中和之美。2.“中和之美”的表现形式儒家思想的“中和观”运用到艺术,就形成了传统艺术含蓄、内敛的特点。那么,“中和之美”对艺术究竟产生了哪些影响,它又有哪些表现形式呢?绘画领域中和之美是中国山水画的独特魅力。西方的绘画常常表现出强烈的愤怒、绝望的痛苦等情感,张力很强。但在中国画中,这种激烈的情绪我们几乎找不到。儒家“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中和”思想影响了艺术家们,使得绘画作品大多以平和、宁静为美。就拿绘画中的色彩来说,中国画并没有像西方一样,发展出一套非常严密理性的科学色彩体系,而是形成了色与墨的同时孕育。在中国画中,色与墨并非对立,而是强调二者和谐统一,协调共存,这恰恰体现了“中和之美”。例如,《游春图》就是通过色彩的巧妙经营,表现出一派清新、朦胧的江南春色意境。建筑领域纵观西方的建筑,我们不难发现,西方的传统建筑常常是一览无遗的。例如著名的凡尔赛宫,奢侈华丽、金碧辉煌,气势磅礴。而中国的传统建筑却推崇含蓄之美。就拿古典园林来说,古典园林之美,美在于“曲”的艺术。不仅有曲径,还有曲洞、曲桥。比如我们在园林艺术中常常看到“九曲桥”的设计,在九个曲折的尽头建造一个亭子。这样一来,人们要到亭子里尽览水面的风光,就必须先经过“九曲”,欣赏“一曲一景致”,这恰是“中和”思想影响下含蓄美的表现。又比如园林艺术经常会使用到雕花镂空的门或窗,让窗门对面的风景若隐若现,似见非见,颇有意趣,这同样也体现了含蓄的“中和之美”。戏曲艺术中国古代的戏曲艺术承袭了中和的审美观念,追求“哀而不伤、乐而不淫”的艺术效果。文人们常常会通过悲喜交加的手法和大团圆的结局,来使人们的情感得以“中和”,求得欣慰。例如,《窦娥冤》里的窦娥虽然被无赖陷害、屈打成招,成为了杀人凶手,被斩首示众,但窦娥临刑前的三桩誓愿:血溅白练、六月飞雪、大旱三年都一一实现,最终窦娥沉冤得雪。又比如,《祝英台》里的有情人虽然双双殉情而死,但最后幻化成蝶,双宿双飞。这样的例子在中国古代戏曲中屡见不鲜。如《赵氏孤儿》的报仇雪恨,《长生殿》的蟾宫相见,《汉宫秋》的团圆梦境等等。这种往悲剧情节安上大团圆结局的创作方式,体现了中和之美的艺术追求。诗词艺术同样的,中国古典诗词也体现着“中和之美”。就拿王维的诗歌来说,王维在写山水田园诗时,把人与自然的和谐表现到了极致;在表现人与社会的关系时,同样也采用中和、舒缓的基调;在写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时,同样体现人与人的和谐相处。举个例子,王维的《白石滩》描写的是一片水上露着白石,水边长着蒲草的浅滩,但王维却能让明月、溪流、蒲草、白石、浣纱女都相映成趣,构成了一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祥和画面。再比如,王维曾写过一首《送孟六归襄阳》。这首诗是送给他的好友孟浩然的。此时的孟浩然名落孙山,求官无望,而王维自己也是闲居长安,前途渺茫。按理说,王维此时应当和孟浩然很有共鸣,但他并没有用偏激的语言来表达内心的不满,反而是用中和的语言劝好友回乡,过上闲适的隐居生活。可见,“中和”不仅是王维等古代文人的艺术追求,同时也早已深深地植根于他们的内心,成为了他们的处世哲学。3.“中和之美”的现代意义综上所述,中和之美是中国古代美学的基本形态,对古代艺术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美学形态传承了千百余年,依然具有重要的现代意义。一方面,在经济高速发展的今天,人类面临着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心灵以及不同文明之间的冲突,而和谐原则依然是最佳的文化方式选择和最优化的价值导向。另一方面,在当今世界,人们的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大大失衡,而“中和之美”也可以给我们提供正确的导向和莫大的宽慰。只有在繁杂的物质不忘精神追求,我们才能在物质与精神的平衡中活出价值,活出精彩。试题呈现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中国太极图中,黑色与白色均衡对称、稳定和谐地组成一幅美的画图。二者相交相融,互生互动,共同构成的“中和”之美,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核心要素之一。“对立者可以共构,互殊者可以相通。”这种“中和”地看待万事万物的人生态度和思维方式,包含着清醒睿智的哲思,时至今日,依然具有广泛的借鉴意义。以上材料对我们颇具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审题指导一】1.试题解读材料先阐述了太极图的表征特点: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然后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接着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最后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我们思考其蕴含的哲学思想,即事物运行遵循多元存在法则,多元存在的理想形态应该是相反相生,相辅相成,在矛盾的对立性中最终走向和谐统一。材料引导我们思考“中和”之美所蕴含的行为范式,即其中蕴涵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人心和善的道德观等等,提示我们认识到只有彼此化育,才能共生共赢。【审题指导二】分析一第一层材料先阐述了太极图的表征特点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然后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接着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黑白差异悬殊,却可在圆内共处,这是对立者可以共构之哲思,启示我们要开放包容;黑白互生互动,在太极图内构成美之图画,这是互殊者可以相通之道理,启示我们要借鉴共通。对立者可以共构,明开放包容之思黑白两相对立,却可在圆内共处,斯亦五味相兼,吾辈青年,当有开放包容的思维。方式古往今来,对立共构之景亦比比皆是念往昔春秋战国,百家争鸣之势,各学者诸如孔子、老子、韩非子同台竞技,争相游走宣传自己的学说学说之间相互碰撞产生火花,共同缔造了中华民族后世思想源头的百家争鸣,令人心驰神往念当今新文化运动主战场蔡元培主持的北大学府,蔡公聘请各路流派的教师来北大授课,有革命共和党陈独秀、钱玄同等人,也有推崇君主帝制的辜鸿铭,几派之间风起云涌,争辩包容不断,让北大学府成为新思想的云集之地,焕发无限生机倘若无蔡公敢为人先,开放包容之胸怀去接纳不同学者,又怎得当时思想的极大解放呢?对立者可以共构美好之景,此乃中和之美,吾辈青年当承开放包容的思想方式,主动接纳外来事物,方可创中和之美。互殊者可以相通,实借鉴化用之践黑白互殊,黑中带白,白中带黑,构太极奥妙之图,斯亦借鉴化用之妙吾辈青年当实践此为人生态度且看诸子百家后期各思想在交流中借鉴融合,有如荀子吸收儒法二道隆礼重法,对如今依法治国犹有借鉴意义;再看程朱理学吸收佛家的哲理,创造了新儒学,推进文化思想发展;中国改革开放主动借鉴西方市场调节机制,终成强国富国之路于是,互殊者可以相通,互借鉴共创新,吾辈青年,当有借鉴化用的人生态度去处理争端,引领多极化走向天下大同。当今世界复杂多变,我们亦须“中和”之美、“中和”之智去携手共面难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中国实行一带一路,超越了社会制度差异,正是“中和”在当今的生动实践。吾辈青年,应明开放包容之思,实现对立者共构;亦践借鉴化用的人生态度,实现互殊者相通一黑一白,中和之美,吾辈当共勉。点评:文章审题到位,扣“中和之美”展开独到思考,以青年视角对“中和”之美所蕴含的天人合一的宇宙观、协和万邦的国际观、和而不同的社会观等方面进行论述,行文能够在“对立”和“互殊”的前提下谈论“中和”之美,能够跨越时空、超越国度,结合历史、经济、政治及文化等维度来谈人、社会、自然、国际关系、文化文明等方面的交融论据充实契合,论证深刻精当语言表达生动流畅、深刻有力。2.参考立意①传统文化中的刚柔相济,体现“中和”之美。书法大师挥笔舞墨,一笔笔苍劲有骨,一字字力透纸背。然而,那遒劲的笔力却是用最柔软的毛笔写在最轻薄的宣纸之上,这正是中华民族刚柔相济的智慧写照:阴阳相辅,宜刚宜柔;“中和”之美,得见其中。绘画、戏剧、诗词亦是如此。②以“中和”的态度对待得失。范晔有云:“失之东隅,收之桑榆。”得与失,相伴而生,相映成趣,得失之间蕴涵着哲理。所谓“塞翁失马,焉知非福”,在得到与失去之间,不要计较太多,得失都是我们经验的累积,我们需要真切地感受这些快乐和遗憾。以“中和”的态度处之,我们会在认识和处理问题上,睿智许多。③竞争并合作,以“中和”实现共赢。合作中不能没有竞争,没有竞争的合作是一潭死水,在合作中竞争,才能更好地实现目标;竞争中也不能没有合作,没有合作的竞争是孤独无力的,在竞争中合作时,才能共同进步与发展。既竞争又合作,以“中和”态度处之,定能实现共赢。④处世进退有致,体现“中和”智慧。古人云:“用之则行,舍之则藏。”“进”与“退”都是处世行事的技巧,是“圆”。是进是退都有章法,该进的时候不进会失去机遇,该退的时候不退会惹来麻烦,甚至是灾难。“进”不张扬,直奔要害;“退”不委屈,妥善收场。世间一切事物都在不断变化,时世的盛衰和人生的沉浮也是如此,必须待时而动,顺其自然。这就意味着,为人处世要学会“中和”的智慧,懂得“激流勇进”和“急流勇退”的道理。【解析】【详解】本题考查学生写作的能力。审题:本题为图画式材料作文题。题目以中国太极图作为材料,图中可见:黑、白两种颜色本是界限分明,但是在相交处,线条柔和,甚至相互交融,从而呈现黑中有白,白中有黑之象。材料总体分为四个层次:第一层次为第一个句号内容,主要阐述太极图的表征特点。第二层次为第二个句号内容,由表及里,从表征到内涵,提出“中和”之美这个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要素。第三层次为第三个句号内容,将“中和”之美的内涵进行“聚焦式”思考、“情境化”限定,即在“对立”与“互殊”的背景下探讨“共构”与“相通”。第四层次为第四个句号内容,指出“中和”之美的“普世”价值。整则材料围绕“中和”之美这个核心话题展开,阐述了“中和”之美的情境——“中和”之美的两者常常处于“对立”“互殊”关系之中;解释了“中和”之美的内涵——“相交相融”“互生互动”。此外,还剖析了“中和”之美的传统文化价值,隐性提示考生思考其蕴含着哲学思想,即事物

VIP会员专享最低仅需0.2元/天

VIP会员免费下载,付费最高可省50%

开通VIP

导出为PDF

图片预览模式

文字预览模式
版权说明:本文档由用户提供并上传,收益归属内容提供方,若内容存在侵权,请进行举报
预览说明:图片预览排版和原文档一致,但图片尺寸过小时会导致预览不清晰,文字预览已重新排版并隐藏图片
相关精选
查看更多
更多推荐